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80100000002

第2章 鸦片战争前别让大富豪跑了

57岁的华人首富兼世界首富伍秉鉴,终于跑路了。

伍秉鉴十分富有,在2001年《华尔街日报》统计的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Fifty of the Wealthiest People of the Past 1,000 Years)中,他是上榜的6名中国人之一,《华尔街日报》称他是那个时代的世界首富。

作为帝国特许的外贸进出口商,“行商”曾经是中国式财富的代表,广东十三行也是中国外贸的垄断群体,他们与盐商一起构成了中国富豪的主体。但是,1826年11月16日,伍秉鉴正式通知英国东印度公司,他已经获得了“粤海关监督”的准许,不再担任行商;同时,他也把生意交给了其四子伍受昌管理,请英国商业伙伴们多多帮助他儿子。

帝国商场,从来不是自由进出的所在,一切都握在政府手里,不仅包括准入,也包括退出,违者将遭到国家机器的严厉打击。首富为了这次跑路,花费了巨大的代价:一是时间成本,从嘉庆十四年(1809年)提出退休熬到了道光六年(1826年),足足17年;二是经济成本,根据东印度度公司的文件记载,首富为此足足花费了50万银元的巨资,上下打点,才获得了这张史上最贵的退休证。

但是,东印度公司的文件也记载道,这份花费巨资、等待 17 年才拿到手的退休证,依然可能被当局随时撤销。

此时看,伍秉鉴似乎还算幸运的……

不准跑

就在18年前,另一富豪就被帝国的一纸号令,在跑路之后被截回。

1808年,另一行商、“同文行”的老板潘致祥,也花费了10万两白银(约合人民币2000万元)贿赂官员,获准“退休”。那时,潘老板才53岁,与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一起,号称广州四大富豪,并且名列榜首。但是,他却公开宣称:“宁为一只狗,不为洋商首”。

仅仅6年后, 1815年1月11日(嘉庆十九年十二月初二日),潘老板就不得不结束“宁为一只狗”的自由生涯。嘉庆皇帝直接下文:“退商潘致祥久充洋商,家道殷实,从前朦混请退,本属取巧,现当洋行疲敝之时,岂容任其置身事外。着责令仍充洋商,与各总商认真清理一切,毋许狡卸。”(《清代外交史料》嘉庆朝)

在帝国看来,商人们当年靠权力致富,却在致富后一走了之,实在有点辜负朝廷的多年培养。好在朝廷还有国家机器,自有办法不容其“置身事外”,一纸文件,取消了“退休”资格,将已经跑路的潘老板捆绑回来,他之前花费的10万两白银,等于扔到了水里。

重新上岗的潘老板,将行号由“同文行”更名为“同孚行”,继续经营,直到1820年他病故,潘家无人愿意再担任行商,才算最后退出,真正是“死而后已”。他因死退出,也成就了伍秉鉴的首富地位。

帝国的经济圈是森严的,只要出任政府的行商,尤其是经营的不错的行商,就没有自由退出的机制。政府明文规定:“乏商(无实力的行商)应即参革,殷商(有实力的行商)不准求退,即实有老病残废等事,亦应责令亲信子侄接办。总不准坐拥厚资,置身事外。”(《清代外交史料》嘉庆朝)

行商后人、民国时学者梁嘉彬在《广东十三行考》中说,行商因不堪苛征暴敛,多有中途退办行务者,但退办时必须先清偿债务及历年来欠饷及罚金,才可能被批准退出。而且,因为行商资格是皇帝亲自任命的,退出也必须等待圣旨核准。否则,即便行商不想再干,却不能不继续承担义务。“有时行商即已退办,而海关以其他行商信用较弱,仍令其重新执行行务,行商不愿再作冯妇者,海关监督则强其为之,因是值得借债勉强支持生理(生意),迨至不可收拾时,遂须受监追、查抄家产、充军伊犁之苦。”

