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人类是伟大的,在属于自己的历史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那一条条巨龙般不屈向上的盘山公路,那一处处联通世界的电子设施,那一条条开凿于峭壁中的栈道,让你不得不叹服人的力量。而石壁上那块写有“山崖低矮,人格高贵——请当心”的提示牌,更是显出人的自信。
人类又是渺小的,自私的。远处还有战争与杀戮,世间还有争权与夺利,更有对大自然无情的掠夺与毁坏。我不知道,若干年后,当桃花水母仍然在水中优哉游哉的时候,我们人类已经走向了何方。
双脚紧蹬台阶,双手抓紧铁链,重新踏上地面,眼前依然是艳阳高照,蝉鸣人喧。真真让人心生恍如隔世之感。
失落的周庄
相信对于周庄,很多人肯定和我一样神往:那用浆可以划动的悠然的小舟,那让心可以沉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那雨巷深处款款走出的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陈逸飞的油画《双桥》,更是把周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海外的华人也想去回味一下那漂在水面上的梦幻般的故乡。然而,我从周庄出来后,内心却充满深深的失落感。
我从苏州出发,一路向东南奔去。只见,地势渐渐降低,两边荷塘片片,湖泊连绵,我知道,梦中的水乡周庄快要到了。
路边不断出现的欢迎到周庄旅游的大幅广告牌在指示着方向。经过一座大桥的时候,导游介绍说,周庄原来四面环水,出入全凭小船摆渡。后来为了方便国内外的游人,国家专门拨款修建了这座大桥。
在我的心目中,周庄应该是以水为街,以舟为车的。下了大巴,四顾茫然。放眼望去,看不到水的踪影。街道两边密密麻麻布满商铺,车辆来往穿梭中间——眼前的场景和内陆寻常城镇相比,似乎没有什么两样。
检票后,穿过一座牌楼,终于看到了河道。
只见那河是窄的,水是绿的,船是红的,船夫的衣服是蓝的。每艘船上,都挤满了游人,大家都伸着脖子向两岸张望。岸上的人们,扭头望向河里。期间,商家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感觉只有四个字:拥挤、嘈杂。
周庄的景点以两厅两桥最为有名。看过了苏州的园林,见惯了深宅大院,在我眼里,所谓沈厅、张厅也不过如此。而混乱的游览环境,更加剧了失望——几个导游各带着一拨人挤在一个小厅,各自对着游人解说,只听耳边嗡嗡乱响,让人只觉要崩溃。另外,如果不是导游特别提醒,可能大家都不会注意到富安桥这座其实没有什么特点的拱形石桥。
坐在双桥旁边的石凳上,望着桥上桥下攒动的人头,我想,当年陈逸飞坐着小船来到周庄采风时,看到的应该是一个几乎与现代世界隔绝的村落:长着几棵草的屋顶,古旧的石桥,偶尔划过的小船,河边淘米的大嫂,树下品茶的阿婆……他品读出的是宁静、祥和、悠然。而他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关于周庄的这一切,让他这个侨居海外的华人重新找到了心灵的故乡,从而创作出了那幅传世名作。
周庄因陈逸飞的画而声名鹊起,仿佛一夜之间,海内外的人们纷至沓来,周庄迅速变换了容颜——通往外界的桥修上了,商店开起来了,汽车满大街跑起来了。每年250万人次的游客量,8亿余元的旅游收入,让周庄人赚得盆满钵满,周庄人也终于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
部分专家对周庄的现状忧心忡忡,他们建议拆掉周庄通往外界的桥梁,恢复摆渡进庄的方式,限制周庄的游人量,让这里重新恢复最初的状态,但是,已经感受到旅游业带来的丰厚利润的周庄人当然不会答应。
于是,每天,一辆辆大巴在周庄穿梭,狭窄的街道上是缓缓移动的人流,“尝尝阿婆茶”“喝杯酸梅汤”“正宗万三蹄”的叫卖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周庄在抛弃过去的自己的路途上,步伐决绝。
外来的游人想在周庄寻找那已经失去的梦境,而原本生活在周庄的人却在向往现代化的生活。等生活在周庄的人过上现代化的生活的时候,在周庄,游人将寻不到丝毫梦的痕迹。
好在当地的特产“万三蹄”确实色香味俱佳,买两只回来,一饱口福,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梦幻天鹅湖
2011年1月13日,我来到位于山东荣成的天鹅湖,静静地站在覆盖着白雪的湖边,望着眼前一群群美丽的精灵,享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儿时读过的童话中,有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在民间俚语中,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语句,人们对天鹅不吝冠以高贵、圣洁等赞美之词。天鹅,到底是什么样子?我的心里,充满了对它的期待与好奇。
第一次见到天鹅是在上海动物园。当时我还在上大学,专门去逛了这个当时号称全国最大的动物园。动物园中间有一个湖,岸上和水里到处是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水鸟。在这些水鸟中间,有几只白鹅在慢慢地游弋,旁边有人介绍说这是天鹅——我却觉得比较像农家养的家鹅,彼时眼前的天鹅与想象中的天鹅差距太大,我感觉有些失望。
