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44100000002

第2章 引言

这本《中国现代散文精萃》,列为国学文化经典读本丛书,在诸多国学精萃读本中显得新奇而特别,这里就编选缘起和现代散文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一、散文传统与国学

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正宗,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但是中国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指的是一切无韵的文章。这种提法最早见于南宋《鹤林玉露》。在中国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除了诗歌以外的作品几乎都可以归入散文的范畴。今天,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和抒情性的文体。狭义的散文则专指以抒发作者自我情感为特征的文学品类。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议论散文也逐渐出现了杂文、议论文,政论文也独立了出来。因此散文也就成为抒情散文的专有名称。散文的广义狭义既是共时性之类分,也包含由“古代文章”向“现代散文”的文体历时性的蜕变。

中国现代散文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运用现代白话书写,主要利用抒情和叙事、议论、描写等手段,展现心魂为旨归,吸收外来思潮和接受固有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小说、诗歌、戏剧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所谓“国学”意为上古时期国家设立的学校。随着历史的进展,“国学”的内涵逐渐发生演变。近现代的“国学”概念是为了与“胡学”和“西学”相区别而建立起来的。“国学”最初是黄节1903年撰《〈国学报〉叙》提出来的,该文发表于翌年《政艺通报》11号。黄节率先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将保存国粹与保国求存联系在一起,企图通过复兴“国学”来救国;“国粹”为国学之精粹,体现“国家之特别精神”。

现代散文体现“现代国家之特别精神”,是用现代汉语形式来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的文学,具有与以文言文为表达形式的中国古代散文迥然相异的特质,属于新国学。中国现代散文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文学传统和品格,这种新国学总体上属于国学的当然构成。实际上,传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文化实践,即新的百年传统或世纪传统,应该顺理成章成为传统的生成部分。

二、现代散文的特质

散文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文体之一。但对于散文这一概念的定义与散文的特质,直至今日也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究其原因,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点:首先,大多数人对古今散文的理解存在误区,没有区别古今散文本质上的不同。其次,散文文体本身在文本内容与表现形式上的随意性、自由性与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散文文体特征的把握。再次,现代散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散文的内涵与外延都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从“新潮散文”、“文化散文”到“大散文”,散文创作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特点,而这些变化性又左右着人们对散文的认识,于是,对散文的认识也呈现出了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但总体而言,作为“五四”新文学中的一种新文体,现代散文与其他文体一样,有着自己本质上的鲜明特质。

第一,张扬个性,书写自我。五四运动用西方民主、科学、人本主义等思想文明颠覆了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思想与道德,而现代散文正是这一运动的产物,其在诞生的过程中受到了西方散文的影响,具有自身的独立品性。从而,以文言为主要语言表达形式,以“文以载道”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古代散文落下了帷幕。现代散文使人们找到了最容易表现自我、抒写自我的文本文体。文化背景、品质个性、审美趣味、生命感悟不尽相同的写作主体,都可以在散文中自由地驰骋思想,抒写心性、张扬个性、抒发情致和展现生命。散文写作由此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正由于现代散文有了“自我”个性与心灵的张力,因而才具备了厚重与吸引力。可以说,现代散文文体的确立顺应了新的时代新的文化对文学文体的要求。

第二,自我本真,生命感悟。在各种对文学的终极意义的探究中,“表现生命”始终是一个最主要的主题。贯穿古今,没有一部广为传颂的文学作品是没有生命关怀的。散文,对比小说、戏剧,是联系生命最紧密、表现生命最直接的一种文体。无论是写景状物散文,还是叙事抒情散文,或是随笔散文,它们所呈现的都是一种对生命的感受。一篇好的散文往往展现着生命体悟的精神空间,呈现出生命的状态与对生命的感受。而在呈现出深刻感悟的背后,散文作者必然以自我之“心”来写作。这样的写作便犹如一条通向生命底部的通道,昭示着个体对生命现实的感悟,从而实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第三,自由随性,无拘无束。散文写作以形散神不散为特色,往往在写作形式上不受任何约束。对比诗词、戏剧等文体,散文最是自由随性的。而这一自由随性可谓散文最本质的特点。因而对比其他文体,散文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自然潇洒。归结以来,自由随性可以表现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散文内容表现的自由。其内容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巨大的弹性。凡是有话要说,都可以通过散文,书写自我,展现生命的情致。从文化学的根本意义来说,凡是具有思想和文化的个人,必然会追求独创性的思考,追求自己的个性能够充分表现,而不会心甘情愿被束缚、被箝制,而散文正是最适合表现这种精神和思想状态的文体。第二个层面是散文表现形式的自由灵活。无论是取材、立意、构思、语言表达,还是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都任写作者之“意”而定,自由而丰富、灵活,不像其他文学体裁如诗、词等文体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规范限制。正是这一美学法则确立了散文天然浑成的艺术魅力,奠定了其在文学界中深受喜爱的地位。

