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01500000004

第4章 修身篇

宠辱面前需不惊,去留之间需无意

人生到处都充满着诱惑,引诱着人去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时刻保持清醒,不去贪图虚荣,不贪图短暂的快乐,才是一个对人对己负责的人。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荣与辱、喜与悲。在宠辱去留间,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活得洒脱自在。

一个人可以没有荣誉和鲜花,但不能没有自尊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

【释义】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自尊心,既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一种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所谓自尊,就是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尊重自己健康的、积极的、正确的东西,而绝不是与之相反。如果别人提出了与你不同的意见,而你却硬是要抱住错误的观点不放,以示“自尊”,这“尊”的是自己的歪理;如果别人指出你的问题,而你却火冒三丈,拒人于千里之外,以示“自尊”,这“尊”的是自己的错误。诸如此类,都不是尊重自己身上应当尊重的东西。

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竟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尊,他就会自卑、自馁,就会不相信自己,就会自暴自弃,结果是什么都干不了,什么也干不成。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尊,就不会自爱,就不会爱惜自己的形象,而是有意无意地放纵自己,作践自己,糟蹋自己,结果是自己败坏自己,什么可恶的事都干得出来。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尊,也就不会自重,人格也会丧失。于是,就只会盲目服从,人云亦云,学人言语,因而缺乏主体意识。当一个人只剩下“奴气”时,他人怎能瞧得起?席勒说得好:“不认识自己的尊严,就不会尊重他人的尊严。”

自尊心强过头了,我们就不再把它叫作“自尊”,而只能叫它“自满”。有了这种自满情绪,就总觉得自身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别人的一切都是不值得一提的。自尊,人人都要维护,但是需要一个度。脸皮太厚,这就过了度。反过来,自尊过盛,明明自己做错了,但是为了面子,进行辩解,甚至是争吵,这就叫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好。自尊不等于唯我独尊,也不等于刚愎自用。自尊不等于自负,不是自我夸大,不是妄自尊大,不是骄傲自满,更不是目空一切。一个人如果总是高估自己,最终是要失败的。自尊也不等于遮丑。有的人明知自己错了,但是出于所谓的自尊,一百个不承认。这样的自尊是很要不得的,所带来的,对自己来说是威信大大地丧失。我们千万不要将“自满”误当“自尊”。自满了,就很容易为所欲为,到头来,你身上就渐渐变得没有多少值得让人尊重的地方了。

【感悟】

一个人可以没有荣誉和鲜花,但不能没有自尊。自尊不是清高自负,更不是用贬低他人的手段来抬高自己。自尊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它与财富多寡没有关系。金钱财富有价,人的自尊无价。但是自尊不能过分,一旦走极端,就变成了自负。

淡泊名利,内心才会得到安宁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

【释义】修养品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减少欲望。他为人很少有欲望,即便(善性)有所失,也很少;他为人欲望很多,即便(善性)有以保留者,那也是很少的了。

“养心莫善于寡欲”中的寡欲并非无欲,只是将心中的欲望减至最低程度,使心绪保持在平衡状态。凡人便会心生欲望,也正因如此才会有进取求发展的冲动。而一个无欲的人,是不可能有所发展的。所以适当的欲望,对个人生活、对国家,均是进步的原动力。

齐桓公曾问管仲:“财富有无界限?”管仲说:“水的界限在于没有水的地方,而财富的界限在于满足之处。但人往往不知足,终而惹来杀身之祸,或许这也是一道界限吧!”做人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才好。做事千万不可达到极限,预留几步路作为缓冲才是。

【感悟】

外物改变人的本性,感官之欲减损人的善心。所以,欲望太多的人,往往利令智昏,做了欲望的奴隶。人生的烦恼来自于非分的欲望,种种诱惑使我们心中的明月蒙尘。淡泊名利,我们的内心才会得到安宁。

保持平常心,才是人生之道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冀,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诗经》

【释义】蜉蝣羽翼薄又亮,像你衣服真漂亮。我的心中多忧伤,我的归宿在何方?蜉蝣羽翼薄又亮,像你衣服真华丽。我的心中多忧伤,我将安息在何方?

