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99800000002

第2章 岁阑闲谈[1](1)

绘画和写作给了你什么样的人生?

陈:杜尚常说大实话。他说,艺术家就是不愿上班的人。

此生有幸,我几乎没怎么上过班。近年受聘教书,学校相当照顾我,极少早起上班坐班的经历,一年才几回吧。挨到正式去职,我就真的不必上班了。

你会说:下岗工人,失去土地的农民,都没班上、没事干,这是实情。我也当过农民,回城看着满街骑自行车上班的人,好生羡慕。二十三岁,我插队已六载,竭尽全力争取过南京商业局招收的装卸工名额,表填了,体检通过了,最后一分钟被否决,因为我是上海知青,招了我,就占了南京知青一个名额。我眼看其他幸运者挤在车上开回城里去了,然后淋着大雨找县干部求告无效,发高烧,大病一场。

后来上学而留校,吃了一年皇粮,待出国,又复无班可上,没人发薪水了……很好,我活过来。为了上班、不上班,我付过几十年代价。当我五年前领到清华发下的第一笔薪水,不知作何感想。千万下岗工人和失去土地的农民都付过艰难的代价,所获几何?

“真的艺术家无视时代”,但关键他是自己时代的何等艺术家?

陈:这话说得对,不用加问号。

在艺术上,你有什么样的爱恨情仇?

陈:“爱恨情仇”?很像卡拉OK歌词。农民工、发廊小姐、矿坑底下给砸死淹死的煤黑子,都是人,都有爱恨情仇吧——矿难发生了,多少条性命的爱恨情仇就此了结,变成灰。除了家属,谁知道?谁在乎?要爱,爱人死了;要报仇,找谁报?可是媒体喜欢问艺术家的爱恨情仇,艺术家在中国还是很受宠。

你说自己“经常有反差,有变化”,具体指什么?

陈:下乡,是一反差:脱下鞋子,脚踩进烂泥猪屎,农民犁地脱谷跟汉代画像砖刻的情形一模一样……出国,是一反差:进了美术馆,发现我们庞大的美术界闹那点名堂,算什么呀……回国,又是一反差:原来小孩子要学画画,还得考政治、考外语……我的种种变化,大致起于这三次大反差。

你的艺术生涯充满“骄傲与劫难”吗?

陈:李敖讲演,引清人两句诗:“科以人传科尤重,人以科传人可知。”解释起来,好比你是钱学森,又是博士,这博士学位因为你就分量很重;可要是你没啥名堂,却拿个博士学位混一辈子,你这家伙是个什么料,可想而知——我向来讨厌名校学生自视高人一等的那张脸,所以我回忆中央美院时,起题目叫做“骄傲与劫难”,“劫难”一句,全是指真人真事——那么惹人骄傲的学校,遭那么多窝囊罪,窝囊过了,继续骄傲——其实北大、清华和其他国内名牌大学,如今都是一回事:故意忘却自己的劫难,啃老牌子,继续骄傲。

我写那篇稿子,不是写个人,不是写自己。

一个人到了什么情况,会意识到“常识与记忆”?

陈:出国后,时时事事提醒我常识与记忆。例子太多,仅举数端:譬如1982年到纽约,我才知道上海油画前辈有过陈抱一与关紫兰,文学圈有过张爱玲与沈从文,儒学界有钱穆与熊十力,史学界有过陈寅恪……那是一份很长的名单,二十多年来总算陆续在国中出土见光,进入书面及影像媒体,今天不会有人太诧异了——在八十年代以前,在我青年、少年和童年时代,太多人事不知道,也不许我们知道。

你问我“人到了什么情况会意识到常识与记忆”?说实话,我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是:四年前在东南大学做“常识与记忆”的讲演后,一位可爱的研究生私下对我说:“你开始讲,我就想,又来了一位老夫子,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当下惭愧,好像做了错事。前年陈平原拉我去北大参加“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座谈会,讲完话,又有学生发问:“为什么你认为记忆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记得这些事?”

