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01700000005

第5章 中国“差生”——教育价值挑战(2)

孩子们受伤的心

在舆论的批评声中,西安那所给孩子戴绿领巾的小学,已经纠正了错误做法;包头那所给优秀学生穿红校服的学校,也叫停了红校服,这让人们见识了舆论监督力量的强大。学校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是,这一切,是不是就结束了呢?

如果一所学校发生校园伤害事件,诸如踩踏,大家已有普遍的意识,应该在处理伤害事件时,注意对学生们的心理疏导,以避免事件对孩子们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然而,在上述这些事件发生后,却不见教育部门、学校有这样的安排,而舆论也似乎对此鲜有提及。

对于给差生戴绿领巾、给优生穿红校服,流传甚广的评价是这是一种“教育暴力”。那么,作为暴力的对象,学生无疑就是受害者。相比“有形”的校园伤害事件,这种“软暴力”给学生造成的伤害更为隐蔽,也可能更为长远,但却无形中被大家忽视了,以为学校改变了做法,对学生的影响也就烟消云散了。

忽视不良政策、管理给学生群体造成的心理伤害,这是近年来学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回顾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学校教育管理丑闻,都很难看到学校有什么行动,去关心被伤害者。比如,被学校安排在寒风中当礼仪先生、小姐迎接领导视察的学生,在媒体曝光之后,学校被批评,他们也成为具体事件的受害者,有谁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呢?被学校以“顶岗实习”名义组织去做低廉劳动力的中职生,在学校事情败露,他们被安排回校之后,有谁引导他们公开面对问题,从而走出事件的阴影呢?在学校“竞选贫困生”的安排之下,走上讲台面对同学们演讲自己如何贫困的学生,在舆论批评学校的做法时,他们大多在独自消化这件事对自己的伤害。而就是眼下那些曾经穿红校服的学生,当初他们是按照学校的要求穿上红校服的,现在在一夜之间,又在学校安排之下脱下红校服,学校是否给出合理的解释,而他们能理解这种变化吗?

凡此种种,其实是粗暴教育管理方式的延续。不妨设想,如果学校管理充满人性化,尊重每个学生个体,那么,就不会有把学生分为差生和优秀生,并给其贴标签,公然歧视的做法在校园中出现;也不会不管学生有何权益,仅凭教育者、管理者的一厢情愿,就推出所谓创新管理方式,或者为了维护学校所谓的声誉,就限制学生的行为。而如果出现这样的不良做法,真正负责的教育者,除了反思检讨之外,还会考虑到这种做法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包括自卑、抑郁、焦虑等,这些心理问题甚至导致一些学生走向极端,这其中,有多少是因为教育管理的不善,以及管理不善之后教育的进一步不作为而导致?现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快速改变错误做法,但问题并没有切割掉。如果这些学校能想到启动对孩子的心理辅导,才能看到真正改变的希望。

对此,肯定有人说我是异想天开。在我国的中小学里,有多少学校配有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就连大学,能做到这一点的,也不多。如果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那也是班主任或者教导主任(辅导员)找学生谈话——这样的心理辅导,就变成了又一次思想品德教育,比没有可能还不济。

我承认这确实是现在学校的实情,但存在并不就合理,就如“绿领巾”受到批评一样。我国大中小学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相关的心理课程,没有专职的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这反映出教育的严重偏差,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所谓的“成功”,而对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普遍漠视,而恰是这种漠视,让各种“冷暴力”事件,频繁在校园里发生,学生成为“冷暴力”的受害者,身心和人格都受到影响。近年来,这一局面在少数学校得以改观,增设了心理选修或必修课,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班级配备了心理委员,也出现了心理社团,但更多的学校,这方面的教育还是空白。对于大家已经明显感知到的学生问题,诸如为人冷漠,缺乏责任心,往往只能采取应急措施,包括开讲座、搞一次活动,以及像北大象征性地将孝顺父母列为自主招生推荐条款,这当然起不到多大效果。

如果真正关注每个孩子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学校在出台任何管理措施时,都会思考这可能对学生人生成长产生的影响,从而在管理规则中体现教育和人文的理念。最近人们热议北大硕士家暴父母,大家把他与北大联系在一起,而出现他今天这样的局面,并不是北大一校的责任,所谓百年树人,他生长的环境,点点滴滴都在对他产生影响。基于此,学校教育者应倍感责任重大,因为每一个细小的教育举动,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绝望的“问题学生”

