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1100000018

第18章 孟子旁通(17)

定于一

如孟子这一段中,一句“定于一”的答词,非常有趣,而且内涵深远,是对中国政治哲学的至高原则而言,既不是指一个人,或一件事,更不是说某一种方法,当然也不是光指仁或义。因为仁和义,也只是政治行为之一,是实施一种政治思想的高度道德行为而已。所以“不嗜杀人”,也是针对当时好作乱、好杀伐的政治风气,一种高度道德性的政治行为。在战国当时,或任何一个混乱的时代中,这是值得天下归心的作为。如以现代民主思想的眼光来看,那是不必说的当然道理。除非好杀成性的暴力主义者,或是今天国际政治上闹笑话的非洲阿明,那就不足道了。

可是这句“定于一”的答话,一听进梁襄王的耳朵里,他脑子里的观念反应,却一变而成为“天下可定于一个人的手里”了!因此他便迫不及待地再问出哪个人能够一统天下的问题来。你看这是多么有趣的误解,使孟子再也无法发挥“定于一”的高度哲学理论,只好随着他所能了解的方向,一变话题,转而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答案了。

我的口才不好,对于这句话在逻辑上的分析,或许不够清楚,同时又不肯引用翻译式西方逻辑那些名词和术语来表达,只好凭诸位高明,自己去体会其间会心之处。但在此可以引用唐代禅宗大师们的一个故事,作为参考。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就是唐末一位有名的诗僧贯休,他为越王钱镠所作的名句。钱镠看了很高兴,但是要他把十四州改一改,变成四十州。他不肯,便说,州也不能添,诗也不能改。因此他和钱镠处不来,便千里迢迢跑到四川去依靠蜀主王建,写出“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的千古名句。有一次贯休自己作了一首很得意的诗,其中有“禅客相逢唯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的两句名言。他拿去看当时有名的禅宗大师石霜禅师,认为是自己明心见性的悟道之作。石霜看了诗,便放在一边,转过来问他:“如何是此心啊?”这一下,问得贯休和尚哑口无言,无法对答。石霜禅师便说:“你不知道,就问我。”贯休不觉脱口问道:“如何是此心呢?”石霜禅师一笑而答说:“能有几人知。”你看,懂了这个逻辑运用的关系,便同样可以了解孟子这一节天下“定于一”,和梁襄王问答的要点了。

儒道同源的一统天下

说了这些闲话,我们再回头来讨论这个中国政治学上“定于一”的问题。讲起来,实在牵涉太多,也太难。不但孟子提出了“定于一”,我们且把后世自称为正统儒家们所不甚同意的道家老祖宗——老子的话搬出来看看,他同样也有中国政治哲学有关“一”的思想。老子曾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这个得一以天下平的“一”,和孟子劈头而来的“定于一”,是不是一个模子,如出一辙呢?实在值得慎思,明辨。

综合起来,这个“一”的问题,如果和专讲内圣外王之学的《大学》、《中庸》的内圣之学相提并论,那么《大学》的“明德”和“慎独”,以及《中庸》的“中和”和“诚明”串通一气,发而挥之,岂非又是一部专论吗?虽然,孟子这里的“一”,也可以说是一个中心思想——实行仁政的王道。

但再引申为外王之学来讲,那么,孟子所讲天下“定于一”的道理,便可认为是中国历史哲学的不二法门,必须要“天下统一”或“天下一统”,才有长久的安定。我们只要仔细研究秦、汉以后历史,凡是不得统一的时代,它的祸乱也始终不得平静。这已成为中国历史上千秋不易的定则。因此自孟子以后,影响两千年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政治,都是循着孟子这个论断的观念去立足的。甚至反动的人,也都是拿它来做口号。

不管是正的或反的,假借为号召的或真心为国家天下的,对于这个“定于一”的理论,当然都无可非议。事实上,凡是真理,自然便是不二法门,当然无可非议。可是两千年帝王专制政治,到处都是假借孔孟之学的大盗而兼神偷,真如庄子所谓连仁义之道也被他们偷盗而用了。这是什么理由呢?因为孟子只说了一句天下“定于一”三个字,他并没有说定于一人啊!而历代的帝王们,却生吞活剥地把“定于一”三个字,硬生生地拉到定于一人,而且一定是定于我了。你看这有多滑稽!