梁嘉彬记载说,诸多行商中,只有“义成行”老板叶上林,顺利地获得了同意退出的圣旨,而其他人则要通过行贿才能退,而且依然可能被随时取消退休资格。梁嘉彬记载道,就在伍秉鉴花费了创纪录的50万银元后次年,“天宝行”老板梁经国为了“退休”,仅仅行贿了3万银元,价格之低“为向来所稀有”。

受够了

伍秉鉴的确是受够了。

这个家族,自从其父亲伍国莹开设了贸易公司“怡和行”、成为第一代“浩官”(Hawqua)之后,就一直在财富和动荡中不断折腾。

1787年,伍国莹为给一家中国公司担保,卷入了英国商人与中国商人的经济纠纷,被英国东印度公司非法拘禁,勒逼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而第二年,据称他又因为欠下不少海关关税及其他税捐,干脆一走了之(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当了“伍跑跑”。最终侥幸过关的伍国莹,迅速将公司业务交给了次子伍秉钧,开始了第二代掌舵。

在第二代“浩官”伍秉钧的手上,怡和行业务增长很快,成为行商中的佼佼者。1800年,伍秉钧也依然难以逃脱公权力的压榨。这年,怡和承保的一艘英国商船, 被大清海关查获有两对表未纳税——据说这是船员们自用的表,忘记申报。伍秉钧希望罚款了事,愿意支付180银元, 海关监督却罚他纳税50倍。 次年,年仅35岁的伍秉钧因病去世,把摊子交给了32岁的三弟伍秉鉴,开始了第二代的第二阶段。

伍秉鉴长袖善舞,怡和行终于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公司,伍秉鉴也成为世界首富。

在伍秉鉴奔向首富的道路上,十分坎坷。面对着强大的政府公权力,作为首席行商的伍秉鉴,不得不为外商们和其他行商们的过失承担连带责任,甚至在1821年52岁时还因此被“罢官”——摘去了花费巨资购得的三品顶戴。

这年冬天, 2月13日(农历十一月十九日),道光皇帝下旨:“着将伍敦元(伍秉鉴)所得议叙三品顶带,即行摘去,以示惩儆。”这是道光元年,刚刚即位的皇帝需要立威,伍秉鉴撞上了他的枪口。

罢官的理由,是伍秉鉴作为行商领袖,没能做好防范鸦片走私的工作:“鸦片流传内地,最为人心风俗之害,夷船私贩偷销,例有明禁,该洋商伍敦元并不随时禀办,与众商通同徇隐,情弊显然。”

一个月前,两广总督阮元向皇帝参了伍秉鉴一本,指责他协助走私鸦片:“盖洋商(即洋行商人,如伍秉鉴等,不是外商)与夷人最为切近,夷船私带鸦片,即能瞒臣等之耳目,断不能瞒该商等之耳目……乃频年以来,从未见洋商禀办一船,其为只图见好于夷人,不顾内地之受害,显而易见。洋商内伍敦元系总商居首之人,责任尤专,各国夷情,亦为最熟。今与众商通同徇隐,殊为可恶。”

在大清特色的体制下,行商们承担了外贸管理的职责,要为外商们的一切违法行为承担连带责任,以达到“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目的。反走私的第一责任人并非政府,而是为外商担保的公行商人。这一制度设计,为官员们提供了绝佳的进退空间,既可以高调打击走私,抬高“寻租”的行情,又不必亲自动手,且可以随时推卸责任。

阮总督要弹劾伍老板,根据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史料,实在是因为当年发生的“叶恒澍事件”令他十分生气。犯下命案的叶恒澍,是澳门行贿基金的负责人之一,为了保命,居然在牢里扬言要公开广东官员们的贪腐证据,最终,还真的仅仅被追究了走私罪,逃脱了命案。

