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42100000003

第3章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2)

为了让孩子从心理上断奶,美国父母往往让孩子从婴儿时期起就独居一室,等他们长到三四岁时有了想象力和恐惧感以后,也会闹着和父母一起睡。此时的父母不是让孩子和他们一起睡,而是想方设法让孩子独居一室而不害怕。他们所采取的措施包括让带有父母气息的大衬衣陪伴孩子,让孩子的布狗熊陪伴他,或者开一盏小夜灯,让孩子安心入睡。而训练孩子自主进食则从孩子长至六七个月时就开始了。你可以看到小婴儿用双手乃至双脚,像可爱的小考拉一样捧着奶瓶喝水;又或者是坐在婴儿椅中,用勺子甚至手抓吃辅食,弄得满脸都是猪肝泥和玉米糊。美国父母宁可孩子弄脏桌子和地面、把自己的衣裳和脸面糟蹋得像个大花猫也决不去喂孩子,而是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自主进食。在冬天,大部分美国家庭会带着孩子外出滑雪,父母会教孩子依据山坡的走向来判断雪深和滑速;在每一个拐弯点和“迫降点”上判断后面会不会有滑速更快的人“追尾”。一些小滑雪能手还被父母带出去“夜滑”,教他通过观察星空来判断滑道的方向。外出旅行时,父母会让孩子观察山涧的水势,教会他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以安全地徒步通过。上山时,他们不会让孩子坐缆车,而是教孩子看地图选择登山路线,并根据路线来确定自己要不要带保护绳和拐杖、带足够的食物和饮用水。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锻炼,孩子逐渐成为胆大心细的小冒险家。

是的,在解决孩子心理断奶的问题上,需要父母的不断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学会放手,要让孩子独立承担风雨,要让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错误的优秀观限制了孩子发展

在一个教育座谈会上,一位有名的教育专家问了家长一个问题:“在你们的观念中,什么样的孩子是优秀的呢?”

家长们面面相觑,经过讨论,他们一致认定,优秀的孩子怎么说也应该是成绩比较优异的吧!其他,比如比较讨老师欢心、同学羡慕等,总之,让家长感到自豪的,也无非是建立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基础上的。因此,优秀,首先必须是“学习好”、“有特长”。

以上的观点是这些家长的观点,也可能是这个社会的主流观点。在生活中,我们就经常听到一些父母夸奖别人的孩子在班里学习成绩冒尖,钢琴弹得好……说话间,羡慕之情洋溢于表。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像别人的孩子那样“优秀”,父母们请家教,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培训班,其目的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优秀人才”。如此一来,孩子苦不堪言,父母吃力不讨好。这些被强迫接受“教育”的孩子,非但没有像父母们希望的那样成为所谓的“优秀人才”,还变得厌学、不负责任、逃避生活……渐渐地,父母们对自己的孩子失望了,甚至因此对孩子失去了信心。

也正是在这种“学习成绩好就是‘优秀’”的观念的推动下,一个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无论他的人文情怀多么淡薄、心理空间多么狭窄、精神世界多么苍白、动手能力多么差劲、创新意识甚至为零,都会成为其他家长羡慕的对象。而这样的教育使得这些孩子变成了“考试机器”。这些孩子在顺境中或许还平安无事,可要是遇上不顺,遇上挫折、挑战,他们就会崩溃,就可能会走极端。出现这种情况时,就会危害他们自己、亲人以及社会。这难道就是所谓的优秀?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份简历:

朱海洋,浙江省宁波人,生于1984年。上海海洋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1级国贸专业学生,品学兼优,英语尤为突出。

2002年6月、12月分别以96、94分的优异成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口语考试中获B+;

2003年10月托福考试663分(满分677分);

2004年6月GRE考试,数学部分满分800分,作文仅扣1分,总成绩为1370+5;

2004年6月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力挫群雄,夺得一等奖。

此外,他每学期均获奖学金,并曾获得2003年上海海洋大学“侯朝海”奖学金,学习之余,爱好广泛。

2008年秋季留学美国,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攻读农业和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9年1月因求爱不成,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一咖啡厅残忍杀害一同胞女留学生,震惊世界,引起社会关注与讨论。

如果以成绩来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话,那么,在国内学习时期的朱海洋无疑就是家长眼中的“优秀”孩子,但也是因为曾经的“优秀”湮没了孩子的才智,令其最后迷失了自己。这是多么惨痛的代价呀!试问父母,这样的“优秀”你还需要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

