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对方进行沟通,最主要的方式应该就是与对方交谈了。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对方才会乐意与你进行沟通。
巧将正话反着说
〖沟通案例〗
春秋时期,齐景公很喜欢打猎,并让人养了很多老鹰和猎犬。
一天,负责养老鹰的人,不小心让老鹰跑了一只。齐景公大怒,要下令斩杀这个人。这时,大臣晏子闻讯赶到。晏子看到齐景公正在气头上,怒不可遏,便请求齐景公允许自己在众人面前尽数此人的罪状,好让他死个明白,以服众人之心。齐景公答应了。
于是,晏子就当着齐景公的面,一边指着那个人,一边扳着手指大声地斥责道:“你为大王养鸟,却让鸟飞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使大王为了几只鸟儿而杀人,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杀了你,让天下诸侯听了这件事,责备大王重鸟轻人,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以此三罪,你是死有余辜。三条大罪,不杀不行!大王,我说完了,请杀死他吧!”
齐景公听着听着,听出了其中的意思,转怒为愧,停了半晌,才慢吞吞地说:“不要杀了,先生的话我领会了,放了他吧。”
晏子说的是反话,表面上似乎斥责养鸟人的罪状,实际上是在批评齐景公的“重鸟轻人”,毫无仁慈之心。这种反语诡辩的运用,既照顾了齐景公的面子,又把是非说得很清楚,从而使齐景公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有些人非常不讲道理。对于这种人,是不是就没有办法说服他们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要能把握分寸,摸清底细,思路再开阔一点儿,头脑再灵活一点儿,说话时语气再柔和一点儿,就一定能把这种人扳回头。正话反说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秦朝宫廷里有个乐使名叫优旃。他滑稽、多谋,常用幽默讽刺的语言批评朝政。
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胡亥一上台便打算把整个咸阳的城墙油漆一新,这实在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
有一天,优旃乘机问:“听说皇上准备油漆城墙,有这件事吗?”
“有,”胡亥说。
“好得很!”优旃说,“即使皇上不说,我也要请求这样做了。漆城墙虽然辛苦了百姓而且要多派税捐,但城墙漆得油光光、滑溜溜的,敌人进攻时怎么也爬不上来,多好啊!要把城墙漆一下不难,难的是找不到一间大房子让漆过的城墙在阴凉处晾干。”
优旃的一席反话,使胡亥打消了油漆城墙的念头。
很多时候,若想能举重若轻、易如反掌地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尤其是要表达自己的愤懑、不平或劝诫时,不妨正话反说一下,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话反说,有时以亦庄亦谐的形式表达,显得轻松活泼,悦耳动听。
后唐庄宗李存勖没做皇帝之前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做了皇帝之后便沉溺于声色犬马,纵情玩乐了。
一次,庄宗率大队人马到中牟县射猎,踏倒了大片庄稼。当地县令前来劝阻,一下子扫了庄宗的兴致。庄宗下令杀死县令。这时,庄宗跟前的戏子敬新磨站出来,指着县官训斥道:“你这糊涂的东西,亏你还当县官!难道你不知道皇上爱打猎吗?”庄宗见敬新磨向着自己说话,高兴得直点头。
敬新磨责斥更带劲:“你这糊涂的东西,应该把这片田地空起来,让皇上在这儿高高兴兴地打猎,你为什么让老百姓在这儿种庄稼呢?难道你怕老百姓饿肚子吗?怕朝廷收不了税吗?皇上打猎事大,百姓饿肚子事小,国家收不上税事小,难道这点道理也不懂吗?”
