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新生儿时期。
新出生的婴儿,神经发育尚未健全,大小便非常频繁,很多年轻的妈妈会认为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一天到晚忙着给宝贝换尿片。殊不知,此时却是你和宝宝亲近的最好时机。你可以边换尿片,边和宝宝交流。
“沛泽,是不是不舒服了,来,我们换尿片啦!”每次换尿片的时候,我都会俯身靠近宝宝,让宝宝能够看到我的脸,并轻轻地与他交流。一边给他清洁小屁股,一边轻轻抚摸他的小肚子。有时还会双手握住他的腿,做几下体操动作,双腿轮流弯曲、上举。
此外,喂奶的时候,也是我与宝宝沟通的最佳时期,“沛泽,慢点吃,香不香啊!”边说边用手轻轻抚摸他的后背。对于宝宝来说,喝奶的时候能听到妈妈愉快的声音和轻轻的爱抚是无比高兴的事情,每次沛泽都表现出十分知足的样子,然后憨憨地睡去。
第二个阶段:2~4个月。
沛泽是在腊月出生的,所以,直到宝宝三个月的时候,我才能带他下楼出去溜达,足足在房间里待了三个多月,终于等到春暖花开了,可以出去晒太阳喽。
记得第一次带沛泽出去,他就表现出十分活跃。我推着婴儿车来到楼下,因为天气好,楼下已经聚集了很多小宝贝,我家宝贝是第一次出来,所以,大家都好奇地凑过来看宝宝。
就在这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沛泽对着一个年轻妈妈怀里的宝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先是瞪着眼睛仔细地看着,随之露出了迷人的微笑。我见沛泽这么喜欢小朋友,干脆把他抱起来,与那个小宝贝靠得更近一些。这时,对面的宝贝也表现出十分喜欢沛泽的样子,手舞足蹈起来。难怪说宝宝是天生的社交家呢,真的一点都不假哦!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交流方式就是微笑,妈妈们也可以帮助宝贝交朋友,抱着宝贝,用柔软,轻快的声音,代替宝贝和别的小宝贝交流。比如,“你好!我叫沛泽,你叫什么名字呀?”这样可以使宝贝更专注于对方。
第三个阶段:5-7个月。
大概在沛泽六个月的时候,我发现他又进步了,和小朋友见面时,不仅会微笑,看到熟悉的小朋友,还会主动伸出小手摸对方的小脸蛋,然后咯咯地笑,甚至有时会咿咿呀呀地交流起来。
对于这个阶段的小宝宝来说,小手已经开始发挥社交功能了,妈妈们可以常和宝宝握手,或者拉着宝宝的手,让他去触碰其他小宝贝的手,这样可以让宝贝更快地接近自己喜欢的朋友。
第四个阶段:7-12个月
七个月的宝宝已经学会了爬行,爬行就意味着宝宝的活动空间变大了。有条件的话,可以帮宝宝找几个年纪相仿的小伙伴,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空间,让他们在一起玩,另外,也可以带宝宝参加一些亲子活动,锻炼宝宝主动找朋友的能力。
作为父母,应该明白: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会如何交朋友、与他人共处,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也是为人父母的重要职责。
害怕陌生人的小男孩
为什么有的宝宝见到陌生人会表现得异常兴奋,甚至会伸出小手,去抓别人,而有的宝宝则会大哭不止,难道宝宝认生是天生的吗?还是与后天的生活环境有关呢?
也许是因为当了妈妈的缘故,见到孩子,我都想与之亲近,所以,每次带沛泽出去,见到其他的小宝贝,都免不了过去打个招呼,交流一下育儿经验。慢慢地,我与小区里很多宝贝的家长都熟络起来。
一次,我在小区里看见一个阿姨带着一个小男孩在散步,看小男孩的样子,应该与沛泽的年龄差不多,我便带着沛泽走上前去,友好地问道:“阿姨,你好,你家宝贝多大了呀?”阿姨先是一惊,向后退了一步,然后才回答我的问题。
“那比我儿子只小了半个月,来,沛泽,这是小弟弟,我们和他打个招呼好不好?”我拉着沛泽的手正准备靠近小宝宝时,小宝宝哇哇地大哭起来,阿姨赶紧抱着小宝宝走开了,并大声地说:“我孙子怕生,你不要过来。”
我被自己唐突的行为感到不好意思,赶紧带着沛泽离开了。自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接近这个小宝宝,每次带沛泽出去散步的时候,都看见那位阿姨离众人远远的,从来不带孩子接近其他的小宝宝。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和老公推着婴儿车带沛泽出去散步,再一次遇到了那个小宝宝,只不过这次带宝宝的是孩子的妈妈,从宝宝的妈妈口中,我得知宝宝叫小翔。因为有了上一次的尴尬经历,我不敢贸然接近小翔,反倒是小翔的妈妈主动过来,要小翔和沛泽打招呼。
可没等小翔接近我们,就哇哇地大哭起来,小翔的妈妈有些生气,责备道:“你不要认生嘛,来,妈妈拉着你的手。”小翔的妈妈不顾小翔的哭泣,硬是要拉着他的手来与沛泽握手,小翔吓得不停地在妈妈的怀里挣扎。最终,小翔的妈妈选择了放弃。
在这个故事中,很显然,小翔的奶奶和妈妈对待孩子认生的问题都是不正确的,见到陌生人,就抱着孩子躲开,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认生。而强制让孩子接受陌生人,同样不可取,这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性,使他更加害怕见到生人,也会加剧孩子的不安全感,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对于宝宝的认生问题,传统观念认为,婴儿认生是天生的,不可避免的,所以,遇到孩子认生的情况,要么故意让孩子避开陌生人;要么强制孩子接触陌生人,认为一回生,两回熟,慢慢地孩子就不再认生了。
