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
今兹之正,胡然厉矣?
燎之方扬,宁或灭之?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诗经·小雅·正月》
历史上,倾国倾城的美人,最早要算是西周幽王姬宫湦的王后褒姒了。《诗经·小雅》中有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唐代诗人胡曾也写有这样的诗篇:
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烽火戏诸侯。
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她的一朵笑容,令一位帝王魂牵梦绕,让一个王国灰飞烟灭。一笑倾城的典故,由此而来。
《东周列国志》中如此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姿容态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际,光艳照人”。但历史上真实的褒姒是什么样子,却无任何资料可以显示,只能惹后人徒自生出无限遐想。如何美法,才令一个号令天下的帝王失了魂,落了魄,奉上江山社稷,只甘心为她嫣然一笑?
她的母亲是厉王的宫殿里的一位小宫女,传说是“不夫而孕”,生下来一个眉目清秀的小女婴。生下婴儿的时候,小宫女自己也才15岁,吓坏了,于是便把那小婴儿丢弃了。结果有一对专门卖弓箭和箭袋的松盼夫妻在逃亡去褒国(今陕西省汉中西北)的路上捡到了这个娇弱的小婴儿,心生怜惜,于是便养了她长大。
这小婴儿长大之后,出落得非常美丽,容色照人,如同宝珠般光彩夺目,而她眉目中又常含有一缕悒郁清愁,似乎为自己不幸的身世而哀伤。这缕清愁又增加了她的美貌。她就是后来倾国倾城的美人褒姒。
见到她的人,没有一个人不被她的美貌所惊住。她出现在哪里,仿佛哪里便升起了一轮初生的明月,皎皎生辉。褒姒的美貌之名也如同她的光芒一般投射开来,在褒国远近闻名。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征伐褒国,褒人便献出美人褒姒乞降。周幽王起先并不在意,他贵为周天子,什么美人没有见过?
结果褒姒娉娉婷婷地走上殿来,缓缓抬起头来,双眉微蹙,似有无限哀愁,而她秋水般的目光一转,忽然便笼罩了一殿的光华。周幽王漫不经心地一抬头,刹那间,正与她的盈盈目光碰撞在一起——他便忽然间,失了言语。
是的,他被她的美貌给惊呆了。人世间,竟然有如此女子!
他心里竟然有了一丝近乎疼痛的感动。从未有过的感觉,在他心中,如涟漪一般,淡淡漫开。
古时,女人征服男人的武器便是美貌与才德。其中,美貌所占的成分最大。周幽王便是因褒姒举世无双的美貌而爱上了她。
但她,爱他吗?并不。他对她来说,只是虽然亲近实则陌生的帝王,说不上爱,也没有恨。
他爱极了她,只要她想要的东西,他不惜一切代价都为她去得到,她的身边,堆满了各种她从未见过的名贵精巧的宝物。而她却视若无睹,成天只是思念家乡,想念父母,她一天比一天更忧郁。在他小心翼翼捧上任何珍贵宝物想换取的她的欢颜之时,她抬起头,目光茫然地从他脸上拂过,如同拂过无人的旷野。她不笑。可是她不知,她眉头轻微的一蹙,都能叫那个爱她入骨的男人,心中忍不住地疼痛。
爱一个人,就是会甘心为她付出所有。虽然贵为帝王,陷入爱情的时候,也一样的迷茫与忘我。他对她爱若性命,并立为妃,宠冠周王宫。
次年,褒姒生下一子,取名伯服,周幽王见小王子玉雪可爱,眉目间也宛然有母亲的清秀,不仅对褒姒更加宠爱,对王子更是青眼有加。不久,周幽王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并立伯服为太子。
褒姒已经是一国之后,她拥有着这个王国最至高无上的人的爱情。但是她不快乐,一点都不快乐。而爱着她的那个人,却费尽心思讨她的欢心,想要叫她快乐起来。
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史记》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司马迁惜墨如金,但这短短一段之中,所包含的故事之惊心动魄,已足以让我们目眩神驰。“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看到那诸侯赶来,人仰马翻之状,美丽的褒姒再也忍不住,轻声笑了出来,终于,周幽王如愿以偿地看到了,那春水梨花一般的笑容,让漫天烽火都为之失了色。
在周幽王的眼中,这样美的笑容,一生见着一回,都不枉此生了。
于是,他又几次举了烽火,为的,就是再看看,褒姒的笑容。
作为帝王,他不可能不知道数举烽火的下场,但是,那珠贝一般明亮的笑容,让他完全忘却了种种后果,“火烧眉毛呀,且顾眼下。”那一刻惊心动魄的美丽,他心甘情愿用帝王之位来进行交换。
