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07500000009

第9章 关于舆论监督的自问自答

一、问:在你们的节目中,人们可以看到很多社会生活中丑恶的事,有人称之为社会阴暗面,阴暗面看得多了,老百姓会不会对这个社会丧失信心呢?

答:不会。因为一个社会,只有阴暗面都不许百姓知道才会让人丧失信心。社会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身边发生着各种各样不美好的事情,但在各种媒体上我们看到的都是阳光灿烂的一面,这不公平,十几亿人被愚弄着总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更何况丑事就发生在民众身边,纸当然包不住火,可是由于没有媒体的公开报道,因此这样的事大多采取小道消息的传播方式,可这就带来了弊端,因为一传十十传百的过程中,添油加醋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丑恶的事在这样的传播中往往被夸大,因此在百姓心中的阴影就更大,破坏力也更大。而一旦公开报道,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避免了对社会中丑恶之事的渲染。

人们在媒体中看不到各种社会中存在的丑恶之事报道时,一种怀疑与不安定的情绪就会在愤怒的人群中酝酿升腾,直至能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出现火山爆发式的释放,破坏力自然极大;而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在各种媒体中,公众都可以看到这个社会对丑恶之事的曝光和处理,那种怀疑与愤怒的能量便经常得到释放,于是便很难累积到火山爆发的程度,社会的安定当然就更容易实现。

更重要的是,由于舆论监督的力量日益增长,大量社会上丑恶之事被处理,民众在拍手称快之时,看到了这个社会的良知和正义公理是可以得到维护的,这个时候,即使眼前仍存在很多问题,生活也比较困难,但还是会建立起对这个社会的信心。而反之则不然,后果自然令人担忧。

二、问:我们发现,有很多问题一经舆论监督,事情就很快解决了,因此很多人习惯遇到问题就找你们,请问,你们是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的吗?

答:既是又不是。说是,那是因为正如你提问中说的,好多具体的事一经媒体介入便顺利解决,甚至很多问题是拖了很久的,但几乎可以说,哪一个问题,只要事实符合,的确是该解决的,那不管阻力多大,一旦媒体加大对这件事的监督力度,不管怎样,总是会得到还能令人满意的处理。从这个角度说,舆论监督的确是处理具体问题的一个好武器,这就难怪很多百姓会手拿状纸靠近各个在舆论监督方面有好口碑的新闻单位,希望冤屈一经曝光立即得以昭雪。

但这个时候我又要说,舆论监督的目的并不是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也不能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

在这里我可以算一笔账,《焦点访谈》按常规一年应该播出三百六十五期,而由于“两会”等特殊情况,一年大约播出三百四十多期。在这三百四十多期之中,批评性报道满打满算也就二百期,而在我们新闻评论部,每天接到各种反映问题的来信和电话就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您看,我们一年播出的节目数量都赶不上一天之内人们反映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您能说《焦点访谈》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吗?

也因此,在制作批评性节目时,选题便力争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希望对这个问题的报道能带动与此相似事情的处理。归根到底,媒介行使的只是舆论监督的权力,而不是事无巨细地解决具体问题,因为媒体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样做的权力。它不过是每天在社会的夜空为安全而经常敲起的警钟。

三、问:很多百姓把你们当成“青天”,有什么冤屈就找你们,不知你们是怎么面对他们的?

答:最初是“铁肩担道义”的喜悦,人家这么信任咱们,咱们得帮助人家解决问题啊!于是这个想帮,那个也想帮,一段时间过后,忙了个精疲力竭,问题也没解决几个,喜悦感开始丧失。

第二阶段是痛苦的自卑阶段,终于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倾尽全力也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这个时候面对来信面对上访群众盼望的目光,我很想告诉他们:我也无能为力。但又怎能说得出口,于是“所有痛苦都自己扛”,向你倾诉的群众以为事情这下可解决了,可把重担接过来的我们都清醒地知道,能被具体解决的事情只是少数。

第三阶段是超越了喜悦与自卑的低头前行。这个时候终于开始明白,新闻记者并不是救火队员,今天东边明天西边,恰恰相反,新闻人正是要通过对一个又一个典型事例的报道去推动社会良性运转机制的建立,只有一个社会拥有了良好的运行机制,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才会解决有门,那一张又一张愁苦的脸才会尽展笑容。

也因此,舆论监督的真正目的,是在初起时把建立社会良性运转机制当做自己真正的目标,而当机制建立之后,要监督的则是这个机制的运转。

而在今天,当想到机制正在建设之中,而一些具体问题我们又大多无法帮助解决的时候,面对信任新闻人的百姓,我就有种负疚感。但负疚和愤怒一样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只有咬紧牙关盯着很美丽的将来争取快点向前走。

四、问:看一些报道,我得知,在中央电视台门口有两条长龙,一是来告状的,二是不好的事被拍摄之后来求情争取别播出的,你怎么看待后面这支队伍,他们会消失吗?

