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69200000004

第4章 回前诗

第十七回回前诗(1)

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

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2)?

【注释】

(1)这首诗见于己卯本、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戚序本第十七回正文开头。应当是作者写的标题诗。

(2)博得:取得,赢得。

【译文】

豪华富贵虽然值得世人羡慕,骨肉离别的痛苦却实在让人痛苦。尽管赢得了衣锦荣归的虚名声,可是又有谁知道这其中的伤心之处?

【赏析】

这首诗是写贾元春归省的,诗的语言浅显而蕴意深刻。诗中把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说成是“虚名”,说其中“甘苦”无人识得。深刻揭露了封建帝王的宫闱实际上是戕害妇女的死牢,说明这种豪华和富贵并不值得人们羡慕。脂砚斋批云:“好诗!全是讽刺。近人谚云:‘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真骂尽无厌贪痴之辈。”戚序本虽然没有“诗曰”字样,但是批语仍在,可见这首诗应当是作者写的标题诗。

有凤来仪(1)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2)。

【注释】

(1)第十七回大观园题咏。有凤来仪:语出《尚书·益稷》,意思是有凤凰来到这里栖息。古代以龙凤为配偶,所以此题有歌颂元春省亲之意。

(2)宝鼎:雅称茶炉。烟,烹茶的蒸气。

【译文】

煮过茶的茶鼎上还有绿色的茶烟缭绕,幽静的窗前刚下完棋的手指仍觉冰凉。

【赏析】

《尚书·益稷》记载:当演奏虞舜时期的韶乐时,由于音乐美妙动听,把凤凰也引来了;又传说凤凰以练实(竹实)为食(见《庄子·外物》)。这里题咏的地方有很多竹子(即后来的潇湘馆),古人又龙凤并称,以凤凰比喻后妃。所以宝玉在这里以凤凰来归比喻元春省亲,非常贴切得体。后来此地归黛玉居住,又有称赞黛玉为“人中之凤”的意味。脂砚斋在这里批曰:“果然,妙在双关暗合。”对联的内容写的是封建贵族的奢侈和清闲,又暗合宝玉后来在诗社的雅号“富贵闲人”,由此可见作者书中无一处闲笔。

题大观园

贾元春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始筑成(1)!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2)。

【注释】

(1)这是贾元春题了前面的对联后,又题写的一首绝句。工夫:工程和劳动力。

(2)备:齐备,齐全。锡:同“赐”,给与。

【译文】

衔接青山环绕绿水建筑精巧,不知耗费了多少工程和人力才修建完成!天上人间的种种美景都已经齐全,这么好的园子就叫“大观园”吧。

【赏析】

这首诗运用典型化的写作手法,在平淡中寓深意。既表现了大观园豪华阔绰的气派,体现了元妃身份的雍容典雅和气魄的宏大。又把书中的现实生活和“太虚幻境”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让大观园成为封建宗法社会的一个缩影。尽管元春自称“不长于题咏”,她的才情却于此可见一斑,而前面所表的元春对宝玉“手引口传”,亦当不虚。同时,曹雪芹也用大观园的工程浩大,建成不易暗表自己创作《红楼梦》的艰辛。

旷性怡情

贾迎春

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1)。

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2)?

【注释】

(1)额:题额。

(2)宁不:怎不。

【译文】

大观园建成后景致齐备精巧奇特,我奉命不好意思的题写了“旷性怡情”。谁能相信人世间竟然会有这样美好的地方,到此一游怎能不叫人神情舒畅,心旷神怡。

【赏析】

这首诗是贾迎春题写的。迎春性格怯懦,立志平庸,所以没有豪情壮语,只有对大观园内景色的赞赏和对“旷性怡情”四字的反复诠释。“羞题”二字活画出一个妙龄少女的本色情态。

万象争辉(1)

贾探春

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2)。

精妙一时言不尽,果然万物生光辉(3)。

【注释】

(1)这首诗是探春所作。

(2)巍巍:形容建筑物气势雄伟的样子。何惭:有什么惭愧的。

(3)精妙:精微玄妙。

【译文】

大观园修建的气势雄伟,我奉命题咏也不怕才学浅微。精微玄妙的景色一时难以说尽,(贵妃的临幸)果然让人间万物增辉添彩。

【赏析】

以探春的才情而言,这首“应制诗”实在没有什么新意。因为探春“自忖亦难与薛林争衡,只得勉强随众塞责而已。”这是在没有真情实感的情况下写出来凑热闹的,并不是有感而发,所以不能打动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奉命何惭学浅微”一句仍然隐隐露出一股块垒之气,表现了她满怀自信和精明能干的一面。末句也不忘点出匾额“万象争辉”的要义。

文章造化(1)

贾惜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2)。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3)。

【注释】

(1)这首诗是惜春所作。

(2)横拖:逶迤延伸。五云:五色云彩。

(3)文章造化:文章指彩色和花纹。古代以青赤相间为文、赤白相间为章。造化,指大自然的创造孕育。

【译文】

青山绿水绵延远至千里以外,楼阁亭台高耸直入五色彩云之中。大观园在浩荡的皇恩里得以修成,美丽的景色真是巧夺天工。

【赏析】

四小姐贾惜春因为擅长绘画,所以用夸张地艺术再现手法,把风景不俗的大观园展示在读者面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也!

