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作者没有正式见过面,也不知道是男是女,看小说像是一位IT男,他可能有抑郁症,甚至科技恐惧症,印象仅停留于此。这个时代有抑郁症的不少,而从抑郁症走出来的人,就像一次蝴蝶的重生,重新找到在这个星球上生存更适合的心态或形态。
大城市的生活韵律,让人的心灵多了焦虑气,少了幸福感。借用一个科学词汇,我们可以测试一下自己离幸福距离多少光年,而不是自己离房地产开发商的要求有多少。作者在小说中像是体验某种角色,譬如体验IT男的角色,枯燥的生活、职场的焦虑,没完没了地压制人获得幸福的能力。全人类都处在这样的生存界面,但并不知道真的想要什么。
仰望星空,看到时间流逝,却迷失了心灵走向。人类作为有灵魂的高级动物,在计算机丛林中,模式化地终日面对数字屏幕的生活,无法从每天的雷同的生活中,培养出幸福的感觉。这是全人类共通的问题,却不是我们想要选择的命运。
每个人都有梦想,正如小说中说的,它是目标或希望,但是在我看来,它更是我们内心深藏的念头。这些掠过我们大脑的念头,它渴望兑现,便成为了我们的梦想。当这个念头开启并期待实现,我们人生的梦想模式就被开启,一生行动的意义也在围绕这些梦想。而我们的恐惧的情绪常常源于梦想受阻。
书名《第五维度》就有一种从新的视野看宇宙人生的意味,每个这星球上的公民,要想为自己制造好心情,不仅要开启人生的梦想模式,还要能驾驭在体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的情绪。爱是一种善待自己的仪式,幸福是从积极的一面看待事物的能力,怎样去获得这种能力,在于首先就不要放弃让自己幸福的权利。小说的主人公在宇宙中寻找生命的“答案”,就是坚持不放弃这种权利。这也是人类永恒的理想。
令我感动的是主人公总是从儿时的渴求追溯,那是人性最初的悸动,那种孤单感是一个人尚未习惯成年人的惯性生活时的自我意识。所以,仰望星空时,会有很多幻想,带着人类生命早期的孤单,带着对宇宙世界的好奇,带着对生命的答案的追询。这几乎是我们所有人小时候会有的感受。只有这种感受强烈的人才会反复在内心追问:“为什么活着?”
如果把这部小说看一座建筑物,它不是超级大师的经典作品,但是如同是一个城市公共广场的时钟,你走过它时看它几眼,会止步不前,思索自己现在生活的形态,它能令自己拥有积极心理吗?它是否只是僵化的生命?自己想要追寻的真正的生活在哪里?
喝一杯咖啡,走在路上或站在一个大玻璃窗边,人漫无边际遐想时,会经常生出这样的想法。恐惧就是我们的一颗心,总在寻找最舒适安放的方式。当我们在这个星球的生活中,无法获得幸福感时,我们这种“寻找”就愈发强烈。
这就是小说中令我感同身受的地方。在我看来,小说并不单是技术活,也不只是故事,更重要的是“心”的形态。许多著名的很丑的建筑,现代感十足,就是因为它的造型会引发心灵情绪,令现代人认同。回到古代的小说,我并不感兴趣,尤其和现代毫不相关的,它只是现代人对过去时代的一种意淫。我们需要对现代生活方式观照的小说,哪怕是借用科幻的框架。
一个属于我们的星球,肯定不是各种灾难频发,让我们陷入生存被动的星球。我们想要的生活,肯定是会让我们感到满意的生活。当不能生来拥有,就要去培育积极的念头之花,打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幸福的星球。
蛹是怎么破茧成为蝴蝶的?它需要破壳蜕变。小说中有个情节是主人公头颅变成了电脑,这种遭遇虽然富有现代感,让人类体验过度依赖电脑或科技的后果,但是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主人公又从“电脑人”回归到普通人,就好像那个思维的壳取下来了,它让我们现代人从科幻艺术的角度观照人的生活,拓宽了我们对世界的感觉。最后能否成为真正美丽的蝴蝶,在于是否成功地通过破壳程序。这是所有人获得幸福的能力的途径。
世界上哪里有爱和幸福,哪里就有进化。因为进化天然地就是我们自身生理或心理层面的优化。
幸福何在?在人类共享的公共场域,找到让心灵安适的方式,不放弃,不消极面对,不淹没在非理性的激情和欲望中,就能找到幸福。
我回顾自己从前的那些日记,里面也记录了生命过去的不痛快的经验,今天来看,正是那些经历让我“进化”,成为后来对生活感受更美好的我。这就是积极乐观的大脑的进化机制。反之,如果消极的话,只会更垂头丧气,习惯不幸福。
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尚存的小说,但愿,只要不断培育积极的念头,幸福在我们的星球随处可见。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心灵哲学。
“幸福力”概念缔造者、积极心理学家
王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