庄宗听罢如坐针毡,不是味儿,便指使部下把县令放了。敬新磨巧责皇帝,智救县令,说的全都是反话。他数落县令那番话,有意把意思说反了,听来义正辞严,品评别有滋味。
话语可以拨动人们的心弦。有时是正拨,有时是反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反拨往往能表达出强烈的感情,甚至比正面的话显得更有分量,还能表现出一种滑稽风趣的特色,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晋平公射鴳雀,没有射死,叫小内侍襄去捕捉,没有捉到。平公大怒,把襄关押起来,还扬言要杀了他。叔向听了这事,连夜进宫去见平公。平公把这事告诉了他。叔向说:“大王你一定要把他杀掉。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树林射猎兕牛,一箭就射死了,用它的皮做成一副大铠甲,因为才艺出众被封为晋君。现在您继承我们先君唐叔当国君,射只小鴳雀还射不死,扑捉又没捉到,这是在宣扬我们国君的耻辱啊!请您务必赶快杀了他,免得让这件事传到远方去。”晋平公听了很不好意思,于是命人立即把小内侍襄放了。
叔向正话反说,用晋的先祖唐叔勇射兕牛而封晋君的故事,巧妙地对比出晋平公射雀不死还要杀人的无能,使平公悟出了话味,幡然悔过。
正话反说,在修辞学上叫做反语,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反话。反话,使用和本意相反的语句来表达本意。用正面的话表达反面的意思,或用反面的话表达正面的意思。
汉朝丞相萧何杀了韩信之后,又抓住了蒯通。刘邦要他承认勾结韩信谋反之事,蒯通拿功当罪,历数了韩信“十罪三愚”:
十罪是:一不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二不该去杀章邯等三秦王,取了关中之地;三不该涉西河,虏魏王豹;四不该渡井陉,杀除余和赵王歇;五不该擒夏悦,斩张同;六不该袭破齐历下军,击走田横;七不该夜堰淮河,斩周兰、龙且二大将;八不该广武山小会战;九不该九里小埋伏;十不该追项王于阴陵道上,逼他乌江自刎。
三愚是:韩信收燕赵、破三齐,拥精兵四十万,那时不反,如今才反,这是第一愚;汉王驾出成皋,韩信在修武,统大将二百余员,精兵八十万,那时不反,如今才反,这是第二愚;韩信九里山前大会战,兵权百万,那时不反,如今才反,这是第三愚。
蒯通以迂为直,明处说罪,暗里摆功,道愚是虚,表忠是实,使用和本意相反的言辞来表白意思。
巧妙地运用反语,不仅可以救人,还可以讽谏,劝导别人,表达自己的正确主张。
〖沟通处方〗
很多时候,若想能举重若轻、易如反掌地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尤其是要表达自己的愤懑、不平或劝诫时,不妨正话反说一下,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虚心向别人请教
〖沟通案例〗
一个对佛学有很深造诣的人,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
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很是瞧不起,心想:“我的佛学造诣很深,你算老几?”
后来,老禅师出来了,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亲自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
他十分疑惑地问:“大师,杯子已经满了,为什么还要往里倒呢?”
大师回答说:“是啊,既然已经满了,为什么还倒呢?”
原来,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对佛学造诣很深了,为什么还要来我这里求教呢?”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杯心态”的起源,引申出来的意思是说好的心态是做事的前提。如果想学到更多的东西,就必须先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目中无人、骄傲自满。
进入陌生的工作环境,肯定会有很多不懂的事情,这个时候就要虚心请教,问问题前先多观察身边的现象,多动脑子。在请教别人时,应当带着谦虚的态度。因为你在询问的同时也是在和同事沟通,增进情谊,这是与人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获取答案的过程。
当上司取得成绩的时候,他周围有的是赞美声和一张张笑脸。作为下属的你如果也去这么做,就不会引起上司的特别注意。因此,明智的做法是虚心请教,你可以恭恭敬敬地掏出笔记本和铅笔,真心诚意地请他指出你应该如何努力,也可以谈论上司值得骄傲的东西,向他取经。这样做会引起他的好感,使他认为你是一个对他真心钦佩、虚心学习、很有发展前途的人。
对于初创企业来讲,只有加强与同类企业的沟通,注意吸收他们在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少走弯路。往往有些问题对于经历过的企业来说非常简单、非常明白,但对于初次遇到的企业可能就不知所措。只要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虚心请教,可能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多问一句、多学一点,可能比你整天冥思苦想省事、省力得多。
时刻保持一种虚心求教的态度,才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虚心请教的最大好处就是: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大幅度地减少犯错几率,缩短摸索时间,使我们更快地走向成功。
一位年轻人来到了小河边,看到三个年老的长者在河边垂钓。过了一会儿,一位老者起身,说:“我要到对岸去。”于是,老者蜻蜓点水般在水面上飞快地点了几下,就过去了。年轻人很惊讶。过了一会儿,又有位老者也像第一位老者一样过去了。年轻人看呆了。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位老者也起身从水面过去了。这下,年轻人认为自己也可以像他们一样蜻蜓点水而过,谁知“扑腾”掉到了水里。三位老者把年轻人救起,问他为什么掉到水里。年轻人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三位老者哈哈大笑:“年轻人,我们在这条河上走了几十年了,对河里的每一块石头都非常熟悉,所以,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过河。你不熟悉,就一定会掉到水里去的。”
别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是我们最好的老师。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不肯虚心向人请教,结果只能处处碰壁,会像这个年轻人一样掉进水里。