这首绝句既高度赞美了大观园内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又告诉读者:没有日月的光辉和天地的造化,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不可能得到的。诗中所用“五云”、“造化”等字眼,似乎和她后来选择出家的道路不无关联。以惜春这样小的年纪,能做出这样的应制诗,也属难得了。

文采风流(1)

李纨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2)。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香裙舞落梅(3)。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4)!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5)。

【注释】

(1)贾元春题完诗联之后,又命众姊妹各题一匾一额,这是李纨所题。有的版本也作探春所题。

(2)秀水明山:互文,意思是风景明秀的山水。蓬莱: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神山之一。

(3)歌扇:歌舞时所用的扇子。

(4)珠玉:比喻谈吐或者诗文高雅优美。《晋书·夏侯湛传·抵疑》:“咳唾成珠玉,挥袖出风云。”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5)凡人:世俗之人。

【译文】

清秀明媚的山峦和流水曲折萦回,色彩绚烂的景色胜过蓬莱仙境。绿色丝绸裁成的歌扇和芳香的花草难以分辨,红色绸缎做衬的衣裙和飘落的梅花翩翩飞舞。字字珠玉的诗文本应该在盛世流传,皇妃驾幸大观园就像神仙下到瑶台一样(让人激动)!

名贵的园林一旦经过贵妃的游赏,世俗的凡人便再也不允许到这里来。

【赏析】

这首诗的格调还比较清新,文句也还婉丽,但是内容上既缺乏连贯,形式上也不够自然。整体上来说是比较符合李纨缺乏才情,但尚有修养的个性和身份特征的。也可见后来海棠结社时李纨提出对她和惜春不做过多要求是有来由的。不过它也让李纨更加符合“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礼教要求。全诗除了对皇恩浩荡和贾妃省幸极尽歌颂之外,并无丝毫新意。不过以李纨的思想和处境,能够做出这样的应制诗,也算是难能可贵了。另外从诗中也可以隐约反射出作者对封建社会仍然存在着一丝丝留恋情怀。

凝晖钟瑞(1)

薛宝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2)。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3)。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4)。

【注释】

(1)凝晖钟瑞:光辉和祥瑞全都聚集。晖,用日光来比喻皇恩,钟,聚集。

(2)修篁:修,修长;篁,竹子。修篁,即竹林。

(3)著:著名,显赫(指声名)。宸游:皇帝外出巡游,这里指贾妃省亲。宸,皇帝的居处。孝化:以孝为基础的封建教化。封建统治者多标榜以孝治天下。隆:发扬。

(4)睿藻:聪明的才智。仙才:堪与神仙媲美的才华。恭维贾妃的意思。

【译文】

美好的园林建筑在那帝王之都的西方,在晴和的阳光和吉祥的云彩笼罩下神奇异常。高高的垂柳欢喜的迎接从幽谷中迁徙来的黄莺,修长的翠竹时刻恭候着凤凰飞来栖息。文采风流在贵妃临幸时更加昭著,孝悌的美德在贵妃省亲时进一步发扬光大。皇妃的聪明才智在生花的妙笔下得以充分体现,自己惭愧才疏学浅,哪里还敢再来作文赋诗。

【赏析】

应制诗自然要以颂扬和恭维为基调。薛宝钗的这首诗和贾家诸姊妹的文字相比较,虽然句句不离颂圣,但气氛更加庄严,恭维奉承也更含蓄。实在是一首标准的应制之作。它不仅典雅浑厚、字斟句酌,而且对仗工整、措辞得体。极尽赞颂皇恩浩荡,宣扬忠孝节悌之能事。比起那些一味吟咏山水风月、舞榭歌台的诗句要高出许多。所以贾妃一再称赞这首诗“与众不同。”“自惭”一句,犹显宝钗的深沉老练。与精明倔强的探春相比较,两人内心世界的迥异,被曹雪芹刻画的入木三分、惟妙惟肖。

世外仙源(1)

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2)。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3)。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注释】

(1)世外仙源:人世间以外神仙居住的地方。唐代王维《桃源行》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2)别红尘:不同于人世间。

(3)金谷酒:晋代石崇家有金谷园,曾经宴饮宾客于园中,名赋诗,不成者,罚酒三斗。这里指大观园里大开筵宴,命题赋诗。玉堂人:指贾妃。

【译文】

著名的大观园建筑在哪里?

