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90100000005

第5章 太祖开国,天下从此改姓朱(5)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得知刘伯温重病,念在他曾经辅佐自己打过天下,于是派使者护送重病缠身的刘伯温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没过多久,刘伯温就在家郁郁而死,当年他65岁。有人说,刘伯温在南京的时候,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是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了。因此,当时人们都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的。就在刘伯温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他又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成。因为刘伯温的故乡是文成县,因此后人又称他刘文成。

废除相权,皇帝揽权

自古以来,中国的历代皇帝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运筹进止,都必须听命于皇帝,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延续到现代,仍然是一个人说了算。但因为朝政事务繁多,什么都要依靠皇帝一人,即便是有“分身术”,也是应付不过来的。因此,自秦汉以来,历代的中央都会设有丞相一官,负责处理各种政务,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同时,中央还设有直接掌管军事的官员或机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替皇帝排忧解难。

明朝建立初期,疆域辽阔,必须建立一套高效有力的中央集权机构,才能够真正做到国家的集中统一。因此,朱元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首先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改相国为丞相,属于正一品官职。这样一来,明朝开国大臣李善长、徐达就顺其自然成为左右丞相了。在丞相之下,朱元璋又设有从一品的平章政事、正二品的左右丞、从二品的参知政事,专门负责中央政事。朱元璋对中书省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在中书省的人员安排上,也的确花费了不少心思。以中书省统领百官,总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事务,可谓是位高权重。这对于权利欲望极强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政权不稳的心头大患,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一定会费尽心思去扫除一切障碍。

洪武三年(1370年),在一次朝会上,儒生严礼上书提道,“臣民上书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殊不知,这恰恰刺激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于是,他借着与大臣们讨论元朝兴亡教训之际,告诉他们说:“元朝之所以能得天下,都要归功于元世祖的雄才大略和居功奇伟。而元朝之所以丢了天下,却正是委任‘权臣导致上下蒙蔽’的结果,严礼所说的‘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正是元朝的大弊,怎么能够效仿他们呢?作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承揽政事,大臣们就会独断专权。如今是明朝创业之初,只有做到‘使下情通于上’,才能使得朝廷更好地体察民情。”听完这番长谈,大臣们都明白,朱元璋这是在借此话告诫他们,希望他们收敛一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可是,结果却并不像朱元璋想的那样。

杨宪,是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因为颇有才华,被称为“才子”,深得朱元璋的赏识。因为他办事干练,后来成为了朱元璋的亲信。但是,这个人行为有些放荡不羁、目中无人、自私自利,处处与李善长作对。朱元璋虽然器重杨宪,但是在他眼中,李善长更有智慧,更有谋略,又通晓法家,很多预计的事情都被他一语说中,所以他觉得李善长比杨宪强太多。由于杨宪和刘伯温都属“浙东集团”,“淮西集团”不太放心杨宪,担心如果有一天他成为丞相,他们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于是,他们商量好一起攻击并诽谤杨宪。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杨宪被朱元璋所杀。

汪广洋,是江苏高邮人。朱元璋曾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并将他比作汉朝时的张良、三国时的诸葛亮。他曾经和杨宪同年当上参知政事,后来被擢升为左丞相,与右丞相的杨宪一直不对付。因为屡次遭到杨宪的诋毁,而被朱元璋免去职位,迁徙海南。杨宪被杀的那一年,汪广洋又再次被召还入朝。第二年,李善长因病返乡养老,汪广洋便接替了他的职位,以右丞相的身份执掌中书省大权。好景总是不长,胡惟庸又出来“凑热闹”,因为他觊觎汪广洋的位子已有一段时日。于是,胡惟庸又凭借一张巧嘴在朱元璋面前弹劾汪广洋,说他无所建树,整天饮酒作乐,无所事事,实在不配做丞相。两年后,汪广洋就被左迁广东参政。

胡惟庸,是濠州定远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洪武三年,他任中书平章政事,第二年擢升为右丞相,后来又取代汪广洋成为左丞相,惦记了许久的位子终于如愿到手。真可谓人走茶凉,汪广洋被左迁到广东后,胡惟庸便当上了左丞相,掌握了中书省的大权。说来胡惟庸也真是有点儿本事,仅仅三年的时间,他就爬到了如此高的位子,真是神速。这也体现了胡惟庸在官场上随机应变的能力。

