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演员,他更像是一个民族英雄。他在好莱坞为中国人争了光,还自愿当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大使,利用各种机会,不遗余力地在世界各地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成龙许多次在公众场合露面的时候,都坚持以唐装示人。
成龙素来热衷公益事业,无论是在香港经济陷入困境期间,还是在抗击非典期间,作为香港演艺圈“大哥级”人物的成龙,都率先挺身而出,组织义演义捐等慈善活动,号召港人“无论年纪老少、职业贵贱、收入高低,都要共同努力、互相支持、共渡难关”。同时,成龙还在世界各地利用各种时机履行着自己“香港旅游大使”的使命。
2003年,为帮助北京振兴因“非典”影响的旅游业,成龙义务帮北京拍宣传短片。他还把香港的《飞龙再生》首映礼做成一场慈善晚会,筹集到的钱款全部捐给慈善事业。
近年来,成龙奔走全世界30多个国家的56座城市,做了近百件善事。他于2004年创立了“成龙龙子心工程”,此后他先后到新疆、贵州、山东枣庄三地,广募善款,济困扶贫。
2005年11月15日,“龙子心延边行、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让吉林省沸腾了,仅仅38个小时,共筹集善款、善物折合人民币349万元,成龙将这349万元财物及他的那颗爱心全部送给延边州,用作那里贫困残疾人的“安居工程”。奔赴吉林延边是“成龙龙子心工程”的第四站。延边目前有10.8万名残疾人,其中有近4万名贫困残疾人,这些人的生活状况深深牵动着成龙的心。
心灵感悟
作为演员,成龙以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在国际影坛上展现了中国影人的形象,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作为公众人物,他以对国家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爱心,影响着他人,并在最需要的时候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为挽救他人生命而付出爱心
唐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她1997年报名参加中华(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2001年6月,为挽救沈阳一名身患白血病女青年郭娜的生命,捐献了血造血干细胞,成为中华骨髓库首例骨髓捐赠异地移植的无偿提供者。唐铮被沈阳市民称为来自上海的“爱心使者”。她认为一个人要对家庭负责任,但同时也应该对社会尽一份责任,唐铮以她的坚持和勇气感染了周围的人们,赢得了大家的钦佩。
作为上海骨髓捐献志愿者俱乐部的成员,唐铮积极传播科学精神和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宣传骨髓捐献对生命的意义,用自己为郭娜捐献骨髓的实际行动,带动3000多人报名参加了中华骨髓库。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唐铮乐于做一个科学精神的传播者、坚强意志的传递者。捐献骨髓后的唐铮,并没有因为捐献的结束停止她的爱心之旅,她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捐献骨髓,打消志愿者的顾虑。
唐铮的无私奉献,充分体现了当代年轻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展现了新世纪上海市民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上海人民的博大胸怀和对兄弟省市人民的深情厚意。唐铮常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她真心希望为更多的白血病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
心灵感悟
因为有了你,别人的生命将变得更加精彩,这决不是简单的给予。奉献可以激发人性中被淹盖的善意,这是人最宝贵的财富。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有所追求,追求心目中的理想和目标。通过奉献,我们可以发现别人对我的需要,发现社会因为我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我的价值便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摘取母亲的眼球给患者带来光明
姚晓明是深圳眼科医院的一名医生,兼任深圳狮子会眼库执行主席。在他的奔走号召之下,深圳在全国第一个为人体器官移植立法,角膜捐献数量居全国首位。
2005年9月18日,是姚晓明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作为眼科医生,他亲自将母亲捐献的角膜移植给了素不相识的患者。
早在一年前,姚晓明的母亲丁剑芬被查出患有“十二指癌”,遂多次提出要捐献角膜。2005年9月17日凌晨,作为深圳眼库的第70位捐献者——姚妈妈去世了,半小时后,姚晓明的同事开始摘取姚妈妈的眼球。本来很简单的手术,却因这位同事不断地哽咽,延迟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得以完成。而此前,姚晓明已连续4个星期奔走于青海、甘肃、福建等地为患者带去光明。