其实,真正的“优秀”并不在于孩子在课堂上回答了多少问题、考试中是否名列前三名、是否擅长很多种技能,而在于这个孩子是否有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相对于知识大于一切、成绩才是“硬道理”来说,后者更重要。

总之,父母应该多角度地看待“优秀”这个问题。因为“优秀”从来不拘泥于哪一种方式,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型。每一棵大树都有它们各自的姿态,如果我们非要说哪一种姿态才是“最美”“最佳”的,那显然不合时宜。

因此,如果我们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不能考到班级前三名,也不具备有多项“才艺技能”,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因此就否认了孩子潜在的“优秀”。应该多了解,多观察你的孩子,他在哪一方面有着突出的“潜能”,如果孩子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某种潜能,且拥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身心,那么,父母就不要再去为难他们了。因为,他们同样能够在自己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满意的成绩,这样的孩子难道不是“优秀”的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男孩子,高中没毕业就辍学回家,到父亲所在的单位当了一名工人。父母都感到没脸见人,出门就怕谈起孩子。

而这个让他们很没面子的孩子在工厂中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车间里脱颖而出,当了车间主任。再后来,他又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成了一位小有成就的企业家。

这时,他的父母才认识到,儿子虽然学习不怎么样,但他同样是优秀的。从此,只要有人跟老人谈起他们的儿子,老两口就会感慨地说:“以前我们总觉得学习成绩好才是好孩子,现在我们知道了,能把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做好,那就是优秀的!”

这个故事的道理不言而喻,事实上,每个孩子都可以是“优秀”的,作为家长,我们在培养孩子方面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成功的。这样的孩子即使在班里成绩不冒尖,将来在社会上也会找到合适的位置。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的学习可以不“拔尖”,但是,他不可以没有自己。如果父母曲解了“优秀”的含义,一味地要求孩子一定要考高分,一定要在班上考到前几名,那么,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孩子非但不会因为你的期望达到你需要的“优秀”,还可能因此精神负担太重,忧郁、惶恐、没有自信。最终,连自己的潜能都丢失了!

所以,只有父母对“优秀”的概念有比较明确的了解,才能正确地把握培养孩子的尺度,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你的孩子不优秀都难。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的特点,你基本上可以认定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

(1)是一个人格健全,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斗志的孩子。

(2)能够自己处理遇到的任何事情,不会总是寄希望与别人。

(3)有很强的感受力,热爱生活与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4)有同情心,能体谅别人。

(5)耐挫能力强,有上进心,有责任心,热忱。

(6)有自信心,自我意识强。

(7)有判断能力,不会盲目地跟别人攀比。

(8)懂得自己在做什么,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并不一定学习成绩优秀。

(9)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自立独立能力,良好的心态。

总之,家长应该多角度地看待优秀这个问题。因为优秀从来不拘泥于哪一种方式,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型。每一棵大树都有它们各自的姿态,如果我们非要说哪一种姿态才是最美、最佳的,那显然不合时宜。

成长的经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妈妈中年得千金——高曼,视她如珍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为了给孩子以最无微不至的关爱,高曼的妈妈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却从不“亏待”高曼,她给孩子买各种玩具、电子琴、钢琴,请家庭教师,而家里的大小事情从不让高曼沾手……

而高曼也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妈妈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妈妈不让她做的事情,一概不做。以至于高曼读到3年级还不会自己穿衣服吃饭,甚至连鞋带都不会自己系。当然,在妈妈看来,这都是小事情,孩子学习好才是重要的。

高曼高中毕业以后,妈妈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15万元钱拿了出来,让她到国外留学。

高曼走后一个星期,那天她下班回到家里,惊奇地发现,她的宝贝女儿居然在家里看电视!妈妈惊讶地下巴都快掉了下来!

原来,因为一直以来习惯了独处,高曼不懂得与人交流,加之习惯了妈妈的“关怀备至”,她自己一点独立生存的能力都没有,遇到事情就只能手足无措地打电话回家哭诉!

她要妈妈去国外陪她,可妈妈哪有钱去呢,于是,她索性就自己买了张机票回来了……

看着自己娇气的“千金”,高曼的妈妈欲哭无泪!到这个时候她才明白,正是自己无节制、包办的“爱”,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无能”,遇到问题没有办法自己解决,只会退缩回来求助。她真后悔自己昔日的那些行为!可是,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孩子之所以缺乏生存能力,没有办法独立生活,不会解决问题,正是家长惹得祸!

