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79700000001

第1章 周一:我应该怎样生活?(1)

读者,以及等待读者的内容

读者:您这里的白色墙壁真棒啊!

哲学家:漂亮吧?全部是象牙做成的。

读者:不赖。这里的视野也很棒。站在这上面看世界,让人几乎有些目眩神驰了。

哲学家:会随着时间慢慢适应的。您放心,过几天您就会习惯俯览整个地球了。

读者:这里是最高的一层吗?

哲学家:刚好相反:这是最低的一层。象牙塔都是这样的,一楼已经相当高了。不过还有很多高得多的楼层。

读者:那您住在最顶层?

哲学家:不,才不是。我的房间只比这高一层。

读者:那我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哲学家:以最常见的方式——您翻开了一本有关哲学的书!现在您既然已经来了,我当然希望您可以接受我的邀请。

读者:您想邀请我做什么呢?

哲学家:我邀请您和我一起探讨一个星期的哲学。

读者:这正好。我一直都很好奇,哲学是研究什么的。不过估计您也猜到一二。不然我根本不会拿起这本书。

哲学家:是的,我猜想您对哲学感兴趣。不过,您是否可以向我多透露一点儿关于您本人的信息呢?

读者:这可不行。也许您可以告诉我,您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交谈对象呢?

哲学家:这个吗,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对象。

读者:例如?

哲学家:也许您是一位高中生,正在考虑是否应该就读哲学系。或者您是一位退休的英语教师,想着研究研究哲学也许会十分有趣。

读者:有可能是的。

哲学家:也许您是一位物理学家,总感觉物理和哲学之间有着某种深层的联系,而且很想知道,究竟什么是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又或者您是一位有类似想法的心理学家。

读者:很可能。

哲学家:您也可能是一位政治家,在思考哲学是否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看清楚正在推行的政策的本质。所以说,我可以想象的谈话对象有很多。

读者:那如果我只是一个在寻找生活意义,并想知道是否能在那些哲学家的书中找到答案的人呢?

哲学家:那我当然也很欢迎。不过我还是会将您假设为一个到目前为止对哲学了解不多,或者一点也不了解却又很认真的想多了解一些的人:了解关于哲学本身。

读者:您说的“哲学本身”指的是什么?

哲学家:我的意思是,我很乐意和您真正地探讨哲学。我将带您真正了解一些哲学问题的思考,而不仅仅是讲几个关于著名哲学家的小故事,或者只是叙述一下,这位哲学家说过这个、那位哲学家又说过那个。我更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什么才是“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在一周的时间内指导您去独立思考哲学问题。

读者:听起来不错。不过这可行吗?

哲学家:我认为可以。用一周时间来学习哲学当然不能和读哲学专业相提并论,不过您还是可以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了解哲学研究的是哪些话题,以什么方式研究,再决定是否想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读者:那我们怎样开始呢?

哲学家:最好从对您来说最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始,然后再看我们的谈话会将我们引向何处。

读者:这样会不会有点乱?

哲学家:不用担心,我会注意让我们的谈话不偏离轨道,并且至少将最重要的哲学问题在一周之内都过一遍。要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时地做些笔记,对于帮助我们不偏离主题或许很有用。

读者:好主意。我当然也希望在我们的谈话结束后能有所收获。让我们现在就来做个小笔记吧。

第一份 谈话记录

这本书面向的是所有想了解什么是“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并有意自己进行尝试的人群。读者不需要具备任何基础知识,只需要做好讨论哲学话题和倾听哲学论述的准备。如果有的人模糊地感觉对哲学有一些兴趣,那么在考虑哲学是否值得进一步探索这个问题上,这本书可以帮助他们找到答案。为此,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哲学中最重要的话题以及哲学的研究方式。

关于“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

哲学家:您想从哪个哲学问题开始呢?

读者:我可不可以直接问个高难度的问题?

哲学家:为什么不可以?

读者:那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对吧?