走私鸦片一度是广东的热门生意。就在4年前(1817年),伍秉鉴为一起存在争议的鸦片走私案,被迫承担连带责任,而被判罚16万两白银巨额罚金。犯下那起走私案的,是一艘美国商船“渥巴希号”(Wabash)。伍秉鉴不仅被罚款,还似乎和“案发地”澳门的“同知”(副市长)钟英结下了梁子——钟英因此事被问责,险些丢官,而记恨伍秉鉴。根据马士的记载,“叶恒澍事件”发生时,已经升任广州知府的钟英试图运用此事报复伍秉鉴,推动总督进行弹劾。

道光皇帝还是给伍秉鉴留了情面,虽然夺去了他的顶戴,“仍责令率同众洋商实力稽查,如果经理得宜,鸦片渐次杜绝,再行奏请赏还顶带,倘仍前疲玩,或通同舞弊,即分别从重治罪。”

巨大压力下,伍秉鉴等行商,也给外商们正式发出警告:停泊在黄埔水面上的鸦片走私船只必须即刻退出,否则公行将报官处理;今后只有出具不装载鸦片的“甘结”(保证书),公行才能对外商的商船予以担保。而公行的担保,是外商在华进行贸易的通行证,没有担保,一切贸易都是非法的。

充门面

尽管行商们的日子并不好过,但面子还是要撑起来的。

1823年,被美国商人恶意欠款100多万美元、到白宫上访未果的广东“行商”潘长耀去世。次年,只为外商讨债的大清政府,宣布他的“丽泉行”破产,对其全部财产进行拍卖,以便偿还他的外国债主,保住天朝脸面——至于他的外国债权如何收回,大清政府是从来不在乎的。

潘的遗产中,最有价值的,就是那座占地1公顷的豪宅,位于广州西关,被外国人称为“宫殿式的住宅和花园”。英国著名建筑师和风景画艺术家、设计过伦敦圣·彼得大教堂和英国下议院的Thomas Allom(1804~1872年),曾为这座豪宅绘制了一套画,至今仍能以极高的价格驰骋书画拍卖市场。而1926年发行的中国农垦银行一元纸币,主图就是这座豪宅。

“行商”的豪宅,总是世界人民的关注对象。1817 年,英国使团副使Henry Ellis,访问了伍秉鉴的豪宅:“浩官(伍秉鉴)的别墅尽管还没有全部完成,价值已达200万元(约合如今人民币2.88亿元),其规模与其财富相匹配。这座别墅、或称为宫殿,分为几个组团,以一年四季的不同题材大量采用镀金和雕刻装饰,显得极有品位。”

另一位美国牧师Howard Malcom,则记载了伍秉鉴豪宅室内的奢华:“除了华丽的中式灯笼,还悬挂着不同规格和款式的荷式、英式和中式枝形吊灯。意大利的油画、中国的挂轴、法国钟、日内瓦的箱子、不列颠的碟子等装饰着同一个房间,并点缀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自然珍品、蜡制水果模型和造价不菲的白 鑞制品。”

潘仕成的“海山仙馆”,丝毫也不输于伍家花园。美国人William C.Hunter在《旧中国杂记》一书中,记载道:“得到许可到潘庭官在泮塘的美丽住宅去游玩和野餐是一种宠遇……规模宏伟,有布局奇巧的花园,引水为湖,叠石为山,溪上架桥,圆石铺路,游鱼飞鸟,奇花异卉,千姿百态,穷其幽胜。”

一名法国人则在《法兰西公报》上炫耀说:“这一处房产比一个国王的领地还大……这花园和房子容得下整整一个军的人。房子周围有流水,水上有描金的中国帆船。流水汇聚处是一个个水潭,水潭里有天鹅、朱鹭以及各种各样的鸟类。园里还有九层的宝塔,非常好看。有些塔是用大理石建造的,有的是用檀木精工雕刻出来的。花园里有宽大的鸟舍,鸟舍里有最美丽的鸟类……妇女们居住的房屋前有一个戏台,可容上百个演员演出。戏台的位置安排得使人们在屋里就能毫无困难地看到表演……大门外不远处有一个印刷所,潘庭官在这里印刷他家族的传略,以传之后世。”