现在问题不要扯得太远,免得与讲孟子的本意大相径庭,暂时到此打住。拉拉杂杂说了一大堆,只是提醒大家研究上的注意,孟子这段对话中机锋转语的关键,不要随便忽略。

在我们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里,有一个中心思想——“邪不胜正”——这是一项真理,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能道的至理名言了。但是自古以来,在任何时代,行正道都是非常艰难的。孟子始终想要行正道,所以他的理想很难实现。不过,如果说苏秦这派人所行的是邪道,而究竟邪到什么程度呢?这也很难下定论。他们的主张,只是针对当时的利害而来的。摆在眼前的现实利益,不管智、愚、贤、不肖,大家都容易看见,人人能取得,如果立刻见效,大家都乐意去做。而孟子所提倡的王道仁政,是大利,是远利,是百年大计,甚至更远在百年后。今天耕耘的人,自己不一定享受得到它的成果。

人不论为国、为家、为自己,都是希望自己看到,享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这也是人情之常。对照一下孟子与苏秦两人,对魏国君王所提的意见,以及所获的迥然不相同的结果,很明显地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总是急功好利的。对此,也只好付之一叹了!

关于孟子说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的话,并非说他没有人样,只是不像可以当大君的神态。很可能他是南唐李后主、蜀主孟昶一流人物,风流潇洒,可以成名士,不能做人君。据晋武帝司马炎时代挖出梁襄王坟墓的出土资料,在他葬的墓穴中,还藏有相当可观的古典经书,由此可见他也是个读书种子,例如三国时代的江夏刘表,还是位《易经》专家呢!讲到这里,想起我幼年的一位老师作的诗:“隋炀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做相公。若使二人穷到老,一为名士一文雄。”梁襄王可能也是这个类型的人,不适宜于做人君。

仁爱的推广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本来在《孟子》这本书里,所以把他见梁惠王、梁襄王父子最后的谈话,放在最前面,是因为这些谈话,是孟子政治哲学的中心思想,所以放在最前面,以显示其重要性。孟子见齐宣王是在见梁惠王之前的,不过这种孟子年代时间上的争议,历来就很分歧不一,各有各的考据理由,也实在很难确定。我们在这里特别再提醒大家一下。在本章后段再讲齐宣王,等于现代小说写做法中的所谓倒叙法。

齐宣王见了孟子以后,开始就问:在春秋时代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曾经先后称霸于天下,他们是怎样做到天下的盟主?这其中的道理,你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的答复,可并没有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理由何在,因为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一系的学生,一生都遵奉孔子的学说,所以他站在自己的学术立场上说话。他说孔子的弟子们,从来没有说过关于齐桓公、晋文公他们称霸的事情,因此后世没有传下来,我也没有听过我的前辈们告诉我这些事,假如你齐宣王一定想要知道如何领导天下的话,又何必一定要了解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道理呢?他们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称霸而已,真正想治好国家,名称普闻于天下,何不谈谈称王于天下的王道。

这里我们知道,孟子是一直强调施行王道的。不过我们读了“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这几句话,就囫囵吞枣吃下去,不咀嚼一下,好好作一番理解和体会,那一定会食而不化,成为笑话了。如果真的如此,孔子三千弟子不谈,就以七十二贤人来说,连桓文之事都不知道,岂不太孤陋寡闻,太不渊博了?何况孔子正当春秋时人,一部《春秋》是孔子自己著作的,书里尽多的是谈桓文之事的地方,孔子这些学生,岂有连老师所著的书都不读的道理?这可成为大笑话!

老实说,这时的孟子是有意逃避,不愿意和齐宣王谈霸道,只是想对齐宣王说他的王道政治,这也可以看到孟子之所以为孟子,儒家标榜的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那么方正,不转一点弯。假如纵横家之流,一定先顺着齐宣王说一番桓文的道理,接着说一番王道的道理,比较一下两者的利益,最后劝他行王道,而孟子则一圣就圣到底,直言无隐地说了。

齐宣王不像屠户

于是,齐宣王问孟子,那么我行德政,讲究德行,就可以王天下了吗?这里齐宣王只称德。在古代——秦汉以前,“德”与“道”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所以在那时以前的古书上,这两个字大多是分开来,到了后世,才把道德两字合在一起用,而成为“道德”一统的概念了。这里齐宣王以修德、行德政为问,而孟子仍没有作正面的答复,只是告诉齐宣王,你如果能够保护老百姓,爱护老百姓,就可称王,没有人可以抵抗你的。齐宣王进一步又问,像我这个样子来说,你孟先生看看,可以做到保护老百姓的仁政吗?孟子说当然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宣王听见孟子说他可以做到保民而王天下,反问孟子说,你怎么知道我可以?齐宣王也许听了这句话,相当高兴,希望多听几句好听的,或者没有自信,以为孟子是顺口说说的,所以追问一句。但孟子不能不说出一番理由来,而且举事实为证。

