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迪拉·甘地的这一做法激起了当时居住在旁遮普邦的印度教极端分子的怒火,他们甚至放火活活烧死了三名支持英迪拉·甘地的国大党党员。此举立刻激怒了铁腕作风的英迪拉·甘地,在全国多数人的支持下,英迪拉·甘地下令出动军队,逮捕印度教狂热分子和极端分子,使得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之间的矛盾稍稍得到了缓和,同时也为她自己赢得了锡克教徒的支持。
1980年,英迪拉·甘地在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的支持下,成功得到了旁遮普邦竞选的胜利,为自己的当选赢得了非常重要的一票。同时,宾德兰瓦勒借助英迪拉·甘地的扶持,势力也日渐发展壮大,甚至开始招兵买马,组建属于自己的军队,最后更是在锡克教青年人中招募失业者和对政府不满者组成了一支反政府武装,并将这支武装的总指挥部,定在了锡克教的神庙——阿姆利则金庙。
面对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这种越来越明显的分离主义做法,英迪拉·甘地采取了从分化、瓦解、谈判到最终武力镇压的种种举措,但成效甚微,只能改变策略,加为安抚。但是她的让步和安抚的举动,并没有使得局面好转,反而加剧了宾德兰瓦勒的嚣张气焰。
1983年4月4日,以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为首的锡克教反政府武装在阿姆利泽附近和警察发生激烈冲突,双方从言语对抗到开火,期间不过短短几分钟而已。在这一次的交火中,一共有21人丧命,受伤者超过200人。
4月25日,一名高级督察在阿姆利则金庙附近执行任务途中,被庙中的锡克教徒开枪击杀。
10月6日,6名印度教徒在乘坐公共汽车时,被一群锡克教极端分子殴打致死,公共汽车也在事后被这群人放火焚毁。
随着锡克教狂热分子和极端分子的屡屡出手,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终于,在1984年初,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发生了大规模冲突,在这一次冲突中,双方一共有294人因此丧生。
同年5月,两名印度教政治家在接受一名印度教记者的采访时,被一群突然出现的锡克教徒打死,凶手其后躲入阿姆利则金庙中。
6月1日,一群手持枪支的锡克教徒突然冲出阿姆利则金庙,向正在附近巡查的一队警察开火,导致11名警察当场中弹身亡。行凶者在看到大量警察靠近时,再一次躲入阿姆利则金庙中。英迪拉·甘地当初求警察和军队恪守尼赫鲁训令,不得进入阿姆利则金庙的命令,此时俨然已经成了凶手的庇护所。
印度八大党派由此开始向英迪拉政府施加压力,称如果政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遏止旁遮普邦锡克教极端分子和宗教狂热分子的暴力行为,八大党派将联合向印度民众公开发表宣言,要求英迪拉·甘地辞去总理一职。此时,英迪拉·甘地本人终于遭遇到了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战。
为了挫败锡克教徒一而再、再而三的分裂恐怖行为,忍无可忍的英迪拉·甘地终于下定决心,铲除这股造成印度不稳定局面的毒瘤。她秘密召见当时出任西部军区总司令一职的拉吉尼·辛格·达亚乐,在经过一番秘密讨论后,终于制定出了一个名为“蓝星”的军事行动计划。
这个计划的目标,就是彻底拔出躲藏在阿姆利则金庙中的锡克教极端分子和狂热分子。
在拉吉尼·辛格·达亚乐的秘密调动下,五月底,7万印度军方士兵将阿姆利则金庙围个水泄不通。这一次,印度军方不但出动了坦克、大炮,更是派出了武装直升机,占领制空权,试图逼迫阿姆利则金庙中的锡克教极端分子不战而降,避免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但是,面对7万杀气腾腾的印度军人,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却没有丝毫要投降或是服软的意思。面对英迪拉政府的谈判,他依然给出了“除非印度政府承认锡克教的独立,并且支持锡克人成立卡里斯坦国,否则决不屈服,血战到底”的回答。
宾德兰瓦勒认为,这7万政府军虽然看起来杀气腾腾,坦克、大炮甚至是武装直升机都一并登场,对阿姆利则金庙虎视眈眈,看似随时都有可能发动攻击,血洗金庙,但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敢真的发动攻击。他认为,英迪拉·甘地不会也不敢忤逆其父尼赫鲁留下来的遗训,让军队进入阿姆利则金庙。