哲学家:绝对是!不过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方面,想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无非是想知道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换言之:什么才能算是美好的人生。另一方面,这个问题也暗示着,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因为生命毕竟是有限的。

读者:我主要想的是后一个方面。过几年我就不在了,用不了多久也没有人会再想起我了,而且总有一天地球会被吞噬,所有的生命都将消失。我们自然会问自己: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哲学家:事实上我们确实会思考这个问题。而且,估计人的天性注定了会对自己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我们终将走向死亡,因此我们将自己的生命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并试图寻找它的意义。

读者:那么,答案是什么?

哲学家:您大概也想象得到,为这个问题找到一个好的答案是相当困难的。我们也许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基本的思考来回答:

(1)生命是有限的。

(2)如果生命是有限的,那么就没有意义。

(3)所以生命没有意义。

因为结论是有效的,因此我们要么至少驳斥(1)和(2)这两个假设前提中的一个,要么必须接受推论(3)。

读者:怎么能驳斥生命是有限的呢?

哲学家:身体的死亡是很难驳斥,不过有些哲学家尝试过论证灵魂的不朽。

读者: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将在死后为我们的行为买单,而这正是生命意义的所在?

哲学家: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不过您也想象得到,很难找到任何支持关于因果报应这个设想的论据。这更多只能说是很多人的一个愿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既然此生无法实现,那么要在来世完成。

读者:这确实会让人感到一些安慰——除非你碰巧是个恶人。

哲学家:不过,正是因为这个想法让人感到安慰,所以它很可能只是我们的一个美好愿望,而不是基于任何靠谱的依据。有些哲学家因此认为,我们应该接受一个事实,即找不到“关于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的答案。生命是荒谬的,而死亡则是它的终点。

读者:也就是说,好像咖啡杯和T恤衫上写的口号那样:“生活不易。终会落幕”[1]。不怎么美好的前景。

哲学家:不过,即使明知道生命是荒谬的也能将生活进行下去,倒也具有一种悲壮的英雄气概。存在主义[2]者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好的一面。

读者:这个吗,我还得琢磨琢磨。

哲学家:如果既不想否定生命的有限性,即我们论据中的第一个假设前提,也不想接受推论,即生命没有意义,那么只剩下驳斥第二个假设前提,而且这在我看来也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不应该假设,有限的生命不能具有意义。

读者:可是如果我们的生命最终总会终止,那么它能有什么意义呢?

哲学家:在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举一个很通俗的例子:炎热夏日里的一杯清凉冷饮,它的意义是什么?

读者:意义在于它可以解渴。

哲学家:能够在一个酷暑的夏日里解除干渴,当然可以算是一件好事吧。虽然这不是永恒的享受,可是有它比没有它强。

读者:所以您认为,与此相同,生命的意义也在于活着的时候尽可能地享受生活?

哲学家:我说过,什么才算是美好人生是另外一个独立的问题,我们应该紧接着来深入讨论。不过首先我只想说明,有限性并不理所当然地使一件事物的价值或者意义化为乌有。甚至我们或许可以更进一步地说,唯有有限的生命可能才有意义。

读者:这是为什么?

哲学家:如果可以长生不死,我们的生活是否真的更好呢?我却认为,这样一来一切反而失去了意义。人们可以将所有的决定反复修改,所有实现了的目标都只是阶段性的,而终极目标根本不会存在。这就像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一样。我们的人生根本无法成型。

读者:而且那可能会有一点点无聊啊。不过另一方面,如果死后生命不会延续,那就好像自己的人生故事最终不会受到评判。不管我生活得是好是坏,最终都不过是死去。所有经受的痛苦都成枉然、所有的美好也都只是过眼云烟。

哲学家:在这点上我和您一样感觉不太舒服,而且我不认为我们可以完全摆脱这种感觉。不过,至少我们还可以说,曾经拥有了,即使短暂也是美好的。所以尽管生命是有限的,它的意义也可以存在于尽可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读者:因此我们主要思考的应该是,什么是美好的人生?

