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芒太露,容易没饭吃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锋芒毕露”,锋芒本意是刀剑的尖端,后人将之比作一个人的聪明才干。锋芒原本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然而凡事都有利和弊,如果一个人锋芒太露,自恃有才而狂妄自大、目中无人,那结果就不尽如人意了。
古人一直告诫我们要大智若愚。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文章做到好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才智的使用也是如此。当智则智,当愚则愚,愚也是一种智。必要时,甚至装一装“低能儿”,做一做“糊涂人”,都是明智之举。明朝刘基云:“智而能愚,则天下之智莫加焉。”意思是说,智者能带几分愚,就是天下的大智慧。
可惜很多人都不懂得大智若愚的道理,他们认为自己聪明过人,有才气、能力强,故而沾沾自喜,看谁都是豆腐渣,唯有自己是朵花。这种人最容易没饭吃,甚至会为此丢掉性命。
三国时期的祢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建安初年,二十出头的祢衡初到许昌。有人劝他结交陈群、司马朗。祢衡说:“我,怎能跟杀猪的、卖酒的在一起?”有人又劝其参拜荀彧、赵稚长,他回答道:“荀某白长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看厨房了。”这位才子唯独与少府孔融、主簿杨修意气相投,对人说:“孔文举是我大儿,杨德祖是我小儿,其余碌碌之辈,不值一提。”由此可见他何等狂傲。
献帝初年间,大将军曹操有召见之意。祢衡看不起曹操,抱病不往,还口出不逊之言。曹操求才心切,为了收买人心,还是给他封了个击鼓小吏的官。一天,曹操大会宾客,命祢衡穿戴鼓吏衣帽当众击鼓为乐,祢衡竟在大庭广众之中脱光衣服,赤身露体,使宾主讨了个没趣。曹操恨祢衡入骨,但又不愿因杀他而坏了自己的名声。
曹操心想像祢衡这样狂妄的人,迟早会惹来杀身之祸,便把祢衡送给荆州的刘表。祢衡替刘表掌管文书,颇为卖力,但不久便因倔傲无礼而得罪众人。刘表也聪明,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祢衡为黄祖掌管书记,起初干得也不错。后来黄祖在战船上设宴,祢衡说话无礼受到黄祖呵斥,祢衡竟顶嘴骂道:“死老头,你少啰唆!”黄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杀了。其时,祢衡仅26岁。
祢衡本有一技之长,受人尊重,但他却没能因这一技之长受惠于世,反而恃一点文墨才气便轻看天下,最终冲撞权势人物被杀。这就是锋芒太露的下场。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切忌只知伸不知屈,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自我显示不知韬光养晦。
杨修是曹营的主簿,他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才子和思维敏捷的官员。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后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众人不解其意,又不敢问。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得知是杨修看破自己的意思时,虽然口中夸赞,但“心甚忌之”。
又有一日,有人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杨修入内看见,竟毫不客气地取出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你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笑了,但心里却十分厌恶。
曹操怕遭人暗杀,常吩咐手下人说,自己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在地,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拔剑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的确是梦中杀人,只有杨修一语道破天机,说曹操只是伪装。
不久,刘备亲自攻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正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号令传了出去。
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回家。夏侯惇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惇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以造谣惑众、扰乱军心罪把杨修斩了。
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才华横溢,其才盖主,但恃才放旷,无所顾忌,不懂得韬光养晦。殊不知,帝王将相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最怕部下功高盖主。而杨修偏碰上曹操这个生性多疑的“奸雄”,能不碰壁吗?所以,如果一个人总是喜欢显露自己的才干,那么他必然会遭受很多的挫折,这是做人太单纯的表现。
真正聪明的人都会掌握“度”。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在《呻吟语》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译成今天的话就是:精明还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浑厚”中悄悄地运用。古往今来,得祸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没有因浑厚而得祸的。现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
一个才智出众的人,应该是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深藏若虚。若自以为了不起,过分炫耀自己,表面上看来像是聪明,其实却有点儿近乎无知,这样的人又如何不失败呢?
