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努力把握每一天。其实每个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遗憾,在人生的旅途中,一个小小的决定也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一生。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不停地作着选择,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些选择的影响可能会慢慢积累,一直影响着我们。如果当初我们不那样做,现在会不会更好?如果我们有能力去改变过去,现在会不会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也许,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答案的过程,努力地把握每一天,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
(2)拥有“鹰眼”,防微杜渐。“蝴蝶效应”往往给人一种对未来行为不可预测的危机感,从积极方面来说,人们能够防微杜渐。“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细微变化都会对全局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细节又往往能决定成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拥有一双“鹰眼”,也就是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所谓观察力,就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它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
(3)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蝴蝶效应”的理论告诫我们要坚持注意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别,要对这方面的微小差别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时刻保持一种健康清醒的心态。如果我们抱着一个健康的心态积极地去面对生活,生活自然会充满阳光。或许偶尔会有不可避免的负面情绪产生,但只要明白了“蝴蝶效应”的危害,就会及时注意调整,防微杜渐;即使遇到意外的委屈,甚至屈辱,也一定会处理得大度、得体。如此一来,生活自然就会如阳光灿烂了!
3. 登门槛效应:利益受损
◎了解“登门槛效应”
20世纪60年代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帕罗阿尔托市,一个年轻人一大早就来到居民区,挨家挨户地按门铃,自我介绍是“社区安全驾驶公民活动”的代表。他既不推销商品,也不做其他宣传,而是提出了一个荒唐的要求:允许其在该家前院的草坪里放置一块牌子,上面写上“小心驾驶”的字样。
之所以说该要求荒唐,是因为从其所拍摄的照片上可以看出,本来绿茵茵的草坪被一块巨大的标志牌遮挡了一半,漂亮的大房子也被“小心驾驶”几个血红血红、歪歪扭扭的大字“衬托”得不伦不类。几天下来,这个年轻人差不多跑了100户居民,结果有65%左右的居民不同意,35%左右的居民同意。
明知道在草坪上竖这么一块大牌子会破坏庭院的环境,为什么还有35%的居民表示愿意呢?研究者调出一个月前的实验数据,从中发现了某些规律。原来一个月前,另一位年轻人自称是“交通安全居委会”的志愿者,也敲开了这100户居民的门,请求在他们院中竖立一块标志牌,标志牌只有8平方厘米大小,上面“安全驾驶”几个字字体工整、色彩柔和。
结果,当时差不多有一半的居民同意,一半的居民不同意。经过数据分析,研究者发现,在上一次同意竖立小标志牌的居民中,这次有55%表示赞同。而在上次不同意竖立标志牌的居民中,这次只有17%的居民赞同。
这项实验开始于1966年,此后,人们又进行过多次类似的上门实验。他们上门实验并不是对汽车安全驾驶之类的事情感兴趣,而是想探究这些劝说方法为什么会奏效。
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后,他们得出结论:认同较小请求的人往往将自己看做一个乐于助人或乐善好施者,而这种自我感觉使其在下一次被要求更多的情况下仍愿意提供帮助。这一办法后来为融资者所大量运用,他们总是在第一次上门时求取一点点,而后再来求取更大的份额,结果是屡试不爽,收益多多。
直到今天,一些金融机构仍然在玩弄着这套把戏:什么金卡、银卡,透支消费,刷卡送保险等,先用一些小恩小惠将你引诱过来,然后再将你彻底套牢。当然,有时双方是共赢的,但对不知道这个游戏规则的消费者来说,结果可能是残酷的。
一个人如果接受了别人的一个小要求,那么别人在此基础上再提一个更高点儿的要求,这个人也会倾向于接受。我们把这叫做“登门槛效应”,也叫“得寸进尺效应”。
其实生活当中,我们很容易被“得寸进尺”,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不好意思”拒绝,从而导致自己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小故事
女士逛商场时,经常会被人拉住。“小姐,你皮肤有点儿干呀!我们给你做个免费的补水面膜,耽误不了你几分钟的。”少不更事的女士,没有理由拒绝这“要求”,于是就答应了。她们在享受面部按摩的同时,还不能抗拒促销员指出皮肤瑕疵后向她们推荐的美容方法和美容产品,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她们似乎被洗脑了,“不好意思”拒绝所有这一切,走出商场时拎着满满一袋子根本不需要的护肤品,甚至还办了一张上千元的美容卡。
接着,找个饭馆吃饭,点完菜后,伙计仍不厌其烦地向她们推销本店的特色菜,本来菜已上够,但伙计的热情又让她们失去了主意,觉得“不好意思”拒绝,最后只好同意加一个菜尝尝。
最后,摸摸吃撑的肚皮,瞅瞅餐桌上的剩菜,拎起沉重的塑料袋,心里似乎不是滋味儿,怎么也乐不起来,反而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回到家后,就是想不通:“怎么可能?我怎么会这么傻呀!”没错,如果直接让她们买下,她们肯定不会这么傻。可是,聪明的人也经不住这一步一步软磨硬泡,被一个个小馅饼引入更大的陷阱。
◎如何避免“登门槛效应”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答应了小要求后,更容易接受大要求呢?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和自我概念都有一定的连续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一个判断,然后就会做这种人应该做的事。别人有求于你,而你也因为是小小要求便“不好意思”拒绝,便接受了,而在你接受之后绝对会产生自己很乐于助人的“幻觉”,再考虑大要求时,往往就不愿意让这种乐于助人的“幻觉”破灭,也就“不好意思”再拒绝了,心理学上叫做“认知不协调”。那些在商场里被人拉去做美容的女士,开始听人家说自己的皮肤问题时显得对自己的形象很关心,于是去做了免费的面膜。后来被人家怂恿买化妆品、办会员卡,为了显得自己爱护皮肤大于爱护钞票,是为了美容而不是为了免费的面膜,她们就让商家“得寸进尺”了。