人生太短暂。生命之于人只有一次,一天天流失的都是生命的部分。每天都有些宝贵的东西与我们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生命是如此脆弱,人生是如此短暂,我们无法预测生与死,所以我们要热爱生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让生命活出光彩,活出意义和价值来。生命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我们如何利用,在于它是否精彩,是否有意义。

我们为工作、生活、名誉、金钱等等而拼搏,到头来真正能够得到的是什么呢,是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东西吗?我们最终都会弃它们而去。然而我们追求目的的过程是真实的,是我们自己能切身感受到的。我们应该去把握这个过程。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成功,不是用地位、金钱来衡量的。当你每一次穿过泥泞,走出风雨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所走过的路程,都能为自己所拥有的坚强毅力所感动。当你获得了成功,出人头地时,也许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失去了青春、健康、朋友。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得到与失去。一般人认为得到的越多越好,失去的越少越好,可是这并不现实,得与失是相对的。失去本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获得。你们失去了青春,却收获了人生的真谛。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生命是精彩还是无奈,全看你自己,看你给这个世界创造的价值,看你怎么领略和展现生命的精彩。今天才是生命中实实在在可以用心感受的日子,把握现在,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无论生命给我们带来什么,用你的微笑勇敢地去迎接它,坦然地接受生命的潮起潮落。

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无常的。生命易逝。美好的东西总是难以持久,需要我们去呵护。我们不仅要有直面生命残酷的勇气,更要有珍惜生命的实际行动。人生有挫折,也有欢快;有遗憾,也有收获;有欢喜,也有悲哀。它可以是支离破碎,也可以是轰轰烈烈;可以是平平淡淡,也可以是辉煌璀璨。欢欣和痛苦构成了我们生命的丰富,造就了生活的华彩。人生的美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一阶段用心去体会。人生所追求的,正是生命过程中的种种美景。

【感悟】

人生,并不是一张必须要拿满分的试卷。人的生命又是有限的,何不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自己美好的明天,好好地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天?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荣与辱、喜与悲。许多事情只要我们尽力了就问心无愧。人生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就弹不出声音。生命也要松紧有度。在生活中,拥有一颗平常心,才是人生之道。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菜根谭》

【释义】当发觉被人家欺骗时,不要在言谈举止中立刻表露出来;当遭受人家侮辱时,也不要立刻怒形于色。一个人能够有吃亏忍辱的胸怀,在人生旅途上自然会觉得妙趣无穷,对前途事业也会一生受用不尽。

人都有七情六欲,不可能毫无表情。可一个喜怒都表现在脸上的人无疑时刻暴露着内心的想法,哪怕这些想法是暂时的,也会被高手识破,所以做人要谨慎。不管心里有多大波涛在起伏,都不要表现出来,都要藏在心里。你心里的事是你自己的,让别人来一同承受是不公平的。如果你都表现出来,人家会觉得你这个人太浅薄,什么事都沉不住气。

一听到别人奉承的话就面有喜色的人,有心者便会以奉承来向他接近,向他要求;一听到某类言语,或碰到某种类型的人就发怒的人,有心人便会故意制造这样的言语,指使这种类型的人来激怒他,让他在盛怒之下丧失理性,失去风度;一听到某类悲惨的事,或自己遭到什么委屈,就哀伤满怀的人,有心者便会以种种手段来博取他的同情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个易因为某事就乐不可支的人,有心者便可能提供可“乐”之事,好迷惑他,以遂行其意图。

由于本身修养和环境的不同,人们就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当然也就有了不同的心理状态。时代的发展形成了社会的复杂性,当然人们的心理状态,就更加复杂、更加变化多端。如何应对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这要取决于个人的修养和文化素质,也就是一个人的态度问题。喜怒都是人类的情感,当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怒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发怒不仅仅伤身,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一个易发怒的人也难于和他人合作。要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如果太轻易暴露自己的情感则容易受到伤害。人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人对事的态度。过于直率地表露自己的感情,显得为人肤浅也容易开罪于人。所以耐住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的暴露出来。

自古以来,凡是成功者很少有因外界的事物而亦喜亦忧的。当然,人有时会高兴,有时不免忧愁,但千万不要被情绪所左右。有高兴的事,表现在脸上无妨,但悲哀的事就尽量不要表现出来。因为将一切悲哀都表现在表面上,更会促使情绪强烈化。如把愤恨表现在脸上,恨也会加倍。在生活中,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是能够成大事的。没有一定的知识和阅历的人是很难做到的。当你失意或得意时,都能泰然自若,不表现出不悦之色或骄矜之色,旁人看来,会觉得你很了不起。不管是沉默还是有必要的争论,都必须就事论事,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为人处世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感悟】