仿佛远离了红尘的仙境一般。借来了天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增加了景色物华的清新气象。花草芳香和金谷美酒的香味融合一起,鲜花娇媚犹如玉堂里的美人。能够获得皇妃的恩宠是何等荣幸,且看那宫中的车辆来来往往连续不断。

【赏析】

被元春评价为“与众不同的”两首应制诗,除了前面宝钗那一首,就是林黛玉这一首了。林黛玉本来想借这个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将众人压倒”。不料元春只命题一匾一咏,本来摩拳擦掌,准备大作特作的林妹妹好像泄了气的皮球,只胡乱作了一首五言应景。这首诗尽管作者没有精心布局安排,却仍然自然流丽,清新纤巧,表现了林黛玉对自由生活的美好憧憬。其格调同宝钗所作并不一致。虽然也对元春的到来表示欢迎,但是语言更加含蓄,用典也更加精妙。尤其是“金谷酒”一典,隐喻石崇故事;“花媚”一词,语带讥诮。这些春秋笔法,还需要读者用心去领会。

有凤来仪

贾宝玉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1)。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2)。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3)。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4)。

【注释】

(1)秀玉:秀丽的,像玉石一样的竹子。

(2)竿:竹子的主干,一棵谓之一竿。个:竹叶的形状像一个个“个”字。

(3)迸:喷涌,分裂。碍:阻挡。

(4)昼初长:原指冬天过去,白天渐渐变长。这里指美好的生活刚刚开始。

【译文】

秀美的绿竹刚刚结出了果实,正好等待凤凰的来临。一根根碧绿青翠好像要滴下水来,一片片竹叶透出丝丝清凉。竹林茂盛挡住了要溅上台阶的泉水,竹叶稠密妨碍了炉香穿帘飘扬。不要晃动竹子,摇碎斑驳的竹影,但愿甜美的好梦酣畅舒长。

【赏析】

这是宝玉奉命题写潇湘馆的一首诗。大观园内景物虽多,而宝玉独题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三处,可见作者安排的精巧。这意味着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爱情纠葛必然是《红楼梦》一书的中心所在。另外,读者还应该看到,在众人的诸多应制诗中,唯有宝玉的这三首和黛玉替作的《杏帘在望》没有谀媚之词。这正是他“不通世务”的叛逆性格的真实流露。潇湘馆后来成为林黛玉的住所,竹子又是“岁寒三友”之一,高洁的品质历来为人们歌颂赞赏。宝玉全诗围绕竹子秀美高洁,正是要赞美黛玉忠于爱情、遗世独立的高贵品质。

蘅芷清芬(1)

贾宝玉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2)。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3)。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4)。

【注释】

(1)蘅芷:杜蘅和白芷,都是香草名。

(2)萝薜:女萝和薜荔。屈原《九歌》:“被薜荔兮带女萝。”后用来代称隐士的服装。

(3)冷翠:清凉的露水。

(4)谢家:指南朝谢灵运。传说谢灵运在永嘉西堂作诗,思考了一整天都没有想出来。恍惚中梦见堂弟惠连,即刻想出“池塘生春草”的佳句。说:“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

【译文】

蘅芜草儿长满了清洁安静的庭院,薜荔女萝更是增加了院子里的芬芳之气。藤蔓软软的衬托着三春芳草,柔顺的牵引着缕缕清香。淡淡的雾气弥漫着弯曲的小路,清凉的露水滴落在婉转的走廊上。谁说“池塘生春草”这样的好诗句,只出现在谢灵运的梦乡。

【赏析】

这是贾宝玉奉命写的第二首诗。全诗以写蘅芜院的香草为中心,以物喻人。颈联之后有脂砚斋批语“甜脆满颊”四字,正呼应了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苑”中冷香丸之故事。在称赞了宝钗的非凡才貌之外,又不乏发人深思之处,如“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一联。最后的谢家幽梦语带双关,以谢灵运比元春,谢惠连比宝玉,含蓄的表达了元春和宝玉姐弟之间的真挚友爱,真实而贴切,让人感动。

怡红快绿(1)

贾宝玉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2)。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3)。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4)。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5)。

【注释】

(1)怡红快绿:红和绿分别指海棠和芭蕉。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意思是园中的海棠和芭蕉让人心情怡悦愉快。

(2)两两:(海棠和芭蕉)成双成对。婵娟:美人的代称。也可以理解为美好的样子。

(3)绿蜡:比喻芭蕉的叶子像绿蜡一样温润。红妆:这里用来借喻海棠。

(4)绛袖:深红色的衣袖。

(5)东风:春风。解:懂得,知道。

【译文】

幽深的庭院里终日一片宁静,美好的芭蕉和海棠双双争艳。像绿蜡一样润泽的蕉叶在春光里半舒半卷,红色的海棠在夜里犹未入眠。石栏旁的海棠花真像美人垂下的衣袖,山石旁的芭蕉仿佛被青烟笼罩。海棠和芭蕉在春风里相对争妍,(它们的)主人真应该懂得怜惜和爱护啊。

