丝绸之路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博望候、张骞携带丝绸等物出使西域,不但开辟了亚洲大陆与地中海之间的贸易通道,而且开拓发展了海路交通,这一闻名遐迩的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对促进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对蚕、桑、丝、帛技术的广泛传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汉代的“丝路”从关中的长安开始,穿过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跨越帕米尔高原,然后经过安息(古波斯)到达西亚,最后抵达大秦(古罗马),全长7000多千米。不仅商人沿着这条“丝路”做丝、绢的贸易,朝廷也常常以中国的锦、绣、绮等赠予外国的君王和使节,它在历史上促进了亚、非、欧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增进了文化交流。
音律与乐器
法国人类学家莱维·斯特劳斯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我们能够解释音乐的话,就能找到一把通向所有人心灵的钥匙。”音乐是一种可以深入人心灵的艺术,音律与乐器能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精神享受。但是,音乐对人类的作用不只是在心理上,更有在物理上的重要作用。
音乐的产生
美国心理学家斯卡特利在1986年曾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请一位音乐家到动物园给动物演奏不同的音乐。结果他发现蝎子听到音乐后便使劲地舞动双螯,并能随其曲调的起伏相应地改变兴奋程度;大蟒仰着脑袋随着音乐左右摇摆;黑熊屹立静听;狼则恐惧嚎啼。
可见,音乐可以引起普通动物的反应,对早期人类而言更是如此。早期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因为工具或物体的碰撞,产生悦耳的声响,给他们带来兴奋的感觉,久而久之,他们就有意识地去敲击某些器物,使之产生一定的韵律,逐步产生的真正意义上的音乐。
音乐与情感
公元前3世纪,荀子的《乐论》就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荀子指出:“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他揭示了音乐对人的感知觉、性情气质、意志及审美理想的影响。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曾通过模仿解释了音乐如何影响人们的性格和意志。他说:“音乐直接模仿,即表示‘七情六欲’亦即灵魂所处的状态——温柔、愤怒、勇敢、克制及其对立面和其他特性。因此,人们聆听模仿某种感情音乐时,也就充满同样的感情。如果长期聆听具有浓厚悲伤感情的音乐,就会被塑造成情绪低下、萎靡不振的性格。反之,常听激昂、振奋色彩的音乐就会变成情绪高昂性格开朗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切实感受到音乐对人们情绪的影响。节奏鲜明的音乐使人振奋和鼓舞;旋律优美的乐曲能使人们心旷神怡;轻松愉快雄壮的进行曲会使人感到热血沸腾,产生勇往直前的力量。许多音乐医学专家的研究还注意到,不同的音调表现出不同的作用,E调表示安定,D调表示激烈,C调表示温和,B调表示哀怒,A调表示高亢,G调表示烦燥,F调表示低沉。此外,亚里士多德认为C调最适合于陶冶青年人的情绪和性格。国外有人曾选用290种名曲,先后对2万人进行测试,结果证明每种乐曲都能引起听者的情绪变化。其变化的程度与被试者的欣赏能力高低成正比。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形象通过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使听众产生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引发心灵的共鸣,音乐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的原因就在于此。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人们喜爱音乐的原因,就是为了寻求快乐,享受音乐带来的轻松与美感,释放个人的情愫,从而获得一种愉悦的心情。音乐是一种最没有国界的艺术,有时比科学更加精彩。优美的音乐旋律,不但能使不同肤色、性别和年龄的人屏气凝神,而且能使不同经历、感受的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有时音乐甚至能使其他动植物,莫名其妙地异常兴奋起来。音乐真是无与伦比,因为她能在有声无息中,让人幸福地成长。音乐所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是美妙并且无可替代的。
音乐的种类
音乐在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种类:
1.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指以一种西方音乐传统创造,常使用确定的格式(比如交响乐)且不用电子乐器演奏的一种音乐类型。古典音乐通常引人深思,并且历久弥新。
2.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指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
3.蓝调音乐
蓝调音乐是美国早期黑奴抒发心情时所吟唱的12小节曲式,演唱或演奏时大量蓝调音(Blue Notes)的应用,使得音乐上充满了压抑及不和谐的感觉,这种音乐听起来十分忧郁(Blue)。
4.摇滚乐
摇滚乐是一种简单、有力、直白,具有强烈的节奏的音乐,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
5.爵士乐
爵士乐实质是美国的民间音乐。欧洲教堂音乐、美国黑人小提琴和班卓传统音乐融合非洲吟唱及美国黑人劳动号子形成了最初的“民间蓝调”,“拉格泰姆”和“民间蓝调”构成了早期的爵士乐。
6.现代音乐
现代音乐是对20世纪初以来的各种音乐流派的总称。
透镜的科学原理
凸透镜、凹透镜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让我们多个角度看这个世界。另外,用眼过度导致近视的时候我们会戴眼镜,随着年龄的增长,长辈们眼花了的时候也会戴眼镜。这不同的眼镜有着什么样不用的原理呢?它们是怎样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万物的呢?
