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必知的心理规律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妈妈经常会对男孩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妈妈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男孩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妈妈应引导男孩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男孩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男孩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男孩收获学习的乐趣。妈妈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那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妈妈必知的心理规律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风暖和,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妈妈必知的心理规律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学习成绩是否突出不能以某几门优秀的学科来衡量,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些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妈妈必知的心理规律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男孩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妈妈,要尽量挤出时间与男孩谈心,并且在谈心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男孩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妈妈必知的心理规律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妈妈在评价男孩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男孩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妈妈必知的心理规律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勇敢战斗。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男孩多贴正面的标签。
妈妈必知的心理规律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在家庭教育中,妈妈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男孩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再逐渐提高要求。
4.做男孩最好的智力开发师
一个男孩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对于他的成长,妈妈肩负着哪些重要任务呢?心理学家表示,对于正在成长中的男孩来讲,妈妈除了要保护他不受外界和自己的伤害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主要任务:
第一,让儿子感觉到被爱。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证明,小时候的男孩比女孩更加需要妈妈的关注,如果他们感觉不到母亲在身旁,就会产生极强的不安全感,进而会用哭闹来提醒妈妈。如果男孩长时间得不到母亲的关爱,这种不安全感就会伴随他的一生。然而,大多数的妈妈并不了解男孩的这种需求,当男孩出生不久后,她们就会以“工作需要”为理由把孩子交给保姆来照顾;有时,为了保持身材,她们甚至拒绝用母乳喂养孩子。事实上,妈妈的这些做法将极大地影响男孩的心理健康。当男婴在妈妈体内时,母子之间是通过脐带联系在一起的。当男孩出生之后,尽管他的身体已经脱离了母体,但他们在心理上仍然认为自己与妈妈是一体的。在这个时候,如果妈妈对男孩撒手不管,那男孩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
在儿童成长心理学中,有这样的描述:当婴儿出生后,虽然他与母体联系的脐带已经被剪断,但他在心理上并没有脱离母体,因此,他们需要妈妈与他之间的肌肤接触。
由于人是哺乳动物,在母亲哺乳的过程中,他与妈妈之间有亲密的肌肤接触,这可以使他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一年之后,即使孩子不再需要吃奶了,妈妈也应该寸步不离地陪在他身边,因为他们仍然格外需要妈妈的关注。直到孩子3岁左右,他与妈妈之间的这种心理脐带才会自然脱落,这时候,他们的心理需求可以通过语言安抚得到满足。此时,他们才能被看做是完全独立于妈妈的个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对孩子进行母乳喂养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当男孩断奶后,就把它交给保姆或老人照顾,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第二,开发儿子的智力。
教育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3岁之前,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一关键期,家长没能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引导和开发,那孩子智力开发的潜能就会逐渐递减,甚至还会出现萎缩现象。心理学家们把这一现象总结为“智力递减定律”。因此,对于孩子的智力开发来讲,婴儿时期的一年,绝非是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在这一年内所开发的智力,甚至比此后十年所开发的智力还要多。
那么,妈妈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中,又发挥着什么作用呢?在孩子的智力开发方面,妈妈的作用是极其重大的。如果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妈妈没有在旁边呵护其成长,那孩子的智力发展将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当然,这一结论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而得出的:在美国,有一个时期内,孤儿院里婴儿的死亡率很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心理学家对两所孤儿院进行了认真调查。结果,他发现,在其中一所孤儿院,医疗和其他设备都非常完善,只是护士配备不足,即每10个婴儿由一名护士照看,因此这个孤儿院婴儿的死亡率极高。而存活下来的大多数婴儿都呈现出明显的自闭症特征,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都存在严重的问题。例如,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孩子到了2岁,还不会走路;到了3岁时,还不会说话;有些孩子甚至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但在另一所孤儿院,情况却完全相反。这所孤儿院虽然物质和文化条件都非常恶劣,但护士却非常多。一名护士照顾2个婴儿,她们就像母亲一样照顾婴儿。因此,这些婴儿几乎都很健康,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很强,死亡率极低……最重要的是,到了一定年龄,他们很快就学会了走路、说话、自己穿衣服等。
由这次调查研究,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妈妈的关注和爱护,是婴幼儿身心健康发育以及智力发展的基础。如果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妈妈就忽视他们,或者常常使他们感觉到不舒服,那孩子的智力发展就很可能会出现障碍。
第三,赋予男孩心灵的力量。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父爱和母爱,但父爱与母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爱,它们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其实,不管是正在成长的小男孩,还是已经成家立业的男人,或者是已经年过半百的中年人,妈妈的存在都会带给他们十足的安全感,母亲永远是他们心灵停泊的港湾。
一位成年男士曾这样说过:“我的老母亲去世时已经九十多岁了,那时我都已经有孙子了。但母亲去世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做噩梦,梦到我小时候被恶人追打。即使是在白天,我心里也总是空落落的,而且总是会出现一阵阵害怕的感觉。”
母爱是神奇的,即使是那些年过半百的中年男人都会对它迷恋。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那位男士对母爱的那种追随并不是迷恋,而是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心理的支持,而这种力量的给予者只能是妈妈。母爱是男孩的强心剂,它会给予男孩十足的安全感,促使男孩去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第四,塑造男孩的性格。
行为学家通过对一些少年犯的研究,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犯有偷窃罪的男孩,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没有母亲,或者不与妈妈生活在一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行为学家给出的解释是,盗窃犯罪多半是由于在情感上对别人的财产和所有权缺少应有的尊重而引起的。确切来说,是由于他们缺少“爱”的性格而引起的。在小的时候,他们没有得到过母亲的爱和尊重,他们自己也不会尊重别人,更不会爱别人。由此可见,妈妈对男孩性格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一般男孩的家庭里,每位妈妈都会细心地照顾儿子的生活,关注儿子的成长,因此,大多数的妈妈都成了与儿子接触机会最多的人,对儿子的习惯、性格形成影响最大的人。
妈妈们到底应该如何做好儿子人生的总设计师呢?如果你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还不是很明确,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在不同年龄段,让男孩都能感受到妈妈的爱。
男孩强烈地渴望母亲的关注和爱护,在他们小的时候,他们会无所顾忌地享受母亲的亲吻和拥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他们非常喜欢母亲怀抱中的那种温暖,他们也不会在公开场合再与母亲表现出这种亲密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