哲学家:没错。而这才真正是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关于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鉴于生命的有限性反而在哲学中不那么重要——或许是因为提不出太多站得住脚的论据。

第二份 谈话记录

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我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也就是什么才算是美好的人生。这是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二,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实际上也是对生命是否真的有意义提出了质疑,因为生命终究是有限的。如果生命是有限的,而有限的东西似乎都没有意义,那么生命就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尝试去否定生命的有限性(并且论证灵魂的不朽);我们可以接受生命是荒谬的(并且努力让自己过得精彩);然而我们也可以反驳从生命的有限性推断出生命没有意义这个观点。为什么只有永恒的东西才具有价值?生命的意义也许正需要以生命的有限性作为前提?

哲学家,作为美好[3]生活[4]的专家

读者:您是说,什么是美好的生活才是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哲学家:是的,或者也可以说就是“我应该如何生活”这个问题。

读者:但是,哲学家们难道真的想去规定其他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吗?

哲学家:这里指的当然不是由一个哲学家规定一个不是哲学家的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哲学家怎么会这么想呢?

读者:那哲学家的目的是什么呢?

哲学家:他们是想帮助人们,让每一个人想清楚,他想要怎样的人生。您可以回想一下在学校时上过的伦理课。那些课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认真思考什么是正确的行为。

读者:我以为是向我们传递价值观。

哲学家:如果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那教育最多只能算是驯兽或家长式的管束。况且,如果你让别人不加思考地按照其他人说的话去做,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读者:要想能够引导别人,自己就得知道得更多。哲学家是不是特别优秀的人?

哲学家:不是的,我并不这么认为。不过我们也许应该简单地说明一下,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优秀的人”。

读者:一个很少做错事的人。如果让我说的话。

哲学家:可是做错事也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虽然知道怎么做是对的,却仍然不这么做。

读者:您的意思是,比如一个人知道他应该早晨早点起,因为他有很多事情要做,可还是没这么做,因为待在被窝里太舒服了?

哲学家:没错。这种情况属于意志力薄弱:不去做自己认为最应该去做的事。这很常见——哲学家在这点上也和其他人一样不能免俗。就这点而言他们也不能算是特别优秀的人。不过,就算做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也可能会做错事:当你把一件实际上是错误的事情当做正确的看待。

读者:您想到了什么?

哲学家:例如,如果一个小偷认为,他偷点儿东西完全没错,因为他是那么的穷,而百货公司那么有钱。那他就错了。他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正确而实际是错误的事情。

读者:就是说您也不认为,哲学家更清楚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哲学家:怎么说呢,或许哲学家确实在起跑线上有一定的优势。不过您要知道,具体的行为才是关键。您可以设想一个您不知道该怎么做的具体情景,例如您在考虑是应该帮一个朋友搬家呢,还是去看望您生病的祖母。您认为促使您做出决定的关键是什么?

读者:也许要看朋友有多需要我,我们的关系密切不密切,祖母病得重不重——诸如此类。

哲学家:说得对。而哲学是给不了您这些问题的答案的。全世界没有一本哲学书里可以找到关于您祖母病得重不重这个问题的答案。

读者:啊,我明白了。哲学不对具体的行为发表任何意见。那么它究竟怎样告诉我,应该如何生活呢?

哲学家:哲学可以提醒人们注意那些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却对做出正确决定很重要的观点。还可以让人们重视那些他们往往无法看清楚的不同情况之间的关联。哲学家尝试将我们的很多实际思考进行总结并指出其中的基本结构。等我们一会儿也具体地思考某个问题时,您就会清楚我的意思了。

读者:可是真的需要这一切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吗?

哲学家:我来给您做个比喻吧,类似的比喻柏拉图也已经用过。拿以下三个人为例:一个会拼写的人、一位作家和一位语法老师。他们的能力孰高孰低?