寒冬季节冰冷刺骨的冷水浇在身上,尽管瑟瑟发抖但他们不能大声喊叫、不能反抗,否则等待他们的将是教官一顿棒打。到晚上了,仅穿内衣的女孩子被要求给教官洗脚、按摩,如果手法不娴熟、用力不对,教官就会让这些女孩子直接躺在冰冷的地砖上,甚至有时候还会被教官强暴……这不是电影的剧情,而是金华市浦江县“浙江警龙少年行为矫正教育学校”遭到学生控诉的场景。(《东方早报》2012年2月17日)

学生们控诉的问题是否属实,还需要调查。但类似这所少年行为矫正教育学校体罚、虐待学生的新闻,近年来并不鲜见。其中比较极端的是,2009年发生在广西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的教官体罚、殴打学员致死事件。与此前爆发的“黑培训班”、“魔鬼训练营”一样,舆论照例把问题指向政府的监管缺位,因为调查显示,这家学校并没有办学资质,可却开办了6年。同时,希望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要理性,不要盲目。

追问政府部门的监管缺位,当然十分重要,期望家长理性,也是善意的建议。可在我看来,对于一些问题青少年的矫正、帮助,需要的不仅是政府监管社会机构,而是政府(以及学校)承担主导责任。如果政府不起主导责任,把问题学生简单地推给家长,六神无主的家长是完全可能病急乱投医的。

据报道,这所矫正学校目前共有9名学生,均因网瘾、厌学等原因被送至该校,分别来自宁波、义乌、温州、衢州和上海等地,而其家长为此每年需支付给学校高达5万元的学费。家长愿意出如此高的费用,可见其对孩子问题的焦虑。这种焦虑,与政府和学校把问题学生简单地推给家长有关,现实中,如果学生因网瘾逃课或者不爱学习,通常的处理办法是,叫来家长,叫家长好好教育,并警告不要带坏了其他学生,有的直接要求家长把孩子带回去。可问题是,这些家长并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事实上,孩子网瘾、厌学问题的形成,大多与家庭教育有关,父母平时与孩子交流太少,不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或者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出现行为偏差。对此,我们可以告诉家长改变家教方式,增加与孩子的交流,要有耐心。但有多少家长真能够做到?结果是,工作繁忙、缺乏耐心的家长,总希望有一个机构,能对孩子的行为起到立竿见影的转变作用。而当有机构打着有效矫正、拯救的旗号出现时,家长似乎就像找到了救星。

这就是魔鬼训练班、矫正学校生存的土壤。如果这一土壤不铲除,在政府高调监管一段时间后,类似机构必定重出江湖——问题学生存在,家长对其无能为力,就有矫正他们的需求。对此,政府部门该做的是,主动承担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引导责任。

以青少年网瘾问题同样比较严重的韩国为例,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网瘾,并为治疗网瘾买单,2009年,韩国政府设立了专门针对网络上瘾问题的治疗学校,有关机构希望,让孩子们把时间花在训练和集体活动上,可以有助于重新建立他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从而协助他们戒除网瘾。2010年,韩国政府进一步决定“开放专门针对成年人的网瘾治疗中心,并将治疗范围扩展到学生和事业人员中”。如果家长身边就有政府设立的治疗网瘾的学校,以及公益机构帮助有网瘾孩子的家庭,家长们还会病急乱投医,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感到孤立无援吗?

另外,我国目前的学校,存在“一刀切”问题,所有学校,不管教育对象如何,都采取一样的管理方式。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必须承认,在所有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学生,自律性差,自控能力弱,对于这些学生,就适合采取比较严格的教育管理方式。在美国,私立军事中学就采取对学生十分严格的管理方式,到了20世纪末,全美出现了第一所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公立高中——芝加哥军事学院,这所中学的最大特色就是实行军事化管理。学生们统一穿军装,接受简单的军事训练,参加“军容风纪检查”和“点名”等活动,见到老师要敬军礼,还要称其为“长官”。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对那些在不和谐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们来说,军事化的模式,似乎能对他们走向社会打下稳固的根基。对此,有人会担心国内高中采取军事化管理,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这又是“一刀切”的想法,学校的管理应该有不同,受教育者(家长)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面对乱像纷呈的矫正、拯救学校,政府部门当然要加强监管,但更重要的是,要为家长分忧,通过政府出资建立公益性的矫正、帮助机构(包括指导家长怎样进行家庭教育);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设立采取严格管理措施的学校,供家长选择,这才是积极的作为。