我们遇事应做到先听后想,不要急于表态,事事都要考虑周全,这样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自己变得成熟了许多。遇人遇事先忍三分,让自己冷静下来,把喜怒哀乐由情绪中抽离,你便可以理性地看待它。用理智的思维去思考和看待周围的一切,思索它对你的意义。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你自然就不会把喜怒挂在脸上了。

人需要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

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孟子》

【释义】他(盆成括)是个有小聪明的人,但不懂得君子应该知道的大道理,这是足以招致杀身之祸的。

生活中,成就事业的是聪明人。在事业中起破坏作用的也是聪明人。聪明有大小之分,有小聪明和大智慧之分。小聪明者是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他们表现得聪明伶俐,会说话会办事,伶牙俐齿,机灵敏捷,善于伪装,有种随风而动的轻巧,有种你能千变万化,我能随机应变的聪慧。小聪明是细节,小聪明是近观。这种聪明是表面上的,是很容易被别人觉察到的。何为大智慧?大智慧者以环境为中心看问题。他们表现得山水不露,稳重大方,拙中藏巧、大智若愚,运筹帷幄,高屋建瓴,有种水滴石穿的坚韧,有种任你有千变万化,我早已将你看穿的沉稳。大智慧是框架,大智慧是俯视,大智慧就像一部哲学著作,初读时不一定得到人们的喜欢,可是你要是能读下去的话,你会变得深厚,也会终身受益。如果说大智慧是战略,那么小聪明是战术;如果说大智慧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小聪明则是感性的感性显现。有小聪明的人看到比自己聪明的人心里会有一种紧张感,遇见没自己聪明的人会表现得不屑一顾,遇见大聪明的人就只有望而兴叹了;有大智慧的人看到比自己聪明的人心里会有一种钦佩感,遇到没自己聪明的人会向他们讲道理帮助他们,遇见大聪明的人可谓找到了知己。

小聪明的人对人性有一定了解,因此他们从内心认同的人不是很多。但他们不会把对很多人的不屑一顾表现出来。有大智慧的人对人性一定很了解,因此他们能够十分包容地看待一切。他们将宇宙装在自己的胸膛里面。大智慧所统辖的是超越感知的宏观,所谓的大象无形,因而当这个智慧刚刚出现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只感觉到这个智慧的平淡无奇,直到智慧灵光显现的一刻才能引起人们的惊叹;小聪明在细而不在全,时而会翻船。从长远看,基本功扎实,做事实在,努力丰富自己,此乃大智慧;基本功不扎实,做事浮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此乃小聪明。真正聪明的人会未雨绸缪,为未来做好规划,并认真地执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而小聪明则是浅尝辄止,应付小场面还可以,遇到事就要手忙脚乱了。小聪明的人由于过于注重细节,所以常常不满足,会怨天尤人,并且苦恼特别多。更痛苦的是小聪明的人常常能力都不够。大智慧的人由于注重大局,所以只要大局还行,他们就感到满意,所以他们过得更幸福。更何况大智慧往往与大能力结合在一起,他们能实现大发展,从而带来更大的幸福。

【感悟】

人一旦被小聪明所误,容易变得张狂,自己不认识自己,走路辨不出南北西东,做事不知道天高地厚。人生需要的是大智慧,而最忌讳的则是小聪明。小聪明总有个性的弱点,个性的弱点总会造就人生的局限。所以,大智慧的人人生常常很成功,小聪明的人可能造就支离破碎的人生。小聪明一旦与功名利禄粘贴,人生的悲剧就上演了。任何小聪明都是容易被人察觉的。小聪明越多,这个人的破绽就越多。小聪明往往意味着难成大事。

通过自省进行自我完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释义】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孔子的学问不是纸上的知识,而是为人处世的功夫。曾子这三条反省总结一下就是:尽力做事、尽心做人和努力提高。曾参对于做人来说是很好的典范,但他睡觉之前还念念不忘自己每一天的表现,检点自己的行为,的确很了不起。曾参所讲的老“三省”可以说主要是“省己”。其真义就是严格解剖和要求自己、防微杜渐。

唐朝有个宰相叫陆贽。他权力很大,但严于律己。有一次一个地方官吏以一双鞭靴赠他,陆贽拒而不受,并严斥其吏。德宗皇帝闻知后也觉得他有点过分,给他下了一道密旨:“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概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意思是说:“你清廉谨慎得太过分了,对于各地方赠送的物品,一概拒不接受,恐怕在事情的情理上是讲不通的。比如马鞭、长靴一类的东西,接受了也无伤事体。”而陆贽对唐德宗写道:“监临受贿,盈尺有刑。至于士吏之微,尚当严禁,矧居风化之首,反可通行!贿道一开,辗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金玉。目见可欲,何能自窒于心!已与交私,何能中绝其意!是以涓流不绝,溪壑成灾矣。”