事实上,早在1981年,宾德兰瓦勒就曾经被逮捕过。罪名是嫌参与刺杀Hind Samachar Group领导人Jagat Narain而被捕,后由于证据不足出狱。其后,他又因为开枪射杀一名外国记者而再次锒铛入狱,不过因为狂热的锡克教极端分子劫持了一架波音客机,迫使英迪拉政府将其施放。
面对拒不投降的宾德兰瓦勒和躲在阿姆利则金庙中的锡克教极端分子,英迪拉·甘地终于在6月2日下达了最后通牒。但是宾德兰瓦勒面对这最后通牒依旧无动于衷,并且声称,除非英迪拉政府同意锡克教建立独立的卡里斯坦国,否则他就会命人烧掉旁遮普邦多余的粮食,并且禁制一切粮食运出旁遮普邦,毁掉“印度的粮仓”。而且,他的锡克教狂热分子,将会以一天一名的速度,暗杀政府官员和当地的名人,直到政府妥协。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涉和谈判无果后,在6月6日凌晨,英迪拉·甘地终于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一时间,机枪和火箭炮,坦克和大炮,纷纷发出了震天彻底的怒吼,无数的子弹射入阿姆利则金庙。直到这一刻,宾德兰瓦勒还在组织锡克教徒进行顽强抵抗。这场战斗,一直整整持续了一天,傍晚时分,当政府军的坦克冲破金庙大院围墙的时候,里面早已经是血流成河。这一战,一共有576人丧生,348人受伤,1474人被捕。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本人在之前的激烈交火中死于弹雨之下,身中72枪。
政府军攻打阿姆利则金庙,领袖人物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身亡的消息传出后,一群激进的锡克教极端分子顿时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6月16日,就在宾德兰瓦勒死后的第十天,旁遮普邦朗达尔区的国大党主席那尔·辛格在一家商店购物时,被三名锡克教徒殴打致死。
6月29日,所谓的锡克教“流亡政府”主席贾格吉特·辛格·乔汉在英国伦敦的一家电台中公开发表申明,要求锡克人消灭英迪拉·甘地极其所有家人,为宾德兰瓦勒报仇雪恨。
此后,印度军方的一些锡克人开始发生兵变,他们闯入军事禁区,杀死负责看守的士兵和军事主管,抢夺大量的弹药和军械,然后进入阿姆利泽地区。一些锡克族人甚至携带枪支秘密潜入了首都,企图进行暗杀和恐怖活动。
1984年10月31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早晨,阳光明媚,空气爽朗,一切看上去都和平常没有区别。上午9点刚过,英迪拉·甘地同往常一样离开她在新德里的寓所,步行前往政府大厦南区的总理办公室。在她的日程表上,今天早上10点整,英国著名导演彼得·乌斯季诺夫会对她进行采访。
由于此前发生的兵变和锡克教极端分子的恐怖威胁,总理府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戒严的状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总理府门前的这条街道,两段分别设置了路障了警卫,街道一侧的林荫处也有便衣值守,制高点更是有狙击手待命。
总理府内的警卫,此前一直是以锡克教徒为主。但自从6月6日英迪拉·甘地下令军队攻进锡克教至高神庙阿姆利则金庙,击毙了锡克教领袖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之后,负责保卫总理安全的保卫队长便撤换掉了警卫队中的大部分锡克教徒,只留下为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
当天,负责贴身守卫英迪拉·甘地前往总理办公室的其中两名警卫,一个叫本特·辛格,一个叫萨特万特·辛格。这两人都是锡克教徒,也是没有被撤换掉的为数几人之一,深受指挥官的信任。其中,本特·辛格当英迪拉·甘地的警卫已经超过8年,深受英迪拉·甘地本人的信任。
可是,当天,当这两名警卫护送英迪拉·甘地走向办公室,在经过拱门的时候,萨特万特·辛格根据规定,举枪向总理行礼。英迪拉·甘地面带微笑,点头向他问好。但就在此时,站在她身后的本特·辛格却突然冲到了她的面前,并从头顶的头巾中取出一把左轮手枪,对准她就扣下了击发的扳机。6颗子弹射进了她的腹部和胸部。与此同时,萨特万特·辛格也用手中的冲锋枪向她和她身后的保镖们开了火。
枪声惊动了总理府的其他警卫,当他们从四面八方包围而上的时候,英迪拉·甘地已经倒在了血泊中。与此同时,在总理办公室等候英迪拉·甘地到来的彼得·乌斯季诺夫也和英迪拉·甘地的助手库马尔·达瓦、索尼娅·甘地(英迪拉长子拉吉夫的妻子)也冲了出来。
库马尔和索尼娅立刻指挥警卫对英迪拉·甘地采取抢救措施,同时将她送往全印医学研究员。在防弹车上,索尼娅拼命呼唤婆婆的名字,但英迪拉·甘地此时已经没有一点反应。