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都有值得别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年轻同志要尊重老同志,虚心请教,遇事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在和领导沟通中,要向领导虚心地请教,要有诚意地问自己的直接领导,自己的弱点在哪里,应该如何提高和改进等,从领导那里得到一些指导。只有不断地挑战自己,个人才能得到快速的成长。
虚心向别人请教和学习,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学到许多处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经验、方法,是保持清醒头脑、认清自己位置、积极进步发展的良方。
在困难的时候,你曾经帮助过的人不一定来帮助你,而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还会来帮助你。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在给别人一个小小的帮助后,一般地说,他愿意做出更多的帮助,因为一个人在帮助了别人之后,常常感到对方是应该得到帮助的。
人总是喜欢证明自己正确,谁也不希望自己栽的花开得不好或者开不出来,换句话说,人们不希望自己投资错了,更不希望自己白白投资,这叫栽培引起的“期待效应”。让某个人帮助你就是让他“栽培”你,随着期待效应的显现,他就会越来越喜欢你。
向领导和老同事请教工作,体现了对他们的尊重。要知道,很多人都有“好为人师”的情结。他们在获得心理满足的同时,不仅不会小瞧你,反而会因为受到尊重增加对你的好感,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以个人能力所能知道的极其有限,总有在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总有自己不懂的事,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要让虚荣心堵住了自己的嘴,否则也就堵住了开启智慧的大门。
尹金成是韩国有名的企业家。他在开始做生意时,几乎什么都不懂,开发了一件新产品,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定价。于是,他就跑到零售商那里去请教,因为他认为如何定恰当的价钱应该是常与消费者接触的零售商最清楚。
在零售商那里,尹金成出示了新产品,问他们:“像这样的东西可以卖多少钱?”他们都会坦诚地告诉他行情。照着零售商的话去做都没错,不必付学费,也不要伤脑筋,没有比这个更划算的。当然,不是什么事情都这样简单,可这是基本的原则。能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能虚心去请教他人,才能集思广益。
如果我们能培养这种“虚心”,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离成功就不远了。学会了在工作中虚怀若谷的精神,是会受益终身的。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态度,你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你才会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为你的成功赢得砝码。
〖沟通处方〗
时刻保持一种虚心求教的态度,才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虚心请教的最大好处就是: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大幅度地减少犯错几率,缩短摸索时间,使我们更快地走向成功。
把握好开玩笑的分寸
〖沟通案例〗
一天,小张和妻子一起逛街,遇到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平素爱开玩笑。
他见到小张后就故意问:“这位女士是谁啊?”
小张说:“是我妻子呀。”
朋友又问道:“那你上次带的那个女的是谁呀?”
小张的妻子一听,生气地说道:“没想到啊,你还有外遇了,我要和你离婚。”说完甩袖而去。
小张赶快追去解释,可妻子说啥也不信,一直闹着离婚。
最后,小张的朋友亲自过来向他的妻子解释才平息了干戈。
幽默不仅可以减少尴尬,还可以制造一种轻松的气氛,让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中过得有滋有味。但是我们知道,放调味料是有一个限度的,如果滥用,味道过重,就会让人难以下咽。所以,我们在使用幽默技巧时也要掌握好分寸,否则结果便会适得其反。
愚人节那天,正在外地出差的王先生接到朋友的电话。朋友气喘吁吁地说:“你爱人出车祸了,已经被我送进了医院,你赶快回来。”王先生立刻急急忙忙赶回。回到家中,见爱人正在和朋友聊天,才知道自己被朋友骗了。王先生立刻打电话给朋友,生气地说:“你玩笑开得太过分了!”谁料朋友不但不对自己的行为道歉,反而说:“愚人节开玩笑很正常。”王先生听后十分生气,啪的一声挂掉电话,此后再也不理会这位朋友了。
熟悉的朋友之间常常会相互取乐,说话也不拘小节,以体现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不过,凡事总要有个度,掌握不好尺度,就会好心办坏事。王先生的朋友只是想开个玩笑,但是拿王先生的妻子出车祸这件事开玩笑,却一点也不好笑。这样,不仅没有给大家带来快乐,还给朋友之间关系僵化。可见,开玩笑之前,一定要清楚对象能否接受得了,掌握好尺度。
适度的玩笑并无害处,但是如果失去分寸,那开玩笑者的一时快乐很可能要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且玩笑开过了头,就成了攻击和污蔑。
要掌握好为人处世的分寸,就要注意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的具体情况,确定我们的言行。凡事三思而后行,使自己总能保持一种分寸感,就能使言行恰到好处,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过分地开玩笑总不是一件很值得提倡的事。“喜欢开玩笑”不能说是一种能力,也并不代表人的积极性格,更不体现人的良好素质。相反,老是喜欢开玩笑的人容易失去他人的信任,到头来会落个不受别人尊重、难以获得信任的下场。当然,偶尔开个健康的玩笑是可以暂时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但如果经常热衷于同人开玩笑或开些低级庸俗的玩笑,那就极不可取了。
