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17200000009

第9章 “国学”一点儿都不神秘——“百家争鸣”

春秋末年,分封制渐渐瓦解,诸侯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有些诸侯开始不听周王室的话了。于是出现了春秋霸主,哪一个诸侯国的实力最强就可以管理全国,诸侯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

竞争激烈,导致各个国家都拼命提高国力,不拘一格收拢人才。与此同时,简牍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学术传播的成本。这两件事造成的结果是,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他们被称为“士”。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同时出现那么多有思想的人。在此之前,中国并没有特别发达的学术思想。春秋战国时的中国思想界,就像一位第一次开始思考人生的少年,各种新想法层出不穷,这就是“百家争鸣”的时代。

说是“百家争鸣”,当时也的确有一百多家学派,但真正值得介绍的学派并不是很多。纵观所有中国传统思想——我们称为“国学”——影响力排行前三的学派是儒家、佛家、道家,排行第四的是法家。其中,佛教并非中国本土的产物,是从印度来的,东汉末年才传入中国。我们这一章就主要聊聊儒家和道家,后面简单提一下法家等其余诸家的思想。

先说儒家,你应该知道,儒家的祖师是孔子。

孔子是个贵族,在分封制下享有各种特权。然而孔子生活的时代,分封制开始瓦解,传统的贵族等级受到破坏。作为旧贵族的孔子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其中最让他难受的,是“礼”的消失。

前面在讲周鼎的时候,我们讲过,周朝用“礼制”来统治国家,“礼制”降低了统治的成本。在理想的状态下,假如全国每一个人都遵守礼制——百姓都老老实实当百姓,都讲文明讲道德;诸侯都老老实实当诸侯,都听周王室的话——那么各个诸侯国之间就不会打仗了,百姓也不会犯罪了,这世界该有多美好呀。

可是偏偏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人们都不讲礼制了。诸侯国都不听王室的话,各自争霸。孔子非常看不惯这一点,严厉地批评这些违反“礼”的行为。孔子的梦想,是让全社会都回到人人遵守礼制的时代。

可是,在诸侯国之间恢复礼制是不可能的。

礼制可以用来约束人民,但是不能用来约束国家。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较量,靠的是力量的强弱,而不是谁更遵守道德。

试想有两个诸侯国,一个严格遵守“礼”,自觉地用“礼”约束自己。另一个诸侯国把“礼”扔到一边,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的结果是,第二个国家可以放手发展,第一个国家束手束脚,时间一长,第二个国家越来越厉害,就会把第一个国家灭掉。

最典型的例子,是宋襄公参加的“泓(hóng)水之战”。

春秋时代,宋襄公和楚国打仗,开战以后,宋军发现楚军正在渡河。古代打仗,渡河时的部队是最弱的。因为渡河的军队还来不及集合列阵,还有一部分的兵力在河的另一边,不能参加战斗。当时楚军强大,宋军弱小,在楚军渡河的时候发动袭击,是宋军获胜的最好机会。当时就有人建议宋襄公,这个时候应该发动进攻。

没想到宋襄公却说:“在人家渡河的时候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行为,我怎么能这么做呢?”

结果宋军像个谦谦君子一样,干等着楚军全部渡过了河,列好了阵,然后才和楚军交战。果然宋军被打得大败。后来这件事被毛泽东批评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其实,这件事并不能全怪宋襄公。前面说过,那时候的“霸主”除了国力要强大之外,还要担当起“家长”的职责,要当各个诸侯国的大哥。霸主必须在一些大事上遵守传统的礼制才能够服众。

宋襄公也有称霸之心,所以他打仗的时候还讲究“礼”,讲究谦让。

可是楚国不管这一套,前面说过,当时的楚国不被中原文明接受,楚王公开说:我自己就是蛮夷,用不着遵守你们中原的各种礼制。楚国打仗的时候根本不管什么规矩,怎么能取胜怎么来。自然,无所顾忌的能打赢自缚手脚的,宋国的失败也就在理所当然中了。

类似的事情一多,再笨的诸侯也能看出门道来:私下里不遵守礼制的,打得过处处遵守礼制的,那谁还遵守礼制呢?