后来,她的美,的确倾了城,倾了国,整个王国都为她颠覆了。
只是,笑过之后,她依然是那个清愁悒郁的女子。这个王朝是否为她而覆灭,这个帝王是否为她而毁灭,她其实,并不在意。在倾国倾城之后,她如一缕轻烟散去,不知所踪,只留下了历史长河中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妇好: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国风·邶风·击鼓》
在知晓了妇好的故事之后,就觉得诗经中原是邶地歌唱的这首《击鼓》,其实是给妇好的最好写照。
对《击鼓》中的诗句,现代人用得最多的,便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无论生死,我们都永不分离,这是当初早已说好的约定。今生今世,我只想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是极柔情缱绻的话,但《击鼓》通篇,却是一首豪迈悲壮的战士的诗。
既有战士的刚烈,又有女性的柔情,既英姿飒爽,又娇媚柔美,她获得了丈夫全心全意的爱意与欣赏,这便是妇好。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女军事家。从其墓中出土的文物推断,她的名字应该是叫“好”,“妇”则是一种亲属称谓。妇好的庙号为“辛”,商王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妣辛”,“后母辛”。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就足足有200多条。根据甲骨文记载,武丁曾经占卜,测算妇好怀孕的是男胎还是女胎。足见武丁对妇好之情深。
她不仅容颜美丽,而且武艺超群。在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中,人们发现了骨刻刀、铜镜、骨笄、玛瑙珠等许多别致的女性饰品,以及大石蝉、小石壶、石垒等供“弄器”,说明妇好有女性柔情娇美,小女儿心性的一面。而另一方面,人们还发现了陪葬器中4件铜钺以及130件青铜兵器,尤其是一件“重达9公斤、饰有双虎噬人纹、铭刻‘妇好’文的大铜钺”。后经考证,认为这是她生前使用过的武器。当年妇好持这大铜钺领军打仗,当是英气勃勃,威风凛凛。
除此之外,她还担任了国家主持祭祀的占卜官。当时的人们迷信鬼神,崇尚天命,祭祀被当成是最重要的国事活动之一。占卜官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崇高的地位,方能担此重任。
如此刚柔并济、文武双全的女人,获得了武丁全心全意的爱与敬。妇好是武丁的第一位王后,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
妇好本是商王国下属或周边部落的母系部族首领或公主。武丁初娶妇好,当是爱重她的美貌以及小女儿性情,并不知道她如此骁勇善战。在某一年夏天,北方边境有强敌入侵,武丁派人抵挡,却久攻不下,妇好便主动请缨,要求率兵前往助战。武丁十分犹豫,考虑了很久,通过占卜才决定让她出征。没想到,妇好一到前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而且英武非凡,身先士卒,很快就将敌军打得溃不成军。
武丁没想到外表娇柔婉丽的王后居然有如此才干胆识,从此对她十分钦佩,还封她为商王朝的军事统帅。从此以后,妇好便开始了她的戎马生涯,南征北战,前后击败了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以及鬼方等二十多个小国,为商王朝开疆拓土立下了不朽战功。
“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这是甲骨文中记载的妇好统帅,出兵最多的一次战争。一仗下来,羌人元气大伤,商之西境得以安定。
妇好还和丈夫携手打了一场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伏击战”。有一年,妇好和武丁一起征伐巴方,战前两人商定,妇好在敌人西面埋伏军队,武丁则带领精锐部队在东面对巴方军队发起突然袭击。巴方军队在武丁军与妇好军的包围夹击中不堪一击,终于被围歼,南境遂平定。
每当妇好凯旋而归时,武丁总是亲自出城相迎,有一次为了迎接妇好,他竟一直走了八十多公里。
当他们带领着各自的部属,终于相遇之时,四目相对,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彼此。见到挚爱的欢喜,让他们忘记了自己尊贵的身份,便如一对普通的情侣一般并肩驱策,追逐驰骋,不管不顾地将瞠目结舌的部署们甩在了身后。武丁还将这次浪漫的并骑留在了史料中,让后人得以怀想憧憬。