我记得这孩子一脸无辜、有点发急的表情,她显然真的想知道为什么,而且没听懂我的回答,我说:我们这几十年的教育,太成功了,实在太成功了!

为什么在那个前清老兵丁身上看到了文化记忆?

陈:那位老兵丁的故事,说得还不明白吗?

什么样的经历让你认为“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个坏公民”?

陈:据我记得,这句话是胡塞尔说的。当我看见关紫兰的画,真是惊异,画得多么清丽而饱满!你见过关女士的照片么?真的大家闺秀,比阮玲玉高贵。她一直活到八十年代,和我同在一座城市,买菜做饭上街,可是上海美术界没人说起她,她也不让人知道她,记得她——单凭这件事,我就起怀疑。

坏公民、好公民——我们算是真的公民吗?我记得李慎之说,要是有来生,他愿意做个“公民教师”。可他是老党员,老干部,我不确定党员干部算不算公民。

你问我“背景和经历”,我告诉你:那年***挨斗,他先说自己是国家主席,接着举起宪法,再后来逼急了,他说“至少我还是一位公民”!

再后来他就给打倒了,弄死了,于是亿万“公民”游行欢呼。我时年十四岁,夜里给叫到学校去听广播,然后一帮小孩子给带上街大游行。

为何“保持说话,这是最后一点权力”?

陈:这要怨你们媒体,是你们赏给我这点权力。

你的作品传神优雅,据说你上课或平时满口脏话,为什么有这种反差?像马友友“野性与高雅的和谐”吗?

陈:我画画,企图优雅,我常说粗话,也是实情,不过天地良心,我从未想到这是“野性与高雅的和谐”。小学时我就满口粗话,那是必要的交际和生存伎俩:弄堂里玩,先得“语言”过关,学会各种“粗口”与“切口”,这才好打交道,可比入了党团,学会党话、团话,便是进步,便是时髦。

还有个原因。发育那阵我很绝望:没胡须,没喉结,肌肉也勉强得很。怎么办呢?操他妈!那是孩子成长时被自己夸张的绝望与快感:一个小混蛋,什么都不会,可是粗话上口多容易啊!你也放声试一句看看,单是唇齿之间就有快感。

再有,我此刻一本正经告诉你:我厌恶所有类型的一本正经,粗话,可能是解药之一。

2001年谈《我们上百年文化命运天灾人祸的总报应》,你还说 “我该时常提醒自己:何必认真”,缘何到了2004年从痛心疾首变成拍案而起、从“菩萨低眉”变成“金刚怒目”?诸多因素中最直接、最剧烈的是什么?

陈:哪里是痛心疾首,哪里谈得上拍案而起,媒体说话太夸张。“最直接”、“最剧烈”的因素,就是不想上班,尤其不愿上如今教育体制里的这种班。

你说“三年来违心听从教条摆布,无异做戏”,直陈“当今艺术教育的诸多顽疾,罄竹难书”,问题是你怎么会进到这出“戏”里的?

陈:人生在世,不免做戏,譬如我现在答你们的问,也算做戏吧,我正在听从你们“摆布”呢。

至于怎会入“戏”,说过多次了,就是工艺美院几位老教授老朋友的举荐,所以此番请辞,对不住老师与清华。

套用武侠小说的话,“卿本佳人,奈何做贼?”你预想过自己的艺术生涯多一道“教育不合作事件”吗?这次经历对你意味着什么?是更加验证了你“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吗?还是因为你去国十八载,暌违已久,时过境迁,产生隔膜?

陈:在下不是“佳人”,千万人民教师也不是“贼”,您这是比喻不当,很不当——敢问诸位:如今江湖荡荡,哪来真的佳人、真的贼?