大概意思就是:“监督有关部门的长官收受贿赂,只要所得财物折为布帛以后满了一尺,便以刑律相加。下至卑微的士民属吏,尚且该当严格禁止行贿,何况宰相是风俗教化的倡导者,怎么反而能够放任受贿的行为呢?贿赂的途径一经打通,反复实行,就会益加严重。赠送马鞭和长靴没有止息,必然发展到赠送金玉。眼睛看见愿意得到的东西,怎么能够在心中自行打消得到它的念头呢!已经跟赠物人结交了私情,怎么能够中途拒绝他的请求呢!所以,如果不断绝行贿的涓涓细流,它就要填满溪涧沟壑而泛滥成灾了!”他这番说辞,使皇上大受感动。

“省己”根本上说是通过自我批评,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过程。没有省己,就不可能有进步和完美。每个人似乎天生都有不喜欢被别人挑剔和批评的习惯。因此在生活中的每个人也都有刻意回避指责别人的倾向。一般人从情感上都难以接受指责。其实“良药苦口利于病”,别人的挑剔和批评正是给我们提醒和促使我们反省的机会。

【感悟】

生活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我已经尽力了,我问心无愧。”这句话已经成为有些人推卸责任、安慰自己的借口。我们往往把问题想得过于困难,结果反而不敢去开拓本来有可能成功的事业。“省”可以克服这样的不良倾向,帮助我们正确分析自己的能力。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释义】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中的“质”是质朴的意思;“文”是文采、文饰;“野”是鄙野;“史”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彬彬在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说法,这为后人普遍接受。文采和质朴恰当配合是后来文论家们对诗文写作的要求。

“文”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论语》中谈及“文”的地方甚多,其意义也是多方面的。其一指西周的文化;其二是指人们所要求得的知识学问;其三是孔子一贯主张的“文质兼备”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孔子看到了事物的“文”与“质”的矛盾统一的关系,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只有“文质彬彬”即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的统一,才是最好的。但是,孔子并不是抽象地谈论“文”与“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的,因为孔子认为“博学于文”必须“约之以礼”才是好的,所以“文”与“质”,必须统一在“礼”的基础上才是好的,只有“约之以礼”才能达到真正的“文质彬彬”。这表明孔子虽然主张“文质兼备”,但是,在进行具体的美学评价时所持的原则和方法,则是先“质”而后“文”的。这一点,实际上是贯彻在孔子的整个美学思想之中的。孔子美学的批评的方法是以“善”、“德”或“质”为首要,以“美”、“言”或“文”为其次的。

但是现在文质彬彬与其在上文中的意思已经不同,多用来形容言行友善、举止得体、风度优雅的人。一个人自己的行为举止与别人对他的尊敬息息相关。热情友好、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无疑会使人通身舒畅。在这种友好的交往中,成功往往就会到来。也就是说,无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的心都是向举止得体、彬彬有礼的人打开的。亲切友好的行为举止会有助于事业成功。有一句著名的英国格言:“风格塑造人。”一个人可能显得没有修养,甚至粗鲁无礼,但他也许是一个心地善良、品德优秀的人。如果这种心地善良、品德优秀的人能举止优雅、谦恭有礼,恰如真正优雅的绅士一样,那么他们肯定对社会更加有益,在现实生活中能给人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有句话说得好:“漂亮的体型比漂亮的脸蛋要好;优雅的行为举止要胜过婀娜多姿的身段;优雅的举止是最好的艺术,它要胜过任何著名的雕塑或名画。”与此相反,态度生硬、不良的行为举止及粗鲁庸俗的言语只会使人顿生厌恶之感。约翰逊博士曾说过:“先生们,任何人都无权说粗鲁的话,更无权干粗鲁愚昧的事情。恶言恶语伤人比将一个人打倒在地更令人怨恨。”因此这种人在生活中必定处处碰壁,处处令人生厌,就像过街的老鼠一样,使人通身不快。这样一来,什么朋友都交不到,什么交易都做不成。