“死了就不用写作业”

三名10岁左右的女生,相约跳楼后被送医院急救,谈起为什么要跳楼,她们称“死了就不用写作业”。

在幸福的“开学第一课”刚上完不久,就出现这么不幸福的事,三名学生的跳楼自杀,再一次激起大家对当前教育制度的控诉,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这些自然是理性的分析,但在不经意中,有的议论开始走调,三名悲情的女生,被莫名涂上反应试教育、反作业的英雄主义的色彩,就如大家当年对待高考零分试卷一样。这显然走向反面,不会是救孩子,而是会害孩子。

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学生因学习或生活上的问题走极端,都是十分错误的,是对生命的不珍惜,对自己和对家庭的不负责。这是讨论学生自杀事件的基本点,也是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的基本点。为此,大家在分析制度之弊、教育缺失时,不能缺失了这一基本底线,否则,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么小,就做这么多作业,不逼死人才怪”,“这是孩子们在用生命控诉”,要是孩子听了,会恍惚觉得,死是一种解脱,或者抗争的手段。而生命教育则告诉我们,生命是第一位的。

批评教育制度,改革教育制度,以及引导学生以积极态度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变得很纠结。在多个讲座中,我都遇到类似的提问:你一直批评高考制度,为何还要对学生进行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你这样做,不是在为你批评的高考制度服务吗?这样的问题本不值得一辩,类似于你一直批评中国教育问题,为何还要送孩子读书一样。但是,从不少人对这问题十分感兴趣的样子,可以发现,这一问题还有一定普遍性。

批评高考制度,其用意是推进高考制度改革,为所有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但这不意味着,如果高考制度不改革,就不让孩子参加高考——当前能有条件,在体制外选择教育的家庭并不多,更多的家庭,是需要面对国内高考的——对于这些学生,帮助他们了解身处的高考制度,掌握录取规则,避免出现低级的志愿填报失误,不是有助于他们在这一制度中做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吗?如果我给所有学生描述高考改革的愿景,并告诉他们完全不顾当前的规则,结果会是怎样的局面?

我曾在多篇文章中谈到日本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客观而言,日本的高考竞争比我国还要激烈,孩子的学业压力也很重,但是,与我国学业压力之下,学生们的吃苦精神不够、耐挫力弱不同,日本孩子的吃苦精神、意志力却很强,其中一个原因是,家长并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不会把孩子的书包抢过来自己背,也不会说孩子你这样的学习太辛苦了,而是坚持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告诉他这是你应该付出的努力。

我国孩子吃了那么多苦,学习压力那么沉重,可他们却没培养起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不是一件很冤的事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就是家庭和学校没有告诉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爸爸妈妈甚至年迈的爷爷奶奶背着书包,孩子空着手的景象,在我国随处可见,而大家对此也很理解:书包太重了。这种环境之下,对孩子们成长十分重要的两大教育——公民教育和生活教育,就逐渐远离。每个家庭每个孩子至少12年的痛苦学习、生活,得到的究竟是什么呢?不少孩子连自主生活的能力也没有。

同类推荐
  • 社会学精要

    社会学精要

    《社会学精要》介绍了社会学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八位代表人物,九部经典著作,讨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学精要》是我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期间(1982-1988)撰写的一部旧作。当时,我刚刚从历史专业转到社会学,对与社会学有关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所以这是一部刚刚接触社会学的人的充满探索新领域的热情的试笔之作。对于同样刚刚涉入社会学领域的人们,这部书对他们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人物和名著、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或许会有一些帮助。”
  • 大学开放天地新:一位百年学府校长的思考与探索

