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缺乏自信心
胆小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心,他们总是没有动手就否定自己的能力,未经努力就放弃自己的梦想,这会导致他在成长的路上丧失一些宝贵机会。
4.猜疑心重
胆小、自卑的孩子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小朋友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有时甚至无中生有地怀疑别人讨厌自己,且表现出愤愤不平。
5.缺乏勇气与斗志
虽然有的胆小的孩子也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勇气与斗志。因此,他们大都尽量回避参与任何形式的竞赛。
6.表述困难
据统计,8成以上胆小的语言表达较差。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
7.承受能力差
胆小的大多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即使遇到小小失败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的甚至对诸如搬迁、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难以适从。
8.过分依赖
一般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他偏偏不愿意自己完成,总要依靠周围人来做。这类孩子往往担心自己做的不好,对自己不相信。
9.没有主见、做事很犹豫
胆小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犹犹豫豫,担心自己做不好,担心被人笑话,担心失败了没有办法收场等。遇到事情,他们往往缺乏主见,总喜欢征求别人的意见“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你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听你的。”因为缺乏主见,这一类孩子往往做不成大事。
10.羡慕他人
有时候孩子总是看着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好,生活好;有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玩具;虽然自己也有这些,但总是觉得不如别人的,不爱玩自己的。在此类孩子心中,已经开始有了对比、比较、甚至攀比的心理。当自己的生活环境没有其他人优越时,逐渐会产生羡慕的心态,对自己的排斥,如果不正确引导很有可能导致自卑心理。
11.适应能力差
这种儿童从小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感到特别拘谨,不愿接触人,若勉强其去适应,适应过程艰难而缓慢,平时也不爱活动。对新鲜事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和好奇心,从不与陌生人交往。
总之,胆小是一种性格缺陷,孩子胆小往往源于儿童时代。因此,家长应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否胆小怯懦,一旦发现,须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形成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孩子胆小的罪魁祸首
可以说,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勇敢的品质。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是能表现的敢作敢为,另一些孩子的胆子却很小。比如有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时就会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这样的“害怕”心理,长期积淀下来,就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使孩子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鑫鑫就是这样一个畏手畏脚、胆小怕事的孩子:
6岁的鑫鑫非常胆小,一只毛绒绒的宠物狗,就能把他吓得直往妈妈身后躲;天黑后,他不敢一个人上厕所,非得有人陪着才肯去洗手间;家里来了客人,他不是躲到爷爷奶奶的身后,一副怯生生,不敢见人的模样,就是索性躲到客厅的角落里,自己玩拼图;在小区里玩被人欺负了,鑫鑫也从来不敢大声争辩,只会回到家里哭泣……为此,鑫鑫的妈妈忧心忡忡:“孩子胆子这么小,长大以后怎么能做大事呢?”鑫鑫的爸爸更是恼火,训斥鑫鑫:“男孩怎么可以这样胆小?真是窝囊废!”为了让鑫鑫变得勇敢起来,爸爸每晚都给他讲人战妖魔的童话,可鑫鑫非但没变得勇敢,反而越来越胆小。
鑫鑫的这种表现正是性格怯懦的反应。一般来说,性格怯懦的孩子除了胆小怕事,做事情畏手畏脚以外,还有以下这些特征:沉默寡言、不好动、朋友很少、说话声音很小、做事很犹豫、经常不敢独自出门……
心理专家认为,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先天因素、环境因素、家长教育不当、孩子的不良体验等,所以家长要弄清楚原因,再对症下药。具体说来,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因素
父母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孩子遗传了他们的特点。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尽量多给予孩子关心和爱,鼓励孩子与别人交往。爸爸妈妈要做孩子的榜样,不要一遇事就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胆小怕事的情绪。
2.生活范围小,所见所闻少
现在大多数人都住在商品房,一家一户的封闭环境使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生活空间,造成孩子孤独、胆怯的性格。还有一些孩子从出生开始就由老奶奶照看,对外界接触少,晚上才能见到爸爸、妈妈,和父母相处时间很少,这也造成了孩子胆小的性格。
3.家长保护太多
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太多是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怯懦的原因之一。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对这宝贝呵护备至,无论是在生活细节中还是在学习过程中,一些本该让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家长都事事包办替代,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磕着、怕摔着、怕有任何不适意,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这些习惯使孩子丧失了解事实的机会,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所以对许多事物在心理上有抵触,变得胆小怕事。
4.家长动不动就调斥孩子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稍有差错,或稍有不顺眼之处,动辄大声训斥,严厉批评,甚至采用武力进行惩罚。相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是弱者,你动不动就批评、训斥、惩罚,使得他整天胆战心惊,生怕有错,因而什么事也不敢想、不敢做。即使家长同意,某件事孩子动手做了,也担心会不会因出差错而挨骂。
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管得太严,不允许他们有半点自由,一举一动都得经过同意方可。胆量的形成与孩子从小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有着一定的关系。家长什么事都管得紧紧的,不给孩子一点自由,不准孩子越雷池半步,不准孩子有一点点差错,这等于剥夺了他们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孩子怎么会胆大呢?