他说,我曾经听见你一位臣子——胡龁,和我谈起,说你齐宣王有一次坐在庙堂上面,有一个人牵了一头牛经过下面,被你看见了,问他把牛牵到哪里去。他告诉你是牵去杀了取血涂钟(古代铸钟要用畜牲的血去涂祭)。你听了他的报告后,命令把那头牛放了,你说看到那头牛发抖的样子,像一个没有犯罪而被送去杀头的人,十分可怜,实在不忍心杀他。于是那个牵牛的人向你请示,是不是新铸的钟不必再涂牲血了。当时你又说,这怎么可以不涂血呢?另外换一只羊好了。

我所听到的这件事,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齐宣王说,有这回事啊!孟子就说,凭了你的这种“不忍见其觳觫”的心理,扩充开来,就可以实行王道。虽然你的老百姓们说你小器,舍不得杀那么大一头牛去取血涂钟,才换一只较小的羊去杀。可是我知道并不是牛较大,羊较小的原因,而是你不忍心。

齐宣王说,你说得对。诚然我的老百姓误会我是因为那头牛太大舍不得杀,而换一只小一点的羊。但是你是知道的,我齐国固然没有统一天下,不能说大,可也并不是太小的国家,还不至于连一头牛也吝啬得不肯杀。实在是因为我看见那头牛发抖,像一个没有犯罪的人被牵去杀头一样很可怜,心里不忍,才换了一只羊的。

孟子接着说,你也不必怪你的老百姓误会你吝惜一头牛,是因为牛比较值钱。事实上牛比较大,羊比较小,你用小的羊去换大的牛,价钱上有显著的差别,他们又怎么知道你是另有原因呢?话又说回来,假如你是为了看见牛发抖而不忍杀他,于是另外换了羊,可是,羊同样是一个生命呀,这又怎么说呢?老百姓又怎能理解呢?

这一说,齐宣王听了,不禁笑起来:真是!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啊?不过说真的,我当时绝对不是因为牛大,比较值钱,舍不得杀才换羊的。不过经你这么一说,就难怪我的老百姓们误会我是小器了。

接下来,看到了孟子的答话,就知道孟子的高明,因为在当时君主时代,齐宣王不忍杀牛的这一片好心,老百姓不但不领情,反而说他小器,万一弄得不好,这位国君因此一发怒,又不知道会枉杀几个人,所以孟子设法缓和齐宣王的情绪,作一疏解。

其次,孟子也为了要齐宣王接受他所提出的意见,施行王道的仁政,所以在这里,以幽默式的轻松的口吻,把话锋一转说道,这也是一件小事,老百姓的这种误会,对你不会有什么损失或妨害的,这正是你的仁术(注意,孟子只说他是仁术,并没有说他是仁心。这个“术”字,读书时不要轻易放过)。因为当时你只看到牛发抖,没有看到羊流泪。作为一个君子,只愿意看到禽兽活生生的样子,不忍心看到它被杀的惨状。如果听到它们被杀的惨叫声,就不忍吃它的肉了。所以说君子远离庖厨,就是这个道理呀!也就是和你的羊换牛的心理完全一样啊!

可是,君子远庖厨这句话,被后世曲解了。近代的年轻人,当太太要他到厨房里帮个小忙的时候,他就拿这句话来做挡箭牌。太太请原谅!孟老夫子说的,“君子远庖厨”,我要做君子,你的先生不能是小人哪!于是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等太太把热腾腾的菜饭端来。这是笑话。可是后世把古人的名言曲解,并拿来做胡作非为的借口的事例,实在不少,这且不去说它。

行为心理

在《孟子》这一节里,涉及一头牛的问题。中国古代,凡是谈到君主帝王,大多都以龙来作比拟。这次孟子和齐宣王见面,而大谈其牛,这是历史上较为有趣的事。然而这次谈话中,讨论的是齐宣王不忍杀一头牛而改杀羊的事情。这件事在后世学者研究孟子思想时,列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经常特别予以讨论的。从这件事上,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两个学说问题:第一是仁爱心理的心理行为问题;第二是领导人行仁政的方法问题,亦即古代帝王,以及现代民主国家、政治领导人行仁政的方法问题。