不过这次经历对我“意味着”一项讯息:中国有媒体了。就是说,在“我”与闹别扭的“对象”之间,有人插一杠子进来,就是你们媒体——我不知深浅在会议桌上向教育制度开骂,是在2000、2001、2002年,递辞职书,是2004年10月:骂过了,递上去了,无声、无息、无事,果然是鲁迅所言,如入“无人之阵”,想想真是傻逼透顶。今春逃不脱《中青报》连续四个月的追索,接受采访,结果舆论竞相转载,就此闹开。

早先我觉得咱们有报纸,有电台,但能算“媒体”么?这回发现有了,有那么点媒体的意思了。

“年轻时脾气暴怒,动不动跟人争论,现在一点也不”,是成熟了还是入化境了?

陈:谈不上成熟,更不是化境——有谁到了化境么——我只是岁数有点大了,偶尔瞧见年轻人血脉贲张,相对辩论,就看见自己年轻时。

不过如今很少遇见年轻人为了什么学问、见解,当真辩论。考试年代的孩子哪里辩论得起啊,都乖顺极了。我生长在废除考试的年代,毛主席撺掇我们辩论、闹事、造反。只是辩过闹过,一场空,统统给撵到荒山沟种地去了。

所以我们这代人,许多家伙到了老了,失败了,失落了,还是想不通,还喜欢饭桌上慷慨激昂,瞎辩论,落下病根了。

“受理想年代教育,耿介成性”,你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吗?

陈:是。非典型不合时宜。我常常不很清楚什么是“时宜”。

时间洗涤一切。再过一段时间回想起来,这次请辞事件会像你刚出国“那五六年,不堪回首”吗?

陈:时间不见得洗涤“一切”。我试图记得很久以前——甚至在我出生以前——的人事。我严守记忆。

今后回想请辞会不会“不堪回首”?不要替我夸张,也不要代我后悔。我不是动辄反悔的性格。我猜我会庆幸做了这个决定,省出时间、性命,做自己想做的事。

曾经有投资银行家称自己的职业是“重新认识中国”,自2000 年回国以来,你有哪些重新认识?

陈:是的,各行各业都需要重新认识中国。“中国”也要重新认识自己。但是谈国家大事,是一项“专业”,一件必须审慎的事,我说不好。以我非常外行的感觉,譬如现在作兴说“硬件”、“软件”,论硬件,我们的建筑、公路、汽车、种种种种产品及设施……空前地多,不可思议地进步,要论富国强兵,我们差不多都做到了,甚至还移来一部分“制度”。可是“文化”层面呢?所谓软体呢?譬如我们居然指望给两课考试梳过篦过的孩子们将来去跟“世界接轨”;又譬如人的贪婪、贪污、贪赃枉法,空前未有。我知道贪污是所有后进国家转型期的催化剂,哪里有贪污,哪里就发展,贪污越大,发展越大,但它的代价是什么?全社会诚信荡然,人骗人。

还是李敖八个字总结得最朴素、最准确:“人心大坏,形势大好”。你想想:有些国家、时期,人心坏,形势也坏;有些国家、时期,形势好,人心也好;有些国家和时期呢,人心不坏,形势不妙……咱们现在遭遇的,偏巧正是这八个字。怎么办呢?人心只能由它暂且坏着,形势大好顶要紧。

为什么呢?李敖另有十个字:“中国不能穷,中国不能乱”——咱们政府不也是这意思吗?

国内的艺术创作及学术研究不再像“过去的政治钳制、狭隘的美学观、单元的创作格局”,那你感受到的文化形势及环境是什么?

陈:放松政治钳制、美学观略略放宽、创作格局稍许多元,是做文化起码的前提。八十年代用过一个词,叫做“松绑”——不少语言真形象,一不留神,实情给说出来。

我近年发稿出书,一字一节斟酌再三;到编辑那儿,我这边每必声明:尽管删,尽管删!编辑那边呢,嘴笑着,眉皱着:哎呀,我们也没办法呀,要生存呀,谢谢你理解呀!最好玩是电视制作人:陈先生,放开了说!说啥都行!我们后期会处理的,您放心!