读者:作家和语法老师必须也会拼写。但是作家不一定非得是语法老师,而语法老师也不一定非得是作家。那个会拼写的人,既不一定非得是语法老师也不一定非得是作家。

哲学家:可是想学习正确拼写的人也需要学习语法,这是为什么?

读者:因为这对他学习正确拼写有帮助,我觉得。

哲学家:也就是说那个普通的会拼写的人也必须懂一些语法,作家也许懂得更多。或许他们两人下意识地都能用对大部分语法,只是如果他们对语法也有所研究的话,那么运用起来会更轻松、更自信。

读者:这一切和哲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同类推荐
  • 孟子与公孙丑

    孟子与公孙丑

    本书涉及管仲、晏子、曾子、孔子、告子、大舜、周公、商汤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及汤武革命、汉宣帝废立太子等纷繁的历史事件,南先生在讲授时采用一贯的“经史合参”、融会百家的方式,旁征博引、贯穿古今中外地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给予了中肯而精辟的评价。他还将《公孙丑》与《礼运篇》、《论语》等儒家经典相互发挥,阐扬儒家学说精髓,并将其中的哲理、甚至整个儒家学说与其他学说、教义进行比较,分析《孟子》对人类文化的深远影响。南先生的讲述博大精深,涵盖个人内养的原则、方法和外用的境界、器度,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人事制度、财经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圣贤之路”、法律体系等方方面面。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 菜根谭

    菜根谭

    《菜根谭》涵盖了中国人处世哲学的方方面面,如果能读透这一本书,那么便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能够让自己在这纷繁多变的世界里从多个方面感悟、体谅、修行,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 道中的道

    道中的道

    人生即是道场。心中有“道”,所以气度非凡,凭借强大的正能量震慑场面、影响他人,左右事态的发展。与人相处,从道家思想中修习“道法自然”、“不争”、“无为”等智慧,都可以取得良好的预期,获得非凡的成功。本书通解道家的生存智慧,明辨万物变化的玄机,提供为人处世的进退方略。每一个故事都能给予你一个顿悟,在不断感悟中内心的能量不断增大,从现实起步,从小处着手,在点滴中改变自己,你会发现人生可以更自在,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 方法论·情志论(译林人文精选)

    方法论·情志论(译林人文精选)

    《方法论·情志论(译林人文精选)》是笛卡尔的经典哲学论著,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方法论·情志论(译林人文精选)》中笛卡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个基本步骤:怀疑一切、拆分问题、从易到难、综合解决;他所倡导的理性思维开创了近代哲学史的先河;《情志论》探讨了人类的情绪及心理问题,其精神物质二元论深刻影响了后世。
热门推荐
  • 痞女要休夫

    痞女要休夫

    “王爷,你爱我吗?”“不爱。”“那你丫的占着茅坑不拉屎!”某痞女暴跳,凝眉叉腰:“现在商量商量,是你休我,还是我来休你!”王爷嘴角搐:“休想。”。
  • 燃烧的雪

    燃烧的雪

    还真有点两年前朋友说的那样,她的文笔确实很棒。无论是写人生,写爱情,写风花雪月,写白云蓝天,写岁月催人,写草生木长,都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怨和忧伤,而这些哀怨和忧伤里,似乎又时刻地闪耀着坚韧的光芒。人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诗人们几乎无法回避的一个主题。
  • 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

    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

    本书向读者一一介绍什么是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如何抓问题的,是怎样进行访问、观察和调查研究的,是怎样求新的;新闻精品的标题、导语、背景、结尾是怎样写就的;新闻精品的语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选择和运用的;新闻精品是怎样采写典型报道、人物通讯、经济新闻、会议新闻、批评报道的;新闻精品是怎样进行长期积累和精心修改出来的,等等。《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第一版2009年出版以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与厚爱。近十年间,作者在继续探索新闻精品形成的规律、特点过程中写就了26篇文章,共计约10万字,经整理补充进书中,并删去原书中不够精练的部分文章。
  • 思念与惜别(漫漫求知路)