5.家长想通过“以毒攻毒”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胆量
有些家长以为,孩子胆小,那是因为缺乏训练的缘故,因此就采用了极端且错误的方式训练孩子。如故事中鑫鑫的爸爸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他原本以为这样能让孩子的胆子变得大一点,事实上,事与愿违,这种做法非但不能让孩子的胆子变得,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更深的恐惧感与心理阴影。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6.家长的吓唬留下的阴影
当孩子哭闹时,家长经常用“鬼”、“妖怪”等来吓唬孩子;也有些家长当孩子想出去玩时,便用“外面有骗子,会把你骗走”等话语来打消孩子的念头,使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
7.切身的体验
当孩子满怀信心地在家长面前表现自己时,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嘲笑、挖苦,使得孩子灰心丧气;或者当孩子打过一次针后,切肤之痛使他下一次再到医院就会害怕……
8.家长经常向孩子灌输“卑微”的思想意识
我们经常听见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我们家穷,没权没势,也没什么本事。你要少出头露面,少与人搭话,吃点亏就吃点亏。”在这种意识的诱导下,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自然就形成了胆小的性格。
总之,孩子胆小、怯懦的方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当孩子已经出现胆怯性格之后,家长不能再无端抱怨孩子是个“胆小鬼”,这不仅不会让孩子变得不再胆小,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精神负担。我们应该认真审视自己孩子的情况,了解其性格怯懦产生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孩子实现由胆小到勇敢的转变。
孩子胆小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很害羞、怕生、不爱讲话,家里一来客人,他就躲到我身后去了。”“我的孩子胆量太小了,做什么事情都缩手缩脚的,根本不像一个男孩子。”“我的孩子害怕困难,总是还没尝试就放弃了。”“我的孩子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手足无措,哭哭啼啼”“我的孩子很不合群,总形单影只,让人担心。”……诸如此类的问题令家长们头疼不已。归结起来,孩子之所以出现上述的这些情况,与其胆小太小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为胆小,这些孩子在公众场合不敢发言,在面对陌生人或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时,他们往往会害羞,显得局促不安,不能与人坦率自然地交往;在学习和生活上,这些胆小的孩子总是缺乏主动性、勇气和信心,所以可能错过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成功和机会。可以说,胆小是孩子成长、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
事实上,孩子胆小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作为家长只要方法得当,便能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的性格弱点,使其勇往直前地走在成长、成功的道路上。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要改变孩子胆小的性格,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母爱改变孩子的胆小性格
性格是可以塑造的,尤其是在孩子的童年期,孩子性格的可塑性更是明显。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情感剥夺实验:
心理学家先把一同生下的小猴子分成两组,一组放在铁笼子里,用奶喂养,什么也没有;另一组给它们用长毛绒做了个假妈妈,吃完奶它们可以在假妈妈身上玩。实验结果表明:小猴子慢慢长大后,没有假妈的这一组胆子比较小,性格暴躁,不合群,与人不好接近;有假妈这一组正好相反,不胆小,合群,与人容易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