透镜的种类
透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凸透镜和凹透镜,它是由透明物质(如玻璃、水晶等)制成的一种光学元件。其结构是两个球面,或一个球面一个平面的透明体。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厚的叫凸透镜,有双凸、平凸、凹凸三种;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薄的叫凹透镜,有双凹、平凹、凸凹三种。所以细分来看的话,透镜共六种。
透镜的原理
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制成的。凸透镜的中央部分比较厚。薄凸透镜有会聚作用故又称聚光透镜,较厚的凸透镜则有望远、会聚等作用。
凹透镜镜片的中央薄,周边厚,呈凹形,亦称为负球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透镜在光疏介质中使用时,能对入射光束起发散作用,故又称发散透镜。它也是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只是镜片的构造不同,就产生了不同于凸透镜的效果。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
周围的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进入人眼,我们才能看见物体。眼球分别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组成。瞳孔是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它可以扩大或缩小,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晶状体是透明的水晶体,就像凸透镜一样可以成像。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有许多感光细胞,能感知光的强弱和色彩。视神经和大脑相连,把视网膜上的信号报告给大脑,就能看到物体了。物体通过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我们才能看清楚。所以在没有光的情况下,我们是无法看见物体的。
就像弹簧长时间被拉伸,可能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一样,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凸度总是比较大,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于紧张状态,日子久了,肌肉就会疲劳,失去调节能力。等再看远处的物体时肌肉不能放松,晶状体凸度不能变小成像就会模糊,这就形成了近视眼。所以近视眼是晶状体变厚造成的,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落在视网膜前方,形成模糊的像。而凹透镜能使光线变得发散,发散后的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正好落在视网膜上,这样就可以形成清晰的像。
近视是现在中小学学生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1996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小学生目前的近视率为22.78%,中学生的近视率为55.22%,其中高中生为70.34%,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近视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动来了许多不便,所以我们要学会预防,注意保护好我们的眼睛。
老花眼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老化现象,随着调节力下降,从四十岁左右开始,无论有无近视或远视均会发生老花眼,表现为将阅读物放远些才能看清楚,到一定时候需用透镜帮助看清。由于老花眼与近视眼矫正的原理是相反的,所以应该带上凸透镜就能看清物体了。
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作用,在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利用它的有远视眼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等。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倒立、实像,可运用在放映机,幻灯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可运用在照相机(同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一样)。放大镜和老花镜一样,都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凹透镜可以使光线发散的,就像上面刚提到的,凹透镜可以做近视镜。它也参与显微镜、望远镜等的制作。
注意科学用眼