【感悟】

有些人只知道一味地放纵自己的言行,宁可失掉自己的朋友而不去收敛自己的放肆言行。这种只知道一时的自我满足,而不顾及别人人格的人,总是得罪自己的朋友。这是名副其实的蠢行。一个人是否有礼貌,讲客气,是否谦恭有礼,对人际关系和事业成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美有善不足恃,有丑有恶不足惧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孟子》

【释义】像西施那么美丽的女子,如果她沾染上污秽恶臭的东西,别人也会捂着鼻子走过去;虽然是一个面貌奇丑的人,如果他斋戒沐浴,也同样可以祭祀上帝。

在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名叫哀骀它的人。他的容貌虽然很丑陋,可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非常喜欢和他交往,相处亲近随和,舍不得离去。他一无权位二无财产,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和显赫的功绩,可是外表粗陋、其貌不扬的这位丑人却受到几乎所有人的喜爱和赞美,这使得鲁国的鲁哀公惊异不已。于是他就派人把哀骀它从卫国请到鲁国加以考察。相处不到一个月,鲁哀公觉得哀骀它在平淡中确有不少过人之处,不到一年,就很信任他了。不久,宰相的位置空缺,鲁哀公便让他上任管理国事。可哀骀它却无心做官,虽在再三要求下参议了国事,但不久还是谢辞了高位厚禄,回到他在卫国的陋室中去了。

对此,鲁哀公求教于孔子:“他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孔子借喻道:“我曾经在楚国看见一群小猪在刚死的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都惊恐地逃开了,因为小猪发现母猪已不像活着时那样亲切。可见小猪爱母猪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主宰它形体的精神,爱它内在的品性。哀骀它这个人虽然外表不美,但他的品德和才情等内在之美必定已超越一般人很多,所以您和许多人才喜欢他。”

还有一则故事。阳朱到宋国,投宿在一家客栈里。店主人热情地接待阳朱,并向他介绍自己的家人。阳朱发现主人有两位小妾,一位长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而另一位却相貌丑陋。偏偏令人不理解的是,店主宠爱丑陋的那位而轻贱漂亮的那位。

阳朱怀着好奇心,想打听个究竟,便询问缘由。“那个漂亮的自恃美貌却轻视他人,傲气得不得了,我越看她,越觉得丑;这位看似丑陋的心地善良,待人谦和,知情达理,令我越看越觉得漂亮。我一点也不认为她不漂亮。”说到这里,正好漂亮的那位小妾昂首挺胸地走过来。主人连看都不看她一眼,对阳朱说:“瞧这德行,这模样,实在叫人生厌。她哪里知道什么叫美,什么为丑!”

有的人空有一副姣美的容貌,却生了一个蛇蝎的心肠。在容貌上她是美的,在心灵上她是丑陋的。人们形容这样的人为妖精。有的人在容貌上是丑陋的,但是在心灵上却又是美丽的。如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面目丑陋,但是有着一颗善良美丽的心灵。只有内在的美才可靠长久,值得追求和尊崇。虽然外在的容貌、身材、风采和权位、财产等也很吸引人,可内在的品德、才能和真诚等给人的感受则更有魅力。外形固然很重要,品行却是更重要的标准。

【感悟】

一个人若貌美再加上品格高尚,那就一定会受到人们的爱戴。若相貌不理想而心灵美,也会获得尊重。对美与丑从来有两条标准:追求外在美,是表面的、肤浅的;崇尚内在美,是本质的、富有内涵的。炫耀表面美,居美自傲是浅薄的丑陋;自尊自爱、谦逊待人是美的境界。表面美是暂时的,内在美是永恒的。所以,有美有善不足恃,贵在保持勿失;有丑有恶不足惧,贵在自新。

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释义】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就不会招人怨恨了。

当事情不符合我们期望时,许多人都会做这样的假设:“这一定是别人的错。”人性本有的弱点就是喜欢怪罪他人。什么事情做坏了,总是别人的错,越争论自己越有理。有些人似乎还养成了一种不以为然的恶习。他们动不动就批评、指责他人。有些人更以此为快。这类责怪他人的想法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变成稀松平常的事。当我们养成责怪他人的习惯时,我们会将自己的愤怒、挫折、沮丧、压力和不快乐归咎到他人头上。许多人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他们会为自己辩解,把责任推给别人。

责怪他人是人性的一种缺陷。一个人迈向成熟的第一步应该是承担责任。责怪别人比自己承担责任要容易得多。对那些不成熟的人来说,他们永远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以解脱他们自身的某些缺点或不幸。对这些人来说,他们从没想到要去克服困难,而是先去找一只替罪羔羊。责备他人并非一件容易或愉快之事。被责备的人当然心里不高兴,但责备他的人,自己也快乐不到哪儿去。