我们应该具有幽默感而不是过分地开玩笑。前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后者只有较低的格调。具有幽默的人与喜欢开玩笑的人都能使气氛轻松,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爱来感染别人,使人际关系变得融洽自然,而后者是以开玩笑者的“快乐”建筑在被开玩笑人的“痛苦”之上的方式来博人一笑,往往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玩笑必须是善意的促进鼓励而不是恶意的取笑攻击。否则,既损伤人的自尊心,又影响人的声誉,引起当事人的不满和得不到谅解是难免的。可见,在生活中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也必然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有一天,两个原本很要好的朋友,突然为了一句玩笑闹得不愉快起来了。甲十分的生气,冲着乙大吼,你怎么能对我开这种玩笑呢,乙非常的委屈,我们以前不是经常开这种玩笑的吗,怎么今天就不可以了。
开玩笑原本是一件好事,恰到好处的玩笑可以让大家开怀一笑,活跃一下严肃的气氛,消除对方的紧张感和敌意,拉近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许多大人物都是开玩笑的高手,能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们交流的很融洽。然而,许多玩笑者原本没有恶意,开得玩笑却不恰当,往往弄巧成拙,搞得对方不愉快,反而影响双方的感情。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喜欢开玩笑,你越是跟他开玩笑,他越是觉得你在把他当朋友,这种人开得起玩笑;有些人正好相反,天生严肃认真不苟言笑,你稍微说得过了一点,他就当真,这种就属于开不起玩笑的人。对于后者,你最好还是不要冒这个险,万一他没笑,反而较真起来就不好玩了。
开玩笑要把握好分寸,把握好一个度和界限。掌握好分寸的玩笑会给别人带来快乐,但是过度的玩笑可能造成反感、误解甚至仇恨,因而要掌握好开玩笑的分寸,即关乎自己的形象,也会对彼此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乱开玩笑可能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麻烦,有时过火的玩笑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生活中,我们常会开玩笑调节气氛,但是一定要注意把握住分寸、对象、场合,否则玩笑就会伤人。
适度的玩笑可以活跃气氛,让大家开心,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如果玩笑过分必会伤害对方,影响彼此的关系,所以要把握好开玩笑的度。
玩笑的目的是活跃气氛,讲出来的笑话不能让大家感到尴尬。凡有损他人形象、取笑他人的玩笑都是不可取的。
个人的隐私是不想被外人知道的,也是不可随便拿来调侃的,在开玩笑时一定要注意。别人与你分享自己的隐私是对你的信任,如果以此作为玩笑的谈资是会破坏气氛的,甚至会使你们的关系僵化。
拿别人最重要的事情来开玩笑,往往会引起争执,这是对别人极不尊重的表现,所以别人非常在意的事情也不可作为开玩笑的内容。
〖沟通处方〗
适度的玩笑并无害处,但是如果失去分寸,那开玩笑者的一时快乐很可能要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且玩笑开过了头,就成了攻击和污蔑。
使用对方易懂的话
〖沟通案例〗
有一个秀才去集市上买柴,看见一个卖柴的人。他就冲卖柴的人喊道:“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不明白“荷薪者”(担柴的人)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就担着柴来到秀才面前。
秀才接着说道:“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很迷惑,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是知道“价”这个字的意思,于是就告诉了秀才价钱。
这时,秀才又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
卖柴的人听完后,担着柴就走了,因为他完全不知道秀才在说些什么。
在社交中,无论你的话多么动听、内容多么重要,沟通最起码的原则是对方能听得懂你的话。如果对方听不懂你的方言,你要尽量使用普通话;对方不明白你讲的术语或名词时,你要转换成对方熟悉的、理解的语言。如果不顾听者的接受能力和特定对象,用文绉绉、艰涩难懂的语言,往往既不亲切,又使对方难以接受,结果事与愿违。
在会议中,参会的人员不可能都是一个知识层次。会议主持人不能不看对象,不管效果。主持人在讲话中不要大谈艰深难懂的东西,即使是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会议,主持人也应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内容,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但让人听得不吃力,还会给人一种亲切朴实、平易近人的感觉,能缩短主持人同与会者的距离。
在谈话的过程中,一般来说应尽可能使用忠实本意且通俗易懂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方感到亲切。尽量避免在同非专业人士沟通的时候使用专业术语,要用沟通对象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方式展开沟通。假如无法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则至少应以简明易懂的惯用语加以解释,尽量讲土气一点的话,讲大实话,讲别人能够理解的话。因为叙述的目的是让对方相信自己所讲的事实或接受己方的观点,而不是要借助于叙述炫耀自己的学问,卖弄自己的词汇。
人与人之间,靠言语去交流,靠心灵去沟通。就人与人相互间沟通的形式而言,绝大部分要靠语言来进行。所以,一定要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语言沟通就是把信息准确而令人信服地传达给对方,并争取让对方接受我们的想法。
古希腊寓言中说,舌头这种东西的确像个怪物。它能用最美好的词语来赞誉你,也可以用最恶毒的语言来诅咒你;它能把蚂蚁说成大象,也能把小丑说成国王。这就是说话的威力吧。平常我们看一个人是否有力量,这种力量能否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他说话的能力。