三、现代散文发展概况

“五四”之前,文学创作仍以儒家文化为“正统”,但在这一时期,梁启超“笔锋常带感情”的报章“新文体”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五四”初期,即1917年之后的十年,是现代散文的发轫期。这一时期散文有了初步的发展,叙事、抒情、议论等不同写法,劲健、含蓄、讽刺等不同流派的散文,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都设立了《随感录》专栏,并发表了陈独秀、鲁迅等人的文章。此外,在散文创作中还出现了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派、“现代评论”派等多个文学流派。

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现代散文创作进入了收获期与转折期。散文大家层出不穷,如鲁迅以及创作风格相似于鲁迅的瞿秋白、唐弢,以幽默闲适小品为代表作的林语堂,还有何其芳、沈从文、丰子恺、叶圣陶等声名卓著的作家,散文创作队伍不断扩大,散文作品成就丰硕。不少受到新文化运动熏陶的作者源源不断地扩充着这支队伍,譬如巴金、老舍、梁实秋、梁遇春、李广田、吴伯箫、何其芳、柯灵、陆蠡等。他们以热情和彩笔丰富了现代散文创作的天地。但此间文坛“左”的倾向,给当时也给后来带来了不少影响。

三四十年代出现了别开生面的“工农兵文学”,但影响较为深远的还属游记。游记写得最好的当推郁达夫与沈从文。这一时期散文诗进展的步子不大,但何其芳、陆蠡、丽尼在这方面表现不俗,均有佳作问世。

“七七事变”之后,进步文艺界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在解放区更进而要求文艺工作者和广大民众打成一片。由于时局的动荡和客观形势的急剧变化,残酷的战争要求突出文学的功利价值,反映在散文创作上,不少作家不再醉心于表现“身边琐事”的自我抒情,而是努力把反映大众斗争生活作为自己的使命,因此出现了报告文学的蓬勃发展。继抗日战争前夕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之后,抗战初期,又出现了梅益等主编的《上海一日》,解放区也曾出现过《五月的延安》、《冀中一日》等报告文学的集体著作。然而,幽默散文也恰恰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代表作品有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与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等等。这些幽默诙谐的作品对于同样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不失为一种慰藉。

解放战争时期中,杂文创作也有了一定的收获。这个时期里杂文写得最多的是郭沫若,有《羽书集》、《蒲剑集》、《今昔集》、《沸羹集》、《天地玄黄》等集子。相形之下,这一时期的抒情诗与记叙散文数量较少,但很多有成就的作者依旧写出了一些佳作。茅盾是这方面收获最丰富的作者。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成长起来的大批作家中,也开始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如《识字班》、《织席记》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散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记叙、抒情散文总体而言有不少发展。但一般而论,这些作品中的客观记叙胜于主观抒情,虽给人以热烈、质朴、坚实之感,但终觉题材狭窄,形式单调,艺术表现上比较拘谨,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挥抒情散文之长。针对这种情况,文艺界提出“复兴散文”的口号。至50年代中期,散文创作开始趋向繁荣,一些老作家的抒情散文或游记,像丰子恺的《庐山面目》、老舍的《养花》、冰心的《小桔灯》、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巴金的《廖静秋同志》、李霁野的《似曾相识的杜鹃花》等等,各以自己成熟的风格点缀于散文园地。

建国初期,对比其它各种体式的散文,报告文学有着较大的发展。其中,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居首位。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靳以的《呵,“祖国——我的母亲”》等,均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生活脉搏和英雄们的业绩。其中,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影响最大的作品。他的《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以及《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也都在读者中引起过强烈的反响。