1.在读书写字时,要注意“三个一”,即眼睛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2.走路或乘车时不要看;3.不要躺着或趴着看;4.劳逸结合,用眼时间不要过长,应每隔50分钟左右休息10分钟。学生下课后要到教室外进行望远活动。5.看电视时,每小时应休息5—10分钟,眼与屏幕的距离一般为3—5米。室内要有一定的照明,避免耀眼。看完电视后最好做一下眼保健操,改善眼睛的疲劳状态。
门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猫眼”,是由两块透镜组合而成。当我们从门内向外看时,外面的是凹透镜,我们面前的也就是里面的是凸透镜。凹透镜的焦距极短,它将室外的人或物成一缩得很小的正立虚像,此像正好落在凸透镜的第一焦点之内,凸透镜起着放大镜的作用,最后得到一个较为放大的正立虚像,此像恰成在人眼的明视距离附近。这样对于门外的情况,屋内的人就可以看得清楚了。
但是如果从外看里面也能这样看得很清楚,那我们的家就感到很不安全,也就没有必要安装“猫眼”了。其实在外面向里面看,也就是倒看时,外面的是凸透镜,贴近眼睛的是凹透镜,室内的景物,通过会聚光线的凸透镜后的折射光束本应生成倒立的实像,但在尚未成像之前就落到发散的凹透镜上,由于焦距极短,最后得到的正立虚像距凹透镜很近,只有2厘米到3厘米,又由于门镜的孔径很小,室外的人不得不贴近凹透镜察看,这样,人眼与像之间的距离,也只不过2厘米到3厘米,这个距离远小于正常人眼的近点,因此,对于室外的人来说,室内是不能窥见的。若装上此镜,对于家庭的防盗和安全,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透镜让我们用不同的角度看这个精彩的世界,看到它更精彩的一面。
显微镜下的世界
人眼能看到的范围很有限,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借住显微镜可以看到另一个微观世界。在显微镜下,人们得以深入观察物体的微细结构,发现了更多的惊奇。那么显微镜是如何让我们看得更清楚的呢?
显微镜的发展史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显微镜的发展历史。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大约出现在16世纪末。据史料记载,1590年的一天,荷兰朱德尔堡的眼镜商汉斯·简森看着儿子查卡里亚斯·简森在自己的店铺里玩弄镜片。他偶然间把两片凸镜玻璃片放到了一个金属管子里,并拿起管子观看街道上的建筑,他们发现建筑物增大了许多倍,感到非常惊讶。老简森以一个商人的敏感性认真思索,反复实践,用大大小小的凸镜玻璃片做各种距离不等的配合,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詹森虽然是发明显微镜的第一人,却并没有发现显微镜的真正价值。显微镜没有在研究中得到应用,所以詹森的发明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
但在事隔90多年后,荷兰人列文虎克又研究成功了显微镜,他是第一个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人。从那时起,显微镜开始真正地用于科学研究试验。列文虎克这个令世界震惊的小人物,1632年出生于荷兰德夫特一个普通工匠家庭,而后成为荷兰著名微生物学家。在他90多年的生涯中,对显微镜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多次反复的试验,他终于又研制出多台更精制、完美的显微镜。同时,他运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发现了血液里的血液细胞和生物王国中神奇多彩的微生物世界。他制造及收集了250多个显微镜和400多个透镜,最高可放大200倍到300倍。列文虎克从1673年开始一直记录一系列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并将结果寄给了伦敦的英国皇家学会。然而,他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对当时的医学界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后来他的研究成果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从此,在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微生物学这一关系着人类生命与生活的重要学科,迈入了迅猛发展的新世纪。
显微镜的简介
本书从人类远古时代冷兵器开始讲述,其中重点讲述了火药的诞生使兵器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后枪的产生,使人类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兵器的腾飞,这期间,坦克、飞机、军舰纷纷出现,而原子弹的产生,使人类兵器的发展,极大地威胁了人类的生存。
了解了显微镜的发现和应用的历史,让我们来简单介绍显微镜的分类。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光学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