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钟突然响了。她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一样赶紧起床洗漱,匆匆忙忙地化了个淡妆,背着双肩包出了门。在路上买了个煎饼馃子和豆浆,公交站已经挤了一大群的人,林夏错过了两趟公交才被拥挤的人群挤进了公交。
回到公司,和同事打了声招呼,林夏打开电脑,突然邮箱弹窗,一封是Ogilvy广告公司发来的邮件:林夏小姐,因为您优秀的作品以及您在面试中的出色表现,公司决定录用您为资深美术指导,请于下个月15号到公司报到。
Ogilvy是每个广告人梦寐以求的殿堂级公司,林夏在现在这家4A干得并不开心,一个月前投了简历并参加了Ogilvy的笔试与面试,面试之后就没了消息,林夏以为彻底没戏了,于是放弃了跳槽的念头,依然在本土4A苟延残喘。
事实上,Ogilvy专门为她走了一遍录用流程,通知是由公司总部直接发出的,可见他们对林夏作品与能力的肯定。
林夏所有疲惫似乎都一扫而空,心里乐开了花。她藏在U盘里的优雅而决然的辞职信终于可以打印出来交到领导的桌上。
另一封邮件是某知名出版社发过来的,林夏在网站连载的小说被他们看中,决定出版,版税是林夏一整年的工资。同时一家影视公司希望拿到那部小说的电视连续剧改编权。
林夏感觉自己好像同时打开了两个彩蛋,金花四射,福来得太突然。
下午麻利地完成工作,不到五点便可以下班了,走出写字楼的时候,林夏脚步轻盈,天空一片湛蓝,几片白云飘浮在空中,夕阳依然耀眼。
没有人知道,林夏得到这两封邮件的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忍受了多少孤独,流过了多少眼泪。只是这一切到来的时候,就好像一道明媚的阳光,扫尽了所有的雾霾和绝望。
林夏约了几个部门的同事一起到海底捞火锅,然后到KTV唱歌,一周之后,林夏交接完所有工作,和曾经共同奋战的同事拥抱彼此祝福之后相互告别。
在那个不长不短的假期林夏到Ogilvy公司总部参观学习,同时自驾车游遍美国,她的朋友圈瞬间高大上起来,晒吃的晒风景晒孩子的同学朋友都投来了一阵又一阵仰望的目光。父母的骄傲与自豪溢于言表。
回到城市之后她从城中村搬到了公司附近的公寓,她不再需要在公交车里来来回回浪费时间,只需要慢慢地散步到公司上班。
在Ogilvy工作一年之后,林夏的作品获得了戛纳广告奖提名,抱着小孩喂奶的前男友在家里看着颁奖晚会发愣的时候,林夏在电视里光芒万丈,貌美如花,他的妻子大声训斥:没用鬼!这个月的收支又失衡啦!
“写给不断努力的自己:幸好有你,从来未曾离去,幸好有你,从来未曾放弃,当曙光照进生命时,所有的苦难都会烟消云散,亲爱的朋友,希望我们都一样。”
林夏在朋友圈里分享了这么一段话。
绝望里一定存在希望,前提是你没有放弃。
糖可以晚点再甜
有位朋友在我的一篇文章的评论中这样写道:谢谢你的文章,让焦虑不安的我有了一些平静,作为一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职员,身旁的人都在为考取“注册会计师”而努力,而我,坚持了五年之后,结局一片惨烈,最终,我选择了放弃,旁人似乎对于工作和学习游刃有余,而我却选择了在大好的淡季时光之中看闲书,调养身体,从而获得内心的一片宁静,但是,我依然会为自己的不努力而惴惴不安,为自己的不争取而感到不甘心,……总之,谢谢你的文章。
记得那篇文章说的是人并非所有的缺点都需要改正。
大意是人不需要过分在意自己的某些“缺点”,而应该努力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譬如,不会有人在乎丁俊晖的口才如何,但是他的球技异常关键。
但是,如何将天赋发挥到极致,努力依然必不可少,只是这种努力,相对于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而言,我们会更加心甘情愿和无怨无悔,也不会感到太过辛苦与疲惫,当然,也更有可能做得出色。
对于这个朋友的想法,我有些其他的话想说。
一个优秀的北漂师兄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你让她这样想,完全就是“负能量”,这“四大”的妹子只要还想留在财务圈混,就应该拼了命地通过CPA考试,不能寻找任何借口和理由。
我想,问题不仅在于此。如果她放弃考取CPA,可以得到真正的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一切安好无忧的话,放弃便放弃了,但是如果依然心存不甘感到痛苦的话,是否放弃就依然需要考量。
从评论之中来看,她属于后者。
众所周知,放弃曾经为之努力之事的努力,势必带来挫败感与失落感,对于无法改变之事的放弃,我们称为放下我执,自然是寻求内心的平和之道,但是如果因为懈怠、懒惰而放弃,绝不能带来内心真正的平静,反而会使人陷入更为糟糕的自责与悔恨之中。