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按照税粮的多少,将全国的府分为三等:税粮二十万石以上为上府,知府从三品;税粮二十万石以下为中府,知府正四品;税粮十万石以下为下府,知府从四品。府之下为县,依税粮十万石以上、十万石以下、三万石以下的不同而分上中下等。在府县之间的行政单位还有州,地域大的作为省的直隶州,长官为知州,地位与知府相近;地域小的与县相近,为府的下属。州县作为直接管理人民的地方政治机构,被称为“亲民之官”。各府州县负责本辖区的民风教化、赋税徭役、刑狱诉讼之事。这样一来,朱元璋把元朝的路、府、州、县四级简化为府、州、县三级制了,使得朝廷的政令下达减少了一个层次,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指挥起来更方便、更灵活了。

洪武十年(1377年),胡惟庸又升任左丞相,当上了中书省的“一把手”。经历了那么多官场明争暗斗的朱元璋,也绝非等闲之辈。他的芥蒂始终未曾消除,胡惟庸当上左丞相没多久,就召回了汪广洋,做了右丞相。为什么非要两个性格不合的人在一起共事,其目的就是瓜分胡惟庸的权利。但是,汪广洋并未像朱元璋想象的那样,想尽招数去为难胡惟庸。遭受几次陷害的他反而觉得一切都无所谓,整天和宾客们饮酒作诗,大权依然被胡惟庸独揽。如此一来,中书省的权力愈发强大,和朱元璋的矛盾冲突自然也愈来愈严重,甚至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洪武十三年(1380年),战争终于爆发了,“胡惟庸案”消灭了与朱元璋争权夺利的“淮西集团”,胡惟庸以及一大批官员被诛杀了,这时候朱元璋的心才踏实了一些。于是他趁机撤销了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一个人负责。从此,朱元璋行使着皇帝和丞相的职权,中央集权也从此达到了顶峰。他按照自己的设想,变更了中央官制,并对地方行政机构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以便于加强控制。可以说,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

朱元璋就是通过这样一套地方行政官制,不仅稳稳地控制了全国,也彻底改变了前朝地方势力强大、不听中央朝廷政令的局面。此外,朱元璋还对地方政府进行了严密的监控,再也不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势,中央王朝的权力及皇权也都得到了加强。与此同时,还制定了“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的高度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开了我国历史上皇帝“独揽大权”的先河。

锦衣卫和东、西厂

在明朝,人们记忆最深刻的肯定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则更是有名。长久以来,人们对这三个机构的历史和职能等都似懂非懂、不懂装懂,以至于在很多宫廷剧中,常常把它们当作“幕后黑手”等随便地搬来搬去。事实上,锦衣卫和东厂、西厂是有很大区别的。

按照锦衣卫、东厂、西厂设立的时间顺序,先说说由朱元璋建立的“锦衣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12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其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来才被改为“亲军都尉府”。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这一职务一般是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才有资格担任。因为这个职务直接向皇帝负责,所以很少由太监来担任。

锦衣卫的主要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看得出来,锦衣卫也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传统意义上的“禁卫军”与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并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几乎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大汉将军”。这些人虽然被称为“将军”,但也只是有名无权。这些所谓的“将军”每天只负责在殿中侍立,并替皇帝传达命令,兼做“保镖”的工作。说得更直白些,他们就是一个个矗立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人高马大、体格强壮、声音宏亮的人。从长相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实情的人还有震慑作用。既然如此,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是什么呢?其实,起初他只是让锦衣卫卤簿仪仗,后来由于他大开杀戒、大肆屠戮诸多功臣,才觉得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实在不顺手,于是便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发挥了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

锦衣卫的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开始于明朝,是皇帝在朝廷上杖责犯错的臣下实行的一种酷刑。一旦哪位官员运气不好,无意中触怒了皇帝,就会被加以廷杖。最接受不了的是,在行杖之前,那个人会被扒去官服,双手也被反绑着,被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当时的午门就是皇帝处置官员罪犯的行刑场地。这时候,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的人呢?随着一声令下,硬邦邦的棍棒就恶狠狠地落在了他们的大腿和屁股上。为了不让受刑者出现意外,对行刑者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必须得是受过严格训练的、技艺纯熟的,能够准确掌握受刑人生死的人。

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于朱元璋看到了锦衣卫的种种弊端,便决定废除锦衣卫,下令焚毁了锦衣卫的所有刑具,所押囚犯统统交给刑部审理。同时,还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彻底废除了锦衣卫。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有明一代,锦衣卫便一直存在。

再来说“东厂”,它是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它的设立者是明成祖朱棣,他在发动“靖难之役”并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对于即位不久的朱棣来说,巩固政权最为重要,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派用起来很是不便。于是,他决定建立一个新机构。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发现这次起兵倒是一些宦官费了不少力,做了不少贡献(比如郑和)。所以,在他看来,还是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常年身处皇宫,派用起来也方便一些。