William C.Hunter居然还打听到了,这座宫殿其实是潘仕成的后宫,他在这里供养了50个妻妾、80个童仆,以及30多名花匠和杂役等。《清朝野史大观》说:“潘仕成盛时姬妾数十人,造一大楼处之,人各一室,其窗壁皆用玻璃,彼此通明,不得容奸。”

如同皇家园林常常与天朝尊严挂钩一样,豪宅一直是广东“行商”的重要名片,并非私人玩物,而是营销工具,显示着、或者假装显示着他们的资产实力及政经资源,成为中国式富豪的标准配备。著名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说:“行商独占时代,广州商人之中,在其行馆中皆附属有工程浩大、各式具备的花园。”这些花园的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大规模接待的公关功能,比如花园里的步道就大大超出了一般路径尺度。

“行商”们在后花园“烧”了不少钱,以此维护脸面、展示实力,而这些门面与他们的生意一样脆弱,不知道何时会突然失去。

怪买卖

表面风光、内里精光的行商,还有个令国际贸易界侧目的中国特色——“贵买贱卖”。

当时的美国商人Sullivan Dorr记载,“行商”倪秉发在进口西方产品时,给外商们(主要是英商),提供高出市场价9%~15%的报价,但要求赊销。同时,他在向外商们(主要是美商)出口茶叶时,不仅价格低于市场价,而且也提供相当数额的赊销。

如此反向操盘,大大地挤压了获利空间。吊诡的是,这却并非倪秉发一人的风格。那位因在美国起诉债务人、并向白宫递交上访信而“名留青史”的潘长耀,也是如此。

波士顿的一个商人评价潘长耀“腰缠万贯,生意兴隆,赊卖货物时很随意”,但“爱空许诺,临了支吾了事。”另一商人Thomas W. Ward也有同感:“他(潘长耀)富有、爱巴结人、讲究礼数,有时给些好货、有时供货又极糟糕,做生意时三心二意,你和他说话时得留个心眼,因为他老是空许诺,却自行其是,这种人可不常见。”

如此做生意,质量与服务都成了大问题。Sullivan Dorr在1799年的家信中记载说,潘长耀“精于掺杂茶叶”,因此在上一年度遭到英国东印度公司拒收。1803年,这位美商又抱怨:“自从水官(潘长耀)同意提供40箱小种茶后,我大概找了他20次,他却没法拿出货来。”

因为双向赊销,潘长耀和倪秉发在大量拖欠英国人货款的同时,也成为美国商人们的大债主。潘在美国通过法律渠道追讨的债权,就高达100万美元以上,而美商也至少欠倪秉发11.5万美元以上。美国当代律师、学者Frederic D. Grant的研究表明,在潘的一系列讨债诉讼中,美商总是抱怨赊账买来的茶叶质量太糟,并以此为借口,拒绝兑现期票,甚至反诉潘。

中国商人反常的“贵买贱卖”,其实出于两个看似矛盾的动机:

一、通过“贵买”及从外商处获取赊销权,间接获取流动资金贷款,应对中国国内的融资难问题;

二、通过“贱卖”及给外商提供赊销,获取贸易机会,保住自己的“行商”资格,拆东墙补西墙、用后账填前账,延缓经营危机爆发。

显然,从融资的角度看,这两种操作是反向对冲的。但是,资金与市场,却又缺一不可,潘长耀、倪秉发们由此陷入恶性循环:牺牲了利润的“贵买贱卖”,造成资金进一步紧张,进而更深地依赖“贵买贱卖”。如此饮鸩止渴,在出口商品的质量上做点手脚,也就几乎毫无悬念了。当时费城最大的茶叶商人Stephen Girard指出:“赊账的商人可能获得两到三年的信用期,但既然他在价格上占了便宜,茶叶的质量大概就比信誉卓著的商人买到的茶叶差了许多。”