处处自命不凡,只会招致别人的嫉妒
在这个世界上往往有两种强势的人,一种是站在高处,等着别人来仰视自己的人;一种是时刻处在低位,隐藏实力、明哲保身的人。站在高处的人总有一天会被人拉下来,身处低位的人却总是游刃有余,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同样都是强者,但是不同的姿态往往决定了不同的命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在于每个人都具有嫉妒心。
俗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一棵树如果高于其他树木,那么就容易被风吹折;泥土堆高于河岸,就必定被水冲刷;一个人如果表现过于出众,那么必定会被人打压和排挤。做人如果自命不凡、行事高调,那么往往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攻击,而且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和对象。
薛道衡是隋唐时期著名的才子,他13岁时便能很流利地背出《左传》,被人称为天才,所以很早就官拜国史侍郎。隋炀帝登基后,听闻薛道衡的天才名声,非常迫切地想一睹其文采之风,于是下诏召他进宫面圣,想故意考验一下对方,于是命他现场作文一篇。薛道衡平时自视甚高,满心以为皇帝对自己的才学非常赞赏,于是挥笔就写下《高祖颂》,结果隋炀帝看完之后却表现了一些不满,对众人说:“这只是文辞漂亮而已。”
其实薛道衡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不应该在新皇帝面前过分赞扬隋高祖的功绩和能力;第二,不应该在喜欢表现自己的隋炀帝面前锋芒毕露。薛道衡不知人情世故,一味高调表现自我,这给隋炀帝造成了很不好的印象。
有一次,隋炀帝和大臣聊天,无意间夸口说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至于天下的那些什么文人志士,都不过是一些无病呻吟的小人物而已。大臣们听了连连点头,不过之后他们便利用皇帝的自大心理大做文章。几个人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说薛道衡仗着有几分才气,常常不听训示,更是藐视所有的读书人,认为没人比得上他,甚至不把皇上放在眼里。隋炀帝听到这番言语后非常生气,联想起上回的《高祖颂》,他怒火中烧,于是草草下令将薛道衡处以绞刑。
其实薛道衡并没有犯下什么滔天大罪,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平日太过自负,太喜欢表现自己,这种姿态刺激和威胁到了别人,以至于得罪了隋炀帝和大臣们,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所以做人还是应该保持低调,无论自己是否真有真才实学,都要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都要懂得降低姿态,要用低姿态来同别人打交道。如果把自己放在高位之上,那么只会招来嫉妒,被人狠狠排挤。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需要依靠良好的自我表现来吸引他人眼球的年代,这是一个需要搏命上位谋求发展机会的年代,所以每个人都希望高调地展示自我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事实上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并不是依靠外在的锋芒来展示的。山不显露自己的高度,不影响它的高耸云端;海不炫耀自己的深度,不影响它的容纳百川;大地不彰显自己的厚度,但是谁都不能取代它作为万物之主的地位。
欧洲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他们将两只猴子关在一起,然后每次给其中一只猴子吃黄瓜,然后喂另一只猴子吃香蕉。吃香蕉的猴子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结果导致吃黄瓜的猴子产生了很强的嫉妒心理,每次都攻击那只吃香蕉的猴子。而当两只猴子都吃黄瓜时,彼此也就相安无事了,这就是动物之间的嫉妒心理。而人作为灵长类动物,作为万物中最智慧的物种,嫉妒心实际上往往要重得多。人类在名利权势的争斗中,实际上更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更忍受不了他人的高姿态。
自命不凡实际上是一种虚荣心或者心理膨胀效应下的产物,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渴望自己的价值被展示出来,所以会选择用自命不凡的方法来压倒别人,选择用居高临下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可是,每个人都会有虚荣心,每个人都会有自我保护意识,你的自命不凡实际上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你的高调容易让人觉得卑微,正因为如此,大家会想办法打击你的气势,以获得新的人际平衡。
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应该沉住气,应该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低调一些,高调的表现往往只是图一时之快,只是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心,但是对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是没有任何帮助和好处的。一个人只有表现得越低调,你的能力才越经得起考验,比如丰实的稻穗往往低垂,它在低俯间具有充实的美;低俯的草,则往往更能经受风霜的考验,这就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俗话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这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每个人都想着如何能够出人头地,都想着技压一筹,成为人上之人,所以不免要高调行事,不免要高调做人。可是,越高调反而越容易成为他人攻击的对象,越强势越容易被人排挤。东晋道教学者葛洪说:“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那些总是摆出一副高姿态的人往往会被大家嫉妒和排斥。
一个人如果拥有过人的能力,拥有高于常人的智慧、地位、财富和名声,这些都是很好的竞争优势,但是如果不能善用这些优势,那么优势最终很可能会成为劣势。所以做人还是应该低调一些,要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要懂得保持低姿态,哪怕你站得比别人要高,也要尽量站在和别人一样的位置上来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会让其他人放下防备之心,才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别做那只被枪瞄准的出头鸟
孔子曾经对人的心态做过一番非常深刻的表述:“不患贫而患不均。”意思就是说人们通常都不是很担心自己是不是真的贫穷,他们最害怕见到的就是分配不均衡,如果有人比自己富,有人比自己多,有人比自己更好,有人比自己更有才华,他们的内心就会失衡,就会不满。
正因为“不患贫而患不均”这种极端思想的存在,一个处于强势的人总是容易遭到别人的打压和排挤,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总是容易受到围攻,因为你的存在已经打破了集体生活圈中既定的生态平衡,你的存在会让所有人感受到威胁和不安。
也许很多人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志向,都有远大的目标,都想要做成别人做不成的事情,都想要成为最优秀、最成功的那一类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相互防备、相互猜疑,他们不希望有人先自己一步成功,不希望有人比自己更成功,所以一定会想办法扼杀那些最有能力的人,而且大家都会将那些出类拔萃且喜欢出风头的人当成最大的对手。正因为如此,贤能的人总是更容易受到外来的攻击,一旦他们出现了困难,也更容易引起别人幸灾乐祸的心理。
比如曾经因为“乌台诗案”而入狱的大文豪苏轼,在当时,很多人昧着良心攻击他,甚至想方设法羞辱他,因为苏轼实在太过于出色了,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人活在自己身边,所以当时的苏轼入狱几乎成了很多文人、小人的人生盛宴。最后当苏轼出狱时,也终于看透了社会,也参透了人生,终于领悟了伟人式的悲剧和悲哀。
事实上像苏东坡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毕竟这种“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思想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孙膑和庞涓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同门师兄弟,两个人原本应该互相爱护、互相扶持,应该成为最要好的兄弟,可是庞涓为人心胸狭窄,他非常嫉妒孙膑的学识和智慧均在自己之上,担心他会成为自己谋取功名的绊脚石。虽然自己比孙膑更早出山,而且庞涓也的确在魏王面前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可是当孙膑决定下山而且深受魏王器重时,庞涓再也坐不住了。而孙膑对这一切根本不知情,仍然想着建功立业,发挥出自己的绝世才华,所以不断在魏王面前展示自己,而这终于引起庞涓的不满,最终动了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