我想谈的是,关于忍耐与坚持,接受与放弃之间的一些关系。
记得我的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接纳无从更改的,坚持值得坚持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改变可以改变的,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付出与努力,忍受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痛苦,下面说说我的故事。
高考过后,虽然考取普通本科但是不甘心未能远赴外地求学的我曾经尝试复读一年,不幸的是,两次努力均考取了同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当时因为梦想的破灭所带来的苦痛与自责依然历历在目,但是最终还是无奈地接受了这个原本无法接受的事实。
大一大二那会儿我也是个无所适从担忧学业,看着厚厚的专业书头昏脑涨的迷茫新生,大三大四同样为了工作和前途而感到焦头烂额不知所措。
毕业之后,我做过很多行业,经历过青春必须面对的种种迷茫。
现在想来,当时的种种沮丧与失落已经成为过往,记得自己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当初再努力一点,或许混得还不如现在。
这句自我调侃的话并非否认努力的价值,而是对于无可改变的现状的一种接纳。但是在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不断前行的路之前,也就是在所谓的迷茫期,也绝不应该放弃对于未来的努力。
人不是在任何阶段都能活得清楚与明白的,但是可以在任何阶段积极起来为未来的自己做些什么。
大学期间,我参加各类社团,广播台、辩论队、口才协会、心理志愿者服务队,组织文艺晚会等等,无论是口才、写作能力、交际与沟通能力都能得到一些锻炼,这些看似无用的经历在此后就业择业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毕业之后,无论是从事广告文案,还是做高校教师、人民警察,哪怕身处再迷茫、再困窘的环境之下,自己始终坚持并且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一切。至少,不让自己深陷困境,至少,自己每天都能有所进步,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事实上,只有长时间的努力与积累,当机会来临,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加以把握,而不至于因为自己“没准备好”而错失得以改变的机会。
于我而言,一切改变从我承担自己两次高考均告“失败”的结果,接受自己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学习心理学专业这一无法更改的事实开始。当初无奈选择的大学及其专业反而成了我得以过好此生最为强大的武器,在此之前自己从未想过最终会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且对此变得如此热爱。
当我认定心理咨询师以及写作作为目前为止不断努力的事业之后,一切都开始变得好了起来。长久以来的阅读与积累,经历与思索在此时此刻的作用终于显现,在大学毕业之后长期的迷茫之中,我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所以,过去我们经历的所有得到与失去,都将在最后给予我们当初面临的问题答案。佛教将此称之为因果。
对于上一个工作的放弃,是因为其确实让我感到压抑与无助,无法发挥自己的天赋与特长,取而代之的是让我感到充实、满足与有成就感的新的行业与工作。这种放弃是让我变得更好的放弃,而且在寻找对接的间隙,我并没有职业“空窗”期,我从未试过失业,也没有通过辞职旅行来“逃避”难搞的现状。因为我并没有足够的资本让自己离开职场,毕竟,没有收入就会挨饿,挨饿的人没有资格谈论梦想和未来。
所以无论自己从事任何行业,如果需要自己养活自己,如果不是拥有十足的把握和一定的物质基础的话,我并不大赞同辞职寻找梦想,因为那样容易让自己陷入危机与困境。毕竟,在确切找到更好的一切之前,放弃目前手上拥有的不大明智。但是你可以不断付出努力,等待得以改变的机会。
事实上,即便做了喜欢的心理咨询与写作,我同样会面临种种困境与艰辛,譬如对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学习,在疗愈过程之中遭遇的挫败与失落,对于自己目前能力与局限性的质疑与反思,所有一切都需要不断付出努力,写作也一样。