这就意味着,周朝过去制定的礼制系统肯定会随着诸侯混战而消失,孔子希望恢复周朝礼制的愿望,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如果孔子只是幻想恢复周礼,那他就不可能成为被后世敬仰的大贤,而只能是个憎恨进步的守旧派。孔子厉害的地方,是对周礼进行了改造。

在讲青铜鼎的时候我们讲过,青铜鼎是用来祭祀的。周人通过对先祖和神灵的祭祀,强化了人们的礼制观念。它告诉参与祭祀的人们:这些礼制规矩来自于祖先和神灵,你们不遵守礼制,难道不怕祖宗和神灵降罪吗?

问题是,春秋战国的时候,不遵守礼制的诸侯国都因此变得强大,这祖先和神灵哪里降罪了呢?

孔子和周人不一样,孔子拒绝谈论和神鬼有关的事。在孔子看来,礼制的权威性并不是来自于神鬼,而是来自于“仁”。

“仁”是什么呢?“仁”就是仁爱之心。最初始的“仁”,就是对亲人的爱。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天下人莫不是如此,这就是“仁”。

那“礼”又是什么呢?是因为我们有了“仁”,自然而然地就会去守“礼”。

好比我们对父母要恭敬,这是“礼”。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孔子认为,这不是被人逼的,不是因为害怕天上降罪才这么做,而是因为我们内心天生就有对父母尊重的感情,这种感情驱使我们做出各种尊敬父母的“礼”来。

这个理论的好处是,给“礼制”找到了一个很可靠的论据,让普通百姓也能接受“礼”的观点。

在周朝的分封制下,贵族和平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级。贵族受到很好的教育,经过漫长的学习,他们可以学会繁琐的礼制。可是百姓整天辛苦劳作,谁有工夫和动力去学那些没用的礼制规矩呢?所以孔子之前的礼制,只属于贵族,不属于百姓。

孔子的“仁”就不同了。每一个老百姓,他天生就有感情,天生就知道爱父母、爱子女,“仁”对他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老百姓不需要识字,不需要念书,只要你一提醒他,他就能认识到人人内心都有“仁”。当孔子把“仁”和“礼”的关系打通以后,普通老百姓也就很容易接受“礼”的内容了。他想想自己和父母、子女的关系,就会点点头说:“对,没错,儿子就得听爹的话。”儿子必须听爹的话,这就是“礼”最基础的内容,也就是“孝”。所以才会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历代王朝都特别强调“孝”,甚至“以孝治天下”。因为“孝”是“礼”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从孔子开始,“礼”的观念逐渐深入到普通百姓的心中。前面我们说过国家管理百姓的成本问题。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朝廷该怎么保证全国百姓不生乱、不闹事呢?如果靠严刑峻法,那需要培养大批官员,建立大量的监狱,这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孔子的办法是,通过“教化”,让百姓从自身的情感出发,认同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礼”,让每个人自觉地去服从“礼”,这样,国家就能用很少的成本维护社会秩序。可以说,没有了孔子的这套“礼”,古代帝王就没有办法统治中国这么大的国土,中国也很难保持常年稳定和统一。

孔子厉害的另一件事,是把教育推广到普通百姓中。

刚才说了,在分封制下只有贵族才能受教育。西周的学校都是官府开办的,只收贵族,不收百姓,称为“官学”。在孔子的时代,分封制逐渐消失,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差别不明显了,简牍的出现又降低了读书和写作的成本。同时,分封制的瓦解使得各国需要的官僚越来越多。诸侯之间激烈的竞争逼迫各国迫切渴求有能力的人,而不去计较他是不是贵族出身。在这新环境下,普通百姓有了学习的条件和动力,当时便有一些知识分子开设学校,收普通的百姓当学生。这样的学校,称为“私学”。