答:我认为这后一支队伍的出现很正常,连犯了罪的都可以请律师来为自己争取权益,那当官的把事演砸了,事情曝光以后挣扎一下也是人之常情,我相信这种事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会有。

但要申明一点,这后一支队伍可是隐形的,在电视台的门口,你绝对看不到这支衣冠楚楚的队伍,他们大多在星级宾馆住着,拨打着各种有权力人士的电话,当然也有直接撞进电视台的,不过这样的求情效果大多不好。

说求情的一个都没奏效那是不可能的,但奏效的不多也是事实,因此当人们问我:这么一支求情队伍什么时候能消失?我的回答一般是:只有当求情大多落了空的时候,这支队伍才会慢慢萎缩,然而完全消失那是不可能的。

另外一个问题需要声明,进京来求情的大多是公款消费,各地的监察单位也应该把这一点放到监察内容之中。求情大多是为保官,这该算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腐败,我想将来不久,哪个地方处理它这么三四起,进京的队伍也能消停点儿!

电视台这边严格把关,让求情的不好使;某些领导自重一些,不把求情电话打到电视台;当地监察部门处理一些公款保官的行为;电视台在适当时机也曝光几起进京求情的事儿……相信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电视台门口求情的队伍会短一点儿少一点儿。

五、问:你们的很多节目一播出,当地的领导便拍案而起,一番批示和督促,问题便得到解决,你怎么看待这种领导出面问题才得以解决的方式?

答:首先是感谢,其次是希望将来问题的解决不必再麻烦领导出面。

1998年3月份,由于要制作《焦点访谈》开播四周年特别节目《再聚焦》,因此追踪了好多以前播出节目的结果,还真像您说的,很多节目播出以后,省委书记、省长立即作出批示,很快的时间里,问题解决了。为了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有的省区还决定:把《焦点访谈》这一期节目在该省电视台连续播出几天。另外,还有的省领导在看过《焦点访谈》对该省某一事件的曝光之后,第二天就赶往事发现场,问题也自然得到解决。

当然要首先感谢这些领导,一来解决了具体问题,二来他们的批示和赶往现场本身就是对舆论监督的尊重和支持,第三要感谢他们眼里装不下沙子般看见问题就要解决的工作态度。可是如果慢慢地各种媒介都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上那就大错特错。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舆论监督的一个目标正是人治理念的淡化,政府的官员也不该如救火队员一般盯着媒介,而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一个又一个事情的解决都该由法律由规章制度来完成。任何一件事情之所以被曝光,不外乎是违反了法律或相应法规,那么事情既已败露,法律和规章制度就应该显现尊严,违法者必然得到相应处罚,而不必非得等到领导发话之后才开始行使自己的权利。否则,依法治国不就成了一句空话吗?

当然,这还是个长远目标,也许目前的很多事情,还应该按照中国特色的方式来办,只是希望过渡期越短越好。

六、问:由于舆论监督的力量日益增长,是不是更应验了那个说法:记者是无冕之王?

答:绝对不是。在中国认为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和认为顾客是上帝的说法一样可笑。

所有的商店都高喊着“顾客是上帝”,但在我们这个不信上帝的国家里,上帝和普通人几乎是一个概念,因此上帝购物依然要战战兢兢是再正常不过的。

同样道理,记者是无冕之王这个说法多少有点儿安慰剂的意思,但是:安慰剂一般没什么副作用,可这句话却有。如果你要不信它还罢了,一旦诚惶诚恐地信了,然后在工作中以为自己是无冕之王那你的麻烦就大了,相信没多久,撞得头破血流之后,你就会气愤地回头找那位教你这句话的老师!

