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71700000002

第2章 译者序(2)

促使歌德最后下决心离开夏绿蒂·布芙的,是他的诤友默尔克[3]的劝诫。默尔克1741年出生于达姆施塔德,是个有才能、有活动能力但不走运的人:他读过从神学、逻辑学到德累斯顿艺术学院等多所大学的多个学科,均未获得学位;供职黑森-姆施塔德公国权贵秘书等职之余,写作寓言、诗歌散文,翻译英国文学作品,也从事过商业活动,但屡遭失败。他于1766年与一法裔瑞士年轻女子结婚,这婚姻给他带来许多苦恼,婚后八年,其妻与一旅途邂逅的伯尔尼贵族男子生下一个孩子,使他受到重大打击。1771年12月底,默尔克访问法兰克福,开始了对歌德和对默尔克两人都有益的友谊。默尔克比歌德年长八岁(又是一个比歌德年长八岁的朋友),自认为有责任对歌德提出建议和规劝。他一向直言不讳,很多见解颇中肯。歌德对他的意见是认真考虑的。1772年9月默尔克前往韦茨拉尔,他不喜欢夏绿蒂,力劝歌德下决心离开她。歌德闻言大悟,毅然跳出迷恋夏绿蒂的痛苦泥潭,返回法兰克福。

之前,歌德和安娜·卡塔林娜·舍恩科普夫与弗丽德莉克的恋爱留下了不少抒情诗名篇。歌德所爱恋的女子是他的抒情诗,尤其爱情诗创作的灵感之源。可是,尽管他对夏绿蒂·布芙爱得那么刻骨铭心,为了她几乎神魂颠倒,却没有为她写过一首情诗。这有点奇怪。

歌德于1772年9月11日离开韦茨拉尔,离开夏绿蒂·布芙和凯斯特纳,他没有径直返回法兰克福,归途中去科布伦茨探访女作家索菲·封·拉罗歇伯爵夫人(1731-1803),并在她的乡间别墅小住数日。歌德真是个天生的情种,到处留情。他见到伯爵夫人年方19岁的女儿妩媚的玛克西米莉安妮,心中又泛起情爱的波澜。直至耄耋之年,歌德还念念不忘玛克西米莉安妮那双乌黑晶亮的大眼睛。有歌德研究者论及《少年维特之烦恼》,说小说中的B.小姐的原型人物就是这位黑眼睛的玛克西米莉安妮,只是B.小姐的眼睛换成了蓝色的。

歌德人虽回到法兰克福,但他并未能全然忘怀对夏绿蒂的恋情,那几个月欢乐与苦恼时光的种种思绪依然郁积心头。随后发生的几件事情,持续刺激着年轻诗人敏感而受伤的心灵。不久,凯斯特纳和夏绿蒂结婚,并未告知歌德。歌德得知后依然将早先为夏绿蒂制作的剪影挂在墙上,他似乎在艰难地努力把自己对夏绿蒂的爱恋转变为友情。他和凯斯特纳频繁书信往来,直至1780年凯斯特纳在汉诺威去世。这是后话。

这一年11月,从韦茨拉尔传来一年轻外交官自杀的消息,后来证实死者系耶路撒冷。不幸的耶路撒冷因失恋于1772年10月30日自杀。他的死对歌德触动很大,使他萌生写作一本失恋人小说的念头。于是歌德函请凯斯特纳将他所了解的详情一一告知。原来耶路撒冷单恋同事霍尔德的妻子,霍尔德先生得知后决定同他断交。他向凯斯特纳借来手枪,说要外出旅行,于10月30日实施自杀。随后又闻知耶路撒冷在上流社会遭遇诸多不快,公务上备受刁难,并曾在伯爵府贵族聚会上受辱等等情节。歌德多方收集材料,并让凯斯特纳把耶路撒冷的书信以及向他借手枪的字条统统邮寄给他,同时索回他自己这一年间写给友人的信函,准备着手创作。耶路撒冷之死成为触发歌德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动因。但是此时他还没有非马上奋笔疾书不可的强烈写作欲望。过往的一切还在继续发酵。他在酝酿着,似乎在等待一个令他不吐不快的时机。过了一年又三个月,1774年1月,年轻的玛克西米莉安妮听从母亲安排,嫁给已有五个子女的鳏夫法兰克福富商勃伦塔诺先生。她迁来法兰克福。歌德去探望玛克西米莉安妮,两人一如既往地交往,“不逾矩”。情况似有演变成韦茨拉尔那种麻烦局面的趋势。但勃伦塔诺先生不是凯斯特纳,他不能理解和容忍歌德,干脆不许歌德登门看望玛克西米莉安妮。歌德受辱,顿时明白了耶路撒冷何以竟然决心殉情。让他欲罢不能的这一刻终于来临了。2月,他闭门谢客,在四个星期里写完《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书信体小说。多年之后,说起这部小说的创作,歌德说他“在心里构思很长时间,随后,就像受神灵启示似地产生了”。他“夜游般的创作[……]相当无意识地”。“事先未曾写下全书的大纲或某一部分的处理方法,成稿之后,几乎没有发现有什么需要修改的。”[4]