在妇好立下赫赫功绩之后,武丁还给她划分了封地。妇好在自己的封地上便是主人,一切都按照国王和诸侯的礼仪来办理,还拥有自己独立的嫡系部队。为了管理自己的封地,妇好经常离开王宫,到封地去生活。虽然常因征战和理政而分别,但是妇好和武丁恩爱如初,仍然屡屡生育儿女。
妇好三十三岁就死去了。有各种关于妇好之死的揣测,最多的一种说法是妇好因难产而死。也有认为妇好是因为战役而亡,因为有一块甲骨上的记载则是:“出贞……王……于母辛……百宰……血。”后来武丁还为她复仇而战。
她的去世让商王武丁非常痛心,为了能长久陪伴妇好,他没有将妇好埋葬于王室陵墓区,而是将其葬在自己的宫殿旁边,让自己随时都能看到她,日夜都守护着她。
在后世的印度,也有一位和武丁一样痴情的帝王沙贾汗,为了纪念他所钟爱的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即泰姬·玛哈尔,建立了举世无双的泰姬陵。泰戈尔曾说过,泰姬陵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
武丁后来也册封了一位新王后,然而他的心里却一直对妇好念念不忘,对新王后始终冷冷淡淡,以至于这位新王后最终抑郁而死。
文姜:有女同车,颜如舜花
有女同车,颜如舜花。将翱将翔,佩玉琼踞;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郑风·有女同车》
与倾慕的女子同坐于车中,心中是如何神魂颠倒的欣喜呢?心中似悲似喜,只觉这一瞬间美得太过不真实,如同梦境仿佛随时会惊醒。那女子生得极美,“颜如舜花”,简简单单四个字,如同山野间带着晨露的芙蓉,刹那间叫人心旌摇曳。
舜是植物名,即芙蓉花,又名木槿,其实更喜欢它叫木槿的名字,淡淡的美,却令人心动。桂花也有个古名叫做木樨,含蓄,清雅的美。所谓“舜”者,朝开幕谢,瞬间之荣,来去匆匆。因其易凋,更惜其美。
“将翱将翔,佩玉琼踞”,“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她体态轻盈优美,乌发衣袂随风飘动,似乎在飞翔,身上佩戴着晶莹温润的美玉,随风叮当作响。诗经中除常用花来描写女子外貌美之外,还常借美玉表现女子品性的温柔敦厚和品德的高洁脱俗。
古人讲究“男女授受不亲”,那么,在《诗经》时代,“有女同车”只可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呢?《毛传》上说:“亲迎同车也。”“亲迎”是士人娶妻的最后一道仪式性手续。《仪礼·士昏礼》规定士人娶妻,须经过六道仪式性手续,依次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古代的“有女同车”,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婚礼进行中。
用愉悦的心,与所爱之人,共乘一部车,看遍这天下风景,这是最幸福之事吧。即使是只同一段短暂的路程,而她那容颜举止,也已刻在心中。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孟姜意为“齐之长女。”排行最大的称孟,姜则是齐国的国姓。这姜家的长女,不仅容颜绝美,举止也如温玉一般娴雅端庄。“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她那美好的仪态、品德,令人难以忘怀。
据说“孟姜”即文姜,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僖公的女儿、鲁桓公的夫人。文姜是当时著名的美人,以绝代姿容驰名天下,而又颇具才艺,因此便称之为文姜。所谓文姜是指有才华的姜姓女子。当时齐国国力强盛,文姜便成了各国君侯、世子恋慕追求的对象。
在众多求婚者中,文姜中意郑国世子姬忽,即后来的郑召公,于是齐、郑两国遂缔结了文姜与姬忽的婚约。郑国子民对文姜的美名早有耳闻,得知世子中选,欢欣鼓舞,便作了《有女同车》一诗,想象文姜出嫁之日世子以车载她归国的情景,并盛赞她的美貌与美德。但没有想到的是,后来郑国世子以“齐大非偶”为由,退掉了这门婚事。因此,这首诗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但故事的后来,却发展成了一个曲折离奇的传说。文姜一直是众人眼光追逐的目标,受宠惯了,从未想过会遭遇退婚。因这件事的打击,文姜恹恹成病。病好之后,她便如换了一个人,原本冷若冰霜,后来竟放荡不羁,居然跟兄长姜诸儿私通。父亲齐僖公知道后,吓得半死,赶紧亲自送女儿去了鲁国,并不许她回娘家。文姜只得安心做了鲁国夫人,生了两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