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那样的感觉:内心深处很渴望得到认同,努力拼命,努力做很多事情,却发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回应并不清晰。拼了太久,努力了太久,难免疑虑难免彷徨,甚至还可能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做事儿的方式不对,或者根本就选错了一条路。
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做了网站编辑。本以为不管怎样,都是在向着自己渴望的方向努力着。可实际,网站内部偏重销售,几乎全员销售,就连网站编辑和后台的存在都是为销售服务,绝对的功利,编辑、记者写的文章全是软文,为收益服务。
我是中文专业毕业,心底还有那么一点儿对文学的热情,虽然毕业的时候已经遭遇了文学坍塌的现实,可我依旧愿意为最初的梦想去做些尝试,不愿意把自己的人生陷在这软文广告的泥沼里。
恰好这时候,我遇到一位大学时的老师。在大学的时候,他的课我拿到了最高分,也是大学四年我个人的最高成绩。那位老师在一家公司担任职务,从他那里,我得到了公司招聘的信息,便投简历,一层层面试,获得了一个编辑职位,也就是我现在任职的公司。
大家都讨厌这个人情凉薄的社会里,充斥着“关系”的血脉。什么都靠关系,什么事儿都在酒桌上解决。我也讨厌。所以我不希望自己被认为是靠着关系才来到现在这个公司的。我也不希望因为大学师生的这层关系,给我的老师蒙羞。如果我做不好,我的一切错误,都会被放大,然后投射到他身上。这对他来说不公平,对我自己来说也不公平。
因了这层“关系”,那个热爱文学的我,在现在的公司摸着石头尝试找到出路。
刚开始,杂志创刊,每天编辑部都加班到很晚。主编和我们几个编辑讨论着杂志的框架和脉络,怎么搭建,怎么参考排版设计,怎么做自己的刊头LOGO,怎么让杂志行云流水贯穿一体。那时候常常是两个女编辑加班离开之后,我和主编两个还熬夜到晚上十点多才下班。
杂志刚开始做第一期,没有社会资源的我们,一本没有出刊更没有知名度的杂志,要想办法去联络艺人采访,压力多大可想而知。第一期杂志采访了两组艺人,一个是北京的punk乐队,一个是重庆的民谣乐队。北京的乐队经过联系搞定之后,发网络提纲过去采访。而重庆的乐队,因为距离近,我带着录音笔跑到他们的录音棚去找他们。
当时,我对录音棚所在的地方不熟悉,下了出租之后,走了好久才找到地方。我带着采访提纲,拿着录音笔,开始问问题。问到第三个问题时我才发现,录音笔没电了,根本没录上。我非常窘迫非常抱歉地掏出手机,要求重新录刚才录过的问题。艺人明显是不愿意的,可为了稿子,我还是强忍着请求他给重新录了采访。
第一期杂志出刊之后,总编们觉得杂志整体效果还不错,排版设计虽然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那么短的一段时间就做出第一期试刊,也是很不容易的。总编夸赞了主编,没有任何人提到那个专题里,我为那两个稿子付出的心力。
我心里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就应该让所有人都知道,可事实并非如此。付出不被知道的那种不平衡感,让我特别落寞。
可作为一个刚刚进入公司没几个月的编辑,渴望证明自己的能力,渴望摆脱“关系户”的嫌疑,我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让自己失落。后来采访台湾画家弯弯,她当时刚好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演沈佳宜的闺蜜,而后带着自己的漫画新书来大陆宣传。
我一个人去联系采访,采访完之后,对方的出版人要求要寄样刊给他们。我答应下来,留了对方的联系方式。最后杂志出刊,我不知道应该走怎样的程序去给对方寄杂志。新到公司,不想也害怕给任何人添麻烦,于是,我自己找顺丰快递给对方寄了杂志。几十块钱的快递费,自己承担了,没有对公司的任何人说。
我当时只是想,要把事情做好,不要麻烦公司任何人,想让受访者也得到满意的答复,不希望因为这件事让公司觉得我添了麻烦,或者几十块钱都要去找他们报销。
刚到公司时,我做了很多很多这样的事情,没有人看到,也没有人响应。到最后忽然发现,几乎没有人提及我可能因为是公司一领导的学生,靠着关系进的杂志社。好像所有人压根儿就没有在意我。
做了那么多的事情,不过是一场一个人的战斗。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战斗,只要你不太low、不拖大家后腿,没有人会注意到你。你优秀或许他们看到了,或许没有看到,但他们没有理由站出来,高声地向所有人表彰你。那只是你的工作,你做的一切都是你分内的事。而杂志社的每个编辑,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事情,有着自己的理想,没有人有理由花费哪怕一点点时间去看着你如何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有能力留在这里,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或者说优秀的编辑。
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从内心深处放弃了证明自己的念头,轻松地去做每一件事,该拼命依旧拼命。内敛和拼命交织的自己,不会再探头看身边勤勤恳恳工作的每个人是不是有看到我在闪光。
我们这代人生在一个繁华的时代。整个大环境虚浮繁荣,很多行业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面临着很多的难题。我们每个个体都不得不在这样的环境里争取更多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大家压力都很大,每个人都在拼命。
我自己也在努力地拼命。
当放下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念头之后,我心底的理想才渐渐浮出水面。少年时的文学梦,把自己推向了中文专业这么“中二”的学科,大家都在朝着钱看,我却是大学时我们班仅有的六个第一志愿填报中文专业的人之一。我喜欢文学,热爱文字,渴望在编辑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可渴望远远不是现实,一切都得靠自己争取,尤其是在传媒业濒临坍塌的环境里,要想取得成绩,你就得比以前的同行和前辈们更努力。
我开始做很多自己曾经渴望的事情,拓展自己手里的媒体资源,出版公司资源,联系艺人、作家、画家等名人的采访,写文章给其他媒体投稿。我进杂志社的时候恰逢年底,没几个月就年终了。年终大会上,我做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编辑,在角落里给前辈们鼓掌。到我在杂志社工作满一年时,我把我一年的工作,一年的努力,一年的追求写在年终总结上时,在同时进入杂志社的那一批编辑里,唯独我一个人获得了编辑中心的“十佳编辑”的荣誉。和我同时获奖的其他人全部都是前辈。
有些受宠若惊,可又觉得,好像这一切确确实实都是自己努力在做的事情。只是恰巧,这些默默自我追求的努力,被领导发现,点了个赞。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渴望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的时候,你的出发目的就已经走偏了。你做的每件事,都是在看周围人的脸色,看自己这样走一步是不是别人期望的样子。而当你放下一切压力,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时候,所有的默默无闻才真正地有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