【赏析】

这是宝玉奉命所写的第三首诗,也是宝玉自我心声的真实流露。诗的首联便出以“两两出婵娟”之句,应当是指薛林二人之美好;“绿蜡”、“红妆”二句分明就是描写体态丰盈的宝钗,“凭栏”、“倚石”二句也似乎就是刻画瘦弱多病的黛玉。全诗四联双起双收,对仗整饬,处处以海棠和芭蕉相提并论,红绿相互衬托,交相辉映,涵义深邃,令人深思。题诗所在即是后来归宝玉所居住,和宝黛爱情悲剧息息相关的怡红院。最后一句,不妨当做反问句来读,当会有别一种感受。

杏帘在望(1)

贾宝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2)。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3)。

【注释】

(1)杏帘:酒家卖酒的招牌。唐代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菱荇:菱角和荇菜。桑榆:太阳落下的地方,比喻日暮。

(3)饥馁:饥饿,或着代称灾荒。

【译文】

酒旗高挑招引客人前去饮酒的地方,隐约可以望见有傍山的村庄。鹅儿在菱叶和荇菜之间嬉戏,燕子穿过桑榆飞向梁间的窠巢。一畦畦韭菜在春风里长大,数十里水田飘散着稻花的芳香。太平昌盛的时代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必为耕田和织布终日操劳。

【赏析】

这首诗是林黛玉代替宝玉所作。黛玉因为元春命他们每人仅题咏一诗一匾而未能充分施展才华,自己的那一首诗又未能胜出宝钗,所以有点不高兴。正好宝玉为一人独作四律大费神思,急得满头流汗。黛玉乐得显露才气,也为了解除宝玉在众人面前的窘态,更是出于对心中爱人的关心,于是就代替宝玉拟了这首五律。这首诗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山野气象,正符合封建士大夫惯有的身在朝廷,心念渔樵的附庸风雅的心态,所以被元春指为前三首之冠。但是对于元春和贾府诸公来说,这般诗情画意的生活只是偶尔想一想而已,他们是无法了解(更谈不上体验)下层人民的疾苦的。所以脂砚斋说这首诗是“以幻入幻,顺水推舟。”

续《庄子·箧》(1)

(庄子原作)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2),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3),掊斗折衡,而民不争(4),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5)。擢乱六律,铄绝竽瑟(6),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工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宝玉续作)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注释】

(1)《庄子》:又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箧:指偷窃,从旁边打开。

(2)绝圣弃知:杜绝圣人,抛弃才智。圣,品德极高尚的人,或称无事不通者为圣。知,通“智”,聪明、才智。语出《老子》:“绝圣弃智,利民百倍。”

(3)符:古代朝廷用来调兵遣将,传达命令的信物。朴鄙:朴实单纯。

(4)掊斗折衡:把斗敲破,把秤杆折断。形容人们不再斤斤计较。

(5)殚:竭尽。残:毁坏。圣法:先王的制度和法规。

(6)擢乱:搅乱。六律:古代音乐中,把八度音分为十二个音,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六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译文】

(庄子原作)所以杜绝圣人,抛弃智慧,盗窃国家的行为才能停止;毁坏宝玉和珍珠,才不会有盗贼偷东西;焚毁打碎符记和玺印,百姓才能够变得朴实单纯;敲破量斗、折断秤杆,百姓才能够不再唯利是图;毁弃先王的制度和法规,百姓才能够参加国事的议论。搅乱六律,毁掉所有的乐器,塞住师旷的耳朵,天下所有的人才能够显得耳朵灵敏;消灭花纹和色彩,粘合住离朱的眼睛,天下所有的人才能够显得眼睛明亮;销毁掉钩绳和规矩,切断工的手指,天下所有的人才能够显得灵巧。

(宝玉续作)把袭人和麝月这样的女孩子全都赶走,那么闺房之内就人人都懂得了自己的本分;破坏掉宝钗的美貌,毁灭黛玉的聪明,失去才情意趣,那么女孩子间的喜欢和厌恶的差别就不存在了。他们都听从别人的劝说,就不会有不和好的忧虑了;破坏了她的美貌,就没有贪恋和爱慕的心思;失去了聪明,就没有了因才思而产生的感情纠葛了。于是宝钗、黛玉、袭人、麝月等人,就都张开她们的罗网、挖深她们的陷阱,用来迷惑天下人来上她们的圈套啊。

【赏析】

第二十二回中宝玉平白受到林黛玉和史湘云的一番抢白,加上袭人一边奉劝他和姊妹们玩笑要有分寸,一边对他使性撒娇,故意冷淡他。宝玉自己也觉得无趣,恰好读到《南华经》,深有感触,就趁着酒兴续写了这一段文字。

《箧》是《庄子》外篇中的一篇,内容是揭露和抨击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本质,宣扬老子“绝圣弃知”的思想,主张回到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状态。宝玉看了以后,把身边发生的事情和这篇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认为自己不能从种种感情纠葛和烦恼中得到解脱的原因在于以前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就借这一段续写的文字发泄一下不被人理解的愤激心情。没想到又被黛玉看见,嘲笑了一通。

脂砚斋在这里有一段批语云:“趁着酒兴不禁而续,是作者自站地步处。谓余何人也,敢续《庄子》?然奇极怪极之笔,从何设想?怎不令人叫绝!