当然,这绝非真正有实力华商的做派。Stephen Girard也指出:“我不相信讲信誉的中国商人,特别是那些经营优质茶叶的商人,会像那些为了获得长期赊账的商人那样手段低劣地购入茶叶。”

十三行“总商”、当年的世界首富伍秉鉴,其产品质量就十分过硬。美国现代学者Foster Rhea Dalles 在《旧中国贸易》(The Old China Trade)一书中说:“无论是保证书还是茶柜上的商标,他都言行一致,在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或费城,他的茶叶质量绝对保证”。同样,在伍秉鉴之前担任“总商”的潘振承,也十分关注质量。178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退回1402箱质量有问题的武夷茶,潘振承没有二话,立即赔偿,开创了先例,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商业声誉。

问题在于,尽管喜爱向老外们炫耀财富,大多数的中国商人却既无资金实力、又无管理能力,经商如同摸着石头过河,混一天是一天,不断透支信用与信誉的“亏本买卖”,也就成了苟延残喘的强心针。

而正因如此,无论政府还是外商,都从心里看不起中国的商人。政府对商人们退出生意都予以严格限制,很重要的一个心理因素就在于“蔑视”。

无宁日

1826年,伍秉鉴终于盼到了花费巨资、苦候17年的退休证。

东印度公司的文件对此评价说:“他拥有大量资本和高度的才智,因而在全体行商中,居于卓越的地位,他的财富与地位的影响,反而使他由于天性懦怯,致有某种程度上的抵消,以致不适宜于与一个专制和腐败的政府的官吏抗争,所以在很多事例中,他就成为他们巨额勒索的牺牲者。我们相信,他急于现在退休主要是希望保护他的财产。” (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但是,他个人虽然退了,家族却无法退出,公司管理的担子交给了四子伍受昌,开启了这个家族的第三代,而伍秉鉴本人则在幕后垂帘听政。谁都确信他依然是幕后的掌舵者,有了麻烦还是要找他。

1831年,年轻的第三代“浩官”伍受昌差点送命——他在两广总督及粤海关监督面前,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疏通关系,请求准许其在商馆前建筑码头。结果,这大大刺激了广东巡抚朱桂祯, 下令将他下狱处斩。吓坏了的伍受昌长跪1小时,再加上粤海关监督的说情,才得以逃脱。两年后(1833年),伍受昌因病去世,年仅33岁,很难说,他的早亡与巨大的压力没有关系。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伍秉鉴,此时已经64岁,只好强打精神,安排五子、年仅14岁的伍绍荣(伍崇曜)接班,成为第五任、也是第三代的第二位“浩官”。

年轻的伍绍荣,不仅继承了一份硕大的家业,而且也继承了一份硕大的麻烦——随着中英之间围绕着鸦片贸易的冲突越演越烈,被大清帝国当作中外贸易缓冲物的行商们,两头受气、处境艰难。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伍家参与了鸦片走私,但这丝毫不能阻止新任两广总督林则徐将他们拘禁起来,敲山震虎,给洋“猴”们杀只“鸡”吓唬吓唬。

林则徐将年仅20岁的伍绍荣投入了大牢,给已经70岁的首富伍秉鉴戴上了锁链,让他出席行商会议。与会的其他行商们,则都被摘去了代表着地位的顶戴(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根据广州的英文报纸《中国丛报》( Chinese Repository)记载,1839年3月23日,披挂着锁链的老首富,来到宝顺洋行(Dent & Co.), 催促宝顺的老板、英国商人颠地(Lancelot Dent)赶紧进城缴烟。老人“苦苦哀求, 指着自己去了顶戴的帽子和脖上的锁链说, 如果颠地不进城, 他肯定会被处死”。

此时的首富,是否会在心中埋怨创业的父亲: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同类推荐
  • 历史虚无主义评析