其中搞得最好、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孔子的私学。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对象没有限制,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找他念书。孔子也不收昂贵的学费,只要学生送一点儿干肉当作拜师礼就可以。由于孔子出众的学问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得他教出的学生最有名,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最大。再加上之后两千年来,学校都以教授儒学为主,所以孔子被后人推崇为教育的祖师爷。过去的学校都要摆放孔子的牌位。

孔子的理想是建立一个遵守礼制的理想国,他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制度。老子不同,老子关心的是宇宙,他好奇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个人在这宇宙中应该如何生活。

孔子建立的学派,被称为“儒家”;老子建立的学派,被称为“道家”。

要特别注意,老子创立的是“道家”,并不是“道教”。老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学者,他对宇宙、对人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他把这些思考写在了书里,仅此而已。老子并没有建立什么宗教。

“道教”是老子之后好几百年的事了。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张道陵等人综合了道家的理论、民间的方术和神话传说等等内容,创立了道教。因为道教借用了大量“道家”的哲学思想,所以张道陵等人把老子奉为本教的祖师,称老子已经成为了神仙云云。

老子本人,是不知道有道教这回事的。

老子关心的是世界的本质。

老子认为,这个世界的本质叫作“道”。这个“道”不是一个实物,而是超越一切概念、语言和文字,不能用任何语言来形容的。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名字的,“道”这个名字是老子为了叙述方便才起的。

老子认为,世上所有的东西,大到宇宙星辰,小到个人微尘,都要遵守“道”的规律。

“道”有点像我们熟悉的物理定律。我们知道,自然规律不是一个实物,但是大到宇宙,小到微尘,都要遵守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和“道”的主要区别是,自然规律是什么,我们还是可以用语言说清楚的,可是“道”不行,“道”是超越语言的,没法说清楚。

你或许会说:你这个“道”连说都不能说,那你说这么个“道”还有什么用呢?

有用。

如果宇宙万物都遵守同样的“道”,那么人和大自然和宇宙也

应该遵守同样的规律。那么人和宇宙就不应该是矛盾的,甚至二者还能超越物质的屏障,合二为一。所以中国古人常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宇宙合为一体,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也是自己的一部分。

“道”有一个规律:“道”在不断地运动中,而且是不断地循环往复运动。

譬如白天黑夜、一年四季,都是在循环运动。老子认为,这个规律是普世的,万事万物都要遵守。

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早晚都会运转到它的反面。古人用“阴”和“阳”来表示事物的两面。那么这个道理也可以表达为:事物总在不断地运动,总会从“阴”运动到“阳”,又从“阳”运动到“阴”。

我们都很熟悉道家的“阴阳鱼”符号。这一图案是在北宋时才出现的。它很好地表达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阴”和“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运动,不断互相转化。

因为事物都是在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运动,所以老子认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必然会走向它的反面。

举个庸俗的例子。

好比一个人特别喜欢钱财,用尽一切手段不断地赚钱、投机,过多的投资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巨额的财富引来了别人的垂涎。越来越多的人想抢他、骗他、勒索他,财富反倒给这个人招来了灾祸。最终这个人因为过多的财富,被谎言和虚伪围绕,甚至陷于绑架或者牢狱之灾。终于连自己的人身安全都保不住,走向了人生的反面。

老子认为,国家的命运也在不断地循环。国家富强了,拥有了军队,国家之间就会互相侵略、引发战乱,让百姓死伤。百姓富裕了,就会生出各种矛盾,养成很多恶习,引发嫉妒、犯罪,导致社会动乱。最后国家毁灭,又会回到一无所有的状态。

既然万物都要如此循环,那么追求财富、权力非但不是幸福之道,反倒成了自我毁灭之路。所以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认为人不要去追求财富、权力,反而应该放弃各种欲望,让自己的内心回到婴儿的状态,这样就永远不会在循环中被毁灭了。