因此奉劝所有刚刚走上新闻道路的同仁,还是把自己当个记者为好,而对于那些因为听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才打算走进记者队伍的朋友来说,最好先考虑一下,如果不是什么什么王,你还打算不打算当记者?

也许很久以后,新闻的力量在社会中越来越大,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一根良心支柱,相信那时正直而优秀的记者,自身的发言权会不可小视。但这还都只是目标而非今日的现实,其实即使明天真的如期而至,记者心中也未必要有无冕之王的可笑想法。因为容易让自身膨胀,而什么东西一旦不正常地膨胀,就离破碎不太远了。

不过我相信另外一种对记者的形容。那是上大学时一位老师偶然给我们转述的,他说:记者就是社会这艘大船上的领航员,一旦你们失职,这船的命运就令人担忧。

我很喜欢这个比喻,如果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这个说法,让人感受到的是媒介的力量,那么这个形容则更多让记者感受到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感。

泰坦尼克号是本世纪初世界上最大的客船,它最后撞上冰山沉入大海,真正的原因一直是个谜,其中一点是:到今天,人们依然搞不懂,为什么泰坦尼克这艘大船上的领航员竟然忘了带上望远镜。结果当他们用肉眼看见冰山的时候,一切都晚了,而如果他们能够带上望远镜,那场海上悲剧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呢?

如果把社会比作大船的话,新闻人正是这艘船上的领航员,他不仅肉眼敏锐,还必须配带望远镜,然后把航线上的蛛丝马迹都能及时地通知船长、大副和乘客,以帮助这艘大船行驶在正确的航向上。我们有权利有责任把我们看到的和担忧的向船上的船员和乘客汇报,但并不能一激动就想去亲自操作。说白了,我们不过是乘客和船长的耳目,可如果我们失职,这艘大船就有可能重演泰坦尼克的悲剧!

这么一想,便常常不得不提醒自己,我们都带好望远镜了吗?

七、问:如果千辛万苦做了一个心爱的节目,却因为种种原因,被认为暂时不合时宜,然后被领导枪毙掉,滋味如何?怎样面对?

答:滋味非常不好。但不管怎么不好,这种情况都属于我们的工作内容之一,几乎隔一段时间就能遇到一次,因而,面对这种隔三差五的打击,必须想好办法去面对,否则新闻人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先说一种“官方”颁布的处理方法,这一系列方法刊登于我们新闻评论部的工作手册第十二页上,白纸黑字,非常正式。

1 洗一个热水澡,然后决定活下去。

2 想一想只有活着,理想才有实现的一天。

3 忘记把素材卖给市场的想法。

4 先假设自己是错的,然后试着证明之。

5 总结经验,确定下次的应对策略。

6 给你的制片人打电话,问有什么选题可以马上做。

以上方法,虽然很“官方”,但应用起来的效果还算不错。除去这些,每人也都有着各自的绝招,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对我来说,心爱节目被毙,还有以下两招常用。

1 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猛骂一通粗话,但一定要事先提醒自己,只能对事不能对人,因为从某种角度说,领导可能比我们还痛苦,比我们还无可奈何,所以要互相理解。

2 不仅仅女编导,实际上男编导也同样可以进商场购物,这属于破财免灾法。不过千万要小心,气愤痛苦委屈之下,买回一堆没用的东西。这种火候要很好掌握。

其实无论官方的还是个人的,方法都有些“阿Q”色彩,但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因此当我们听说哪一个同事要去审片时,都会齐声祝福:祝你好运!

八、问:面对“舆论监督,群众喉舌”这八个字,你们想说些什么?

答:什么也不想说,只想开始慢慢地做。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习惯认为,舆论是党的喉舌,因此如果要提“群众喉舌”这四个字,那就是和前一种说法对立。

但1998年10月,我们知道:党的喉舌与群众喉舌应该是高度统一的,这句话是在朱总理题词之后人们听到的。

统一了好,因为对立着让人觉得心不平气不和。

这也证明,“群众喉舌”这个说法开始被接受,这就是前进。

1998年10月7日下午,朱镕基总理要来电视台和我们座谈,那之前,对于朱总理能不能给我们题字,我们没抱太大希望,因为知道,朱总理到哪儿都不题字。

我们几个主持人和编导记者在演播室门口恭候,朱总理一过来,见到我们就露出笑容:“天天和你们在电视上见。”