正如歌德所言,《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有大量出自“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歌德创作这部小说,有很深厚的生活积累。书中大量的细节采自歌德的生活(譬如,1772年8月28日歌德生日,喜获夏绿蒂赠送蝴蝶结,为夏绿蒂绘制剪影,读荷马史诗,译莪相之诗,甚至相约死后还要相认的谈话,也是歌德的亲身经历[5];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或许因此有人说:维特是歌德。但维特毕竟不是歌德。歌德与维特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歌德是奋发有为的,富有创造力的,他毅然决然离开夏绿蒂,去开拓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味沉溺于失意与伤感。维特和他自不可同日而语。艺术源于生活,又不是生活的复制品。《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维特、绿蒂或阿尔伯特,都可以找到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人物,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原型人物,总是又像又不像,不能把作品中的“这一个”和生活中的人物原型画等号。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青年歌德重要思想和生活经历的艺术化概括,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歌德否认维特与时代有关,说维特的阴郁心理只缘于个人的特殊遭遇。这当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朱光潜先生说:“个人不能脱离一定的时代、社会和阶级而超然悬在真空里。歌德的看法,正代表着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正开始流行的个人至上的个人中心观点。”事实上,维特的“跟着情感走”、力求拥有广阔的个人自由空间、泛神论的观点和颓废轻生,这些性格特点都不是维特一人特有的,而是狂飙突进一代青年精神风貌的时代印记。此外,资料显示,书信体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在当时也是相当流行的,而不是罕见的个别现象。

《少年维特之烦恼》于1774年秋天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它可以归入爱情小说一类。爱情是这本小书的主题和描写的中心,但它所写的远远不只是爱情。它写的是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和命运。失恋的痛苦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是导致维特自杀的主因。二者都是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年轻人可能遭遇的,因此不难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中间引起共鸣。小说虽着力描绘男主人公情场失意的痛苦,却“言情而不及性”,绝无低俗猥亵的涉性描写。这本小书中诗情画意的场景不胜枚举。语言是极优美、优雅的散文诗式的语言,激情四射,文采飞扬,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二百多年来,这部经典名著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对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进行探讨、分析。书中同步描画主人公的情感、心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季节景物变换,二者相互映衬,独具匠心,历来备受评家称道。

作为文学人物形象,维特是一成功塑造的典型。维特有其可爱处,也有许多不可爱处。说他是革命青年,或许是出于对经典名著的敬畏,但不靠谱。西方文学史家通常把维特所代表的颓废倾向称作“世纪病”,把维特视为“垮掉的一代”的前身。歌德晚年谈到《少年维特之烦恼》时说:“自从此书出版之后,我只重读过一遍,[……]一看到它,我心里就感到不自在,深怕重新感到当初产生这部作品时那种病态心情。”

“病态心情”,不错,这就是维特性格的关键词。

感谢编辑热情恳挚的敦促与支持,使这本小说得以面世。

潘子立

2012年8月于天津

2016年3月28日修改

同类推荐
  • 爱到恨时

    爱到恨时

    那天龙泉招待所的服务员小邱准备打扫客房,他拖着卫生车走到314房间门前,见房门紧闭,门把手上挂着“请勿打扰”的牌子。通常遇到这种情况,小邱会绕过这间客房,先去为其它房间打扫。可今天他决定打破常规,上去摁响门铃,而且用迪斯克的节奏不停地摁。因为早晨接班时,夜班的服务员陈娜挺神秘地告诉他说,314房间住进一对“野鸳鸯”。昨晚有个男的提前来订了客房,随后领来个女的,他们进房后就再也没有出来,至少陈娜没看见他们其中的某个人离开过房。这不禁勾起小邱的好奇心,他决定让那对春风暗度的男女难堪一下子,所以小邱拼命摁电铃。
  • 霾之二重奏

    霾之二重奏

    那件事发生在我十五岁那年的初夏。当时我还是个懵懂少年,老爸那几年在欧洲做生意,把我扔给他的好朋友海叔——也就是我干爸——照管。干爸对我很好,但也管得很严,每月只给我一万块零用钱,不准我像其他富家子弟一样在外面玩乐花销,以免我堕落了。而且我当时在国际精英学院读书,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平时想进城都不行。好不容易盼到了一个周末的下午,可以出来玩一趟。我还没有自己的车子,就打了一辆出租车从郊外别墅到了市中心广场。在宏伟的广场上,我兜了一圈又一圈,目不暇接地环顾四方,心中涌起一阵阵从未有过的兴奋。
  • 梦摹师之行无别语