我是很放心,因为我干的这些事哪里称得上“文化”。

目下所谓“文化”,还看和哪个时期、哪个国家比。比“文革”时期,不知好多少;比二三十年代,差得远;比周秦晋唐,那是休想;往外面比欧美、比日本,假如我们放下自尊心,诚实一点,出去看看,然后再来说——或许就不必说了。

要是和目前国家整个大好形势比,文化艺术应该害臊……前卫艺术实验艺术那一块,倒是活泼,只是绳子远远搁着,暂时不来绑,因为官家目前用得着这类点缀型的“先进文化”,对外交流、向上报功、申请拨款、开开酒会。

中国美术教育与当下大艺术环境很脱节,但“天性和才能是挡不住的”,你欣赏哪些艺术家,如艾未未、方力钧?

陈:未未非常精彩,他将纽约精神带回北京,很自由,也懂得玩耍近年国家给予的这点空间。艺术家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疯长。紧张什么呢?紧张了五十多年,真的人才还是蹦出来。

从“年轻人,你们可没给‘文革’耽误啊”,到“年轻人,你们全给考试耽误啦!”这种历史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陈:说明一条:目前不少成功得势的中年人老年人,忘了自己年轻时被耽误的经历,有些老同志——我指的是如今与我同龄的老同志——明知自己被耽误了,失败了,可又在权位上,所以耿耿在心,变本加厉制定各种阴招阳招折磨年轻人。

尽管五年只招了四名博士、四名硕士研究生,你在清华美院有美好的回忆吗?就没有一点收获吗?

陈:有啊,被合并的中央工艺美院,海淀区的清华大学,有很多好树、老树,还有爬墙虎厚厚地攀缘墙面。凡有草木的地方,都会给我“美好的回忆”。

年轻人总是可爱的。单看他们的后脑勺就很可爱。我的收获大大的:你能亲身感受一种良好的动人的教育状况,是福气;你能活着目击如此畸形的教育现状,也是千载难逢的福分。我有时瞧着一幅糟糕透顶的图画,不由得好生佩服:画到这么差,也是本事啊!

你曾经想回国存身,“妄想如同出国前那样没头没脑地画画,那将是我绘画生涯的第五个周期么”?结果呢?你继续做个体艺术家,何时将是绘画生涯的新高峰?

陈:如果我在一笔笔画画时,心里认定这是本人“绘画生涯的新高峰”,一定画得又傻又差。

同类推荐
  • 八千湘女上天山

    八千湘女上天山

    五十年代初,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国的决策者们命令驻疆二十万官兵垦荒屯田,扎根新疆,立志改变自古以来屯垦一代而终的局面,以达到长治久安的战略目的。在党中央建设新疆的号召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参军狂潮席卷了湖南三湘四水,一时间,激情澎湃的湘女们蜂拥古都长沙,报名参军。
  • 红楼未完,人间有戏:《红楼梦》里的治愈哲学

    红楼未完,人间有戏:《红楼梦》里的治愈哲学

    这既是一部揭秘红楼智慧的随笔集,又是一本剖析人情百态的指南书,本书告诉你,红楼不是梦,而是真实的人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资深才女陈艳涛,痴爱红楼,参悟人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成长经历、职场感悟融为一炉,内容囊括爱情真谛、职场真经、官场阴谋、教育理念、性格解密、心理根源、世俗人情。
  • 天行健

    天行健

    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记录了1954年由第四军医大学与原第五军医大学合并后的第四军医大学历经风雨沧桑的五十年发展历史。
  • 知道

