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年纪的甄宓就表现出非凡的智才。她八岁那年,门外锣鼓喧天玩马戏,家中的姐妹们都上阁楼去看,惟独甄宓不跟着去看热闹,姐妹问她为何,她说:“这些难道是女孩子需要关心的吗?”九岁时,甄宓喜欢读书,常常向哥哥借笔墨纸砚用,哥哥开玩笑说:“小女孩儿应该学学女工,你这么喜欢读书,想当女博士吗?”甄宓却一本正经地说:“古代贤德的人,没有不学习前世成败作为己诫的。不知书,何由见之?”正因为博览群书,甄宓蕙质兰心,见识不凡。
甄宓不仅博学聪慧,而且还是个天性善良的人。到了甄宓十几岁的时候,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但当时甄家却颇为富裕,家里还储存有不少谷物宝贝。甄宓对母亲说:“当今天下大乱,我们留着这些宝贝不仅无用,反而会招来杀身之祸,还不如把它们拿出来分给邻里乡亲,广施恩惠。”全家人都觉得她说得极有道理,甄宓的母亲按照她的话,把粮食分给了众乡亲。众人都称赞她贤德。
“江南有二乔,河北甄氏俏”,甄宓长成之后,与大小二乔并列为当世三大倾城美女,美名传遍大江南北。建安年,甄宓嫁给了袁绍的次子袁熙。袁熙出战幽州,甄宓独自留在冀州。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乘机出兵,占领了冀州。曹丕带兵冲进袁府,遇见了袁绍的妻子刘夫人以及陪着她的甄宓。
当时甄宓虽然在战乱之中,蓬头垢面,但不掩国色,仍然姿貌绝伦。曹丕见到甄宓后,只觉容色照人,明艳无双。他惊叹于甄宓的美貌,对曹操说:“儿子一生别无他求,只有此人在侧,此生足矣!”于是曹操便令甄宓来见,并同意了曹丕娶甄宓为妻。
三国演义第33回里,曹丕初见甄氏,是闯入曹操已经攻下并派军把守的袁绍府:
见二妇人啼哭,拔剑欲斩之。忽见红光满目,遂按剑而问曰:“汝何人也?”一妇人告曰:“妾乃袁将军之妻刘氏也。”丕曰:“此女何人?”刘氏曰:“此次男袁熙之妻甄氏也。因熙出镇幽州,甄氏不肯远行,故留于此。”丕拖此女近前,见披发垢面。丕以衫袖拭其面而观之,见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遂对刘氏曰:“吾乃曹丞相之子也。愿保汝家。汝勿忧虑。”遂按剑坐于堂上。
后来曹操回来:
至绍府门下,问:“谁曾入此门来?”守将对曰:“世子在内。”操唤出责之。刘氏出拜曰:“非世子不能保全妾家,愿献甄氏为世子执箕帚。”操教唤出甄氏拜于前。操视之曰:“真吾儿妇也!”遂令曹丕纳之。
这里对甄宓的描写,只有寥寥数句:“见披发垢面。丕以衫袖拭其面而观之,见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甄宓之美,即使是在战乱之中,披发垢面,容色也如明珠美玉一般照人。令曹丕的杀心登时消除,令曹操也惊艳无比。
曹植对甄宓也是早已听闻美名,待到见到他这位嫂子之时,惊为天人。诗人本来便是对美的感知极其敏锐的人,何况曹植这种顶尖诗人呢?