责怪别人让你觉得对自己的生活无能为力,因为你的幸福在别人的手中,这是你无法控制的。当你停止责怪他人时,你就会重新得到掌控权。你会发现自己才是做决定的人。你会发现,当你难过的时候,你才是创造这些感受的关键人物。所以我们如果因为被欺骗、被嘲弄、被出卖,而陷入自怜中,那是很愚蠢的。尽管我们不可能阻止别人对我们做出不公平的批评,但是我们能够做到不为这些批评所困扰。希望我们在面对恶意的攻击时,可以付诸一笑,不要耿耿于怀。

【感悟】

批评他人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很多时候反而会招致愤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我们不要一味地去否定他人,忽视他人的优点。当我们在抱怨、责怪别人的时候,就是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不断地伤害身边的人,从而使身边的人越来越讨厌你。你尊敬人一尺,人会尊敬你一丈。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去尊重别人。

不要卖弄才学,要知其可为而为

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

【释义】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许多人都自以为聪明,最终却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的人往往只知进,不知退,只知道耍小聪明,不知道厚道待人,只知道损人利己,不知道深藏于密。培根指出:“生活中有许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聪明的外貌,却并没有聪明的实质——‘小聪明,大糊涂’。冷眼看看这种人怎样机关算尽,办出一件件蠢事,简直是令人好笑的。例如,有的人似乎特别善于保密,但保密的原因其实只是他们的货色不在阴暗处就拿不出手。这种假聪明的人为了骗取有才干的虚名,简直比破落子弟设法维持一个阔面子的诡计还多。凡这种人,在任何事情上都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因为没有比这种假聪明更误大事的了。”

有一个故事。一个叫吉姆的人,他很自私,经常说谎话,常常使用鬼点子欺骗别人。很多人都被他捉弄过,但是都拿他没办法。

一次,他出门远行,要坐好长时间的火车。他想买卧铺票,又嫌价格太贵,于是,就想占用两个人的座位当卧铺用。他早早到达火车站排队,站在了检票口的最前面。检完票后,他便快步跑上火车,拣了一个靠窗的位子坐下,然后又把自己的行李放在旁边的座位上,靠在上面装睡。车上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挤,很多人都站着。可是,吉姆却装作没看见,继续靠在行李上。旅客问他行李是谁的,他总说是别人的。

有一位聪明的教授猜出吉姆是在撒谎,于是就想戏弄他,给他一个教训。吉姆是个烟鬼,从上火车开始就想去吸烟室吸烟,因为怕别人占他的位子,一直忍着没去。后来,他实在忍不住了,就离开座位去了吸烟室。吉姆离开后,那个聪明的教授把吉姆的行李都挪到了座底下和货架上,然后让一位老太太坐在那个座位上。吉姆回来后,发现行李被挪走了,就理直气壮地问那个老太太:“你把行李放到哪里去了?”站在旁边的教授很有礼貌地回答:“先生,刚才行李的主人说他有急事要办,已经在前一站下车了。他托付我把他的行李带到下一站丢掉。”吉姆听了,想说行李是自己的,又不好意思说,怕周围的人取笑他。下一站快到了,那位教授开始整理吉姆的行李,准备把行李送下车。吉姆开始阻拦。教授说:“这是别人的行李,您怎么阻拦我呢?”吉姆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句话,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把他的行李丢了下去。随后,他便不得不悻悻地随着行李下了车,虽然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

自以为聪明的人好走极端,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有时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但好胜心难以满足,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却又无比深奥。一个机关算尽的人最终会算到自己头上。俗语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绝妙写照。

【感悟】

每个人都想表现得很聪明,但如果一个人爱耍小聪明就成了一种愚蠢。知其可为而为之,是聪明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是愚蠢的。如果是真正的聪明,就不要总是在别人面前随便地“卖弄”。那样,不但使聪明变得“廉价”,有时还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宠辱面前需不惊,去留之间需无意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幽窗小记》

【释义】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一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在有些人看来,人得宠则荣,荣则名利双收;受辱则贱,贱则无名利可图。因得宠而惊喜的人,是喜名利、贵自身的人。这种视宠为上的人,实则是卑下之人。因得宠而惊喜,因失宠而惊恐,全是名利之心在作怪。重名利的人,目光在外;淡泊名利的人,目光在内。目光在外的人,近名利而远众人。