    知道

    作者吴克敬老师曾获多个文学奖项,写作经验丰富。本书是他的散文随笔集。作者在写作时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时代有机结合,通过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写出了独特的人生感受,反映了人性的本质和对真善美的追求。《知道》比一般散文更具故事性,可读性更强,生活的色彩和跳跃在该书文字中可见一斑。
  • 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炼出的三种人生境界犹如人生的三味茶,我们用清茶、花茶、普洱茶隐喻人生的三重境界,作为上、中、下三篇的标题,意在对人生过程有所概括,而每篇的第一节均采用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意在描述人生从青春到壮年到晚年的自然过程。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本书每篇的最后一节则采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概括,分别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热门推荐
  • 安徒生经典

    安徒生经典

    书稿精选安徒生童话代表作《海的女儿》《丑小鸭》《野天鹅》《坚定的锡兵》《白雪皇后》《没有画的画册》等,以及安徒生自传精华,基本呈现出安徒生童话的风貌和精华,同时由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陈丹老师,从审美、阅读和写作等角度进行详细导读,使本书更适合课堂内外阅读使用。
  • 明伦汇编皇极典君臣部

    明伦汇编皇极典君臣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女法神的冒险物语

    女法神的冒险物语

    天啊,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世界?天啊,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女法神传承?天啊,法神传承为什么前面有个女?难道还要分性别吗?不管了,看女法神的冒险物语。
  • Uncles Josh's Punkin Centre Stories

    Uncles Josh's Punkin Centre Stor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世武魂

    绝世武魂

    云霄殿上,楚家长子楚千云,被他的未婚妻沈君玉杀死,一代武道天才,从此陨落,天降机缘重生到五百年前。楚千云跪在楚氏家族先祖的牌位前,双眼充满仇恨,说:“楚千云,上天让你重生到五百年前,你要杀上一世杀你害你之人,要爱上一世爱你,你爱之人!”
  • 我变成了自己的女儿

    我变成了自己的女儿

    社会废人的我得到了一次穿越的机会,原本以为有金手指什么的,没有想到我竟然变成了自己的女儿,而且金手指还给“我”自己用了
  • 系统养成:男主攻略手册

    系统养成:男主攻略手册

    【一对一,已完结!】她绑定女配系统,目标只有两个——攻略男主!拆各种CP!未曾想,招惹了某个男人,不管到哪个位面都无法摆脱他的身影。沈言:你还要跟我到什么时候?!他嗓音低沉:永生永世,都别想逃。
  • 谁令骑马客京华

    谁令骑马客京华

    岁月悠悠,前尘似梦,在后来的日子里,贺云初许多次地想起入京时湛蓝高远的天空......每一次,她都会暗暗地问自己,如果重来一次,是否还会像当年一般,满心雀跃的随着父亲回到京城。
  • 倾世毒妃:兽王,抱不停

    倾世毒妃:兽王,抱不停

    她,身为二十二世纪的毒医,前职业杀手,前世无爱无恨。一朝异世重生,化身成为紫宸帝国的有名废物,赐婚北王。她是世界上最无情之人却以长情为名:冷眼想看养父一家家破人亡;面对将死的夫婿心中毫无波澜。他身中半兽之毒,命不长久却有征服天下的野心。他们一个习惯了高高在上,见惯了世态炎凉;一个习惯了个独来独往,从不懂人情世故。当这两个同样有着睥睨天下的气势的人相遇,是她先低头服软还是他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 每天读点交际学(经典珍藏版)

    每天读点交际学(经典珍藏版)

    当今社会是个交际的社会,不动交际的人会处处碰壁。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都脱离不了人际关系而独立存在。每时每刻我们都要与周边的人发生交往,并以此为突破口去寻求自己的幸福和实现人生的目标。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类所从事的任何一项活动都离不开社会。著名诗人约翰?唐这样说道:“没有别人,你即是一座孤岛。”社会由人组合而成,作为社会个体存在的人具有群居性,人类个体的价值也是以其社会价值来衡量的,这就使得人类个体与他人的交往变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