她的秋波盈盈一转,曹植便感觉到一种从未感觉到的新鲜美好的意境,眼中的世界,除了她,还是她。但再钟情又如何,她已经是自己的嫂子,爱情和婚姻,都不能迟到半步。就算他比哥哥更懂得甄宓的美,更珍惜甄宓的善,却也无力回天。此生,他与她无缘。
先前,曹丕对甄宓宠爱不已。甄宓贤德聪慧,连婆婆卞夫人都很喜欢她,夸她孝顺。不久曹操去世,曹丕当上了皇帝。自古美人与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岁月渐渐让甄宓的脸上有了沧桑,虽然还是绝色美人,但曹丕每天见到后宫众多佳丽,就开始有些厌倦她了。再加之知道弟弟曹植对甄宓的情意,未免心生不快。他对她渐渐越来越冷落。
甄宓貌美,除了天生丽质,也因为她善于打扮。她在所居住的宫室里,养了一条灵蛇,每天都留意观察这条蛇,从它盘曲卷绕的姿态中学习新奇的发式。因此她的发型每天都有不同,被称之为“灵蛇髻”。但曹丕喜新厌旧,已经看都不看她一眼了,自然也不关心她究竟梳了如何美丽的发式。
甄宓倍感凄凉,写下了一首《塘上行》:
浦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果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品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贤豪故,捐弃素所爱,莫以鱼肉贱,捐弃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捐弃菅与蒯;出亦复愁苦,人亦更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蓊蓊;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这首诗里满含着甄宓对曹丕的爱怨之情。但曹丕对甄宓已无丝毫情意,读了这首诗后反而勃然大怒,在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六月,由洛阳派使者前往甄宓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
曾是风华绝代的美人,竟死得如此凄凉。帝王的恩宠,大多薄凉,此一时,彼一时。如果能遇曹植为伴,才子佳人,不碰政治,只在青山绿水间,做一对快活的鸳鸯,这一生,也不枉了。
后来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追封生母甄氏为“文昭皇后”,并立寝庙祭祀。
甄宓死后,曹植奉旨入朝,这么多年过去,虽然挥洒出不少让后世大为赞叹的诗篇,但他形容是憔悴的,内心是悲伤的,此时的曹植,再也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白马少年郎,而是一个历经沧桑、永失所爱的中年人,他对曹丕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曹丕心中有愧,取出了甄宓的遗物玉镂金带枕给曹植看,曹植见到玉镂金带枕,想起甄宓往日风采,禁不住泪如泉涌。曹丕于是将玉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回家途中,经过了洛水之滨,晚上睡在驿馆里,就枕着那个玉镂金带枕睡下。睡梦中见到甄宓缓缓行来,容色如昔,绝色倾城。醒来之后,曹植悲喜不能自胜,于是就写下了一篇《感甄赋》,后来甄宓的儿子魏明帝对这篇称颂他母亲美貌的赋倒是很喜欢,但觉得这个名字太露骨了,就改成了《洛神赋》。
小乔: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的这首豪迈瑰壮的词,勾勒出了一个乱世之英豪周郎的形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郎刚刚与当世的绝色美人小乔成婚,意气风发。功成名就,而年华未老;文武双全,又美人相伴。用一句现在的话讲,就是年少英俊,又爱情事业双得意。该是所有男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了。而小乔嫁给正如日中天的周郎,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女人梦寐以求的爱情了。
周瑜小乔,最完美地诠释了英雄美人着四个字。一切都刚刚好。他和她相遇在最好的时候,又在最好的时候结为夫妇,乱世英雄,绝代美人,比肩而立,风采倾城。
《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周瑜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存在而被罗贯中刻意丑化的,在小说里,无论容貌、口才、智计,周瑜处处被诸葛亮压了一头,临死之前还大呼“既生瑜,何生亮”,活得好不憋屈。
而其实历史上,周瑜是有名的儒将。“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曲有误,周郎顾”,指的是这么一件事儿,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周瑜妙解音律,听人演奏的时候,就算是多喝了几杯酒,但只要演奏稍有一点儿错误,他便马上察觉出来了。每当,他就要向演奏者看上一眼,提醒她出错了。因此有江东便有两句歌谣道:“曲有误,周郎顾。”因为周郎风流倜傥,是少女们向往和憧憬的对象,因此便有演奏的少女故意偷偷出错,想要心仪的周郎多看自己几眼。唐代诗人李端还以此为典,作出了“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可不是《三国演义》中一味小气和嫉妒的样子。