现代人的负荷越来越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让有些人殚精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然而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花花绿绿的世界让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多少名利就有多少辛酸,功成名就之时也是青春殆尽之刻。不惜一切拿青春赌明天,换来了功名利禄,可是再拿金钱赎回青春是万万不可能的了。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心底无私天地宽。若是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陶渊明是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仔细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之人。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他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正如他《归田园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样的人让他去做官,每天逢场作戏官场酬酢,定是难受得很。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从他的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精神世界迈向了另一个层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口念来,让人心中很向往,感觉好自在。

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眼看人生。

【感悟】

人生到处都充满着诱惑,引诱着人去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明知道诱惑会让自己付出代价,可是那短暂的快乐,往往让人冷静的头脑发昏。结果不仅给自己,也常常给身边的人带来莫大的烦恼。时刻保持清醒,不去贪图虚荣,不贪图短暂的快乐,才是一个负责的人。在宠辱去留间,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活得洒脱自在。

坦荡让人活得潇洒

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易经》

【释义】为人处世胸怀坦荡,即使无故蒙冤也会有吉祥的征兆。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不仅是宰相,我们常人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没有一种平静的心境,是很难修养好品行的。如果一个人内心十分充实,达到一定境界,有一个广阔的胸襟,心里容量大,就能有正确的处事态度,能够避免无节制地被外界事物刺激和骚扰,不会过分计较身外之物。内心保持这种境界,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很乐观。当然这不是盲目乐观,而是胸襟开阔,对人没有仇怨。为人处世能养成这种境界,具备这种豁达心胸,才有修身的保证。

坦荡是一种豁达。那心灵就像一汪碧泉清澈见底,容不得半点污秽和虚伪,是黑而决不会说白,是鹿决不会说是马。坦荡是一种大度、宽容。有人当众辱了你,你不会记恨他一辈子;身边的人做错了事,你不会喋喋不休地算他的账;你的部下挖了你的墙脚,你不会给他小鞋穿。坦荡是一种乐观、豪爽,能驱散生活中的痛苦和眼泪。

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颠沛流离,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保持着一腔正直,一颗童心。他被谪黄州时年四十有五,到五十岁时才奉诏离任。他在黄州时任团练副使,是一个既无关紧要又无足轻重的帮闲类的小官。御史李定等人是想迫害他,但他却有“笼鸟返故林”之感。黄州地处僻远,生存条件极为艰苦,苏东坡看到的却是淳朴的民风和远离红尘的自然风光。他“与田野父老,相从溪山间”,就东坡筑雪堂结篱而居,号“东坡居士”就是由此而得。《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也作于黄州。

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古今中外的真君子,之所以能够品行正、修养好、境界高,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坦荡的胸怀,因此,也能拥有一个坦荡的人生。坦荡不是无能,不是庸俗,不是无奈。胸怀坦荡的人,不会因自己应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而耿耿于怀,不会因点滴小事而自寻烦恼,不会为赢得上司的赞美之词而劳心费神。因为他们明白,是自己的东西终归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你打破头颅也得不到。唯有坦坦荡荡,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们往往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私欲膨胀,为功名利禄所左右,热衷于尔虞我诈的名利之争。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让人殚精竭虑,防不胜防,坦荡诚信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越来越被人们淡化和忽视。名利的角逐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虚空,最终必将烟消云散,化为乌有。人生中唯有坦荡,才不会为鸡毛蒜皮的琐事去窝里斗,不会为名利所迷惑困扰,不会在世俗的浊浪中随波逐流。生命中多一份坦荡,就不会为坎坷旅途而悲戚感伤,就有了胜败乃兵家常事的坦然,就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冀,就有了笑对人生的轻松惬意。人人多一分坦荡,人间就会多一分理解,世界就多一分美好。

【感悟】

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烦恼,只不过他善于把烦恼当作一阵清风一刮而去。坦荡又宽容,是比天高比海深的博大胸襟,是敞亮和仁厚的交错,是无私无畏的体现。一个人有如此境界,就会自得其乐,不会因得失荣辱而耿耿于怀。

同类推荐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分为八个部分,用最简单的文字转述了最深奥的佛家智慧。每天为生活加一点禅,经营幸福人生的必修课。
  • 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你忙,我忙,他忙。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办公室里人们忙忙碌碌,工作台前人们废寝忘食……有人忙出了功成名就,有人忙出了事半功倍,有人忙出了身心疲惫,有人忙出了迷惘无助……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本书辑录了佛家精品故事500余则,通过这些故事,大致可以了解佛家的基本思想及修行方法,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传承的大致脉络,可以了解将佛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能击碎头脑中许多牢不可破的观念障碍,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生活的视野,提炼一种更积极的处世态度,因而做人更有格调,做事境界更高。
  • 觉悟的生活:星云大师讲《心经》