下午1点20分,虽然有12位医术高超的医生所组成医疗小组的全力抢救,但身中16枪的英迪拉·甘地,还是永远离开了人间。
也许,在当初下达以武力攻进阿姆利则金庙命令的那一个瞬间,英迪拉·甘地就已经预感到死神已经来到了自己的身边。所以,她早已经留下了一份遗书。她在遗书中写道:“正如有人所担心的,一小撮人在策划令我意外的死去。如果那样,那我将坦然而去,而那些谋害我的人就会因此备受煎熬。”
英迪拉·甘地不幸身亡后的十几分钟内,全印度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中断了所有节目,播音员用一个无比沉痛的声音向印度人民宣布:印度的国母,英迪拉·甘地总理,于今天不幸遇刺身亡。
二、铁娘子的一生
1917年11月19日,英迪拉·甘地出生在印度北方邦安拉哈巴德市的一个名门望族家庭——尼赫鲁家族。
尼赫鲁家族的祖先是来自查谟-克什米尔邦和德里的婆罗门家族。英迪拉·甘地的祖父摩迪拉·尼赫鲁是北方邦安拉阿巴德的一名讼务律师,也是印度国民大会党在前甘地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曾经担任主席一职,同时也是著名的《尼赫鲁报告》的作者。该报告规划了有关印度未来的政府体制,以对抗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英迪拉·甘地就降生在她祖父用打赢一场官司所得的收入建造的阿南德宫中,这座建筑,又被称作欢喜宫。
英迪拉·甘地的父亲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则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律师,同时也是印度独立运动的其中一名领导。英迪拉·甘地是他与妻子卡玛拉所生的。在英迪拉出生的那段时期,尼赫鲁开始与圣雄甘地联手推动印度独立运动。
英迪拉·甘地和她的母亲一直都疏远尼赫鲁家族,所以她从小就只能从多病的母亲身上获得关爱,而她祖父和父亲的政治身份亦令她难以与同辈的人亲近,故此英迪拉·甘地从小就培养出了坚强、独立自主的个性。
12岁时,英迪拉·甘地就聚集了一班少男少女,创立“猴子队”(名字源自印度教史诗罗摩衍那,传说中毗湿奴的一个化身罗摩在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时,得到一群猴子的帮助,英迪拉认为他们就有如这班猴子),为国大党承担参加游行集会、散发宣传品等工作。另外,尼赫鲁因从事独立运动的关系,房子附近经常遭到警察的严密看守。有传闻说英迪拉·甘地经常替父亲带出一些重要文件,以转交给其他独立运动人士。
16岁时,她在圣雄甘地的安排下,成功排解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发生在德里的纠纷。圣雄甘地对于这位志同道合的友人之女非常看重,也非常欣赏,在他遭到刺杀之前,还曾经打电话给英迪拉·甘地,要她回报近期的工作,并嘱咐她不要忘记不论伊斯兰教徒还是印度教徒都是生活在一起的亲兄弟。
1936年,她的母亲卡玛拉与病魔挣扎多年后,终于因为肺结核与世长辞。当时的英迪拉·甘地只有19岁,在她的童年时期中,并未曾享受过一段稳定的家庭生活,这对她日后的性格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在母亲逝世后不久,英迪拉·甘地开始进入印度、欧洲和英国的一些著名学府读书,如桑蒂尼盖登(又名“寂乡”)、牛津大学等,攻读政治、行政和社会管理学等学科。她广泛地阅读有关艺术、考古学、建筑学及宗教思想方面的书籍。博览群书大大开拓了她的眼界,但因成绩不佳最终都未能获得学位。
在她旅居欧洲大陆和英国的时候,她邂逅了同在英国留学的印度青年费罗兹·甘地,并于1942年3月26日在故乡结婚,改名为英迪拉·甘地。当时正值独立运动最后爆发“脱离印度运动”的前夕。英迪拉与她的夫婿就因参与独立运动而被逮捕入狱数个月。1944年,英迪拉·甘地产下拉吉夫·甘地,两年后又产下山齐·甘地。
1947年,在印度独立与分裂的过程中,英迪拉·甘地为数以百万计的巴基斯坦难民组建难民营,以及为病人提供药物资助。这是她首次于公共事务上出力,也是她未来踏足政坛的一次宝贵经验。
印度独立后,由于费罗兹的记者和保险员工作关系,需要回到安拉阿巴德工作,所以英迪拉夫妇二人之后又返回当地居住。他们的婚姻在最初的时候相当美满,但随着英迪拉·甘地带着两名儿子迁居德里,去协助她那刚当选首任总理而面临重大压力的父亲后,这段关系逐渐开始恶化。英迪拉·甘地成了她父亲的私人助理及看护,并经常为父亲分忧。随着这样的聚少离多,夫妇二人的暂别似乎逐渐演变成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