    历史虚无主义评析

    本书对以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详细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历史背景、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若干特点、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危害,并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虽然主张各异,表现形式不同,却有共同的政治诉求,即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对此我们应该警惕。
  • 天古学院

    天古学院

    魂穿不知名的大陆,成了大洲帝国元帅儿子,本以为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出身,可没有想到居然有一个延续了九代的婚约等着他。前身一直奋斗在退婚的路上,现在他来了,准备继承他的遗志。话说人不作就不会死,婚没退成,反倒把自己送进了一个学院,在这里又开启了他另一个人生。学院真变态,好在妹子多,学习之余除了撩妹还能干啥?不过话说回来,一直女扮男装和自己同居的那个妹子,他可是觊觎已久啊!且看主角如何凭借脑海中的一个图书馆系统,征战大陆,抱得美人归!
  • 汉唐天下

    汉唐天下

    没天理呀,一个马路的开口井,就把俺扔回了黑暗混战的五代十国。既没有高强的武功,也没有超人的学识,俺不过是一个历史爱好者而已。在这黑暗的时代,没奈何,看我一个没落贵族,如何赤手空拳,不甘不屈,取汉中,定西蜀,平西南,夺甘陇,争霸中原,豪夺江南。对阵四海英雄,享尽天下风流,重创一个辉煌的汉唐天下!!
  • 读史有学问全集

    读史有学问全集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爆发,东汉政权岌岌可危。作为功名心很强的封建士大夫,贾诩认为匡危济难,建功立业的时机已经到来,便投身军中,在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手下任讨虏校尉。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绍、刘表、孙坚等各路军阀为了争权夺地,便以讨伐董卓为名纷纷起兵,他们共推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从北、东、西三面包围洛阳。董卓受到威胁,便挟持汉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不久,暂时联盟的讨伐大军没有进逼长安,而是为各自利益相互攻伐起来。
  • 众志成城:2003年的中国

    众志成城:2003年的中国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历史是很好的教科书。本丛书分别选取在共和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转折或引起过社会加速发展的12个年份为切入点,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这些年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本书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较为详细介绍了中国发展进程中重要而非同寻常的2003年。在这一年,中国打赢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抗击“非典”的人民战争,实现了“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治水兴邦的百年期盼,用自己的航天飞船将我国的航天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诗篇。
热门推荐
  • 星月学院:死神少女

    星月学院:死神少女

    她是星月学院的新生,是智商超高的低调天才,喜怒哀乐从不展颜。经常握着一颗画着白线的诡异黑石。他,妖娆绝美,魅惑如妖皇。他,冷清如月,神秘如谪仙。他,冷酷凌厉,嗜血如杀神。他,清风随和,阳光如君子。变幻莫测的任务等级,你争我夺的任务积分,阴谋突然展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火影之木叶叛忍

    火影之木叶叛忍

    我叫水木,我要做灭世大魔王!(忘了本大爷的童鞋,请自觉打开《火影忍者》第一集,没错,我才是第一个出场的“大”反派!)
  • 扳不倒的李鸿章

    扳不倒的李鸿章

    "从书中你会看到一个别样的李鸿章!他历经四代帝王,纵横官场40载,遭遇800多次弹劾,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他都能从容走过,一生被弹劾,从未被扳倒!禁得起盛赞,也禁得起痛骂!看李鸿章舍小得大的官场智慧,内外逢源的驭人之道。从全新的角度去发现一个真实、智慧、隐忍的李鸿章。领略一代名臣的安身之计、为官之道,处世之法。全景式展现李鸿章的传奇人生,更客观、更生动、更深刻"
  • 宋缔

    宋缔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赵振穿越到北宋天禧二年,成为了太子赵祯!上有权欲皇后刘娥,下有五鬼之一的丁谓。外有契丹党项虎视眈眈,内有三冗三费土地兼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宋太祖赵匡胤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刀劈御座千里亲征的赵祯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国虽大寸土必争,举国弈棋,我愿为卒! 本文不太监不烂尾……欢迎试毒!
  • 感悟友情:不求回报的85个片段