如何做到不被“得寸进尺”,其实并不难,可以尝试应用以下这些策略:
(1)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该拒之门外就要果断地拒之门外。在心理学上,“不好意思”是一种无法确定的情绪,这个情绪会被别人操纵,最终使你作出被动的选择,从而导致你的利益受损。
(2)避免愚昧的一致性。“承诺一致性原理”就是一旦我们作出了一个决定,或选择了一个立场,就会有发自内心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来迫使我们与此保持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保持一致”都是一种最具适应性、最受尊重的行为,“前后不一”通常被认为是不良的品行。美国作家曾说过:“愚昧的一致性是小心眼中的妖精。”随着事情的进展,一旦发现自己的利益将会受损时,就不能再坚持这一原则,否则就是愚昧的。
(3)给自己定一个底限。“底限”即最低的条件或限度。做事一定要有底限,超出底限要坚决地说“不”,不可总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不能总是一味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否则,利益受损的永远是自己。
(4)不轻易承诺,三思而后行。在我们开口说话之前一定要慎重思考,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轻易作出承诺。对于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做,不打算做或不应该做的事情,绝不能去承诺。
4. 酒?污水效应:难成大事
◎了解“酒?污水效应”
人类的心理现象千奇百怪,在心理学里常常将一些心理现象称作某种心理效应,“酒?污水效应”就是其中之一。
“酒?污水效应”说的是如果你把一汤匙的酒倒进一桶污水里,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你把一汤匙的污水倒进一桶酒里,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这就是说,不管你原先是什么,只要你倒进了污水,不论倒了多少,你所得到的必定只能是污水。因为在人们的心理上已经认定你的桶里是有污水的。
即使你原先是一桶醇香的上等美酒,只要你倒进了污水,哪怕是一汤匙的污水,你便无论如何也无法清除掉了。在任何人看来,你的桶里再也不可能是醇香甘甜的上等美酒了,因为你自己倒进去的那一汤匙污水早已和原先的美酒混为一体了。如若倒进去的不只是一汤匙,而是更多的污水,那么谈何有酒呢?
“酒?污水效应”是一种非常好的寓意,说明了我们在生活中要特别留神,不能误将污水倒入美酒中。美酒酿造绝非易事,只有懂得珍惜才能享受到品尝的乐趣。倒进了污水,也许他人并没发现,暂时还可能会被误认为是一桶美酒。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倒进了污水的酒一定会变味儿的,一定会变质的,一定会被人们知觉的。更不用说当你倒进污水时被人们所发现了,人们的心理上又怎么能够再去接受你这桶被彻底污染了的脏酒水呢?
所以,生活中的我们不能只图一时之快,不能只求一时之便,不能只解一时之恨,不能只贪一时之财,不能只省一时之事,轻易地倒下哪怕仅仅只是一汤匙的污水。
“酒?污水定律”说明,对于坏的组员或东西,要在其开始破坏之前及时将其处理掉。
“不好意思”的心理就如这“污水”,极具破坏性,我们要及时意识到并处理掉,不然,恐怕难成大事。
◎小故事
黄帝时,大隗是一个很有治国才能的人,黄帝听说了他的才干后,前往具茨山拜见,方明赶车,昌寓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的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还没有什么人可以问路。
他们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特别啊!不只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说:“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又何须多事呢!我幼小时独自在宇宙范围内游玩,碰巧生了头眼眩晕的病,有位长者教导我说:‘你还是乘坐太阳车去襄城的旷野里游玩吧。’如今我的病已经有了好转,我又将到宇宙之外去游玩。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我又何须去多事啊!”黄帝说:“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天下。”少年拒绝回答。
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也就是去除过分、任其自然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如何应对“酒?污水效应”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害群之马”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我们性格上的缺陷——凡事总“不好意思”,如同性格上的毒瘤,使人体处于严重消耗的恶病质状态——难成大事。
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了。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
所以,鲁迅有一句人们都认可的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如何认识自我,应对“酒。污水效应”?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跳出“自我”这个圈子,突破“自我”的局限,“以人为镜”,通过与别人行为及优缺点的比较,来获得对“自我”的认识。
(2)利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消除认识“自我”的“盲区”。一般地说,认识别人比认识“自我”容易,即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自己要能够广泛地收集周围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并通过认真分析和判断来认识“自我”。
(3)要掌握一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因为这与正确认识“自我”密切相关。这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主要有: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能既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又不会被别人操纵;遇事能够冷静理智,不会感情用事,等等。
(4)多与人交往,参加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可以检测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