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大学》到今天,我们还停留在“治国必先齐家”的阶段。对于《大学》的原文,有人批评几乎完全不顾逻辑的条理,可以说是杂乱无章。例如本段原文,既然是讲“治国和齐家”关系的转进,还算得上是有次序。但正说法令问题,忽然又无头无尾,插进来男女婚姻的问题,在上下文的衔接处,又没有交代清楚,实在有点含糊不清。如果在明清两朝,考“八股文”的对比文章,《大学》这一段的写作章法,恐怕也是考不取举人、进士了!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文章,却是适合于当时理解的习惯,有时候一两句就告一段落,跟着便如异峰突起,另一个观念来了。例如庄子的文章,更为放肆,但因为他文笔太美了,又是古代名贤,人们就不敢随便批评,反说他是“汪洋惝恍,理趣幽深”呢!曾子著《大学》,在这段“治国和齐家”的关键里,好像是少了个介词。但从古文的写作习惯来讲,接着而来,它用“诗云”开始,就已表示在这个大问题中,又须套出另一个最相关的问题来了。这个相关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后世人们所说的“男女婚嫁”而成家室的问题,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婚姻问题和家庭问题等。
为了研究本段文字的内涵,且让我们先来了解它所引用三处《诗经》上的诗句,然后回转来再详细了解它的内容。
“宜室宜家”的深意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四句诗,出在《诗经·国风·桃夭》三篇中。其实,在《大学》里,它所引用的重点,最重要是在最后一句“宜其家人”。事实上,上面两篇最后都有同样两句,都是很有深意的,那便是“宜其室家”和“宜其家室”。因此,我们后世用在结婚喜事的成语上,便有“宜室宜家”的颂辞。至于原诗的“桃之夭夭,其叶蓁蓁”的内涵,是指那个要出嫁的姑娘,既有年轻健美的外型,同时也有深藏不露的才能和良好的德性。“之子”两个字,就等于现代语所说的“这个孩子”。换言之,最后两句是说,这个女孩子嫁过去了,一定很合适于这个家庭。他家里会发达了,娶了一个好媳妇。
也许你们要问:“桃夭”两句,简简单单,真有包含所说的那些意思吗?讲实在的,这就是《礼记·经解篇》所说的“温柔敦厚,诗教也”的道理。诗歌都是口语,很好作,顺口溜便是,但好的诗歌太难了。如果要就“桃夭”的两句内涵来发挥,起码要讲说一二个钟点,我们不要离题太远,就学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吧!你只要从后世文学上惯用的成语“艳如桃李”,并没有加上“冷若冰霜”的反面词,便可知道“夭桃”和那蓁蓁的桃叶配在一块,如说“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护持”,这样便可明白“美在其中矣”的文学境界了!
至于“宜兄宜弟”一句,它是引用《诗经·小雅·蓼萧篇》里的一句。事实上,据历来各经学专家的研究,这四章诗是指周公摄政第六年,“泽及四海,统一华夷”,“怀远人”“柔万邦”的盛德所感,诸侯宴会,并无猜忌,都是如兄如弟,相亲相爱。使人读后,便会有怀念“成周一会,俨然未散”之思。
但曾子在本节里单单引用这一句,是借它来一语双关。对治国平天下而言,是指做到“柔万邦”、“怀远人”的成果。对家庭而言,是指兄弟姊妹、至亲骨肉之间的和睦康乐,互相敬爱的作用。
所谓“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两句,这是《诗经·国风·鸤鸠篇》中的句子。“忒”字,有正心不变的意义。这是指在主体当权的人,对于诚意、正心的初衷,必须要做到表里内外如一,终身不变,才能正己正人。在家庭、家族中如此,对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才可以自立立人,相率天下以正了!
温柔敦厚的诗教
关于本节所引用“诗云”的问题,现在已经了解了,后面便可省掉插曲的麻烦。但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四书里,为什么会常常碰到“诗云”、“子曰”等句子呢?
第一,因为在曾子他们那个时代,历史经验所留下的文献并不如后代那么多。那个时候孔子所著的《春秋》还刚好新出笼,所谓各国史料的《国语》以及《左传》和《公羊》、《穀梁》等《春秋三传》还未流行,除了《尚书》算是史料以外,如要引用前人的历史经验,以《诗经》所收集的资料最为恰当。因此,写到或说到要“引古以明今”的时候,便常常出现“诗云”、“子曰”了!到了后世,学者们便进一层,知道提出“六经皆史也”的观念了!
第二,诗句是浓缩简练了历史社会上许多复杂的事实和很多情绪上的感慨,构成少数的字和句子的精髓,包含内涵意味无穷,但又不是破口大骂,或是任意的批评,或是随便的恭维。例如大家都称唐代的杜甫是“诗圣”,如他所作《蜀相》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是多么的引起共鸣啊!但最关键的感慨在哪里呢?在“频烦、开济”的四个字,更可以为诸葛一生的遭遇而痛哭流涕了!他觉得诸葛亮的一生太划不来,太可惜。他本来是“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是多么的清闲自在。但是,偏偏碰上一个刘备,三顾茅庐,烦死人,不但是一次,还是三次的“频烦”,只好告诉他当时一代的局面,是注定天下三分的格局。但不幸地被刘备硬拉出山了,情不可却,只好帮他一把。“刘老板”已经不算太高明,但他会用办法把诸葛亮稳住,临死还逼他再帮他自己的儿子。可是阿斗真是个笨斗,但君臣之分已定,已是没奈何的事。诸葛亮帮刘备开国称帝,又要帮阿斗搞“安内攘外”、“经纶济世”地“整体全程经济”。既已开国,还要开济其后代,短短的父子两代耗尽了这个老臣的心血,到底还是白费。不得已,为了表明心迹,只好“六出祁山”,“死而后已”。“出师未捷”是明知故犯,那是诸葛公在求得其死所的上策。所以明白其中意义的人,就会“长使英雄泪满襟”。为诸葛一生的既“不遇其时”,又“遇人不淑”而痛哭流涕了!这样了解,才可明白“诗教”的“温柔敦厚”之旨。不可说你真可怜啊!比我杜甫还惨啊!那便叫做“嘶”,不能叫做“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