己卯冬夜。”“这亦暗露玉兄闲窗净几,不即不离之工业。壬午孟夏。”

就宝玉续作的这段文字来看,曹雪芹不仅善于作诗,而且长于作文;不仅能做一本正经的诗文,也擅长这种诙谐幽默的游戏文字。但是,这种诙谐文字,和那些油嘴滑舌的文字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仅能够博取读者的笑声,更重要的是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1)。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2)。

盈盈烛泪因谁泣,默默花愁为我嗔(3)。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注释】

(1)霞绡:颜色像红霞一样的被褥。霞,喻红色;绡,红色的薄绢。云幄:像云朵一样轻盈美丽的帐子。幄:像云朵一样轻盈美丽的帐子。幄,四合形的帐子。蟆更:指打更的梆子声。宋代称天亮前一段时间的更鼓为“虾蟆更”。

(2)梦中人:连做梦都在思念的人。

(3)烛泪:蜡烛燃烧时融化流下的烛油形如泪珠,故曰烛泪。

【译文】

彩霞般的被褥在云朵般的帐子里随意铺陈,隔巷隐约传来天色将明的更鼓声。窗外的雨声让枕上的不眠人感到一丝寒意,眼前的春色让我又想起连做梦都在思念的她。泪眼盈盈的蜡烛不知道是为什么人哭泣,花儿的默默愁容似乎是因为我而生气。年小的丫环原本就娇懒成了习惯,我拉了拉被子,不禁对她们的嬉笑声有些厌烦。

【赏析】

以眼前的事物为题材的诗叫即事诗。这四首四时即事诗是对宝玉初入大观园一年来平淡生活和思想情绪的写照,它们以简约的笔墨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宝玉在特定阶段的思想状态,反映了这个“富贵闲人”终日吟风弄月的闲情雅致。虽然这几首诗并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和深刻含义,但是它们仍然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春天是一切动物,包括人类在内萌发情事的季节。《春夜即事》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室内写到室外,由眼前写到心中。把一个多情公子因为思念意中人而长夜难眠的情状描写的惟妙惟肖。接着又以“烛泪”和“花愁”为媒,刻画出宝玉初涉爱情之河时无故寻愁觅恨的微妙心理。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1)。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2)。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3)。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4)。

【注释】

(1)倦绣佳人:隐指袭人。倦:疲劳。这一句的意思是袭人因为刺绣疲倦而睡得香甜。鹦鹉:双关语,暗指贾府丫环鹦鹉。以下麝月、檀云、琥珀、玻璃相同。

(2)宫镜:皇宫内的镜子,极言富贵过人。下句“御香”同。

(3)荷露:美酒。滑,形容美酒好喝,容易进喉。

(4)齐纨:古代齐地盛产精美的薄纱绸,这里代指众女子的衣衫裙裾,有不同凡俗的意思。

【译文】

因为刺绣疲倦了的美人早就进入了悠长的梦乡,金丝笼里的鹦鹉还在叫人端茶送汤。月光照亮窗户好像打开的宫镜一样,满屋飘散的是御用的檀香。

琥珀杯中倒出的是可口的美酒,玻璃槛旁柳风阵阵,正宜纳凉。临水的凉亭里美人们裙裾飘动,透过卷起的窗帘可以看见朱红的绣楼里,美人正在卸去晚妆。

【赏析】

这首诗前三联暗藏了六位处于奴婢地位的丫环名字,还不算袭人和晴雯在内,着力渲染了大观园内生活的豪华富贵和安闲舒适,由此可见封建贵族生活的腐朽。所以脂砚斋说:“四诗(指《四时即事》诗)作尽安福尊荣之贵介公子也。”但是物极必反,水满则溢,曹雪芹之所以作这样的描写,恐怕是要为后文埋下“乐极生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伏笔吧!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1)。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2)。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注释】

(1)绛云轩:宝玉没有搬进大观园时的卧室。桂魄:月亮。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茜纱:红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窗纱。

(2)金凤:绣有金凤图案的被子。翠花:镶有绿色玉石的首饰。

【译文】

喧哗过后的绛云轩里一片安静,像流水一样的月光透过红色的窗纱照进室内。青苔满布的石头上有仙鹤在安然入眠,井边梧桐树上露水沾湿了栖息的乌鸦。丫鬟抱来并铺开绣有金凤的被子,倚着门槛的佳人走回屋内卸下头上镶有绿玉的簪花。宁静的夜晚不能入眠是因为酒后的口渴,叫人拨旺炉火再烹一杯热茶端来。