在演播室里,我对总理说:“这是我们的家。”总理反应快,“也是老百姓的家。”然后我们一起笑着点头。

总理在演播台上坐下,我们把题字本拿出来,提出题字的“非分要求”,朱总理出人意料地爽快答应了。

于是有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十六个大字。

座谈时,总理开着玩笑对我们说:不是即兴之作,想了一宿,早上起来血压都高了。

座谈中总理的很多精彩话语也许我们以后可以说得更多,但这几句不妨先听为快:

“我不仅喜欢《焦点访谈》,更喜欢焦点访谈现象。”

“正面报道多少合适,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九十八?我看百分之五十一控股就可以了!”

要让群众看到信心啊!

……

送走总理,我们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于是知道应当少说多做,因为前面的路还长。

九、问:这条路究竟有多长?

答:要咬牙才能走到我们都希望走上的光明大道。因为舆论监督发挥更大的作用,已不仅仅是新闻改革的内容,从某种角度说,已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因此,中国的改革有多难,舆论监督之路就有多少坎坷需要征服。

要有耐心,要有韧性,要有绝大多数新闻人心照不宣的默契,要能在一时的原地踱步中不失去信心,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会真正用事实说话,要……

就这样,向前走,不管是大步还是小步,只要一直向前。

同类推荐
  • 诗无邪

    诗无邪

    “诗三百,诗无邪”,《诗经》,一部国学经典,数千年来诵读至今,各种研究和解读亦汗牛充栋。《诗无邪:<诗经>鉴赏、评析与考证》系傅斯年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任中山大学教授时,讲授《诗经》的讲义。作者以深厚的史学功底,提出许多新的《诗经》研究方法、理念和观点,是一部系统、全面研究《诗经》的经典之作。
  • 刀尖上的舞者

    刀尖上的舞者

    边缘女性犯罪:都市敲响了警钟,大量调查报告和研究文献揭示,当前中国女性犯罪一直呈上升趋势。&quot;文化大革命&quot;以前,我国女性犯罪占犯罪总数的百分之二左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约占百分之七、八;现在则高达百分之二、三十。我们曾重点调查了北京城乡结合部三个区看守所的在押女犯。
  • 善良·为更加不幸的人捐款

    善良·为更加不幸的人捐款

    张海君主编的《善良·为更加不幸的人捐款)》收纳整理的诸多关于善良的小故事,就是通过不同的情境再现让我们感受善良的力量,进而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善的意愿。不谈因果循环,单单就从一个人的本性出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带给大家小小感动的同时,也能够唤醒大家心中那一股最原始的、小小的善念!
  • 凌叔华文集:红了的冬青

    凌叔华文集:红了的冬青

    《红了冬青》是凌叔华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书中大部分是从小孩子的角度写的故事,关注的也是旧时小孩子的生活和趣事。这些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语言幽默清新,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孩子的天真无邪、单纯善良,凌叔华走进了儿童的世界,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思想来为儿童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另有一些作品描写的是成人的生活状态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大人生活的腐败以及社会现实的诸多不合理。
  • 回回头看见爱

    回回头看见爱

    本书是我社“中学生必读的心灵故事”之亲情卷。收录了近百篇短文,均为各种感人的亲情故事,对青少年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作者均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等知名杂志的金牌签约作家,文笔细腻,描写真实,文章可读性强。
热门推荐
  • 一梦少年蓝

    一梦少年蓝

    海蓝是一个“小偷”,专偷别人的梦。她生活的十七岁,有长长的海岸线,碧蓝的天空,纯白的电影院,大片大片的勿忘我花田,以及那个奔跑在十七岁的少年……她从偷来的梦中读着外面的世界,为每个被偷梦的人守着他们不能说的秘密。一个杀人犯的到来给宁静的小镇带来了不安,与此同时,他带来的还有海蓝唯一的梦。岁月在指尖无声流淌,兜兜转转,他们终究再次归来。海风、花田,成了他们再也回不去的从前。碧海、蓝天,是他们彼时十七岁的亏欠。这是一段缠绵多年的爱恋!这是一曲安静华美的青春咏叹调!这是一个温暖却有些悲伤的故事!
  • 一朝穿越变男神