在50年代中后期散文获得良好发展的基础上,迎来了60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的空前繁荣。许多散文家的风格臻于成熟,大量抒情“美文”纷纷产生。杨朔继散文集《海市》之后,又有《东风第一枝》、《生命泉》两个集子问世。秦牧的散文在60年代初也有新的开拓,作品主要收入《花城》、《潮汐和船》两集中。以写作“战地报告”、“英雄特写”见长的刘白羽,这时也转向抒情散文的创作,写了《长江三日》、《平明小札》等,表现出一位战士对人生的思索和勇往直前的豪情。这一时期的抒情散文,在题材、品种和风格的多样化方面,呈现了建国后前所未有的盛况。

与报告文学、抒情散文等相比,以“论时事”、“砭痼疾”犀利透辟见长的杂文创作,显得比较沉寂。50年代中期,虽然出现了像巴人的《况钟的笔》、叶圣陶的《老爷说的没错》那样的好作品,以及徐懋庸、曾彦修等人颇有锋芒的篇章,但不久即因反右斗争的扩大化而从散文园地里消失了杂文这枝花朵。这一情况,直到60年代前期,才因邓拓的《燕山夜话》,以及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三家村札记》的出现而有所改变。《人民日报》也曾设立过《长短录》专栏,以推动杂文的写作。夏衍等人曾在这个专栏内发表过一些引人注目的杂文。

1962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复苏,以及学习**和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需要,报告文学又开始活跃起来。短短一两年中,就涌现出不少佳作。如魏钢焰的《红桃是怎么开的》、穆青、冯健、周原合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等等。

1964年以后,散文园地日趋萧索。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一片空白。

文革结束后,散文创作出现了新的局面。报告文学以崭新的姿态,开拓题材领域,揭示生活矛盾,反映时代变革,在表现艺术上,也有不少创新和突破。随着国家拨乱反正和改革的步伐,广大城乡人民生活中出现了新的变化。较早反映这一变化的作品,有描写河南农村改革新气象的《热流》,描写老革命家的崇高品质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彭大将军回故乡》,描写击剑手栾菊杰为祖国荣誉而顽强搏击的《扬眉剑出鞘》,表现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斗中英雄浴血奋战和崇高心灵的《从悬崖到坦途》、《爱情的凯歌》,以及再现人民群众同江青反革命集团斗争的历史画面的长篇报告文学《命运》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真实地反映了处于变革着的时代面貌。

更值得一提的是抒情散文。这一时期的抒情散文,也经过复兴,走向繁荣。回忆与思索,同样是这一时期抒情散文的主要内容。《巴金近作》,收入他“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散文,其中的《怀念萧珊》,回忆与亡妻萧珊生前患难与共的生活片断,于日常琐事之间,寄托无限深情。菡子的《素花集》,以文喻花,献给在“文化大革命”中故去的老革命家以及战友,其中的《梅岭诗意》,追忆陈毅当年战斗梅岭的艰苦岁月,颇堪吟味。刘白羽的《芳草集》格调由热烈、绚烂趋向含蕴、清澈。孙犁自1977年起,也不断有散文新作问世,作品取材多属回忆,咏物俱有寄托,抒情常含哲理,谈吐时透机锋,清新优美的“荷花淀”风格为之一变,主要作品有《晚华集》、《秀露集》等。秦牧相继有《长街灯语》、《花蜜和蜂刺》等集出版。他的抒情散文依然保持着杂文的风骨,他的杂文则于鞭笞腐朽、针砭时弊之际,显示了笔锋的凌厉和透辟。其它像《丁玲散文近作选》、徐迟《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袁鹰《悲欢》集,以及宗璞《废墟的号唤》、贾平凹《一棵桃树》等等,都是这个时期出版的较有影响的抒情散文集。

思想上的解放也促进了散文的多样化发展,各形式的散文在文字与思想内涵性上都走向了各位多样化的道路。1980年代是一个充满想象与激情的年代,变革是时代主旋律。相对于诗歌、小说领域的辉煌,散文显得平淡,但是从简单表浅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狭隘天地走向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散文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全方位的嬗变,特别是个性意识得到重视。80年代散文主要有关于文革记忆的反思、书写和复归散文灵性传统两大类,前者以杨绛的《干校六记》为代表,后者则有张中行、黄裳等学者型作家散文,汪曾祺、贾平凹等民俗散文,周涛、张承志等西部散文,张洁、宗璞等的抒情记事散文。

历经80年代的观念更新、文体变革与手法多样化,散文终于迎来了90年代的繁荣景象。散文创作队伍增加,创作数量剧增,散文园地扩大。呈现两极发展:回归真情,回归大众。出现历史文化散文、哲理散文、学者散文、女性散文、休闲散文等多元共生态势,一方面关注精神和灵魂,另外一方面更加走近世俗。