    梦摹师之行无别语

    梦摹师是一个失传很久很久了的职业。少年伏生跟着师父学了六年制梦,师父待他如己出,未有私藏之心,伏生也聪颖过人,整套古法工艺已经熟稔于心,但一直未能有独立执业的机会。不料在师父出远门会友的第三天,一桩大生意主动找上门来。少年伏生的梦摹师生涯开端会如何发展?接下来他和丝绸庄老板娘玉姐、若木阁金老板女儿金小梅、还有北派梦摹师之间又会有怎样的纠葛?请看他梦摹师生涯的第一个故事《行无别语》。
  • 爱我所爱

    爱我所爱

    闻小荷又背着药回来了,紫色背包鼓鼓囊囊。“看什么呢?”闻小荷凑过身来时,我正趴在阳台上。“性福街”上的盛况还在继续,我刚从那里遛了一圈回来。我们29号宿舍楼背面的这条步行街,因周边布满主打大学生夫妻生意的小旅馆而得名,其实它的本名叫“幸福街”。“性福街”今天人影幢幢、热闹非凡。咱北方影视大学一年一度的艺考又火爆来临,怀揣明星梦、导演梦、编剧梦的高中生们,搭乘不知疲倦的飞机、高铁,从全国各地汹涌而来,二月春风里闪动着一张张红扑扑的脸。
  • 犯人三哥

    犯人三哥

    你大概愿意听听他的故事。一个很狗血的故事,一个已经永远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一些发生在他身上的错误。我不抽烟,也不会因为要写他的事而烧三炷香。我曾经恨透了他,那时我还小,什么都不知道。并不是我不想知道,是大人不想我知道。所以我听到的,也许不是真人真事。他的人生转折点,是一次性交。
热门推荐
  • 杠上断袖妖殿下

    杠上断袖妖殿下

    别人穿越都是美男多多,艳遇不断。她穿越后却注定得在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一见钟情的对象竟然是个断袖?!天若情欲哭无泪了。为了抱得美男归,她只好含泪走上将弯男掰直的漫漫不归路,女扮男装接近好来个日久生情。可是,为什么所有人都告诉她,这妖孽看似无害却是真真一肚子坏水儿呢?最后终于不负众望的将他导上“正途”,他要成亲了,可是新郎和新娘都不是她......【内容介绍】片段一:“那张是卖身契?”她呆呆的问。“是啊!”他回答得好不欢快。自己很欢快的把自己给卖了?她僵住。半晌,突然想起什么,于是问:“那我卖身的钱......呃,银子呢?”“银子?”他似乎甚是疑惑,扬了扬眉毛说道:“我这卖身契上写明了,你是自愿跟着我的,没有卖身的银钱!”她欲哭无泪。却听他又笑道:“小东西,别忘了赚钱养你自己和公子我啊!”“......”她可不可以现在反悔啊?片段二:“你不是喜欢莲倾哥哥么?”她疑惑。“那当然!”他含笑点头,眸中含情脉脉。“那为什么不救他?”会有人看见自己喜欢的人掉在坑里却不救的吗?她糊涂了。他轻笑:“他功夫好,我相信他会自己爬上来的!”“万一他自己爬不上来呢?”她眨巴着眼睛问。“他在我心目中永远是最棒的!”他也学着她眨啊眨,波光潋滟的眸子妩媚万千:“你也要相信他!”好吧,他果然是爱莲倾哥哥的,她黯然。而方才,莲倾哥哥明明已经爬到坑口了,却被他一脚又踩了下去的事情,应该只是她的错觉。片段三:“若情,可有伤到哪里?”他一身是伤,却顾不得那袭白衣已经血迹点点,而是焦急的握住她的双肩,一叠连声的询问。她看着那张沾满了泥污的绝世容颜,喉头哽住说不出话来。“都是哥哥没有保护好你!”他满怀愧疚的自责,凤眼中流露出无尽的温柔和心疼。“呜呜呜......”她忍不住扑到他怀里,哭得稀里哗啦。“若情!”他将她娇小的身子拥在怀里,声音哽咽的说道:“就算拼了我的性命,也绝不让别人伤你分毫!”可你却是我情敌!她哭得更加厉害了。推荐好友现代文:《冷傲老公,我不嫁你》潇湘蝶儿《爹地,妈咪还未婚》朱子语《女人,宠你上瘾》能让你流泪的终不是我《娇妻,缠你上瘾》忆梦萧《执爱,豪门嫡妻》子奚推荐好友古代文:《独宠傲娇小贼妃》灵落尘
  • 康熙大帝:玉宇呈祥