    一朝穿越变男神

    21世纪女大学生突然之间穿越,不仅由女变成了男,还有一位温柔美丽的便宜夫人。原以为穿越不过过客,她在这里先混一段时间便好;却在各种情况下不得不开始面对这里的生活。那么问题来了,原配夫人就算了,又冒出来一个两个基友是什么意思?俗话说一山难存两虎、一世难容二穿,所以她的最大敌人,其实是……
  • 万毒医女

    万毒医女

    父母新丧,二叔鸠占鹊巢,逼取唐祖家印,奶娘惨死敌人刀下!她,睚眦必报的毒女穿越成跳崖明志小孤女,逆天空间开启,她要替原主小孤女夺回属于她的一切!他,夜帝之子,天生战神,一朝丹田修复,成名天下。当狂女撞上腹黑,天才杠上妖孽!他与她携手同行,狂傲天下,霸气凌云!【新书《废材丹神:太子独宠小狂妃》火热连载,请继续支持楼楼作品哦!】书友群:【楼门】医女狂炸天120960923,新浪微博:楼星吟楼楼已完结《神医贵女:盛宠七皇妃》,求支持哦!
  •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这是一部书写战国历史的大众历史读物。从三家分晋拉开战国序幕,七雄并起,逐鹿天下,到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吞并东方六国,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写出了贯穿乱世的经典故事和经典人物。这些故事出自于《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史书,跌宕起伏,脍炙人口。聂政之刺韩,荆轲之刺秦,苏秦、张仪之励志,孙膑、范雎之复仇,孟尝君围魏救赵,商鞅变法,诸子百家绽放思想之花,后世的民族精神、思想文化、政治制度,无不在战国的故事中追根溯源;君主如何治理国家,军事家的用兵之道,政治家的韬略智慧,哲学家的深邃思想,对后世深具启发。
  • 亿万新娘,装冷老公花样宠

    亿万新娘,装冷老公花样宠

    一场阴谋,她掉进设计好的陷阱,事后,那男人却冷冷丢下一句话。“怎么?等着让我负责?滚!”当她最痛苦绝望的时候,她最亲的人却上来狠踩一脚:“伊雪晴,你真该去死!”伊雪晴惨笑,摸着隆起来的肚子,从前是回不去了……
  • 学生好 一切都好

    学生好 一切都好

    “学生好,一切都好”,从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邵喜珍,在17年校长职业生涯中,用这个理念带领二中成为全国名校。2014年的高考还没开始,二中已经有40名高三学生被清华、北大预录取;近几年获得的奥赛国际金牌有10块之多……可是邵喜珍更看重的是“育人”,“如果把学生培养成一种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那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 剑破九荒

    剑破九荒

    【巅峰聚焦——品牌佳作,强力推荐】大梦千秋,梦中悟道,任何武学,一梦便知,天赋普通的少年从此崛起。比武学领悟?你不行!比肉身强度?你不行!比身世背景,你更不行!神秘金珠、伟岸背影,落魄少年,他从未觉得自己是天才,但是无数天才却只仰望他的背影,而他需要做的只是酣睡一场。
  • 从群星闪耀到大师远去

    从群星闪耀到大师远去

    历史上把“我民族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晋有南渡,宋有南渡,明有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返北者”。上个世纪,为抵御日军入侵,中华民国政府南迁重庆,大批学子也随之“南渡”。集中于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演绎了个人与家国的爱恨情仇,续写了中华文化的传奇。在此,我们选取《南渡北归》的部分章节,介绍抗战后大批知识分子南迁的过程,并以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冰心等人的交往故事透视当时的社会风气及一代文人的气度和胸襟;对胡适、陈寅恪等离世的记录,则揭示了南渡后最后一批文化大师的命运,铭记他们践行“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的节操。
  • 禁法录

    禁法录

    主角萧羽出生在一个由魔法元素交织的世界,是破落古家族的希望之星,5岁魔力觉醒,觉醒风雷双系元素,修炼十年15岁成就魔导师。本应该风光无限,奈何世道残酷,家族遭到灭门惨剧。萧羽被众人保护逃出,从此踏上了复仇之路。
  • 让学生明晓事理的66个故事

    让学生明晓事理的66个故事

    励志就是勉励自己勤奋向学,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志,就是心愿所往,心之所向,是未表露出来的长远的打算。汉代班固《白虎通·谏诤》里“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的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应该从小学起,终生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