说话,几乎是大家天天在做的事情,但善于说话,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使别人乐意接受,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当对一个人说话时,你不是想给他传达信息,就是想改变他。但对方是否会接受你的意思,换句话说,你沟通的目的是否能够实现,却是另外一回事了。有人不重视这个问题,认为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沟通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其实,沟通是双向的交流,它的成败不取决于你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对方的反应。对方不接受你,那你说得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沟通得很好,并非决定于我们对情况说得很好,而取决于我们被了解得有多好。
我们与别人进行有效沟通,倾听和讲话是必不可少的方式。在交往中,大多数人喜欢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口才,总以为自己说的越多,效果会越好。其实,多说话不一定是好事。一个人如果不听人言,自说自话,那么多半会惹人生厌。
既然喜欢说、不喜欢听是人性弱点之一,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掌握这一人性弱点,让对方畅所欲言,而自己用心去听。用心倾听,是表示你对对方的关心与重视,这样比较容易能赢得对方的好感,因为人们总喜欢与尊重自己、平易近人的人往来。戴尔·卡耐基曾经这样说:“专心听别人讲话的态度是我们所能给予别人的最大赞美。你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要让别人表现得比你优越。同时,用心倾听,不是只听到对方的言辞,还要获得那些话里的真正意思,把握对方的心理,知道他需要什么,关心什么,担心什么。只有了解对方的心,自己讲话才会增加说服的针对性。
当你微笑时,整个世界都在笑,一脸苦相没有人理睬你。在谈话过程中,要对对方的讲话做出积极的反应,表明自己对内容感兴趣。比如,聆听时,你应该看着对方的眼睛,保持适当的视线接触。不要无故打断对方的讲话。有时候,用点头、微笑或者肯定性的简短回答,比如“是的”、“很好”等,来表示你的赞同。如果你毫无反应,答话也没有,对方无法肯定你是否在听。在对方讲话时,不要有左顾右盼、乱写乱画、胡乱摆弄纸张或看手表等心不在焉的表现方式。如果对方讲话,而我们却心不在焉,或者我们只听到一半,就显得不耐烦,那么双方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远了。
谈话过程中,要主动使自己的口头语言、身体语言与对方保持一致,也就是对方习惯用什么方式,你就用什么方式配合。这样会给对方一个你很认同他的暗示,使他得到尊重和满足。比如,如果对方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那你也最好规规矩矩,不要大大咧咧。他要是喜欢打手势,你就用手势去配合。这样即使谈话中一时难以取得一致的意见,但只要和对方配合默契,双方都地觉得愿意继续谈下去。
勿轻易使用否定性的语言。所有的陈述都可以使用否定、失望的方式来表达,也都可以用肯定、充满希望的方式来表达。但每个人都喜欢赢者,所以你应该使用积极、肯定的语言,给人一种重要、积极向上的感觉。即使是否定的内容,你也可以用肯定的方式,比如曾国藩曾在奏折中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但当你使用“我还不够好”、“我想我做不到”等消极性、自贬性的语言时,会直接或间接地降低你的地位。
要“但求同于理,勿求异于人”,即在谈话的内容上,尽量与对方求同存异,尽力扩大共同点,增加共识。
在交谈中或者交谈之前,我们要尽量了解对方。对对方了解得越多,我们谈话的信心就越强。在我们与人交谈的时候,不要以讨论不同的意见为开始,要以强调而且不断强调双方所同意的事情为开始。
对我们所提的问题,要尽可能地让对方总是以“是的”等肯定的方式来回答。一旦对方总是说“是的,是的”,那么他就会忘掉双方间争执的事情,而乐意去做你建议的事情。
征求对方的看法和建议,这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而对方也会感到很荣幸。在适当的时候,不要忘记真诚赞美对方几句,这样沟通的效果会更好,因为人人都喜欢赞美。
〖沟通处方〗
在谈话的过程中,一般来说应尽可能使用忠实本意且通俗易懂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方感到亲切。尽量避免在同非专业人士沟通的时候使用专业术语,要用沟通对象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方式展开沟通。
把话说到点子上
〖沟通案例〗
萧何任丞相时,上林苑中有大片空地。他曾请求汉高祖刘邦让出这大片空地给百姓耕种。刘邦一听萧何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很生气。要知道,上林苑可是专供皇帝游玩嬉戏和打猎消遣的园林。
刘邦认为,萧何肯定是接受了百姓和商人的钱财,才公然替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刘邦下令将萧何逮捕入狱,准备交由廷尉审查治罪。廷尉是专门为皇帝办案子的。为了讨好皇帝,只要皇帝认定某人有罪,廷尉官员就不惜动用大刑迫使犯人认罪。所以,如果真要把萧何交给廷尉处理,那么萧何肯定会被屈打成招的。
就在这危急时刻,有位大臣挽救了萧何。这位大臣上前对刘邦说:“陛下是否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陈稀、黥布相继谋反,陛下亲自带兵东征的时候?那几年,只有丞相一个驻守关中,关中百姓又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就不会是陛下的了。丞相不在那个时候去为自己谋大利,难道会在这个时候去贪占百姓与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大臣简单的几句话,说得有理有据,使得刘邦非常惭愧,也深受感动。刘邦意识到由于自己的鲁莽,差点铸成了大错,于是立即下令赦免了萧何,并让其官复原职。
在工作和生活中,因一时糊涂或偏听偏信而造成误会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不但会给当事人带来委屈和伤害,而且会严重危害当事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当我们遇到被人误会的情况时,最好用事实说话,据理力争说服对方。千万不能硬抗,否则对方骑虎难下,纵然意识到自己错了也可能将错就错。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你为人正派,而且有让对方看得见的事实作为凭证,你就可以放心地为自己辩护。有理走遍天下,相信误会终究是会消除的。
如果有人问我们是否会说话,可能所有人都会觉得贻笑大方。只要不是哑巴,我们两三岁的时候就会说话了。不过,那时的我们只是具备了说话的能力。如何把话说得更好、更到位,却绝非我们想象的那般简单。
有个人因为有喜事,在家里请客。时间到了,四位客人到了三位。焦急等待之时,主人忍不住说道:“嗨,该来的怎么还没来?”