刚开始的时候,东厂的任务就是负责侦缉和抓犯人。他们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力,即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抓到了嫌疑犯,也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的。但是到了明末,东厂发展还算不错,也有了自己的监狱。自此,东厂的侦缉范围开始变得更广。比如,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审问重犯,东厂都不会缺席,都要抽出空儿来去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按时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比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不肯放过,都要一一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包括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得让东厂亲自过过目。东厂为何如此被器重呢?只因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不一般,又身处皇宫大院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也正是这个原因,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者居上,逐渐由平级关系变成了上下级关系。东厂拥有炙手可热的权力,以至于各级官员甚至朝中大员,都以能结交他们为幸事。而最先设立的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还要下跪行礼,这让他们着实有些费解。

最后说“西厂”,它的全称是“西缉事厂”,是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刘瑾。西厂的成立,真的只是一个偶然。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曾出现过一系列奇异事件,先是在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导致了西厂的诞生。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叫李子龙的“妖道”,他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还网罗了很多太监,意图明显不简单。他在朝中有很多亲信,在亲信的推荐下,他才有机会进入深宫。有人注意到,李子龙自进宫后,总是在万岁山等地转悠。没过多久,运气不好的他就被锦衣卫校尉发现有弑君的嫌疑,之后就被斩杀了。

当时,年轻有为的明宪宗朱见深知道有人要暗杀他的事情后,总觉得他身边布满了杀机,以至于每天都担惊受怕、疑神疑鬼。他想尽了各种自保的办法,后来想到先了解宫外民臣的动向。于是,他命令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挑选一些人,乔装成平民,然后出宫伺察。殊不知,这个乔装成平民的“侦查”活动,终究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同类推荐
  • 盛唐第一驸马爷

    盛唐第一驸马爷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已经把大唐调教的差不多了。年初的时候搞了一个凌烟阁,让阎立本在里面画了二十四个人。十五岁的高阳公主也要被许配人家了,李承乾看似安稳的待在东宫里,其实已经磨刀霍霍。武媚娘还老实的做着才人。一切看起来都顺顺利利的。余鹅只想赚点小钱养活自己,猥琐发育。不想却影响力了历史进程,让资本快速积累,武器改良,政治改革,攻突厥,降吐蕃,灭高句丽……好吧,开工没有回头箭,撸起袖子就是干……
  • 三国之裴元庆传奇

    三国之裴元庆传奇

    一箭敌胆寒,一枪扫乾坤,一锤定天下,九零后颓废青年穿越三国,身兼隋唐三大名将武艺于一身,且看裴枫在蜀汉军中掀起怎样的波澜。
  • 温故(之八)

    温故(之八)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每年出版四辑。《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本书表达了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历史的投影有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的渺然足迹,近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却如醍醐灌顶……
  • 魏武霸业

    魏武霸业

    三国似乎是最受穿越大军青睐的地方,大唐也已经人满为患,这一次我们不穿三国,不去唐朝,去一个还没有被穿越者嚯嚯的南北朝。大学生方文涛因为一次意外,他遇上了时空乱流,认识了一个来自未来的系统,系统会化形,会撒娇会卖萌,就是有点不太中用……也有幸或者不幸穿越成为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这只小蝴蝶的到来把原本的历史搅得一团糟,完全脱离了轨道。“程咬金,你赶快回来别出去丢人,你那个斧子第四下连只鸡都砍不死”“二营长呢?把你的意大利炮给我拉过来”一个略显呆萌的系统,一个掌握现代科技的大学生皇帝,飞机,航母,坦克,只有你们想不到,没有主角造不出,且看他如何带着自己的娇美未婚妻和呆萌系统一统天下,创立霸业。
  • 台城遗梦

    台城遗梦

    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美人劝我急行乐,自古朱颜不再来,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白居易大正朝廷已经击败了四方所有外部敌对势力,看似天下太平,事实上王朝内部已经危机重重,地方土地兼并造成贫富差距加大,士绅优待又让富人几乎不承担税收,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民变的危险。朝廷对此也并非视若无睹,当朝内阁首辅大学士章鸣岳就力图推行新税法,对大正朝廷进行改革,可在这个节骨眼上深居内宫的皇上最关心的居然是用幼子替换太子,废立储君,从太子陪臣起家的章鸣岳自然不同意,宫中府中也因此对立起来。我们的主人公正是一位将门之后,但他并不想继承武职;他的出身与家庭有诸多秘密,但他并未全然知晓;他有着单纯而又天真的理想,却又从骨子里带着一股敏锐和狡猾,他想要靠书生意气救济天下,可现实却让他走上了一条与理想截然相反的道路。现在他已经来到了京城,这里的高台到底是他成功的奠基石还是他迷梦的开始,让我们一起揭开这番篇章。
热门推荐
  • 销售管理实用必备全书

