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那天恰好是周日,日上三竿了,女儿还在酣睡。老婆去看了一遍又一遍,低声说等到九点钟就叫醒她。我抗议说,一周就休息这么一天,叫人家睡个够吧。老婆点头又摇头,说:好不容易养成的生物钟啊,高中生了。
高中生的代名词就是辛苦二字,女儿入读高中仅仅一个月,就已经疲惫不堪了。且不说紧张的功课和每天下午的军训,单就是起早爬半夜的作息时间,对未成年人来说实在太残忍了。心疼也没办法,谁让孩子读高中呢。
工作在外地,最盼着周末回家。最心甘情愿去做的事情就是守侯在学校门口,置身于汹涌的人流之中等待女儿。当身背大书包戴眼镜的女儿出现的那一刻,心头便洋溢起浓浓的暖意。在城市混沌的夜幕之下,在成百上千的同样装束的学生中,我总能一眼认出她。她是我的孩子,这个世界上我挚亲的骨肉。我完全自信,即便是茫茫人海,我也能认出她的身影。
孩子中考前后,我和老婆彷徨了好一阵子,为她来省城还是留在老家读书而犹豫不决。今年老家的高考成绩不错,更使我们难下决心。闺女以全市总分第六的成绩进入了奥赛班,当地大名鼎鼎的十九班。为什么不是一班或者第二十四班呢?据说寓意是十拿九稳。不久前的高考成绩足以令班主任荣耀,十九班几乎全部考入重点大学,其中清华北大七人。身为孩子家长,不费一银一弹就进了这样的班级,不知羡煞了多少家长。
如今社会讲究的是人际关系,我感觉有必要积极靠近组织,有必要和权威人士研讨研讨。每个夏天,都是校方首脑最难接近的时候,费了一番小小的周折,和学校的头目接触上了。推杯换盏之际,校长说这样的好学苗谁不喜欢?尽管放心好了,咱十九班不比全省任何学校差,何必远走他乡而舍近求远呢?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我和老婆更加举棋不定。算来距离高考不过三十三月的时间,都担心:换了环境万一不适应怎么办?闺女依旧大吃大喝,照样嘻嘻哈哈,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架势。忽一日,她大发感慨道——还是奶奶家好,我哪儿也不去,能在家赖一天是一天!至此,我和老婆松了口气:也好,这小妮子自己愿意就行。
暑热渐消,学校如期开学。新问题又来了,闺女中午在校就餐时,老是抢不上前去,要么吃残羹冷饭要么去买面包。我就和她讲,我们可以帮助你到无微不至,但是不希望你只是书呆子,也不希望你去做傻淑女,人家在抢你就不能旁观。你现在要学会抢着打饭,将来还要去抢学位、抢工作、抢朋友……没办法,中国人就是人多,自己不去抢哪有机会?
功课一股脑地涌来,进度和方式和初中迥然不同。班主任老师又哄又吓,说不是进了十九班就保险了,还有个末位淘汰呢,云云。许多学生都感冒了,闺女也有些不适应,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抱怨说课听得懂,就是解题吃力。大题量做题吧,时间又不够用,总不能不吃不喝不睡觉吧?我们给她打气说,别人和你同样困难,坚持就是胜利嘛。
为了孩子读书,五年前我在初中附近买了套小房子,我的父母居住于此专门照顾孩子。重点高中和初中仅一墙之隔,很近很方便的。可是如今孩子要早六点到校,总不能叫奶奶五点钟爬起来做饭吧?老婆决定接闺女回家去住,也好多点时间辅导辅导、参谋参谋。老婆早晨五点半下楼,目送她坐上公交车;下班后回家做饭,而后去学校接她回家。孩子一周上六天课,我只能接周五、周六的晚自习,周一送她上学,而后驱车回省城上班。女人和孩子这般辛苦,我人在异乡,心下不忍,却只能打打电话简单问问。
中秋节是团圆的时刻,在父母那里吃过晚饭,我提议去赏月,给闺女放松放松。河边涌起淡淡的雾气,头上明月皎皎,辉映着幸福的光泽。诗情画意里,我揽过闺女的肩说:月色宁静,期待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