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吴相对论·走进非洲》这一期节目里,主持人吴伯凡介绍了自己在肯尼亚等地的经历和感想。他谈道,肯尼亚的马赛人至今保持着很古老的游牧生活方式,他们与动物之间有一种默契。比如,有一位中国导游,一天天黑了,看见一个喝醉了的马赛人在路上,步履蹒跚。这位导游害怕狮子把此人吃掉(当地狮子很多),就邀请他上汽车,准备送他回家,可是对方拒绝了,而且很肯定地告诉这位中国人,狮子绝不会攻击他。这位导游将信将疑。第二天导游跑去打听,果然并未出现狮子吃人的事情。后来当地人告诉这位导游,狮子与马赛人之间有默契,狮子能闻出马赛人的气味,不会伤害他们。据此吴伯凡发出议论:动物因为没有语言,所以特别善于用非语言的隐性信息来交流,人类这种能力本来也是很强的,然而有了语言,现代又发明了语言编码,于是人类就越来越依赖显性语言、编码语言,结果发出和接收隐性信息的能力就大大衰退了。人类实际上成了精神上的残疾人,就好像本来许多人都有开车认路的本领,一旦车中安装了卫星导航,就成了路痴,只要定位器一出故障,他就傻了。有些思想家把这类情况称为“文明对于人类的无痛截肢”,文明把人类舒舒服服地变成了残疾人。非洲的马赛人没有走向文明,他们住茅草屋,身上只围一块布做衣服,手中的武器只有刀子和弓箭,可是他们保存了对大自然的敏感,保存了对隐性信息的敏感,所以他们能和动物如此沟通,我们就不行。其实文明人也不是完全失去了此种能力。你会发现有的人不用说话就能获得周围人的好感,有的人你只要在他身边就如沐春风,这就是隐性信息在产生影响,只不过我们的这类本领已经大大退化了。
吴先生这些议论有点玄,但是听起来有道理。人人都有这类体会,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语言这种东西,用起来太方便、太强势了,日益霸占了我们的身心,弄得我们离开语言,离开文字和图像,竟然有失魂落魄的感觉。我曾经建议青年教师“少说话”,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从隐性信息的角度来看,我这个建议可能有些道理。少说话,你才有时间思考,少说话,你才能得到更多的体验,在哇啦哇啦的语言中,不知有多少隐性信息被掩盖了,被边缘化了,甚至被“删除”了。你会发现,每日呶呶不休的人不但往往是浅薄的,而且往往是很无趣的,像一个永远开机的MP3。我想,教师成为有趣的人,不做索然无味的人,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喜欢有趣的老师。而要做到这一点,少说话,找找隐性交流的感觉,很有必要。家长其实也是这样,家长的唠叨,往往会导致和孩子情感的疏远。
2012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