座中一个客人听了,心中十分不快:“这么说来,我就是不该来的了?”说着,他站起身就走了。
主人心中暗自叫苦,顺口说道:“不该走的又走了。”
另一个客人听了,满面愠色道:“难道我就是那个该走又赖着不走的?”说完也含怒而去。
一时间,座中只剩下一个客人。主人赶忙安慰他道:“他们两位都误会我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的。”话音还没落,最后一个客人也拂袖而去。
一句话说得让人跳,一句话说得让人笑。同样的目的,表达方式不同,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纵观古今中外的风云人物,无不具有良好的口才。正是凭着一副三寸不烂之舌,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挥洒自如,如沐春风。
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口才,我们才能充分地拓展自己的学识才华,使个人的魅力熠熠生辉,从而事半功倍,业绩卓著。
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能口吐莲花。我们也没必要个个都像相声演员那样滔滔不绝,但至少我们要把话说到点子上。
小陈和小刘是某单位的两个专职司机。前不久,单位精简人员,两个人必须有一人下岗。于是,单位搞了一个竞争上岗,让两个人分别谈自己对将来工作的想法。
小陈第一个上场,开始自己的演讲。他说如果自己将来能开车,一定会把车收拾得非常干净利索,遵守交通规则,而且保证领导的安全,同时要做到省油,不给单位增加负担等等。小陈滔滔不绝地讲了半个多小时,终于讲完了。
轮到小刘上场了,他只讲了三分钟没到,就下来了。他说他过去遵守了三条原则,现在他仍遵守三条原则。如果能继续为单位开车,他还会遵守三条原则。这三条原则是:听得,说不得;吃得,喝不得;开得,使不得。
众领导一听,“好!这个司机说得好!”
小刘说得好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听得,说不得,意思是说领导坐在车上研究一些工作,往往在没公布之前都是保密的。我只能听,不能说,不能泄密。第二,吃得,喝不得。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要陪领导到这儿开个会,到那儿参加个庆典,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饭局。这时候,我该吃就吃,但绝对不喝酒,这叫保护领导的生命安全。第三,开得,使不得。你别看我是开车的,但是只要领导不用的时候,我也决不为了一己私利而开公车,公私分明,不给领导脸上摸黑。
这样的司机,哪个领导不喜欢?于是,小刘留了下来。
显而易见,小刘能够留下来,并不是靠自己开车的技术,而是靠良好的口才。正是贴切地揣摩了领导的要求,把话说到领导的心窝里,使他获得了一个工作的机会。
好胳膊好腿儿,不如一张好嘴儿。无论在职场还是在商场,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一张巧嘴。尤其是在商场上,我们每进行一场交易,都少不了一番舌战。而那些胜出者,无不是口才出众、巧于言辞的人。
一天中午,一位衣着华贵的太太走进了一家时装店。她看上了一套时装,试了试非常合身,但看看标价,又犹豫了一下,把衣服放了下来。显然,她觉得价格太贵,有些于心不忍。
这时,站在一旁的服务员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刚才某某部长夫人也看上了这套时装,和您一样也觉得这件时装有点贵,刚离开没一会儿。”
话音刚落,那位太太当即买下了这套时装。
这位服务员能让那位太太下定决心买下时装,可谓用心良苦。她巧妙地抓住这位太太“自己所见与部长夫人略同”和“部长夫人嫌贵没买,而自己要比部长夫人更强”的攀比心理,用激将的方法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话不在多,而在于能否说到点子上。在关键时刻,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只要能说到点子上,就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搏击人生,良好的口才就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利器之一。但是,我们拥有良好的口才,并不一定就非要咄咄逼人、锋芒犀利地与人争辩。那样的话,我们和街头泼妇又有何异?