    思念与惜别(漫漫求知路)

    思念是心灵的栖息,是感情的慰藉,是精神的享受,是淡淡忧伤中的喜悦,是温馨中的片刻孤寂。思念是流淌在心灵深处一首无字的歌,隽永,悠长,有人值得你默默地思念,是幸福的;你能让远方的人默默地思念,是欣慰的。思念是孤独中开放的花,带着几分忧伤,几分惆怅,甚至还有几滴晶莹的泪滴……
  • 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

    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飞虾带剑舞

    飞虾带剑舞

    一个夏日的早上,暴雨初晴。富家河镇的集市上,来了一个中年妇女,她头戴一顶雪白的大草帽,肩挑一对小木桶,身后跟着一个小女孩儿。这是母女俩。母亲中等个子,身材不胖不瘦,面相十分俊俏。她前面的木桶里装着银龙小虾,后面的木桶里装着金龙大虾。她迈着均匀的大步进入市场后,把木桶轻轻放在街口一个酱油铺的墙下,女孩儿从背着的褡裢里拿出一个乌黑的圆牌,一边“当当当”地拍打,一边大声叫喊着:“活银龙小虾,活金龙大虾,卖银龙小虾,卖金龙大虾……”
  • 胡希久(短篇三题)

    胡希久(短篇三题)

    听王六介绍,老家伙名叫李贵,金子没少淘,依然受穷,年过七十快完蛋了,忽然上来劲头,要给儿孙“留纪念”。他们村前有两条分别向东南、西北爬去的干河套,黄灿灿砂金就出在那里。村民翻了十多遍,早已弃置不顾,他拐拉拐拉地来了。带领两个儿子出没于坟地似的沙堆间,居然又淘出金子,居然十八两之多!多少同行与他谈崩。这回我给他最高价——事后叫他扯胡子捶胸脯寻死觅活吧,干我们这行的没时间讲天地良心。老家伙一身说不清是灰是紫的土布棉衣,脸似猪肝,几根如同烤焦的胡子。大手掌又黑又皱,手指似伸不开,又有点罗圈腿——我知道,这皆由活儿累又营养不良所至。
  • 神凰帝后

    神凰帝后

    第一次相见,她差点毁了他的命根子,让他断子绝孙。第二次相见,她被迫逃进丹炉,被烧的浴火重生。偏偏某人做了错事还不自知:“哇!好漂亮的火凤凰,亲一个。”她气的牙根痒痒却又无可奈何。终于逃了,在相见,却被他捞起认为干女儿,整天亲个没完没了。终于有一天,他跪在她面前,手里拿着大钻戒和传国玉玺说:“女人,我愿以万里江山为聘,你嫁我可好?”她红唇轻勾,邪魅一笑,挑衅的勾起他的下巴:“娶我,江山为聘怎么够?”九州大陆,风云际会,当强者遇到强者,势必会演绎一场旷世恋歌。
  • 惊世魔妃:废柴二小姐

    惊世魔妃:废柴二小姐

    一部凤吟决,男友夺她家产,害她爷爷,将她囚禁起来折磨三年。三年隐忍,本以为大仇得报,却不曾想那才是真正的末日…一朝穿越,她是没有灵力人人唾弃的废物。可事实上,她聪慧有心机,冰冷且无情,手段利落狠辣,杀人于无形。独一无二的凤吟决,双灵印,废物二字,从来都不是她的代名词。宫殿之中,她一袭红衣妖娆似火,一双漆黑星眸却是冷若冰霜,“世于我不仁,我留世何用!”那些曾经欺她辱她、伤她害她的人,她一个都不会放过!无意间救回的邪魅男子,从第一次见面就对她百般呵护,万般宠爱,一次次接近她,却被她一次次推开。“我不信一个人会无缘无故地对一个陌生人好,所以,我不信你。”这场爱的角逐,是真的一见钟情?还是另有所图?
  •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