四、本书编选设想

本书编选了33位作家的33篇散文。在体例上,全书大致以年代为编排的标准,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大体上分为现代作家作品与当代作家作品,不过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全书力图涵盖每一个时代的代表作家与作品,向读者全面地展示散文的发展与变化及其不同特点,没有重点突出某一个时代的散文创作或某一个作家的散文创作。因此,在选择作品中,尽量挑选了不同时代的作家,每一个作家仅选取一部经典的作品,兼顾了整体与局部。

对散文的选取,本书有着自成一格的编选标准。

首先,本书主要选取品位较高、有代表性的经典散文。散文创作之多,远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全部涵盖的。本书所选择的散文,都是经历了时代筛选之后留存在大众心目中的经典之作。这其中的每一篇散文都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散文创作特点,或能够代表一个散文创作大家的写作风格。散文篇幅长短不一,但都价值千秋。例如书中鲁迅的《腊叶》,便选自我国散文创作史中的巨著——《野草》。《野草》是我国第一本现代散文诗集,篇幅不多,份量极重。论想象之奇特、意境之深邃、手法之新颖,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而作品所展示的那种孤寂而绝望反抗的独特心境,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且鲁迅作为“五四”时期的代表作家,其具有代表性的锐意创新的精神亦体现在《腊叶》中。

同时,由于散文自身的独特体例,本书在选取散文的过程也没有忽略散文的品位。可谓细节体现品位,一篇散文的文笔、内容、意象等细微元素都可以体现出一篇散文的整体品位,为此,在考虑了经典性的基础上,本书又提取出了其中文采卓越、品位高雅的篇章。如朱自清的《背影》,它的不假雕琢、返朴归真、动人心扉的深厚情感,特别是散文中尤为敏锐,几乎到了毫厘必辨、一丝不苟之程度的外在事物的描写,使散文在众多描写亲情的文章中脱颖而出。

其次,选取文字生动且富有深意的作品。深度是评价一篇散文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文字的表达能力又与深度密切相关。好的散文既要有深度,又应该具备生动的文笔,以求能够很好地表达其深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这其中最深的造诣却不在于高深莫测,而在于平淡浅显却饱含深意。本书中编选了不少文章篇幅短小却意蕴深远的散文作品,旨在让读者在生动易懂的文字中进一步思考。例如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不同于其兄周树人的奋进抗争的写作特点,周作人的文章语言极其朴实,但却也意味深厚,是典型的冲淡平和、庄谐杂出的生活小品文。此外,还有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其语言更是平常、自然,然而主题却深刻而富有哲理,言近旨远,读来令人深受启发。类似的文章在书中还有很多,篇幅都不是很长,方便阅读,同时也希望能够引发读者深入地思考。

第三,趣味性。为适合初高中学生以及初入大学校园的同学们阅读,本书在选取散文时还参考了散文的趣味性,旨在能够增加阅读的乐趣,使众多小读者们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拥有阅读上的愉悦感受。散文本身多是因一件小事而引发的感悟,本书中的散文则较多地选取了含有记事、记物、记人等具有一定故事性的作品,以小见大,真实自然,饶有情致,如上文提到的朱自清的《背影》、许地山的《落花生》,以及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巴金的《怀念萧珊》、杨绛的《“小趋”记情》等,此外,还不乏语言诙谐幽默之作,如梁实秋的《雅舍》、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等用语幽默,机智犀利,趣味盎然,富有吸引力的作品。相信本书所选取散文的趣味性能够增加读者们对散文的兴趣!

在主要参考了以上的三个因素之外,本书还参考了当下散文研究中的成果,如刘锡庆的《中国现代散文的回顾》等。但当下散文研究较落后,是不争的事实。本书在融会新知的同时,尽量发挥编者个人自主独创性,力图避免成为众多散文编选书籍的重复或拼凑。在选择作家以及作品中,不仅参考了大众心目中的评价标准,同时尤其注重其在文学史中的真正价值,融入了一些个人的见解,不随波逐流。当然,对于本书中所选取的散文,也不能够说它们就是完美无瑕的,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周作人的散文冲淡平和,舒徐自如,难免琐屑。杨朔的散文则有时含有一些粉饰现实和矫揉造作的成分,而秦牧的散文则缺乏深刻独到的见解,90年代有些休闲散文内容狭隘、境界不高……指出其中的缺点,目的只在于希望读者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需要一味膜拜名家作品,而是应该在学习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立真切的审美把握,不要人云亦云。同时,对于本书因篇幅所限而未能够收录的优秀散文,读者们也应该通过自身培养的审美能力去阅读,去感受。

