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误砍柴工。”比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同理,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做很多“前期”工作——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记忆兴趣、注意力……
这所有一切,其实就好比建房子必须打好地基一样。试想,一个自信心十足、注意力、观察力都很强的孩子,记忆起来效果还能差吗?在记忆的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注意力、观察力等因素会无形中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让自信心提升记忆的可能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多湖辉认为,记忆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一定能记住”的自信心。如果一个人老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好,在平时学习或工作过程中,就会容易精神不振、情绪不高,以致造成记忆力下降。反之,如果一个人信心满满,那么,他就会精神旺盛、情绪高涨,脑细胞的活动能力大大加强,记忆力也相应地有所提高。
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它是孩子开启独立自主大门的钥匙,它有时甚至比能力更重要。就算一个能力一般的人,他一旦拥有了自信这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出意想不到的成绩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
把一条梭鱼放养在有很多小鱼的鱼缸中,让它随时可以吞吃小鱼。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用一片玻璃把它与小鱼隔开。这样,梭鱼再想去吞吃小鱼时自然就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加,它吞食小鱼的希望和信心也随之逐渐下降,最后完全丧失信心。在实验的最后,心理学家把玻璃拿开了,可那只梭鱼依然无动于衷,最终饿死在鱼缸里。
接着,心理学家又做了同样的一个实验:
把一条梭鱼放养在有很多小鱼的鱼缸中,在中间隔了一个玻璃板,当梭鱼第一次、第二次要吃小鱼时,心理学家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是认真观察,等到梭鱼第三次游向小鱼的时候,心理学家悄悄地拿走了那块玻璃。于是,梭鱼吃到了小鱼。这样的实验在反复地进行着,之后,失败的次数越来越多,但因为知道总有“吃到小鱼”的可能,梭鱼始终败而不馁,充满了旺盛的斗志。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成功都能强化自己的自信心,弱化自己的自卑感,而一连串的成功则会使这个人的自信心趋于巩固。反之,如果一个人体验到的尽是失败,尝不到一点成功的回报,时间长了,势必会像那只倍受挫折的梭鱼一样,变得灰心丧气、毫无斗志。因此,家长应让孩子多体验成功,用成功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只有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自己的信心与上进的勇气,从而激励自己再下苦功夫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那么,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认定自我,树立起信心呢?
·让孩子学会全面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家长不妨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兴趣、嗜好、能力和特长全部列出来,哪怕是很细微的东西也不要忽略。这时,孩子会发现自己有很多优点。当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时,家长应让孩子对自己的不足持理智和客观的态度,既不要自欺欺人,也不要把自己的缺点看得过于严重,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现实,这样自卑便失去了温床。
·教孩子扬长避短,学会心理补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如果一个人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都能重新树立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家长要教育孩子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学会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不足。寻找合适的补偿目标,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这样,孩子就能把自卑转化为奋发图强的动力。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变得自信的关键。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让孩子学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激励自己,家长就要转变孩子的思维方式,让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发现自己的优点,让孩子产生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孩子以后取得成功奠定思想基础。
例如,父母可以用毛遂自荐的故事来激励孩子。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门客毛遂,发现自己有善于外交的特点,便来了个千古流芳的“自荐”,这就是他自己发掘自己,看似平常却非有几分勇气不可。而孟尝君的门客冯谖的做法是弹铗而歌,自比贤人,终于得到重用,为孟尝君作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安排和布局,达到了双赢的最高境界。这都是能够发掘自我优点的经典事例。父母可以通过事例告诉孩子,千里马难寻,而伯乐更难寻,不要等待别人来发掘,要自己发掘自己。
·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
强化孩子自我肯定的方法很多,例如,家长可以为孩子专门设置一个“功劳簿”,让孩子每周至少一次写上(或画出)自己的“功劳”,并让他讲述是怎么取得这个“功劳”的。当然,所谓的“功劳”,并不一定非得是很大的成绩,任何一点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作的任何小小的努力,都有资格记载入册。同时,家长可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小的奖品,如画片、玩具、小人书等等,每当孩子做出了一点成绩或一件令他自己感到自豪的事,他就有资格获奖。
·教孩子经常给自己打气
聪明的家长会经常帮助孩子总结一些积极的语言,使其成为孩子日常生活或学习中的激励语,形成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在考试前,家长可以给孩子在书房贴一些标语,像“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取出好成绩!”让孩子晚上睡觉前或早上起床的时候,对着镜子大声地说出来;当孩子生病时,父母在孩子的床头贴上字条“我的身体很健壮!”“我很快就可以痊愈了!”孩子就会如此乐观起来;当孩子遇到困难踌躇畏缩时,家长也不妨鼓励他对着自己鼓劲:“我可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好孩子,来吧,让我再作一次努力吧!”等等。如果孩子经常用这些积极的话语给自己打气,这些话就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中,成为孩子战胜困难的动力之源。
·适时地鼓励和赞扬能帮助孩子变得更自信
当孩子正为做一件没太大把握的事犹豫时,家长不妨由衷地对他说:“我相信你能行的。”及时的鼓励,会使孩子信心倍增。