真正懂得说话艺术的人,总是当言则言,当止则止,即使得理,也要饶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有一次,美国总统柯立芝在批评自己的女秘书时说:“你今天的这件衣服非常漂亮,你真是一个迷人的姑娘。只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时注意一下标点符号,让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样可爱。”
对于这样的批评,女秘书当然欣然接受。此后,她打印的文件总是一丝不苟,很少有出错的地方了。
身为美国总统,柯立芝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了。但他并没有对一个下属大施言辞之利、权势之威,而是通过欲抑先扬的方式,委婉客气地指出她的不足。看似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透露出少有的睿智,令人为之倾倒。
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练就一副铁齿铜牙都将使我们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只有尽快地掌握说话的艺术和技巧,把话说到点子上,我们才能在人生舞台上尽快地脱颖而出、展现自我。
〖沟通处方〗
无论在职场还是在商场,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一张巧嘴。尤其是在商场上,我们每进行一场交易,都少不了一番舌战。而那些胜出者,无不是口才出众、巧于言辞的人。
恶语相加不如好言相劝
〖沟通案例〗
在小洛克菲勒还是科罗拉多州一个不起眼人物的时候,美国发生了历史上最激烈的罢工,并且持续达两年之久。
愤怒的矿工要求科罗拉多燃料钢铁公司提高薪水,小洛克菲勒正负责管理这家公司。
由于群情激愤,公司的财产遭受破坏,军队前来镇压,因而造成流血,不少罢工工人被射杀。那样的情况,可说是民怨沸腾。
小洛克菲勒后来却赢得了罢工者的信服。他是怎么做的呢?小洛克菲勒花了好几个星期结交朋友,并向罢工者发表演说。
小洛克菲勒在演说中说:“这是我一生当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有幸能和这家大公司的员工代表见面,还有公司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我可以告诉你们,我很高兴站在这里,有生之年都不会忘记这次聚会。假如这次聚会提早两个星期举行,那么对你们来说,我只是个陌生人,也只认得少数几张面孔。由于两个星期以来,我有机会拜访整个南区矿场的营地,私下和大部分代表交谈过。我拜访过你们的家庭,与你们的家人见面,因而现在我们不算是陌生人,可以说是朋友了。基于这份互助的友谊,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我们的共同利益。由于这个会议是由资方和劳工代表所组成,承蒙你们的好意,我得以坐在这里。虽然我并非股东或劳工,但我深觉与你们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代表了资方和劳工。”
通过那次演说,小洛克菲勒不但平息了众怒,还为自己赢得了不少赞赏。
如果小洛克菲勒不采用演说的方法,而采用另一种方法,与矿工们争得面红耳赤,用不堪入耳的话骂他们,或用话暗示错在他们,用各种理由证明矿工的不是,那么只会招惹更多的怨愤和暴行。
商界人士都知道,对罢工者表示出一种友善的态度是必要的。
怀特汽车公司的某一个工厂有两三百名员工。他们因要求加薪而举行罢工。当时,公司的总裁罗伯·布莱克没有采取动怒、责难、恐吓或发表霸道谈话的做法,而是在报刊上刊登了一则广告,称赞那些罢工者“用和平的方法放下工具”。由于发现罢工监察无事可做,布莱克便买了许多球棒和手套,让他们在空地上打棒球。有些人喜欢保龄球,他便租下了一个保龄球场。
布莱克先生富有人情味的举动,得到的当然是富有人情味的反应。那些罢工者找来了扫把、勺子和垃圾推车,开始把工作附近的纸屑、烟头、火柴等垃圾扫除干净。你很难想得到,一群罢工工人在争取加薪、承认联合公司成立的时候,同时清除工作附近的地面。这在漫长、激烈的美国罢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次罢工终于在一星期内获得和解,并没有产生任何不快或遗憾。
著名律师丹尼·韦伯斯特被许多人奉若神灵。虽然他的声誉如日中天,但他那极具权威的辩论始终充满了温和的字眼,他在辩论中经常出现这些话语:“这有待陪审团的考虑”、“这也许值得再深思”、“这里有些事实,相信您没有疏忽掉”、“这一点,由您对人生的了解,相信很容易看出这件事的重大意义”。在这儿,没有恫吓,没有高压手段,没有强迫说明的企图。
韦伯斯特用的都是最温和、平静、友善的处理方式,但仍不失其权威性,而这正是他成功的最大助力。
其实,恶言恶语是说话,好言相劝也是说话,但二者产生的效果却截然相反。能说会说的人绝对不会采取前者去处理事情,那样反而使事情更糟。在掌握说话的艺术,做好沟通的前提下,处理起事情来就轻松多了。
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
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
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就在熊进入被窝时,它身上那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守林人大嚷道。
熊没有说什么,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地挨到天亮后向守林人致谢上路。
多年后,熊与守林人再次相遇时。
守林人问熊:“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伤口愈合了吗?”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我们有时也许激怒了他人,或者被人激怒。当你被人激怒,并且说了一大堆气话之后,你确实可以消除自己的愤怒情绪,让自己得到一些轻松,但是他人对你印象恶劣,你就是用尽所有办法也很难使他人信服于你。
一位受过高级训练的护士,向两位为外科手术大伤脑筋而中断手术的外科医生,提出一个出色的建议:“为什么不试一试呢?”其中一位外科医生厉声回答她:“因为我们记得上个礼拜你漏记了一位病人的病史。”那位护士被羞得满脸绯红,无言以对。
想想那些好责备的双亲、专横跋扈的上司、唠叨不休的妻子。我们都应该认识到一点:人的思想不易改变。你不能强迫他们同意你的观点,但你完全有可能引导他们,只要你温和友善。
〖沟通处方〗
恶言恶语是说话,好言相劝也是说话,但二者产生的效果却截然相反。能说会说的人绝对不会采取前者去处理事情,那样反而使事情更糟。
话说留有余地
〖沟通案例〗
在北京的一家著名饭店,一位外宾吃完一道茶点后,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里。
这一切被一位服务小姐看在眼里。她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子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店景泰蓝食筷爱不释手。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我代表本店,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您,并按照大酒店的‘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簿上。您看好吗?”