明智的家长应该知道,真正的爱不是你给予孩子什么,而是你教给孩子什么,你让孩子经历了什么。对于孩子来说,经历才是他们一生最珍贵的财富。燕子妈妈的做法就值得借鉴。

燕子妈妈对自己生下的小燕子非常照顾,可谓舐犊情深,小燕子渐渐长大了,燕子妈妈却像发了疯似的“逼”小燕子离开温暖的家。

刚开始,小燕子们都不愿意离开舒适温暖的家,但是,燕子妈妈就是不让小燕子们进窝,它又咬又赶,非要把它们都从窝里撵走,最后小燕子们只好落荒而逃,去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

燕子妈妈看似冷酷,但是,它却懂得小燕子应该离开妈妈,学会自己去捕食,这样才能独自生存下去。因此,要想你的孩子今后有能力在社会上立足,有担当,就应该把孩子推出门去,让他们自己去经历生活的磨难,经历风雨的袭击。具体到生活中,家长可从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让孩子从小有自己动手、劳动的经历。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就对波士顿的456名男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在这些孩子进入中年的时候,研究人员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管此人的智力、家境、种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们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从小参加劳动和工作的人,即使只在家里做一些简单家务的人,生活得要比没有劳动经验的人更充实、更美满。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所谓“不劳动者不得食”。从小就经历过劳动的孩子,能够体验到通过劳动而获得正当报酬的愉悦。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金钱,也不会梦想成为暴发户。他们更会把用汗水挣来的钱花到有价值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他们还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不容易,更加善解人意,更懂得爱与尊重自己的父母。

西欧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积极鼓励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一些脏的事情、难的事情和危险的事情。即使是贵族阶层和富有阶层也一样。欧洲著名的哈普斯堡王室至今保存着这样的传统,在孩子7岁的时候,就开始让他抽出一定的时间参加农家劳动;世界级大富翁兼慈善事业家洛克菲勒家族也有类似的规矩,在孩子7岁的时候,家长就开始让孩子自己通过劳动和工作赚零用钱。而这种做法恰恰是值得我们中国的家长学习和借鉴的。

第二,让孩子到农村生活去。

林诚是一位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他的父母为了让他了解农村,学习一些农业知识,经受劳动的锻炼,在2005年暑假期间,把他送到了农村老家,跟着爷爷下地劳动。

林诚换上奶奶拿来的粗布衣服,走到骄阳高照的田间,一招一式地跟爷爷到田里去锄草、耕种一些时令菜蔬。

爷爷耐心地告诉孙子,别小瞧庄稼活,一道工序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产量。林诚在撒种时,常将种子扔到田埂的外边,爷爷就让他拣起来,细细地讲给他“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的道理。

林诚认真地聆听着,他发现生活中处处是学问,而自己以前居然都不知道。

在村里,林诚还发现与自己同龄的林舫居然连一天学都没有上过,原因是家里太穷,上不起学,他深深地同情着林舫,更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后来,他跟妈妈说了这件事情,要资助林舫上学……

同类推荐
  • 父母应知的经典教子故事

    父母应知的经典教子故事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土地,播种思想的种子,会收获行为的果实;种上行为的种子,收获的是习惯;要是播上习惯的种子呢,将收获到品德;如果播上的是品德,得到的收获是命运。”家庭教育往往能够影响其子女一生的成长。本书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名人早期的家庭教育,相信对每位热爱孩子、望子成才的家长们都有一些启发。这是一部新颖独特、思想深刻、可读性强且实用价值较高的书。该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创意新颖独特。二、结构新颖。三、思想深刻、分析透彻、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父母新知:理解孩子的坏脾气

    父母新知:理解孩子的坏脾气

    家庭教育畅销书《我家小孩不拖拉》作者闻少聪最新力作。本书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着手,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用一些实用的心理学小技巧、小训练,教孩子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让家长学会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 0~6岁儿童情绪管理百问百答

    0~6岁儿童情绪管理百问百答

    想让孩子更加快乐,在未来能够成功,那么就必然要让孩子成长为一个高情商的、能够很好地引导自己情绪的人。但宝宝闹起脾气来,让许多父母都束手无策。如果没有好好对待宝宝的情绪,采取呵斥、压抑,甚至无视的态度对待这些情绪问题,将会对宝宝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本书以百问百答的形式详解日常生活中最常碰到的儿童情绪问题。问答设置不仅局限于直接的情绪问题,更从生活细节着眼,将日常生活中能够引发孩子情绪波动或向负面发展的事也进行了一一阐述,给爸爸妈妈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情绪管理生活实践课,教会父母如何通过日常小事引导宝宝的情绪,养出自信、乐观的高情商小孩。
  • 我们怎样做父亲