先说心理行为问题。针对孟子对齐宣王的这段谈话而言,当时齐宣王看出了一头牛被杀前发抖,而不忍宰杀的时候,告诉他,这就是人类仁慈心理的根本。

这种仁慈心理,在平时看起来,似乎人人都具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假如真正研究心理学,不论政治心理学,或者宗教心理学,齐宣王这个以羊易牛的故事,可以用一句后世人人引用,大家都知道的俗语——“妇人之仁”来形容。因为女人容易掉眼泪,只要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就难过掉泪。我认为,古人说“妇人之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人们的慈悲,不要走小路线,要发大慈悲,具大仁大爱,所以才用妇人之仁——看见一滴血就尖声惊叫的“仁”来作反面的衬托。实际上妇人之仁,也正是真正慈悲的表露。正如齐宣王看见一头牛发抖不忍宰杀,扩而充之,就是大慈大悲,大仁大爱。只可惜没有扩而充之而已。

一般的妇人之仁,如果扩而充之,就是仁之爱,那就非常伟大了。且看不同宗教中的几位代表人物,就可知母性仁爱的伟大。佛教里最受欢迎的是观世音菩萨,虽然在佛经的原始记载上,他是一位男性,但是他却常以女身出现,而后世人们也都喜欢膜拜他以女性姿态出现的化身。代代相传,如今他已成为母性慈爱的象征。天主教的圣母玛丽亚,是伟大母爱的表征。至于道教标榜的则有瑶池圣母。尽管人类不少宗教的教规、教条、教义,都是重男轻女,但最后还是推崇女性的伟大。看来蛮有意思的。

谈心理行为的修养,齐宣王看到牛发抖,不忍心宰杀。我们在路上看到一条狗、一只猫被打死或被车碾死,围上一堆人,欣赏名画似的观看,甚至有的还拍手。如果一定说这些人是坏人,那也未必。他们在另外某些事上,却又很仁慈。人的心理经常在变化,很难从某一件事上就遽然断定他是仁慈或者不仁慈。有的人有其习惯,也许他会杀猪,不喜欢杀牛。譬如印度教徒,对牛十分崇拜,绝对不杀牛,但却杀猪;伊斯兰教徒则不吃猪肉,但他们杀牛杀羊,吃牛羊肉。

同类推荐
  • 道中的道

    道中的道

    人生即是道场。心中有“道”,所以气度非凡,凭借强大的正能量震慑场面、影响他人,左右事态的发展。与人相处,从道家思想中修习“道法自然”、“不争”、“无为”等智慧,都可以取得良好的预期,获得非凡的成功。本书通解道家的生存智慧,明辨万物变化的玄机,提供为人处世的进退方略。每一个故事都能给予你一个顿悟,在不断感悟中内心的能量不断增大,从现实起步,从小处着手,在点滴中改变自己,你会发现人生可以更自在,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 忏悔录

    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迄今为止对罪恶、神的显现以及拯救探索最为深入的著作之一,它激扬地宣告:信仰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本书对我们思想的影响至今未衰。
  • 尼采的人生哲学

    尼采的人生哲学

    本书囊括了尼采思想的精髓,每篇文章都是从我们周围世界的真实事件出发,从而得出哲学观点如何关照现实世界的精妙体现。阅读本书将会彻底颠覆你对哲学的偏见。字里行间,你会感到泉水跃动成洪流奔驰着,时而热情跳跃,时而变幻无穷,既不会感觉到哲学的沉闷无聊,还会发现,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俯拾皆是可供玩味的哲理。
  • 黄石公语录:素书

    黄石公语录:素书

    “西晋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时有盗墓贼掘西汉留侯张良之墓,在玉枕中发现黄石公著《黄石公语录(素书)》,从此,《黄石公语录(素书)》》流传世间。《黄石公语录(素书)》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三十六字。字数虽少,但字字珠玑,语语精华。内容融汇儒、道、兵、术、势诸家之精,重德、崇义、讲谋略。书中语言精炼,人性把握精准,处世谋略独到。史传,张良得此书,遂辅佐刘邦,成就霸业。”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中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中卷)

    本书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这套丛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热门推荐
  • 痴情王爷剩女妃

    痴情王爷剩女妃

    奉旨成婚,因为皇上的圣旨,五王爷冷颜,娶了白尚书的女儿——白可清。我告诉你,你仅仅是皇上加载给我的包袱,所以你最好以后给我乖乖的话,否则,别说你是白尚书的女儿,就算你是公主,我一样休了你。新婚之夜,冷颜看着身着喜服的白可清,冷冷的开口。
  • 浮欢谋:帝京之乱