外宾当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当即表示了谢意后,解释道:自己多喝了几杯酒,头有点晕,误将食筷放入内心袋里。并借此“台阶”说:“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哈哈。”说着,外宾取出内衣口袋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过服务小姐给他的小匣,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
在谈话的时候,我们要提醒自己,给自己留下余地,使自己可进可退,这好比在战场上一样,进可攻,退可守。这样,有了牢固的后方,出击对方,又可及时地退回,自己依然处于主动的地位。这样,虽然不能保证自己就一定会处于战无不胜的地位,但是至少可以保准自己不会败得一踏涂地。
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人事也有自己存在的情理。说话时,如果违背了常情常理,就会给别人留下口舌。因此,在谈话时,要记住话不要说过了头,违背了常情常理。
也许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入人心的缘故,人们考虑问题都喜欢来个相对思考,对于绝对的东西,在心理上有一种排斥感。比如,你斩钉截铁地说:“事实完全就是这个样。”此时,别人心里会想:“难道一点也不差?”也许你表达的是事实,可是他心理老是琢磨“难道一点也不差”的时候,他对你话语的领悟就会有点舍本逐末了。你倒不如这样说:“事实就是这个样子。”
如果是连我们自己都还没有彻底弄清楚的事情,或者是代表个人看法,就更不要用那些表示绝对的字眼,那样会因为你的绝对化而引起他人的怀疑,甚至引起他人的反感。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相信自己。如果自己没有来得及思索,而他人就在面前那么有把握地讲,就会感到自己落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反感情绪。
有一次,两个陌生人第一次见面,闲聊谈起了大家都关注的问题“道德与法制的关系”。其中一个说:“这个问题只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而另一个接着说:“在这个社会,必须讲法制,用不着讲道德。”从后者的谈话来看,他的意思是说,在现在的社会,人心不古,只讲道德,对有些人是没有用的,因此必须用法制来解决问题。但是,他的话过于绝对,引起对方的不满,立即反驳他:“社会不讲道理是不行的。”他只好把自己的话又解释了一遍。
在谈话时,即便是我们绝对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绝对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人的挑刺。而现实是,如果对方有意挑刺,还真能挑出刺来。与其给别人一个挑刺的借口,不如把话说的委婉一点。同时,如果我们不把话说得绝对,我们还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对方周旋。
当我们为了某个目的与他人谈话时,话就要说的圆润一些。话说得太直,会激恼对方,即便是理在己方。说的圆润一点,能给我们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从容地达到我们谈话的目的。
当对方自己由于某种原因处于尴尬境地的时候,同样你也可以为对方留足面子。既能使当事者体面地“下台阶”,又尽量不使在场的旁人觉察,这才是最巧妙的“台阶”。
一次,一位外国客人在水晶宫饭店请客,请10个人却只要了3瓶酒。饭店女服务员知道,10个人5道菜起码得有5瓶酒,看来客人手头不怎么宽裕。于是,她不露声色地亲自给客人斟酒。
5道菜后,客人们酒杯里的酒还满着。这位外宾脸上很光彩,感激这位服务员给他圆了场,临走时表示下次还来这里。
如果服务员想让这位外宾“出洋相”是太容易了,但那样就会失去一位“回头客”。善于交往的人,往往都会这样不动声色地让对方摆脱窘境。
在对方遇到意外情况陷入尴尬境地时,你在给对方提供“台阶”的同时,如能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时为对方面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会使对方更加感激你。帮助对方挽回面子,会使他对你感激不尽。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们有时难免做一些不适当的事,或者是错误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你就要把握好指责他人的分寸。特别是在交际场合,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
每个人都不愿自己的错误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
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的错处或隐私,给他造成一心理压力。但不可过分,只须点到为止。
言尽而意未穷,话中有话,既提出了忠告,又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如此,你就会多一分舒心,少一些烦恼,生活的阳光也会洒满你的心灵。
〖沟通处方〗
在谈话时,即便是我们绝对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绝对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人的挑刺。而现实是,如果对方有意挑刺,还真能挑出刺来。与其给别人一个挑刺的借口,不如把话说的委婉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