而周瑜也是取得赤壁之战胜利的关键人物。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智勇双全,当机立断,自荐以三万精兵抵抗曹军,命黄盖诈降,待曹操中计后便火烧赤壁,以少敌多,全面击溃曹军。罗贯中笔峰一转,生生地把这赤壁之战的功劳大半划归了诸葛亮。罗贯中心仪孔明先生,不得不委屈周郎做了配角。
文蹈武略,刚柔并济,战功赫赫,如此男儿,当是所有女人梦想中的男子。能配得上这样男子的女子,也绝非平常。因此,苏轼词中,“小乔初嫁了”,词中短短五个字,并未直接描写小乔的外貌,却让人感觉到乱世中她惊心动魄的美貌。
在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小乔是古典美人何晴所扮演,一双美目仿佛含满了露珠,整个人袅娜如一枝百合花儿,秀雅清丽,风致楚楚。
倾城美人,身边总要有个盖世英才,才让人觉得不辜负了美人韶华。如果美人身边是个萎顿不堪的男子,或者英雄身边是个愚钝平庸的丑女,总让人觉得有所缺憾。最好的爱情,便是才貌堪配的男女,相互欣赏相互爱慕地生活在一起。
小乔还有个姐姐,叫大乔,也是当时的绝世美女。“江东有二乔,河北甄宓俏”,三位美人,鼎足而立的美,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传奇。
《三国志·吴书九·周瑜传》:“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二乔的父亲是乔玄,因为天下大乱,乔玄便辞去朝中的官职,带着两个女儿返回庐江郡皖县故乡,不问世事。他的两个女儿,生得姿容绝世,是当时著名的美人。一个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一个嫁给了周瑜。都是英雄与美人的组合。而周瑜不仅是孙策的下属,也是他的好朋友。因此,这两对新人,在当时都是佳话。明代高启《过二乔宅》云:“孙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结君臣义。奇姿联璧烦江东,都与乔家做佳婿。乔公虽在流离中,门楣喜溢双乘龙。大乔娉婷小乔媚,秋水并蒂开芙蓉。二乔虽嫁犹知节,日共诗书自怡悦。不学分香歌舞儿,铜台夜泣西陵月。”
孙策在十八岁就继承父亲的遗志,短短数年便打下了江东的基业,曹操不得不表奏汉献帝封他为吴侯。孙策娶大乔的那年是二十岁,大乔是十八岁,少年英豪,新娶娇妻,人生已经到达巅峰。可惜只过了几年恩爱的夫妻生活。正当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孙策正准备阴袭许昌以迎汉献帝,结果被许贡的家客所刺杀,死时年仅二十六岁。
而周瑜娶小乔那年他二十四岁,小乔十六岁。孙策死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弟弟孙权托给他和张昭。没想到周瑜也英年早逝。美貌二乔的如花红颜,便只得寂寞开放在江东,直至终老。
薛灵芸:水仙已乘鲤鱼去,一夜芙蕖红泪多
板桥晓别
李商隐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在三国之时,最著名的美人,便是甄皇后与二乔,“江东有二乔,河北甄宓俏”。
薛灵芸与之相比,就并没那么知名了。但她的传说,则另有了一种瑰艳凄美的意味。“玉壶红泪”这个典故,就是由她而来。
曹操的长子曹丕,不仅是一位很有城府和雄才的政治家,更是一名感情丰富的文人。但是他的妻子甄宓,虽然美貌绝伦,却并不爱他,或者说,不是像他所希望的那样爱他。而自己的弟弟,也一直在爱慕着美貌的妻子。而甄宓,也仿佛悄悄回应了曹植的感情。这让曹丕心中不快,总觉得和妻子之间隔着什么似的。
他曾经爱极了那位倾世美人,但随着时间推移,甄宓的美貌也如同明珠渐渐蒙上了灰尘,而他的爱情,也亦在消磨,在减退。
在赐死甄宓之后,曹丕心中还是失意的。佳丽三千,很难找到当初那种令他心动的感觉。于是,便在天下选秀,希望能够再次找到令自己爱慕动情的美人。
薛灵芸,就这样走进了他的视线。她是在山野中长大的女孩,肌肤雪白,双眸如水,有一种山泉水般的纯澈和灵气。她在母亲教导下,心灵手巧,十岁时她所绣的牡丹花,竟能活灵活现,以假乱真,引来成群的蝴蝶围着花儿上下翻飞,久久不愿离去。如此美人的光芒自然是穷乡僻壤所遮掩不住的。薛灵芸的美名渐渐传播开来。
终于,有人听到了她的美名,要带她入宫,献给文帝曹丕。
在山野间如同小鹿一般自在生长的薛灵芸,从来就不曾离开过故土。而此时,她就要远离父母乡亲,进入遥远的皇宫,她心中忐忑而又悲伤,临行前,她泪不曾干。而在路上,她更是一路默默流泪。随从便递上玉唾壶给她盛接泪水,只是莹洁温润的玉壶中泪已成瑰红之色,及到抵达之时,玉壶中已经盛满了红泪。
这便是“玉壶红泪”的典故。对此,晋王嘉《拾遗记·魏》里有记载:“魏文帝所爱美人薛灵芸,常山人也。……时文帝选良家子女,以入六宫,习以千金宝赂聘之。既得,便以献文帝。灵芸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盛泪,壶中即如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后世古诗词中多引用“红泪”典故,指美貌女子的伤心离别之泪,惹人怜惜心疼。如李商隐的《板桥晓别》: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