【赏析】

绛云轩是宝玉原先所住地方的名字,但是宝玉在搬进大观园里之后,还常常借用这一名称。就像一些知识分子的书斋一样,只是存在于文字上的名称而已。《秋夜即事》诗是怡红院里秋夜静谧平和的生活在宝玉感觉中的折射。大观园建成不久的贾府正处于所谓的鼎盛时期,却已经潜伏着严重的危机。贾宝玉自从搬进大观园后,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贵闲人”,但他还是在养尊处优的生活中感觉到一丝丝秋天的凉意。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也正在于用不同的文字表现不同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感情和人物性格。

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衾睡未成(1)。

松影一庭唯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2)。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3)。

【注释】

(1)梅魂竹梦:言梅花和竹子已经进入梦乡。锦衾:指出锦花的毛毯,雁凫绒里的被褥,一种毛织品;,雁类的一种。

(2)翠袖:绿色的衣袖。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金貂:金貂的皮毛做成的貂裘。

(3)试茗:不同品种的茶,烹烧的时间和火候不同,只有恰到好处,才能色香俱佳。所以要“试”。

【译文】

梅花和翠竹在夜半三更进入我的梦乡,拥着锦衾我仍然难以入眠。洒满松影的庭院里只有几只仙鹤,梨花一样的白雪覆盖着大地,听不见黄莺的啼鸣。女孩子的翠袖挡不住风寒,就连吟诗的兴致也冷淡不少,穿着貂裘的公子犹嫌酒力轻微难以御寒。令人高兴的倒是小丫头也知道烹茶的火候需要尝试,扫来刚下的新雪及时去煮茶。

【赏析】

《四时即事》诗是贾宝玉住进大观园后,写自己一年四季与姊妹丫鬟们相亲相近的生活情景的诗。贾宝玉既是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叛逆者,又是过惯了封建地主阶级寄生生活的纨绔公子。《四时即事》诗即是他这一面生活的自我写照。当然,大观园里不是超脱人世的净土,大观园里也存在着污秽、眼泪、挣扎和反抗。当宝玉领略到“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鲁迅语)的时候,他就不能再把这种生活继续下去;于是,他终于以“悬崖撒手”来抹去他身上的粉渍脂痕。《四时即事》诗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是贾宝玉的人生必然经过的一个历程,用他自己作的诗来加以概括,是对情节结构的简化和压缩。

叹通灵宝玉诗二首

其一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1),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2)。

其二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3)。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4)!

【注释】

(1)拘:拘束,限制。羁:羁绊,束缚。

(2)锻炼:暗应小说开篇顽石经过女娲“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只是没有被拿去补天的经过。

(3)粉渍脂痕:脂粉沾在宝玉上留下的痕迹。宝光:即神光。绮栊:挂着丝织窗帘的窗户。栊,窗户。困鸳鸯:指男女沉溺于情事。

(4)冤孽:佛家认为男女间的风月之情是由于前世的冤孽之债。散场:离散,结束。暗指贾府家散人亡。

【译文】

天地都不能限制和束缚他,原本在他的心头既没有高兴也没有悲伤;只是因为经过女娲的锻炼后有了灵性,他才到人间去招惹出这一段风月故事。

终日在脂粉丛中生活玷污了宝玉的神光,看一看那闺房内终日缱绻情事的青年男女;深沉酣畅的梦境最终都要醒来,一旦还清了前世的冤孽债,这出戏就到了收场的时候。

【赏析】

小说中每一次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出现,都伴随着情节的转折,并且为下一步的发展埋下伏笔。宝玉因为遭到赵姨娘的妒嫉,被魇魔法镇住,险些送命时癞头和尚出现了,对宝玉念诵了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语意直白,非常符合和尚和道人的身份与念诵的场景。它通过咏叹“宝玉”入世前后的经过和入世以后的生活遭遇,从侧面描写了宝玉与生俱来的叛逆性格。第一首诗是对宝玉的提醒,让宝玉不要忘记自己原本是青埂峰下的顽石,来到人间不过是经历一场劫数而已。第二首诗是对王熙凤的点拨,告诉王熙凤人生相聚不过是对前世冤孽账债的偿还。这一切最后都得有一个出世结果,那就是该归仙的归仙,该做鬼的做鬼,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哭花阴诗

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闱(1)。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注释】