    浮欢谋:帝京之乱

    浮欢,浮欢,浮世清欢。她以为属于她的应是太平盛世,却没想到她这一生早已注定波诡云谲,万象横生……失踪十年,重归故里,父母双逝,长兄早夭,一切都已物是人非。她说,她的心是硬的,血是冷的,她活着的唯一目的只有复仇!从宅门到后宫再到朝堂,她遇神杀神,遇佛斩佛,凡是拦她路的人就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死!只是奈何心无旁骛,却躲不开红线牵,尘世缘……那人衣袂翩跹,疏风朗月,于千军万马之中与她执手相看。他言:能入我心者,当世唯卿一人,你生我陪你笑看天下浮沉,你死我为你荡平阴曹地府!
  • 星染雪梦深

    星染雪梦深

    她是受人唾弃的私生女,她存在的意义只是燃烧自己有限的生命去给别人创造价值,可她终究是幸运的,即使身世再不光彩,爱她的人依旧还在。
  • 清澜初歌

    清澜初歌

    她,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成为整个西海的宝贝。无奈幼时受了苦难,一直受体内邪火的折磨。他,师出太上老君,列为天宫五极战神之一天空战神,为天庭征战四方,在天兵天将中享有极高的地位。作战时有勇有谋,行事果决。可平日里吊儿郎当,看似平易,实则难以接近。还有他,她的竹马,师承药王医术精湛,修为极高,是四海八荒中鼎鼎有名的一等上仙。他温柔体贴,视保护她为己任,生生世世。一场惨烈的战役,开启了命运交织的罗盘。她历了双世劫,飞升一等上仙。竹马陪了她两世,终究抵不过那最初的爱恋。为了她耗尽了毕生修为,为了她成为四海八荒的笑柄,为了她几乎背叛了整个东海,最终也为了她,不惜献出自己的性命。她迷茫了。是坚持那段痛彻心扉仍割舍不断的爱情,还是留住如潺潺流水般沁人心脾的守护?也许连她都不知道。
  • 女巫

    女巫

    1480年延续到1780年迫害女巫的恶潮,席卷了欧洲三百多年。这是欧洲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之一,无数良家妇女遭到斩首示众,焚烧尸体的酷刑。而玛格蕾塔,卡塔琳娜和安娜便是处在最疯狂的时期,同时她们也是无数冤魂的代表。但是,怨念最强的玛格蕾塔在受到火刑后却神秘的复活了,救活她的神秘巫师给予了她新的躯体,但玛格蕾塔不知道的是,神秘巫师并没有把这幅躯体的原有主人的灵魂从这幅躯体中剥离。玛格蕾塔复活后,知道了她生前的儿子还没有死去,而是落在了教会的手中。玛格雷蕾塔毅然踏上了拯救儿子菲利普的道路,但是,等待她的是却是一个未知的骗局以及隐藏在暗处的无数危险……
  • Captains Courageous

    Captains Courageou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牌辅助的王者时间

    金牌辅助的王者时间

    打排位遇到坑?不不,男主不坑,只是无聊逗逗小辅助。被卷入王者大陆?不不,缘起缘灭,一切皆有定数。什么那小欠你失忆了?男主扮猪吃老虎,分分钟重新拉近彼此距离,王者带飞小青铜,一起走向辉煌巅峰。
  • 帝玺谜藏

    帝玺谜藏

    失传已久的和氏璧重现踪迹,各方势力蜂拥而至,黑暗巫师、苗疆守护者、香港富豪、境外特工都欲将其据为己有。国家某部门编外人员沈云飞奉命前往调查,经历种种尔虞我诈以及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镜中世界,千丈古树,云中宫殿……最终发现小小玉璧中竟然隐藏惊天秘密。
  • 琉花易冷

    琉花易冷

    “一一,若是有一天你发现我伤害了你,你会怎么样?”“那我会把你杀了,再自杀!”........“一一,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因为你是我的半身!”“什么意思?”“你是我一半的生命!”.......“一一,你对我那么好是喜欢我吗?”“不,我不喜欢你!但是,你若是需要我,我也可以变成喜欢你的样子!”“为什么?”“你是我的天赋,我愿意为你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你是我的生命,我在意你!只是在开始的时候遇见你了,所以你就成了我的半身!
  • 天天营养百味:热门家常百味

    天天营养百味:热门家常百味

    本书提供的菜谱选用的原料取材方便,制作过程简单易行,让您可以在自家的厨房里,利用最简单的器具,轻松制作出好吃、好看、好营养、好创意的各种家常菜。即使您还是初涉厨事的年轻人,也能快速掌握菜肴制作的原理和精髓,真正体验到烹饪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