    觉悟的生活:星云大师讲《心经》

    什么是比知识、智能更高的状态?心如何才能自由自在?人如何通达生死而出于生死?种种我们面对生命的处境和疑惑,《心经》都有最核心深入的解答。星云大师讲《心经》,透过一则又一则生动的故事,以及佛法的真义,让我们了解《心经》、活用《心经》,在生活中成就最本然、最美好的生命。
热门推荐
  • 诡案罪4

    诡案罪4

    “我”从警校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公安系统工作。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刑警,可是领导却把我安排到档案科坐班。为了工作的需要,我开始翻看档案架上那一卷卷落满灰尘的档案。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许多案件的侦破档案,读来惊险曲折,充满悬念,其精彩程度,绝不亚于一部绝妙的侦探推理小说,如“女老板买凶杀人案”“猴子杀人案”“错乱的凶杀案”等,读来既使人警醒,又引人深思。现以小说的形式辑录于此,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 天武战纪

    天武战纪

    万物苍生,寰宇苍穹,一切存在皆有其存在的道理。我必挥剑斩狂澜,还道天地间!
  • 青少年必听语文之谜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青少年必听语文之谜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本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神仙济世良方

    神仙济世良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落跑弃妃:王爷爹地是混蛋

    落跑弃妃:王爷爹地是混蛋

    【正文完】他有爹?当然有啦,他爹是琉璃国的祸害?当然啦,他爹就是个混蛋嘛!他爹曾经想把他打死在娘胎里?他知道的啦,娘都说了,妖孽的思维和正常人不一样,咱们要理解。哈?他爹满城满世界的找人他和娘?吼,找得正好,他早想和妖孽爹地过过招~
  • 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文学名著。全书以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眼光,从10月开学第一天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学年结束,共写了100篇日记。
  • 重起风云

    重起风云

    一块奇石,一次重生,牵连了无数的因果。善恶之争,宇宙最大的博弈,究竟花落谁家?
  • 穿越大清之冰凝雪韵【完结】

    穿越大清之冰凝雪韵【完结】

    穿越300年的时空来到大清,来到大清遇上很多人遇上后谁为谁倾心?倾心却因得不到而殇情冰的唇,火的心每一次的凝眸都将火一样的热情掩藏在冰的深处恨得太深,只因爱得太沉空守一句承诺,让谁等尽一生坚强、执着、只因为爱你不想放弃守候——那一世的情不是在梦里盛开她说:不要争天下好吗?他说:只有得到天下才可以拥有你他说:我可以放弃天下,但不可以放弃你*她,从秀女到宫女,周.旋在众阿哥之间。温润如玉的八阿哥、面冷心热的四阿哥、率真直爽的十三、痴心不改的十四……还有风流倜傥的年羹尧,男人的成王败寇之间,能否容得下一个女人的烙印?他愿意为她放弃争夺天下吗?还是一意孤行的认为只有夺得天下才可以拥有她?*再相遇——“哪个王八蛋撞了我?到底是做梦还是真的?!”“我们似曾相识?”“也许——可能——”“我们是冤家?”“也许——可能——”“我欠你很多?”“也许——可能——”“你欺负我?”“……”又一场阴谋?逃还是不逃?上辈子逃,这辈子还逃?是不是要奋起追到下辈子?*竹子的新坑:http://m.wkkk.net/a/425572/《暖君心:多情小母后》
  • 快穿系统太子殿下勿扰

    快穿系统太子殿下勿扰

    初安被自己爷爷赶出来,阴差阳错被人交换了身份,成为皇家时空公司底层的小职员。拿到的,是最辣鸡的系统,做的,是最简单的任务。但是,谁让安安小少女玛丽苏本苏,身后时时有变态大苍蝇记挂着把她叼走!大苍蝇·皇太子:“安安哪里都好,就是太招苍蝇!”呵呵,你也是苍蝇之一!系统985直到现在才知道,原来梗死一大波任务者的女主光环,女配光环在小少女的无敌美颜下弱爆了!还有,小少女不是小可怜吗??为什么变成了大富佬??〔懵逼〕〔懵逼〕
  • 花里活

    花里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