(1)颦儿:宝玉送黛玉的字。希:少有。幽芳:幽怨感伤的情怀和孤傲的操守。绣闱:绣花的帐子,这里指林黛玉的住处。

【译文】

黛玉的才华和容貌卓然不群世间少有,独自坚持着幽怨的情怀和孤傲的操守。伤心时的一声呜咽还没有完,就使得花儿落满地,鸟儿受惊飞起。

【赏析】

这首哭花阴诗是对下文黛玉作《葬花吟》所做的铺垫。黛玉在怡红院平白无故地吃了一个闭门羹,心中的痛苦无处诉说,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花阴之下,感怀身世,恸然一哭。这首诗用赞赏的笔调和拟人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黛玉的才貌双全和她对宝玉的一片深情,表达了曹雪芹对黛玉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也顺理成章的导出了下文中哀婉缠绵、冠绝今古的绝唱《葬花吟》。同时巧妙地反映了小说中人物在诗歌创作中的一个侧面。

葬花吟(1)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2)?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3)。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4)。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5)?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6)。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7)。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8)。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9)。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10):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11)?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12)?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注释】

(1)出自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所作之诗。

(2)谢:凋落。红消香断:众多鲜花零落凋谢的形象说法。

(3)游丝:飘动的蛛丝。落絮:飘落的杨柳飞絮。

(4)愁绪:忧愁的心绪。犹言如丝之纷乱而多头。

(5)忍:不忍。

(6)香巢:燕子衔来垒巢的泥中杂有花瓣,所以说是香巢。因此后一句有“燕子太无情”的话。

(7)风刀霜剑:是说风霜对花朵的摧残如同刀剑一样锋利无情。

(8)血痕:这一句和两个传说有关:其一,帝舜南巡时突然死亡,湘妃哭泣的泪水滴在竹子上,形成一个个斑点,叫做斑竹;其二,蜀帝杜宇亡国,化为杜鹃,啼叫不止,口中滴下的鲜血染红了花枝,就是杜鹃花。这句话是说黛玉苦的伤心至极,苦出血来。

(9)青灯:油灯发出青色的光,所以说青灯。

(10)伤神:伤心。

(11)香丘:葬花的坟墓。

(12)侬:第一人称代词,多用于吴地乐府民歌中。

【译文】

花儿谢了,风吹得落花满天纷飞,失去了鲜红和芳香的落花有谁怜惜?

蛛丝在春天的水榭里微微飘荡,柳絮随风飘来沾满了绣花的窗帘。深闺的女孩儿惋惜凋零的春景,满怀愁绪没有地方可以排遣;手拿着花锄走出绣房,因为不忍心踩着落花,出来了又回去?

柳条和榆钱各自散发出芳香的气味,哪里管得桃花李花纷飞飘零;桃花和李花明年春天还能开放,可是却不知道明年的闺房中还有谁在?

阳春三月燕子衔来带有落花的泥土垒成香巢,梁间飞来飞去的燕子呀你真是无情!

尽管明年还会有鲜花盛开凋谢供你衔啄,却不知道那时佳人离去旧巢倾落屋梁空空。一年三百六十天啊,风霜像锋利的刀剑一样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中花儿又能够艳丽多久,一旦飘落流离再难寻觅。花开时(因为颜色鲜艳、气味芳香)容易看见,凋谢时(却因为红消香断)难以寻找,岂不知愁闷坏了我这站在阶前的葬花之人;我独自手拿花锄暗中流泪,泪滴落在繁花落尽的枝头染成斑斑血迹。啼尽了血泪的杜鹃无言地面对黄昏降临,我扛着花锄走回去掩上重重院门;清冷的灯光映照着墙壁我刚刚入睡,冰冷的雨点敲打着窗户,身上的被子尚未温暖。别人奇怪什么事情使我如此伤神?

是因为对春天逝去怜惜和烦恼:爱怜春天忽然来到,烦恼春天又忽然离去,春天到来时不言不语,离去时也悄无声息。昨天夜里院子外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还是鸟儿的精魂。无论是花魂还是鸟魂都难以挽留,鸟儿和落花独自含羞,沉默无言。但愿我的双胁能够生出翅膀,让我伴随着落花飞到天的尽头。天尽头啊!

不知道那里可有埋葬落花的高丘?

倒不如用这锦做的袋子,收集那余香未尽的落花,用一堆净土把曾经无限风流的落花掩埋;既然她洁净的到来,也让她洁净的离去。强似让她掉进泥淖陷入水渠沟壑。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有我来为你收葬,却不能预料哪一天我也弃绝尘世?

我今天埋葬落花人们笑我痴情,他年埋葬我的还不知是什么人?

眼看着春天快要完了,繁花也渐渐落尽,繁花落尽之时也就是红颜衰老死亡之时。总有春天过去红颜衰老的那一天,花儿落尽、佳人逝去两不相知!

【赏析】

《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它和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唐初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它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

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宝玉之后文再批’噫嘻!