总体而言,本书对于散文作家以及散文作品的选取有着自成一体的评价标准和编选方法,旨在能够成为一本优秀的现代散文精萃。

陈希2010年6月于中山大学

同类推荐
  • 发生在黄河岸边的械斗

    发生在黄河岸边的械斗

    在运城至风陵渡途中下车后,沿一条陡立的斜坡攀援到上面的立交桥上,展示在我眼前的是另一番天地。中条山柔缓的曲线和一抹宽广的黄河紧密相接,这是中条山的末端,也是黄河从晋陕腹地进入中原的门户。黄河在这里形成了大片的滩涂,冬天稀薄的阳光下,宽广的河滩呈现出它该有的色泽和安详,一层白雾笼罩在无边的河滩上空,氤氲着来年春的勃发、夏的葱绿和秋的丰硕。一线黄河隐在天边,对面的秦川大地烟锁雾罩。来自黄河波澜间清新潮润的气息,随风徐徐吹来,向我发出最初的问候。
  • 醉在心诗

    醉在心诗

    《醉在心诗》是任太刚的诗集,包括《我和你》、《年轮》、《游遇》等作品。
  • 花开一季,暖到落泪:最美人间四月天

    花开一季,暖到落泪:最美人间四月天

    《花开一季,暖到落泪:最美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成名作、代表作和经典作璀璨荟萃,收录了林徽因迄今所有的名篇,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那一晚》《一片阳光》《彼此》等,是迄今为止最经典、最唯美、最值得收藏的林徽因读本!在书中,林徽因诗意解读了爱情、亲情和友情,分享了她对成长有关的人生感悟,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
  • 感悟故乡:那山那水那人和我

    感悟故乡:那山那水那人和我

    故乡的一轮明月正在异乡的土地上冉冉升起,我像童年时那样想问那月亮:你不是从头到尾都看见了、听见了吗?每当我想起故乡,浮现在我眼前的总是故乡的一轮明月,和月光下我母亲的身影。
  • 灵魂里的铁

    灵魂里的铁

    本书为李克的首部个人诗集。收录作者创作、发表的140首新诗,分为《说出那个词》、《事物的内部》、《光芒涌入》三个专辑。
热门推荐
  • 每天一个好寓言大全集

    每天一个好寓言大全集

    《每天一个好寓言大全集》是一本奇特的书,它以日记的形式,把全书 分为365天,每天均有反映同一主题的寓言,包括《智慧寓言》《幸福寓言 》《亲情寓言》《友情寓言》《心态寓言》《爱的寓言》《成功寓言》《做 人寓言》《事业寓言》《财富寓言》《管理寓言》《销售寓言》等,每篇寓 言后均以“寓言者说”形式予以点评。从做人、成功、财富、管理等诸多方 面告诉你生活道理,使你可以轻松领悟到财富的真谛,学习获取财富的方法 ,把握好人生的财富;解答你的心灵困惑,督促你的阅读进度,养成读书的 好习惯。
  • 小人物日记

    小人物日记

    《小人物日记》是英国幽默文学中的名作。该书托名小职员查尔斯·普特尔的日记,实为虚构作品。主人公查尔斯·普特尔是一家公司的小职员,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生活中则是一位讲究派头,精打细算的绅士,为人处事虽不免刻板老套,却喜欢结交朋友,爱说俏皮话。不过也常常因为自作聪明,或者为了显示风度和幽默,而弄巧成拙,闹出不少笑话:装修新家时把浴缸染成了红色;参加市长家的晚宴弄得洋相出尽;与街坊朋友相处甚欢但也时而不堪其扰……随着老普的儿子卢品的归来,围绕着卢品的交友、婚恋、工作等等发生了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两代人不用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碰撞,为这个中产家庭增添了更多的烦恼和笑声……
  • 惹爱成婚之独宠娇妻