在肯定孩子的同时,家长还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事实上,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需要做的是赞扬孩子敢于尝试的勇气,让孩子从犯错误的痛苦中走出来,而不是老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
可以说,孩子记忆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其拥有自信心的程度。一个自信心十足的孩子往往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记住更多的东西。
明确目的能增强记忆效果
“为加强记忆力,过分讲究记忆技巧而忘记常识是不可取的。”美国学者布鲁诺·弗斯特为此提出“目的”这一问题,他还特意举了以下这个例子:当孩子想要回忆某个单词而忘得一干二净怎么也想不起来时,其真正的原因可以说是他当初没有想要记住的意图。布鲁诺·弗斯特进一步解释:“只有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强行地记忆,只有带有明确目的的学习才能记住,这样记住的东西才是牢固的、永久的,这一条任何人无法违背。”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做过这么一次有趣的试验:
请20个二三十年前中学毕业的成年人回忆俄罗斯语语法规则中某些例外的词,即在俄罗斯语的词形变化中与一般语法规则有所不同的单词。大家不假思考,脱口而出,而且回答得准确无误:
游蛇,出嫁,憋不住,驱赶,支撑,呼吸,听见,观看,看见,憎恨,欺负,忍受,依靠,旋转……玻璃的,锡的,木制的……
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说得出“游蛇、出嫁、憋不住”等单词属于哪条规则的例外情况。
前苏联老教育家卡普捷列夫说过:“真正过得硬和正确的记忆是有意记忆。”
要记住某个单词,首先必须对它产生印象,在心中做个记号,这就是“识记”或“留下痕迹”。当孩子忘却某个单词或某件事物时,首先请他想一想他在接触该单词或该事物时记忆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要增强记忆力,必须先有一个明确强烈的目的。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教授桑代克做了几次实验,测试了记忆的目的对记忆效果的作用,在一次实验中,他命令第一小组的学生仅仅写一连串的单词和数列;命令第二小组不仅要写单词和数列,而且要记住。结果哪个小组成绩好呢?当然是第二小组。桑代克教授的实验结果,我们从日常经历中也可以体会到。发生某件事时,如果努力使之留在心中就能记住。
可见,记忆的效果和记忆的目的有密切的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记忆的目的越明确,记忆的效率就越高。弗洛伊德这样说过:“意图是所有记忆和忘却的基础。人们所记忆的事物,应该是自己想要记忆的事物;所忘却的事物,应该是自己想要忘却的事物。”
从材料保持的数量来说,有目标的记忆记住的多,盲目记忆记住的少。有目标的记忆就是有意记忆,由于事先有预定记忆目标,并且能运用一定记忆方法,记忆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从材料保持的时间来说,目的明确的记忆持久,目的模糊的记忆短暂。经验证明,记忆的持久性,即记住了的东西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记住它们时,是想长期记住还是短期记住。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如果其他条件相同,那么,具有长远学习目标的,学习一般比较扎实,成绩稳步上升;而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为了取得某种荣誉,或为了避免家长责备,没有远大的学习目标,只有短暂学习目的的学生,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取得良好成绩,但时间一长,成绩就会下降。许多学生还有这样的体验,为应付第二天教师提问而记住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这其中的奥秘在于:你希望记忆时间的长短不同,在记忆时有意无意动员起来的记忆能力也就不同。
从材料保持的质量来说,有目的记忆的知识较为系统,而无目的记忆的知识较为零散。许多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经验表明,如果没有明确的记忆目标,很难记住一种有系统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读小说、看电影、听广播、参观展览、和朋友闲聊……当时并没有记忆意图,没有经过任何努力,可在不知不觉中却记住一些东西,其中有些生动有趣的知识甚至会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田而终生难忘。
但是,这些无意识记忆保持的知识,无论怎样生动,怎样鲜明,怎样牢固,毕竟只具有片断的性质,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无目的无意图的记忆,完全取决于外界刺激的强弱,不可能形成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它常常使最重要、最有价值、最值得记忆的东西置于脑后,而把没有实际意义的知识记住了。
记忆目的要明确似乎是个简单问题,但在实际学习中却有不少的孩子往往做不到。他们看书学习完全没目的,仅仅凭兴趣,碰到什么学什么,遇到什么记什么;有的虽然有目的,但不够正确,或是为了应付老师提问,或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是为了炫耀才华,显示自己……这样,事情一过去,“记住”的知识又都忘了。这告诉我们,影响记忆目的的条件很多,只有把握了这些条件,才能做到目的明确。
记忆对象的重要性对明确记忆目标也有很大影响。哨兵记口令很准确,情报人员记接头暗号很牢固,因为口令和暗号关系重大,不容许记不准记不牢。阴天出门人们常常忘记带雨伞,因为这顶多是挨淋,所以并不把它时刻放在心上。
目的又有长远的与短近的、伟大的与平凡的、一般的与具体的之分,它们都是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的。我们要具有远大理想,把当前的学习和未来联系起来,从而具有长远的、伟大的、一般的学习目的,以提高学习记忆的质量。
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孩子确定短近的、平凡的、具体的目的,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记忆任务,确定“记什么”、“记多久”和“记到什么程度”。有的材料要逐字逐句地记忆,有的只需记住梗概内容,有的要严格记住材料的顺序,有的则只要着重理解就行了。充分运用这个规律,避免盲目的、随意的学习,可以增强记忆效果。
总之,在学习前,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要给自己提出明确的记忆目的。
兴趣能激发孩子记忆热情
德国大诗人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可见,兴趣与记忆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兴趣使人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优势中心,能进入记忆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大脑两个半球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记忆的潜能。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让孩子集中注意力,事实证明,当孩子在做感兴趣的事时,最能集中注意力,忘掉身边的一切,忘情投入;兴趣能激发孩子积极思考,如此经过积极思考的东西能在大脑留下痕迹,容易记住;兴趣使孩子情绪高涨,良好的情绪可激发脑肽的释放,生理学家认为脑肽是记忆学习的关键物质。总之,培养孩子的兴趣或使识记材料变得有趣味,是增强记忆力的关键环节。
故事一:
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天生就迷恋戏剧,对演戏充满了兴趣。他博闻强识,很快就掌握了丰富的戏剧知识。有一次,一个演员病了,剧院的老板就让他去当替补,莎士比亚一听,乐坏了,他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把台词全背了下来,演得比那个演员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