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请看和曹雪芹同时期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的诗句: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似谶成真”一词,是对后文的预言。试想一下,倘若有返魂之香,可以救活黛玉;倘若“沉痼”能起、“红丝”能续。那《红楼梦》也就不是今天的《红楼梦》,也就不会有这卓绝千古的文字。

同类推荐
  • 内经知要白话解

    内经知要白话解

    本书原文以扫叶山房刻本为兰本,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8部分进行编辑校注。
  • 诗传通释

    诗传通释

    本书收录现存元代诗经类文献。在文献整理中,选择一个好的底本,旁搜现寻各种版本进行校勘、标点,同时撰写成各个著述的内容提要,对该著述作者、著作内容、特点及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做全面的介绍。本套丛书是收录现存元代经部文献的大型丛书,有助于推进元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等不同专门史的研究。
  • 难经(四库全书)

    难经(四库全书)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 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白话容斋随笔精选》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化、艺术、哲学、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笔记小说,以考证、评论、记事为主要写作内容,书中既有夏商周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杂谈和文坛轶事,更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本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评论精彩、考证严谨,其价值远远超过同类书籍,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该书通俗易懂,作者从小处入笔,写出人间沧桑,喻道理于点滴之中。阅读《白话容斋随笔精选》,可以让人消除疑虑,明白事理;可以让人心存感恩,摒弃丑恶;更可以让人增长见识,澄清谬误。
  • 中信国学大典·黄帝内经

    中信国学大典·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存《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每部分八十一篇。
热门推荐
  • A Tale Of Two Cities

    A Tale Of Two Cit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只猎雕的遭遇

    一只猎雕的遭遇

    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人类文化和社会文明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但生命中残酷竞争、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此,动物小说更有理由赢得读者,也更有理由追求不朽。
  • 葡萄心情

    葡萄心情

    本书是朝左拉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完成的作品,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两部作品本应属非常“私有”的和个性化的东西,在创作之初,朝左拉本人并无意公之于众。
  • 舌尖上的西北

    舌尖上的西北

    本书“陕西小吃小识录”这一章节,其中包括了数十种著名陕西小吃的风味特色、历史由来、制作技艺和逸闻趣事种种,风格犹如古人笔记体美文,文字凝练,内容丰富。读来妙趣横生,悦目赏心。第3至19章节是贾平凹先生散文中涉及到陕西各地食文化的精彩篇章。其中有贾平凹对故乡美食的回味,对其行迹所至的陕西各地美食的精彩描述,虽然笔墨不多,但已是色香味具出,令人神往。第20至27章节的题材上则是一种放大的对食文化的解读,但凡入口品食者如烟、茶等等都算入其中,这些文章更有一种对食文化形而上的阐释,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空灵博大,韵味悠长。
  • 再造世界的100个奇迹(上)(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再造世界的100个奇迹(上)(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本书文字简洁,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富有知识性又具有趣味性,是一部精彩纷呈、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奇迹缩影。涉及到影响世界文明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宗教、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重大历史文明。以从历史中所启迪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创造人类历史的崭新未来。
  • 天纵之我是美男

    天纵之我是美男

    悲催的穿越男,失忆加废材体质,好在他对魔法免疫,不然早不知死多少次了!几个巅峰级别的魔法师收留并解决了他的困难!收魔兽,斗恶鬼,最终还是被仇家寻来。逃亡,追杀,一路走来,让他成熟稳重,更领悟了一种全新的武技。拜访精灵,怒杀死灵法师,正在诠释一个真实的武技为尊的时代……
  • 猎人者

    猎人者

    男人仍然闭着眼,好像已经睡着了,而林燕,则一动不动地站在床前。因为像头的位置在卧室里面的墙上的空调内……
  • 滚雪球II——福特:商业的秘密

    滚雪球II——福特:商业的秘密

    人类最大的幻想是自以为能改变基础——争夺社会进程中主宰命运的角色。社会的基础是人,以及种植东西、制造东西、运送东西的方式和工具。只要农业、工业和交通依旧存在,我们这个世界便会经历各种经济或社会的变化而存在和发展。我们以自己的劳动来为世界的发展服务等。
  • 豪门盛婚99天

    豪门盛婚99天

    “权少、小姐被人喜欢了?”黑夜中某男眉头上挑扔出一个字眼:“灭!”“权少、小姐喜欢上别人了!”黑夜中某男眉头紧蹙、怒气缭绕扔出两个字眼:“灭!灭!!”“权少,小姐恋爱了!”黑夜中某男双眸一片怒火腾升,只听他一声怒吼道:“这次、我亲自来灭!!!”
  • 恶魔的独宠,青梅竹马对对碰

    恶魔的独宠,青梅竹马对对碰

    年少契约,她成了他的小跟班。他是校里完美的高冷男神,实则是一个低情商的家伙,当小跟班要翻身跟班把歌唱的时候……啥?她去告白的时候,当众吻她?她去相亲,将相亲对象一阵暴揍?某女终于忍无可忍,怒吼:“韩陆,你干嘛。”“十年没到,你必须离所有男生远点。小男孩也要远点。”======某女曰返天返地返韩陆;某男曰怼天怼地宠柒冉;横批这是一个翻身跟班把歌唱的故事(宠文,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