    康熙大帝:玉宇呈祥

    《玉宇呈祥》是《康熙大帝》的第三卷,表现了康熙在统一中华、治国安民方面的文韬武略。 平息“三藩”之乱以后,康熙亲赴汴梁,视察黄河,四处物色治河能臣,疏通漕运;任用良将,东收台湾;开博学鸿词科,缓和民族矛盾;南巡金陵,祭祀明太祖,团结前明遗老;纳忠言,整顿吏治,惩办贪官;倡孝道,扮演戏彩;北巡盛京,与东蒙古诸王结盟;西征葛尔丹,完成统一中华大业。
  • 亲爱的自己,亲爱的你

    亲爱的自己,亲爱的你

    毛线知道,找个人结婚很容易,可是找个彼此相爱的人共度一生很难。在遇到杜云之前,她经历了7次恋爱,还有一次骗婚下的闪婚闪离,身心俱疲,万念成空。直到遇见了杜云,她以为这次终于找到了对的人,可以修成正果,然而,现实的残酷接踵而来,第一次见家长,杜云妈妈出手来了一招下马威,将毛线的那一点心动之火彻底浇灭,就算不舍,也毅然决定放手。可面对杜云一次又一次的温柔以对,毛线陷入了两难之间。杜母的阻挠,前女友的挑衅,家庭的变故,女学生的嫉妒,闺蜜的误会……毛线用一个新时代大龄剩女的坚忍不拔,将所有的困难一一化解,同时也清楚的知道了自己最终想要的是什么。当繁华落尽,原来,你在这里,原来,你从未离去。
  • 青城Ⅰ

    青城Ⅰ

    艾天涯喜欢顾朗,如星辰般耀眼的顾朗。 在她十三岁的人生中没有比这喜欢更郑重的意义了。 如果没有突然转学而来的结巴美女叶灵,没有桀骜不驯无法无天的“老大”海南岛,没有以欺负艾天涯为人生目标的胡巴, 没有那一系列极致而疯狂的变故,没有那残酷到不可言说的惊天秘密……这份喜欢将如同每个懵懂少女的心事一样,遥远而梦幻。
  • 朕的后妃,莫得感情

    朕的后妃,莫得感情

    大安朝天子频频跑路,从天而降稀奇玩意绑定最后一位接盘侠。超时空沙雕系统强势来袭,这个后宫不太一样。在被后宫冷落的日日夜夜,被誉为全后宫最菜的皇帝陛下,能否找到属于他的那点小温情?
  • 语言和谐艺术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品位与导向

    语言和谐艺术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品位与导向

    播音主持艺术的改革,肇始于1980年年初,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广播电视改革,是以新闻改革作为突破口的,播音主持艺术的改革势在必行。
  • 封尘在秀逗中的智慧

    封尘在秀逗中的智慧

    本书是一面镜子,让你看清楚自己囧囧、槑槑、雷人的样子,从中汲取成长的智慧!我们要学会珍惜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因为,这每一天的开始,都将是我们余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好多东西都没了,就像是遗失在风中的烟花,让我来不及说声再见就已经消逝不见。给我一个机会,我想做个智者!有智慧,世界都会改变,就算天快亮。能不能,就这样,自由地去分享,醍醐在我们心间,悄悄绽放,那就是天堂!每一次脑袋“秀逗”的瞬间,背后都有一个醒醐灌顶般的智慧。让你看清楚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之事,事后孔明者十有八九。我们永远无法正确、理智地抉择每一件事,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在抉择背后汲取成长的营养。
  • 东边日出西边雨

    东边日出西边雨

    十多年前江湖传言在美国的职场有玻璃天花板,看不见摸得着,在美国公司做事的华裔都只能在技术上发挥,到了管理层就不容易升上去了。这传言也许有几分真,早年华裔在美国大公司也确实多半从事技术工作。文森赵是个例外。他的工作是管理供应商。说起来供应商的管理者和供应商还真的是相辅相成,相生相克,谁都离不了谁。这工作不但需要经验、眼光、手段,还需要时间建立人际关系。文森干这一行多年,是个中高手,在他们公司担任供应商管理资深总监,向生产副总裁汇报。他们公司虽然位于旧金山湾区,但主要供应商都在亚洲,所以他差不多每两个月就要往亚洲跑一次。
  • 风中的叙述

    风中的叙述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职场的24个悖论

    职场的24个悖论

    《职场的24个悖论》由廖康强编著。哲学看似晦涩艰深,却恰恰是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总结出的人生智慧,是以简代繁,去粗取精的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化解职场的复杂性。《职场的24个悖论》就是从哲学这一全新的角度来阐释和剖析职场,用哲学悖论来揭示职场中矛盾和冲突的思想根源,帮助人们了解职场,掌握职场生存与发展的技巧。花一些时间读一本这样的书,从哲学的角度去寻找一些问题的答案,或者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处理职场问题的借鉴和参考。希望透过这24个悖论,你能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职场,为自己打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