    销售管理实用必备全书

    本书以销售流程为背景,以对销售流程的管理为主线,通过对销售渠道、销售方法、价格政策、销售计划、有效开展销售活动、完善销售管理体制,加强对销售活动的控制和管理、销售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展开论述,应用了大量的事例,意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本书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处方,这种方案也许不是最佳的,但肯定适用于绝大部分企业,能让使用者对付可能出现的绝大多数问题。因此,本书具有很大的出版价值。
  • 出国英语对答如流

    出国英语对答如流

    内容涉及出国过程中的各种典型场景,从出入境、住宿、交通、用餐、购物、娱乐、出国求学、境外旅游、出国参展和商务出行等方面来展现出国过程中的各种真实情景,语言简洁明快,易学好记,实用性强。格式分为互动问答、高频精句、场景会话、金词放送和精彩片段等部分,结构清晰,设计活泼,突出场景,实用性强。
  • 摩诃毗卢遮那如来定惠均等入三昧耶身双身大圣欢喜天菩萨修行秘密法仪轨

    摩诃毗卢遮那如来定惠均等入三昧耶身双身大圣欢喜天菩萨修行秘密法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苏小沫,你休想逃!

    苏小沫,你休想逃!

    成长坎坷的二十一岁苏小沫成了北漂一族,与都市精英男恋爱一年分手后,进入了外企工作。缕被心机婊欺负和暗算,不满职场的刀光剑影抱憾离开北京,却被家人一再逼去相亲,烦不胜烦之下负气离家出走至宜城。在陌生的宜城被高干子弟夏一维一见钟情。两个成长背景迥异的年轻人从相识,相知,相爱,相守,相杀的爱恨纠葛。当命运再一次跌入谷底,却意外邂逅了商场精英,是宿命的再一次轮回还是重生?
  • 花儿朵朵

    花儿朵朵

    《花儿朵朵》实际上是70后这代人的一次怀旧告白。那些曾经与成人世界的弱势对峙,那些天真要求被粗暴拒绝的伤痛,那些说不清的无助无奈,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苍白,这小说却让它们在我们人近中年时又一一浮现、鲜活,并提醒已为人父母的我们,小孩子的世界是那么的单纯而脆弱,需要我们成人加倍的关爱与呵护。
  • 霸汉第一卷

    霸汉第一卷

    无赖少年林涉出身神秘,从小混迹于市井之中,一身痞气却满腹经纶,至情至性,智深若海。偶涉武道以天纵之资无师而成绝世高手,凭就超凡的智慧和胆识自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在万般劫难之后,恰逢赤眉绿林之乱,乃聚小城之兵,以奇迹般的速度在乱世中崛起。
  • Where Eagles Nest

    Where Eagles Nest

    Lynn needs her guardian's permission to marry--and his stepson, Paul Loukas, would never let that happen. Still, Lynn craves freedom. And with her options limited, she marries Paul in a desperate bid to gain her freedom.Years ago, Paul was in love with Lynn. And he can still deny her nothing--except the freedom she needs. His kisses fill her with desire, and soon Lynn begins to wonder whether the freedom her heart longs for is the freedom to leave--or stay.
  • 飘(下)

    飘(下)

    整部小说洋洋洒洒,气势恢宏,可谓一幅浪漫的历史和社会画卷。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南方佐治亚州为背景,以一个种植园主郝嘉乐的女儿郝思嘉为核心人物,通过几个家族的兴衰变化反映了美国南方各州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
  • 边缘

    边缘

    马原站在拉萨的大街上,终于松了一口气。唉,终于来到这里了!他四处张望了一下,觉得拉萨的街上车水马龙的情景还是与他以前想像的不太一样。对拉萨,马原早就抱着一种极其向往的心情的。他知道,西藏这片土地,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这里壮美的雪域风光,高耸的皑皑白雪,恢弘的自然造化,辽阔的高原牧场,迷人的名山名湖名水,众多的古刹古迹古风,独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文化,都无不让你感到心弛神往。而拉萨则更是高原上的一颗令他自己感到璀璨夺目的明珠,所以,在对自己目前的生存状况特别是工作状况不是很满意的情况下,他对拉萨的向往,可以说便也达到了一种异常强烈的地步。
  • 经律戒相布萨轨仪

    经律戒相布萨轨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