    惹爱成婚之独宠娇妻

    他,众人眼中的无情太子爷,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人前冷漠,背地里却被人叫做不举太子。她,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刚应征上实习医生,却是华夏第一医大的校花学霸。这是一个彪悍妞儿走夜路时遇见禽兽被压与反压的惊悚故事。这是一个冷漠大爷勾引娇妻不断诱敌深入的故事。【小剧场】一沓文件拍在他的桌面上,小女人叉着腰理直气壮地道:“我要离婚!”办公桌前正在看机要文件的男人头也没抬一下:“下辈子!”五年之后,京城第一机场。一个衣着时尚的女人牵着两个小饭团悠哉悠哉的走出候机室。闻讯赶来的站天泽当场石化看着面前的两个小饭团,牙咬的咯咯直响,这个女人不仅逃了,还敢一逃就是五年!小饭团子看了一眼面前气场强大貌似惹不起的战天泽,撅了下嘴:“妈咪…这个叔叔挡路了。”白小米错愕了一下,准备低头解释,另一个小饭团子不屑。“出息!等爹地过来就没人敢欺负我们了,叔叔让让,别挡道儿!”战天泽当场如遭雷劈,迈出去的脚步怎么也挪不动了。P:本文宠溺无下限,妞们看文自带避雷针,一对一身心干净,收藏一个提供瓜子花生小板凳,入坑愉快!
  • 首席惹爱成婚

    首席惹爱成婚

    陆小艾,安氏集团总裁的老婆,在外人看来多么荣耀的身份,然而结婚一年却还是完壁之身,在一次同学欢送会上,与他结下了难解之缘,本来以为他们不会再相见,却没想到,一次PAETY,他成了她前夫从未见过面的叔叔,从此剪不断理还乱,然而相处时间越久,他发现他越来越放不下她,才知道他在她心里早已落了根......
  • 半世繁华半世凉薄

    半世繁华半世凉薄

    曙光之后,依旧黑暗可我依然在找你当往事消散,所有的都以过去,你在哪?不要回答我不会再找你
  •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婢女皇妃

    婢女皇妃

    正剧版她身负细作之命,深入虎穴,步步为营,苟且偷生。从深宫六院最卑微的婢女到冠宠六宫最高贵的皇妃。她行的谨慎,做的小心。一次意外,让她得遇命中良人,却也由此踏上不归路。是与心爱之人双宿双栖,还是继续背负国家使命,以一己之命求得半世太平。且看一代婢女皇妃,覆手天下。恶搞版唉人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细作,出征未捷身先死。没等执行任务,就被半路截杀。为了报恩,只能做贴身丫头。是别人非要喜欢自己,为什么要无情把人家逐出府?叹人家长得漂亮也是错,报恩救主,不幸被俘。还要当别人的六房小妾?还要和妓院花魁学习驭夫术?难道皇宫里面有妓院?呜~呜~人家只不过是错认皇上,和皇上完了一回过家家吗!为什么又是夜黑魅影飘啊飘的吓人家?又要和下毒高手斗智斗勇?还要抢人家的夫君?哼皇上視女人如衣服,奴家可是身怀几重绝技。为了怕皇上辛苦,奴家决定:不做妾,要做就做您的正牌皇妃。专职替您收衣服。
  • 色泪

    色泪

    论世间苍茫大地谁主臣服,成王败寇虞姬罢唱。历史永远是史官所书写的历史,也永远都是胜利者的凯歌和失败者的哀歌。在那无数修辞无数润色的历史之下,究竟还有多少是真正的史实。层层叠叠的泛黄书页之下,装订的是所谓真正的历史,而不管是正史野史又是否真正是我们的祖先所经历的呢!当年的欧阳沫也同样认为成功人士就是正面人物,而恶人自有他负面的东西,但是命运给了他一次亲自推翻这个想法的机会。原来成功者并非完全正面,而败者也并非如此不堪。
  • The Use and Need of the Life of Carrie A. Nation

    The Use and Need of the Life of Carrie A. Nati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被我们误读的世界

    被我们误读的世界

    《被我们误读的世界》的作者袁南生是一位拥有14年五国五馆履职经历的资深外交官。他在埃及、印度、南美、美国等地担任外交官期间,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将自己的海外亲历亲见汇集成书。在该书中,袁南生依凭白纸黑墨,带您感受印度的“苦感文化”,津巴布韦的“悠感文化”,拉美苏里南和美国旧金山的“罪恶文化”,跟您一起对比中国人的“乐感文化”,许多事实和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