    大学开放天地新:一位百年学府校长的思考与探索

    本书是作者在担任具有百年历史的福建师范大学校长期间对中国大学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内容既包括大学的本质、使命、特色、发展方向这类探讨大学“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抽象理念问题,也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开放办学和学校管理这些旨在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具体办学实践问题。本书融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于一体,综合应用于作者所任职大学的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体现了知与行的具体和历史的统一,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大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本书对各类学校管理者,特别是高等学校的领导者以及高等教育的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媒介批评学

    媒介批评学

    本书为媒介批评学专著。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的立场和标准对媒介及其活动进行理论鉴别与价值判断的活动,媒介批评在本质意义上是一种精神和观念生产,属于社会舆论的范畴。媒介批评要成为一种有效的活动,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本书重点探讨“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全书共21章,包括媒介批评的主体、客体、载体、文体,媒介批评的历史与发展,意识形态批评,流行文化批评,媒介的美学批评等内容。
  • 教育七律

    教育七律

    《教育七律》是一本介绍、考察教育诸要素及教育与学习过程的经典之作,全书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七大重要因素。本书在1884年首次出版,此后一度被有志从事宗教教育的年轻人用做教科书,也被教会学校的教师用做实用手册,帮助很多人在教学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热门推荐
  • 明伦汇编人事典睡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睡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艺术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艺术

    班主任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岗位,但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未可限量的。正如2006年8月教育部下达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中所指出的:“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 论仙二代的逆袭

    论仙二代的逆袭

    (新文《我真的是人生赢家》已经发布,求推荐求收藏~)沈玉衡以为,自己的剧本应该是一心修炼,剿灭魔族,恢复沈家荣光,然而修着修着,沈玉衡发现自己的剧本里混进了什么奇怪的东西……穿越女特工,重生复仇大小姐,废材流男主角,重生夺舍的金丹修……只是简介欢脱,正文正剧风!!#落魄仙二代的奋斗史#男神多多,女神多多#我家男主他不在线#听说女主把男主砍死了绝对不坑,可放心食用。PS:读者群:547310107
  • 安魂帖

    安魂帖

    本书是一部以思想性见长的散文集,囊括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精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药引》和《阉割》,这两篇作品取材独特,文字优美,熔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炉,先后在《美文》杂志“一线散文”栏目和“中篇散文”栏目隆重推出,并配发了编者短评。作品发表后引发圈内外关注。《安魂帖》也是一篇关注现实,触动人心的作品,该作先后刊发于《创作与评论》《厦门文学》,随后被《散文选刊》转载,获得“东丽杯”第二十四届孙犁散文奖。作为叙写乡愁的文字,能深切感受到作品的忧患与哀伤。书稿其他所有作品都独具特色,手法各异,每一篇都有鲜明的主题,足见作者宽广的创作视野和责任担当意识,充分显现了新散文的艺术追求与美学价值,是作者近年来大胆探索,潜心创作的重要收获。
  • 窃国枭雄的法宝

    窃国枭雄的法宝

    刺婢狎婢在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号称运河“龙头”、“小燕京”的通州,有一座距河三百米,始建于北周的燃灯佛舍利塔。砖塔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穿雾摩云,颇具冲霄之势。悬铜铃二千二百四十八枚,为世界之最,也是古通州八景之魁首。塔影倒映,微波荡漾,白帆穿梭于碧柳拂水的河面,不但如诗如画,亦为运河上端航标。因而有了“一支塔影认通州”的传世佳句。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二日(1900年9月5日),英、美、德、意、日、俄、奥等国的军队侵占通州。枪声、马嘶声由远而近,通州火光四起,洋兵洋马如同恶魔从天而降。
  • 喜无可上人游山回

    喜无可上人游山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涅灵

    涅灵

    自古尘世之中,如若怨气岁淤积,就会有不甘于死亡的魂魄四处游荡,女娲留下的一盏七星筒灯,又会给执掌它的女子带来怎样的命数?……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文摘小说精品:家庭卷

    文摘小说精品:家庭卷

    本书收录了一些文摘小说中的精品故事。街灯完全憔悴了,行人在绿光里忙着,倦怠着归去,远近的车声为着夜而困疲。冬天驱逐叫花子们,冬天给穷人们以饥寒交迫。现在街灯它不快乐,寒冷着把行人送尽了!可是大名并不归来。
  • 火影之平民忍者

    火影之平民忍者

    小明穿越了,来到了火影忍者的世界,成为一名平民忍者,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企鹅群:168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