    我们怎样做父亲

    这是一本现代文化名人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文集。书中所收的文章,有散文、杂文、随笔、论文,还有讲演稿、书信。作者中有作家、艺术家,也有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他们都是中国现代史上成就不凡的文化名人,如鲁迅、蔡元培、陶行知、徐志摩、丰子恺、老舍、叶圣陶等。他们的文章中蕴含着对孩子赤诚的爱、谆谆的苦心、人生的智慧,以及对国家的抱负、对社会的责任、对理想的坚持、对进步的追求。
  • 世上没有笨孩子

    世上没有笨孩子

    《世上没有笨孩子》内容简介:我们不应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一个孩子。因为命运本就没给他们相同的际遇、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基因……这些并不是孩子的错!希望每一位家长,能把孩子生命的底色擦亮一点,能让孩子生活得阳光灿烂一点。
热门推荐
  • 故氏墓事

    故氏墓事

    两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在火车上遇见了一个上辈的故友,而引出的一系列离奇的盗墓经历。
  • 老大,你又黑了

    老大,你又黑了

    陆离是个孤女,因为长得特别黑,一直饱受着异样的眼光。她立志要找回自己的父母,然而当她踏破重重困难找到的时候,却发现她并不喜欢这个结果……甚至,她的黑都是因为她母亲……
  • 逆袭医妃

    逆袭医妃

    聂向莹被聂向陌派嬷嬷欲活埋至死,被生生吓死后被现代异能特工(灵气治愈性异能,没有攻击力)占用重生,吸收记忆。太子齐玄煜身受重伤剧毒,被追杀到树林,看见这一幕,杀了两个嬷嬷灭口,发现聂向莹死而复生,并震惊她惊人的医术。被太子当作大夫抓走,利用金针引渡灵气替太子解毒,保住了性命,太子遵守诺言放她离开,惊讶她的医术暗中派人打探,准备收为已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世子在上

    重生之世子在上

    她名眉畔,娘说是愿她终能觅得一心人,举案相齐眉。上一世,她差一点就找到那个人了。所以得天眷顾,重来一次,她绝不会再与他错过!
  • 崛起复苏时代

    崛起复苏时代

    灵气复苏,物种秩序破裂,人类是否还能站在生物链的顶端,这是一次艰难的考验。(已有完本老书《都市至强者降临》,大家可以看一下。)本书书友群950996381,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加一下。
  • 这样说话孩子最爱听

    这样说话孩子最爱听

    本书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常常不自觉地将孩子对自己的依赖视为筹码,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期望相悖时,情急之下的家长习惯用类似“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语言来恐吓孩子,期待孩子会因为害怕失去“大树”的庇佑而变得听话、懂事。事实却适得其反,威胁不但会使家长丧失威信,更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 冥想的力量

    冥想的力量

    冥想,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主题。所有传统的灵性探索者,为了宁静、和平和幸福都以某种方式实践冥想。因古老而受仰的冥想教导,就像体现在瑜伽和吠檀多中的那样,充当了全界灵性探索者的灵感之源。在印度教众多冥想传统中,瑜伽传和吠檀多传统普遍被视为两个主流的教导。瑜伽和吠檀多都力争达到同样的目标,它们的区别在于抵达目标的方法。本书将随这两个体系的方法和教导,研究冥想及其实践。 瑜伽和吠檀多有四个普遍的原则,即:个体灵魂的神性、生存的统一性、终极实在的单一性和诸宗教的和谐。灵魂的神性自由和自我实现不可动摇的灵性基础。生存的统一性是所有伦理美德的基础。
  • 严太太她可甜可盐

    严太太她可甜可盐

    秦熙的身份有点特殊,亦正亦邪,可盐可甜。她被人要挟,不得已奉命接近某只“小奶狗”,却没想到这“小奶狗”的叔叔,竟是一只不折不扣的“大灰狼”……
  • 中庸做人的艺术

    中庸做人的艺术

    凡事均有长有短、有阴有阳、有圆有缺、有利有弊、有胜有败,何况人生。要想经受人生的种种磨难和时代的考验,中庸之道能让你胜不骄,败不馁,能屈能伸。本书从周全、忍耐、和谐、不偏不倚、变通、中正平和等方面入手,解释了做人为什么要中庸,重点阐述了做人保持中庸的方武方法。本书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实用性强,相信你能从中受益。
  • 辨正论

    辨正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