国家也是一样,如果国家能回到原始社会的状态,不发展生产力,村落之间尽量减少来往,人人都过着田园牧歌的生活,那样就不会有战争和动乱了。

以我们今天的经验来看,老子的说法未必是对的:每个人虽然都要经历由生到死的过程,最终都要告别这个世界,但并不代表人生的奋斗是毫无意义的;每个国家虽然终有一天都会灭亡,也不意味建设国家就是一件徒劳无功的事。

但是,老子的观点给中国人的思想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在社会上受到挫折的文人们的精神避风港,甚至直接影响了汉初的国家政策。

诸子百家,学者众多,我们只能挂一漏万,简单介绍一下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和孙武。

墨子。

墨子自成一家,称为“墨家”,在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门影响力很大的学派,甚至可以和儒家、道家并称,只是因为和儒家的观点差别不大,后来渐渐被儒家吸收了。

墨家和儒家的观点有一些地方很像,比如墨家主张“非攻”,反对以大欺小的战争,肯定讨伐暴君的正义战争。儒家则认为,符合“礼”的战争是正义的,违反“礼”的战争是不正义的。两者大意差不多。

但在一些细节上,两者存在区别。

儒家主张“礼”“乐”,这其实是贵族的遗风——之前只有贵族才这么讲究。墨家则反对“礼”“乐”,认为属于贵族的“礼”“乐”太浪费了。儒家讲究丧葬礼仪,主张“厚葬”,目的是通过丧葬礼仪来贯彻礼制。墨家认为,与其把钱浪费在死人身上,不如花在活人身上,主张“节葬”。

墨家主张尊敬神鬼,多进行拜鬼祭神的活动。孔子拒绝讨论神鬼的事,认为应该先解决人间的问题。

墨家主张“兼爱”,主张对所有人无差别的爱。儒家的“仁”则有亲疏远近的差别:对亲人的爱,总比对陌生人的爱多一点。

孟子。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学里第二位有着深远影响的人。孟子继续

发扬了孔子的“仁”。孟子主张,人的本性就是“仁”,人天生就是善良的,这就是“性善论”。

因为“仁”是人类的本质,所以孟子主张统治者治国也要符合“仁”的原则,要用仁爱来对待百姓,实行“仁政”。他强调百姓的利益比君王的利益更重要,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很了不起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或许以为,中国古代的帝王都是为所欲为,视百姓为草芥的。其实在很多朝代,大臣都用“民为贵”的思想限制君王的权力,这是孟子的贡献。

庄子。

庄子和老子同属于道家,和老子相比,庄子更专注如何实现个人解脱。

庄子和老子一样,认为人的本质和宇宙万物是一样的,如果人能回归到本质状态,就能和宇宙合而为一。宇宙是无边无际的,人和宇宙合而为一后,人就能拥有无限的自由了。

那么,是什么阻挡人类回归到本质状态呢?庄子认为,是人后天拥有的欲望、思想、知识等东西。如果人们能放弃掉欲望和知识,就可以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有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有些学校把这句话的前一半贴在墙上,鼓励学生惜时如金,抓紧学习。其实全句的本意正好相反,真正的意思是说:“需要学习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学习是一件徒劳无功的事,(还不如不学)。”

对于学习,庄子还有一个比喻。他说,森林里的大树如果长成了木材,就会被伐木工人看上,被一斧子砍去。如果这棵树长得歪歪扭扭,没有成材,反倒能平平安安地活一辈子。

用现实的例子来说,人学了知识,能力强了,会面临很多工作和物质诱惑,每天辛苦工作,累得要命,在工作中又会受到各种诽谤和攻击,反倒给自己招灾祸了。如果不学知识,不工作,没有发财的欲望,每天像流浪汉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那才叫幸福呢。

孙武。

孙武是军事家,在“诸子百家”里被划归为“兵家”。孙武以《孙子兵法》闻名。《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所讲的内容偏向于宏观战略,所以一些观点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仅适用于军事斗争,还适用于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从这个角度说,《孙子兵法》是一本讲“谋略思想”的书,价值要超过一般的军事著作。