但是因为我的坚持学习与实践,不断总结提高,自己得以成为一个值得访客信任的心理咨询师,因为长期坚持写作,不但通过写作寻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同时得到读者与编辑的喜爱与认可。因为这些,自己所有的付出与努力便变得格外有意义,所有的辛苦也就不再算是辛苦。
社会心理学之中有个概念叫作“延迟满足”,指的是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需要的满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忍耐”。事实上,我们并不害怕吃苦,怕的是自己吃的苦没有意义。懂得“延迟满足”的人,意味着情商开始完善,心理走向成熟。
在高考大军中杀出重围的朋友知道,当收到心仪大学的通知书的那一刻,会觉得高三遭受的所有的苦都没有白费。哪怕我没有收到心仪大学的通知书,但是因为自己没有因此放弃,我所付出的艰辛依然没有白费。
马可·奥勒留说:“愿我拥有接受不能改变之事物的平和心态,改变能够改变之事物的勇气,以及区分二者的智慧。”我想,这种智慧来自于对自身的幸福与成长不懈的追求,来自于即便身处困境绝不放弃的勇气,来自于希冀变得越来越好的自己本身。
先哲的话愿与君共勉。
如果想要出色,就必须努力,这句话是老生常谈,也是肺腑之言。
梦想是一个接着一个的
这篇看似励志的文章是写给自己的。
前两天收到编辑寄来的出版合同,白纸黑字,版税比率,首印数量明明晃晃,鲜红的印章分明说明这是一份已经具备法律效应的合同文件,只要我把自己的名字签上,回寄合同,双方各持一件,没有其他特别的意外的话,出书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我发觉自己并没有预想之中应有的情绪激动、百感交集,涕泪横流,欣喜若狂。我平静得实在有点要命。
或许你会说,出本书而已,有什么了不起,是的,问题在于,连我自己也这么想,出书而已,有什么了不起?
有什么了不起?
回想遥远的2003年,那年我念高一,韩寒刚刚出版《三重门》不久,然后《萌芽》杂志社组织的新概念作文比赛的风靡一时,少年作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出书、成名,然后做自己喜欢的事,实在让人艳羡。而我除了在校刊上发表一篇揶揄应试教育的文章被语文老师语重心长地教育一番之后,还得乖乖地回到课桌前,那时候,一直尝试写着一些什么东西,或者幼稚,或者偏激,但是还是坚持写着,期盼有一天或许可以和他们一样,出书,成为一名作家。
那时候,成为一名作家似乎被我赋予了梦想的气息。是的,如果可以成为作家,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实在太过妙不可言。简直可以称为抵达人生巅峰。
于是一直坚持阅读和写作,其实,不大好意思称之为坚持写作,不过是偶尔写下一些文字,放在博客里边孤芳自赏而已。此后,无论大学还是初入职场,对于出书这件事情,似乎已经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个梦想于我,整整推迟了十年。
事实上,重新拾起这个梦想也是有些机缘巧合,去年张嘉佳在微博上写睡前故事,自己被他写的故事所打动,恰好自己也处于一个不好的状态,于是开始尝试写些关于爱情的故事,发在了网络上,得到一些朋友的鼓励和肯定,也就是那段难搞的时光,硬是靠着写作慢慢熬了过来。
所有这些将会出现在未来自己人生之中的第一本书上。
在得到出书这个机会欢喜了一会之后,自己也会觉得,欸,出书有什么了不起?
何况,现在自己还远远称不上是一个作家,至多是个青年作者而已。
但是这是自己梦寐以求很久的梦想啊,梦想得以实现不是应该有一个功成圆满的感觉吗?
答案为不是。
在得知有出版社愿意为我出书的消息的那一刻,确实是心生欢喜的。
然后整理文稿,修改校对,同时开始感到忐忑,发觉自己写得实在是不够好,望望书架,暂且不提那些名家巨作实在让人难以望其项背,单单就一些喜欢的普通作家,他们的文字功夫与叙述方式也已让人感到难以企及。
记得当初自己买回吉他,拼命苦练,刚刚为了自己能够弹上几个和弦,伴奏几首歌曲而欢欣鼓舞的时候,然后发觉吉他大师运指如飞,行云流水地弹奏出摄人心魄的乐曲之时,带给自己的震撼是巨大的,有时这种震撼甚至会让人心生自卑,然后难以为继,就此放弃。当然,也有可能让人感慨,吉他弹奏竟然可以抵达如此出神入化,高不可攀的境界?看了那些自信满怀沉醉其中的吉他大师们的演出现场,自己不由感叹,如若可以达到这种境界,简直就是妙不可言。
于是这种横亘于前、至臻至善的境界并不会成为我们奋而前行的阻碍,反而变成我们不断努力,希冀抵达的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