出威海驱车东行近一小时后,村庄渐渐稀少,原野里到处是皑皑白雪,海湾时隐时现。路边的村里伫立着一栋栋不同我以往所见的房子:尖尖的房顶用海草铺成,墙用石头垒就,透着一种古朴厚拙的气息,与周围的环境浑然天成,似乎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当地陪同的朋友介绍,这叫“海草房”,是当地最有特色的建筑,里面冬暖夏凉,现在不少老人仍然喜欢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看,天鹅!”有人惊喜地喊起来。
只见不远处的天空中,有几只白色的大鸟轻盈地划过。
前行不久,一个写着“烟墩角——大天鹅摄影之家”的巨型广告牌横在眼前,我们知道,天鹅湖已经不远了。
汽车沿着一条海汊子徐徐前行。由于是退潮时间,海汊里已经没有多少水,一群群的海鸟低着头,在急急地觅食,并不理会我们这些过客。
汽车在一个有栏杆的大门前停下了。一个保安模样的人走过来,看了看车里面的情况,又让司机打开后备厢检查了一番,才挥手放行。
过了大门口,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个弧形的海湾里面,游荡着一群群的白天鹅。
我们下了车,站在岸上贪婪地欣赏着眼前梦幻般的美景:时近中午,冬日暖暖的阳光洒在无风的海面上,泛出粼粼金光。白天鹅们或伏在水面上,把头插进翅膀里一动不动;或两只为伴,如影随形,追逐嬉戏;或昂首向天,拍打着翅膀在水面上跳跃,尽情舞蹈。
靠近水边,老人、少女、儿童拿着一只只塑料桶,把桶中的玉米一把把地撒向眼前的天鹅。天鹅们伸长着脖子,兴奋地鸣叫着,争相涌过来,人和天鹅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有的天鹅脖子上带着项圈,标号也清晰可见,这是保护它们的人们在进行跟踪研究。
水边、岸上,早已有专业摄影人士架起了一台台相机,在静静地等待,默默地欣赏。
我也忍不住拿出随身携带的相机,小心地走在厚厚的积雪上,轻轻地凑到水边,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拍摄角度。
整个海湾,只有天鹅清脆的鸣叫,没有人高声喧哗,似乎怕扰乱了眼前这如梦似幻的美好场景。
人与自然,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美景。
快乐蒙山行
2009年6月11日,我们来到了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的蒙山游览,充分享受了融入大自然的乐趣。
我前几年曾和家人一起来蒙山玩过,感觉有特色的景点并不多,只是植被茂密,凉爽宜人。常言道“听景不看景,看景稀乎松”,说的就是人们往往对于要去的景点期望值过高,常常发出“不过如此”的失望感慨。其实景色就是景色,它不以人们的喜恶而刻意改变。哪怕是一座小丘,一条小溪,一棵小树,一只小鸟,它一年四季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轨迹,需要我们用眼去发现,用心去欣赏。从这个角度说,自然界中处处、时时都充满着令我们感动的美丽。
当天清晨,我被一阵久违的鸡鸣声唤醒。由于昨天晚上喝酒有点多,感觉头还有些木。我拉开窗帘向外一看,朝阳初上,碧空如洗,青山葱翠,心想可不能辜负这美好的景色。匆匆洗把脸,抓起相机便奔了出去。
我们住的避暑山庄就在蒙山脚下,想到上午还要爬山,所以转身沿着大路向山下走去。
大路两边是夹在两山之间连绵的果园。紫红的油桃已经开始被采摘;大片的板栗刚刚开花;硕大的绿桃在细叶下摇晃,密密的山楂簇拥在枝头;各种小鸟的嬉闹声此起彼伏,布谷鸟清脆的呼唤在山野间回荡……我贪婪地举着相机在大树下穿行,在密叶中寻觅,像一个饥不择食的乞丐。果园边微笑的老妇,农家回眸的小狗,密如云霞的芙蓉花……都一一进入了我的镜头。就这样,我一个人度过了一个忙碌而快乐的早晨。
饭后,当地的同志陪同进山。由于年龄不同,我们决定兵分两路:年龄大的,坐车到山顶游览;年轻的,不用陪同,自己攀登,于山顶会合。
于是我们同事四人向山上走去。开始是大路,比较平,大家基本走在一块。走上登山的台阶不大一会儿,两位最年轻的“80后”倒先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我们便戏称他们是“垮掉的一代”,实在浪费了身上穿的“adidas”。
因为不是节假日,上山的人很少,可以说很清静。我们这路只有一位一头挑着把暖瓶,一头挑着一小箱雪糕的大嫂同行。还有四位游客,和我们或前或后地相随着。
那大嫂是在上面摆摊的,走路不紧不慢,却是轻松自若,边走边为我们免费讲解:中国瀑布、瞻佛台……
向上攀登了一会儿,身上感觉到了热,汗珠也从前额冒了出来,两位“80后”率先喊渴。可是我们四人由于换了运动服,谁口袋里也没装钱。于是在两边摊主“吃西瓜吧”“喝水吧”的诱惑声中,我们边说没钱,边低头前行。
走到半山腰里的一个亭子旁,我们坐下休息,凉风习习,十分惬意,只是嘴里渴得要命。旁边摆摊的大嫂又不失时机地上来推荐:“甘甜的西瓜,不熟不要钱!”引得八只眼睛在那可爱的绿皮西瓜上乱转。
我灵机一动,向那两位眼瞪得最大的“80后”问道:“你们谁会挑西瓜,去挑个不熟的,不就可以免单了?”