不过,也不能过分夸大《孙子兵法》的作用,它在宏观上讲了一些大道理,虽然说的不错,但是到了具体该怎么行事上,还要就事论事,去研究具体的技巧。

韩非子。

韩非子属于法家,法家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因此我们把他放到最后来说。

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儒、道、法三家的主张都不同。简单的说,儒家主张道德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则主张依法治国。法家的观点和我们现在的政治理念最为接近: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强调法制的社会。

法家是一个很功利的学派,它强调政治手腕、谋略权术。法家的观点大致有三个方面:

“法”,是刚才说的法律,这是用来对付百姓的。

“术”,是“权术”的“术”,讲的是君王如何对待大臣,如何让大臣服服帖帖地为自己工作,不生结党营私之心。

“势”,是权力、权势,讲的是君王要牢牢地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保证政权稳固。

法家如此现实、功利的观点,任何一个政治家都无法拒绝。政治斗争在本质上是力量的对抗和博弈,儒家道德仁义虽然讲得好听,但到了真正的政治斗争中,你害我来我害你,光讲什么道德仁义,那不是说空话吗?你是仁义了,结果被政敌害死了,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都是“儒表法里”,表面是儒家,内里是法家。官员在公开的场合大谈儒家道德,私下里的手段是法家的权术。在古代的朝廷上,很多大臣用权术互相较量倾轧,什么烂招都用,但表现在口头上,却全都是在指责对方不遵守儒家道德。

法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非常深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秦帝国的建立。

同类推荐
  • 浪基岛传奇

    浪基岛传奇

    一个出生在南海边的小男孩——浪儿,因为一次海难漂流到了神秘莫测的“浪基岛”上,认识了V星系“卡尔斯怪兽王国”的公主卡斯娜,他们一起与火鑫公主、小白龙、巨力人、小灵儿去V星系的“卡尔斯怪兽王国”,去拯救被宇宙公敌——“震嗣”所关押的卡斯娜的父母,从而乘坐太空飞船——“利箭一号”,在宇宙中,开始了他们惊险的太空魔幻之战的征途……故事在讲述惊险、有趣的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讲述了地球本身的自然环境,对整个地球的气温、气候、天气变化的影响,教育孩子们从小要热爱地球母亲,多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从而让孩子们懂得:热爱自然与保护环境,对整个地球与人类的重要性……
  • 国宝有秘密

    国宝有秘密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时代的诞生,那就是宇航时代。该书一步一步告诉小读者们,人类是怎样开发宇宙的、又是怎样进入宇宙的?读者关心的很多重要问题在这里都有一个充分的讲述。书中既有科学原理的生动讲解,又综合运用图片、图标等具象形式加以表现,从而使读者直观、迅速、深刻地理解了作者所要传达的知识和理念。
  • 小蛋壳里的大世界

    小蛋壳里的大世界

    严厉的妈妈怎样了解孩子的心思?任性的孩子怎样体会大人的心情?勇敢如何代替怯懦?理解是否和关爱同样重要?猫鼠是否必须世代为仇?什么可以改变宿命?会不会真有一只爱上猫的鼠?会不会真有一只不吃鼠的猫?猫和鼠的命运到底掌握在谁的手中?翻开黄非红所著的这本《小蛋壳里的大世界》,看看里面是否能找到答案!
  • 陪伴孩子成长的爱国故事

    陪伴孩子成长的爱国故事

    《陪伴孩子成长的爱国故事(注音版)》主要内容简介:“红枪白马”女英雄赵一曼、抗日名将张自忠、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八女投江、爱国志士闻一多、“烈火金刚”邱少云、黄继光惊天一跃堵枪眼、“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等。
  • 桐桐的点点狗

    桐桐的点点狗

    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女孩,非常希望得到一只小狗。一只刚两个月大的小狗来到她家。如何与小狗相处?如何解决点点成长过程中一个又一个难题?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感情日深,原本讨厌小狗的爸爸也转变态度。此时点点却突发意外……
热门推荐
  • 重生完美男神