赶回深圳的他陪伴在母亲身边,百感交集,随后他亲手给母亲装上义眼,使母亲的遗容更漂亮一些。手术后,他悲痛欲绝,泪珠大颗大颗地滴落在母亲的脸上。在场的人全都唏嘘不已。
第二天是中秋节,姚晓明来不及为母亲办理后事,强忍悲痛,将母亲的角膜移植到患者曹均蓉和邓水森眼中。这是一个特别的手术,但姚晓明此时已显得分外平静,有条不紊地将角膜加工成合适的尺寸,轻轻覆盖在患者的眼球上,再用丝线将角膜与眼球缝合。
到2005年9月21日,姚晓明通过自己的手,让6位患者用自己母亲丁剑芬捐献的角膜重见了光明。
心灵感悟
角膜致盲患者如果进行角膜移植,许多患者都可以治愈。一个人通过捐献自己的角膜,却能给他人带来光明,这是一件多么崇高而伟大的事。如果我们整个社会都能向丁剑芬学习,在临别之际无私地将自己的角膜献出,这个世界将会有更多的盲人能够重见天日。这份伟大的爱心,不但会被恢复光明者永远铭记,也将永远被所有世人铭记。
写下遗嘱死后捐献有用的器官
死后捐献器官开始成为许多人遗嘱中的一项内容。这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革命,是精神的飞跃。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项影响他人一生的决定,当这一抉择到来时,是庄严而神圣的。
陈爱国永远也忘不了1965年那炎热的夏天,妈妈突然死于一种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疾病,时年仅36岁。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拜访了他的父亲,征得爸爸同意,医院将要取出妈妈的主动脉膜及眼角膜,陈爱国几乎完全被眼前这一事实击昏了,医生要解剖妈妈,把妈妈身体的一部分移到别人身上!他这样想着,冲出屋子,眼泪夺眶而出。
那时陈爱国14岁,还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可以把他深深爱戴的人割裂开来。但爸爸却对那位警官说:“好吧。”
“你怎么能让他们那样对待去世的妈妈,”他冲着爸爸哭喊着,“妈妈完整地来到这个世界,也应该让她完整地离开这个世界。”
“琳达,”爸爸温和地对陈爱国说,并用手臂环绕着他,“你能献给人类的最好礼物就是你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你妈妈和我很早以前就决定了,如果我们死后能对别人的生活产生好的影响,那么我们的死也就有意义了。”
那天,爸爸给陈爱国上的这堂课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数年过去了,他结了婚,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1980年,爸爸患了严重的肺气肿,就搬过来和他们一起生活,在以后的6年里,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探讨生与死的问题。
爸爸高兴地告诉陈爱国他去世后,不管怎样都要将身体的一部分捐献出去,特别是要捐献眼睛。“视觉是我能给予别人的最好的礼物,”爸爸说,“如果能帮助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恢复视力,使他也能像温迪那样画马,那对这个孩子来说是多么幸福和激动啊。”
温迪是陈爱国的女儿,一直都在画马,还曾多次获得绘画奖。
“想像一下,如果有盲童像温迪一样能够绘画,那么做父母的该多么自豪啊,”爸爸说,“如果我的眼睛能使盲人实现绘画的愿望,那么你会感到骄傲的。”
陈爱国把爸爸的话告诉了温迪,温迪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紧紧地拥抱着外公。她当时不过14岁——与陈爱国被告知要捐献母亲器官时的年龄相同,可是他们两人又是多么不相同啊!
爸爸去世后,他们按照他生前的愿望捐献了他的眼睛。三天后,温迪对陈爱国说:“妈妈,我为你替外公做的这件事感到骄傲。我死的时候也要像外公那样把眼睛捐献出去。”
不幸的是,在捐献说明书上签名不过两个星期,陈爱国美丽、聪明的温迪在路上骑马时,被一辆卡车撞成重伤。温迪去世后三个星期,我们接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州狮城眼库的信,信中写道: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里弗斯夫人:
他们想让你们知道,眼角膜移植手术获得了成功,现在两个双目失明的盲人又重见天日了,他们视觉的恢复象征着对你们女儿的最好纪念——两个热爱生命的人分享了她的美丽。”
“把我的心脏留给爸爸,这是我献给他最后的礼物。”这是近年来欧美最动人的流行语。
许多父亲患有心脏病的女儿,都将这句“名言”雕刻在挂在自己心口的项链挂件上,或写在终年随身携带的“器官自愿捐赠卡”上。而许多父亲一旦发现女儿身上有这句话,都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仅以角膜为例,全球有盲人4600万,其中中国700万,如果有足够的角膜,3000万人可以走出黑暗。而角膜可说是取之不尽的,因为即使八九十岁老人捐的角膜,还可以供另一个人用上几十年。可惜这个“如果”目前还成不了事实,角膜严重缺乏。
人体器官的移植成功和不断推广,赋予“救人”的概念以新的内涵。通常意义的救人,是指以物质钱财、侠肝义胆或生命鲜血救人于水火,拯人于危难,解人于倒悬。如今,医学的发展,使人人可行功德无量之善举,有了以自己躯体救助他人的机会。而这一机会,无论对伟人名流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贫富贤愚之别,区别仅在于肯不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