“80后”是吃着熟透的西瓜长大的,根本没见过不熟的西瓜什么样,只好摇摇头。
但“80后”脑子还是转得快,并且更懂得超前消费,马上和大嫂协商起来:“我们今天没带钱,赊你个西瓜吃怎么样?”
“不用说赊,随便吃就行!”沂蒙山人果然朴实爽快。
钱当然是要付的,可是我们四个人在付款方式上犯了难。我们原定的是上山顶会合之后坐车从另一条路下去,谁还有劲儿再跑下来还钱?把钱放在别的地方又不放心,最后商定放在山下我们住宿的服务总台上,让大嫂收摊后顺路去取。
大嫂拿秤秤了下,我们选中的西瓜9斤,18元钱。
西瓜切开,果然熟透,沙瓤红得诱人。先拿了块强行递给为我们免费当导游的那位大嫂,然后大家围坐在小桌前狼吞虎咽地啃起来。山上的西瓜真甜,咬一口,瓜汁淋漓,爽透全身。
吃的过程中,有人忽然说起了电影《小兵张嘎》中胖翻译官吃西瓜时的一句经典台词:“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花钱,吃你个烂西瓜还要钱?”惹得周围的人也大笑。
西瓜吃毕,打欠条时又犯了难,西瓜大嫂大概从来没遇到过这种事,好不容易找了只圆珠笔,却没有纸,最后就用了半截烟盒。
书记员写时,我们你一言他一语在旁提醒:“写20元就行,那两元算小费了。”“签上名字。”“写上准确日期:2009年6月11日9点49分。”“留下联系电话。”
那大嫂在一边倒是过意不去:“行了,差不多就行了。”
谢过西瓜大嫂,继续上行,身上轻松了许多,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也渐渐低了下来。清风徐徐,松涛阵阵。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斑驳地洒到台阶上。尽管当天预报31摄氏度,此时却感觉不到热,空气也特别清新,“天然氧吧”果然名不虚传。
攀登到一个缓台上,大家又感到有些累了,路边又有人招呼:“吃西瓜吧。”
我们定睛一看,只见两棵树间拴着一张吊网,一位大姐就躺在网上看摊,我倒是第一次见这么悠闲的生意人。
我们在吊网大姐摊前的马扎上坐了下来,她桌子上摆的西瓜又大又圆,相当地诱人。
“可惜已经吃了。”不知谁感叹。
“你们吃了谁的西瓜?”吊网大姐在网上坐起来问。
“在凉亭那边的。”
“噢。”大姐点点头,看来她们都认识。
在攀谈中,我们了解到,这摊位一年交给蒙山风景区管委会1500元,再没有其他费用,包括门票。
“不错!”有人感叹道,“等我们退了休,也上来租一个摊,挣不挣钱无所谓,等于天天上来免费休闲享受。”
当得知晚上东西都放在山上,并无须人看管时,我们更是体会到了当地的民风淳朴。
告别了仍在吊床上的大姐,我们不一会儿就到了挑担大嫂的摊前。她的摊比较靠上了,并排两个,另一个是她妹妹的,但没人。
我们这次没有再坐下,踏上木栈道,直奔雨王庙,那是我们和另一路人预定的会合点。
在雨王庙旁,我们参观了一棵千年的何首乌。最早知道何首乌是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原来认为南方才有,没想到在这山上见到了,并且历史还这么悠久。还有一口永远不干涸的古井,在海拔八九百米的地方,一汪清水离井台很近,伸手可及,且水位旱涝不变,令人称奇。
坐在树下的石凳上,沐浴着阵阵清风,浏览着远山近色,空气中飘着若有若无的香味,恍惚已经进入了仙界。
尘世自然还要进入,进入尘世便是生活,生活就充满了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