    重生完美男神

    他有一张帅得连整容手术都无法做到的脸。他第一本网文便是问鼎华夏至高神位。他的新文学载体“散文诗”广受世界年轻一代追捧。在世界任何角落都可以听到他创作的歌曲、看到他的影视、动漫和漫画!哦~!忘了,他还是体坛的长青霸主,创造无数的记录。他被人们称作:天子,天的儿子!因为有人这样调侃他:嗷~!老天,怎么生出这样一个怪物!PS:推荐新书《修仙我靠集五福》!
  • 思维的盛宴

    思维的盛宴

    《思维的盛宴》是一本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大型谜题宝库。它包括数字类、几何类、概率类、逻辑类、心理类、解决问题类、观察类、创意类、文字类、脑筋急转弯类、综合类等11辑,总共800余道思维游戏题目。这些韪充满了疯狂的智慧性和挑战性。当然,为了方便您的阅读和使用,我们在题后还附有详尽的分析和答案。
  • 命门

    命门

    林亚波下了车,又返身探进车里将放在后座的行李拖了出来,扔在脚下,这才抬起头来,朝不远处的那个建筑物望了望,那是一幢纯白色的小楼,在满山青翠树木的掩映之下,显得格外突兀。林亚波摇了摇头,心里掠过几分无奈,他实在想不明白,就喻洁那样活泼好动的性子,怎么就能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待得住。可事实上,喻洁不但待得住,还待得不愿意下山了。她原本和林亚波约好了,等林亚波休年假时,两人就一起出去旅游。可当林亚波请好了年假之后,打电话给她时,她却在电话里说,自己最近不能下山了。喻洁在电话里对林亚波说,她工作的私立疗养院里,由她负责照顾的一个老头儿病了。
  • 马上皇帝:赵匡胤

    马上皇帝:赵匡胤

    《马上皇帝:赵匡胤》介绍马上皇帝——赵匡胤的有关内容。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刁蛮御妻:王爷,笑一个

    刁蛮御妻:王爷,笑一个

    她是本世纪的跆拳道教练,却意外穿越到古代,嫁给了多情又冷冷的王爷成了王妃,她说她永远都不会爱上他。他身为尊贵的王爷却危机四伏,还被迫娶了她,他憎恨她想杀了她,他说他永远都厌恶她……会是这样吗?
  • 日本杀手

    日本杀手

    虽然刚进入初秋,但站在天津塘沽港口的码头上,渤海湾上的海风吹来仍叫人感到刺骨的寒冷,如不穿上长袍马褂,全身会止不住地打颤。从日本东京驶来的豪华客轮停靠在码头上,庞大的船舱里吐出众多的男女乘客,其中一个在日本人中算得上高大的男人,约有二十六七岁,黄白的面皮上薄薄的嘴唇紧闭着,两条短粗的扫帚眉下面,一双眼睛显得十分精神,脸上却像画布上的劣质人物肖像一样毫无表情。他给人的印象很冷酷,又有一些男子汉的特有魅力。
  • 飞花

    飞花

    杨袭,女,1976年出生于黄河口,08年始在《大家》《作品》《黄河文学》《飞天》《山东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
  • 灾难面前如何守护人身安全

    灾难面前如何守护人身安全

    《灾难面前如何守护人身安全》涉及的内容都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只有人身安全了,我们才可能萌生起对其他目标追求的兴趣。著名学者马斯洛曾说过:“人有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可见“安全”对于人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安全”是简单的两个字,却饱含着许多的祝福和期盼;安全是沉重的两个字,浸蕴着多少血泪与辛酸。
  • 王者的逆袭

    王者的逆袭

    意外穿越到异界王子兰斯洛特身上,随后却被诅咒选中了......
  • 无上鼎炉

    无上鼎炉

    今生许你不流泪,为卿轮回终不悔”时光倒流,为了不要再失去你,墨尘,前生虽为鼎炉,但心中坚持,必将要在这腥风血雨的炼气的世界,给你一个不流泪的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