    感悟友情:不求回报的85个片段

    感悟友情,真挚的友情从来是不求回报的,只记得一句,他是我的朋友。
  • 巅峰

    巅峰

    何少华刚升任公司董事长,就遇到了一系列管理危机:产品广告涉嫌虚假宣传、关键生产技术被竞争对手剽窃、企业资金链面临断裂……原来这一切都是别人设下的圈套。公司二号人物为了谋位,处处使绊,恨不得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在危机四伏中何少华对外见招拆招,利用“内鬼”将异常风险转嫁给了竞争对手;对内打破原有管理模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就在他一步步杀出重围、绝处逢生时,没想到又遭人诬陷……巅峰就在前面,人人都想登上去,然而,故事往往不在顶峰之上,而是在攀登的途中……
  • 低碳经济带来的新商业机会

    低碳经济带来的新商业机会

    “金融危机”还没结束,“气候危机”开始上演,企业如何“转危机为商机”?“十二五”规划中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企业如何紧抓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在低碳经济中拔得头筹?低碳经济中企业需要达到哪些标准?各领域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本书作为第一本从低碳商业模式角度阐述如何把握低碳经济新商机的专著,聚焦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发展,解读低碳商机与国家政策,并通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育、乐六大领域的典型案例,剖析低碳商业模式的特征、意义,给出可操作的建议与对策,帮助企业完善自身商业模式,实现低碳化,发现新商机、创造新价值!
  • 说疑

    说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若爱只是隔岸观火

    若爱只是隔岸观火

    温之榆嫁给黎锦安情非得以,也心有不甘。她不情愿嫁他,而他却满怀深情的娶她。婚后她流产,罪魁祸首是自己的丈夫。她溃不成军,无法原谅,想要逃出他的世界,躲了三年。回来之后她还是黎太太,他依然宠她宠的无上限无原则,宠到令人发指。她不爱他,为自己所失去的憎恨他。而他攻势温柔强势,霸道的占据了她的心。她自卑自己不是真正的名门千金,费尽心机的离婚。他却说,不管你是谁,你始终是我太太。她沦陷在他一世的温柔中无法自拔。*而旧爱归来时,她从不珍惜的黎太太的头衔莫名的紧张起来。三年前的旧事真相浮出水面。她惶然失措,他不是罪魁祸首,但是却为身为罪魁祸首的旧爱承担了一切。她后知后觉的知道他最爱的原来不是她。他不再相信她,不再宠爱她,他曾给她的一场温柔一场爱如同梦一场。*她等来了他的离婚协议书,他问她还想要些什么。她不说话,签字的手抖得厉害。一颗心落地碎成了一片再也拼凑不出从前。*她为他堕落的整日借酒消愁,为救他毁容受伤。而他给她的却是他和旧爱婚礼的请柬,她无法理解他的残忍。最终她心如死灰的离去,再见时已是路人。她双目失明,记忆全无。他抱着她久久的不能放开,本以为离开了他,她会过得好一些,却不知道是把她推进万丈深渊。*他不是不爱,而是太爱,才舍不得她被人伤害,只是他错算了。他带她辗转每一个他们走过的地方,只为寻找她丢失的那些记忆。
  • 重生之怡生幸福

    重生之怡生幸福

    唐一将洗干净的大米放入电饭煲,从冰柜里拿出一块羊肉切成片,剁了些香菜,打算涮碗羊肉。自从接受了这个身体,她还没有接触过肉腥。恐慌不安到现在的平静。既来之则安之,她决定要好好的活下去,快乐的生活。上辈子的唐怡出生在农村,父母的意外死亡使她不得不撑起这个家。为了供弟弟上学,她毅然到城市里谋生,脏活累活都干过,可是确从没有放弃过。弟弟学业有成,她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就是因为这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