实际上,婴儿认生并不是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宝宝在小于四个月的时候,是不会认生的,他们会对一切事物表示出好奇。
等宝宝过了四个月之后,他们就会对陌生人表现出“警惕地注意”。他们注视陌生人的面孔的时间会比熟悉的人更长些。
在宝宝五个月之后,婴儿在陌生人面前会表现出较明显的严肃、紧张的神态。在宝宝七个月以后,有些婴儿在面对陌生人时会哭闹,回避,表现出较强烈的情绪反应。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婴儿都会认生,而且婴儿的认生有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婴儿认生更多的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纠正孩子认生的毛病,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不然,会适得其反。
有这样一句话叫:“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对于橘树来说,环境对它的成长影响是非常大的,更何况是婴儿呢?马克斯说过:“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在婴儿的适应期体现得最明显。”
所以说,父母在面对孩子认生的问题上,不能把问题的根源完全归结在于孩子身上,认生绝不是孩子的错,而是由于他所生长的环境造就的。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三口之家,孩子所能接触的人较少,又很少带孩子外出,结识新的朋友,这样的孩子往往在见到陌生人时,表现得十分恐惧。
另外,细心的父母也会发现,有些小孩子认生并不是对所有的陌生人都表现出恐惧,只是对某些人表现出恐惧。记得我儿子七八个月的时候并没有认生的毛病,只是在见到我的一个同学时,表现出害怕,不愿意与之亲近。后来,我仔细想了想,原来我这个同学嗓门比较大,估计是儿子误以为是阿姨在和我吵架,所以,他不愿与之亲近。
总之,孩子的认生是有原因的,纠正孩子认生的毛病,首先就要找出孩子认生背后的原因,才能对症施策。
对于多数孩子来说,孩子认生是因为接触的人太少,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有意开阔孩子的视野,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后的3~4个月,在这个时间段,孩子是不会认生的,应该多带孩子到外面见见世面,接受丰富多彩的刺激,尤其要让孩子多接触人,引导孩子与他人交往,这一时间段的训练对孩子今后是否认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表现出认生反应,也不要着急,既不能为了保护孩子,避免与陌生人接触,也不能强制孩子与陌生人交往,这样做都会适得其反。纠正孩子的认生毛病,就要给予孩子良好的刺激,让孩子知道陌生人的出现,并不会给他带来不好的感觉,反而会让他感到喜悦。
比如,带孩子去亲朋好友家串门,或者有人来家里作客时,可以在陌生人出现的同时,给孩子拿他最喜欢的玩具,或者他喜欢吃的小零食,使孩子体验到良好的刺激,反复多次,孩子对陌生人的恐惧感就会慢慢消失了。
特别提醒父母们的是,在孩子还没有完全适应陌生环境时,千万不要让孩子一次接触过分的陌生人,尤其是在吵闹喧哗的场所,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不安,从而增加了害怕和认生的程度,更加不愿意接触陌生人。
俗话说,见多识广,让孩子多接触陌生人,不仅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对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有意识的开阔孩子的眼界。
爱“读书”的坏小孩
新买的图书,还没有来得及看,就被宝宝撕得“粉身碎骨”,刚从他的手里抢过图书,他顺手又把纸巾撕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只要能撕碎的东西,都成了宝宝的“玩具”。请不要责备宝贝,让他尽情地玩吧,因为他开始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世界喽!
沛泽9个月的时候,已经爬得很快了,这大大增加了他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当然,也给我带来了无尽的“麻烦”,为了防止他摔到床下,我对他寸步不离。最让我头痛的是,他喜欢到处乱摸,尤其是纸张之类的东西。
一次,我将一本新买的图书放在了床上,沛泽趁我不注意,不大一会儿功夫,我心爱的书就被他蹂躏得不成样子,粉身碎骨了,撕破的纸张到处乱丢,我是既气愤又心疼。一气之下,一把夺过宝宝手里的书,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却气得哇哇大哭起来,脚丫不停地乱蹬,伤心至极。
“宝宝,不哭了,爸爸知道你长大了,喜欢看书了。”老公听到儿子的哭声,从书房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报纸,“来,爸爸叫你识字喽!”沛泽看到爸爸手里的报纸,立刻扑了上去,兴奋地乱抓,用拇指和食指捏着报纸的一角,一用力,就把报纸撕了一个口子。“真棒!沛泽的手真灵活!”老公在一旁做起了儿子的帮凶,一边叫好,一边鼓掌。
“你这是在助长儿子的嚣张气焰,你懂不懂?”我不解地看着老公,心生埋怨。“老婆,我就是要做儿子的‘帮凶’,我为儿子的进步感到高兴,他的进步应该值得表扬。”老公沉浸在儿子进步的喜悦中。
“儿子乱撕东西也是进步?”我一脸的狐疑,“那当然了,从表面上看,沛泽撕纸是在搞破坏,实际上他是在学习,这说明儿子手的运动能力增强了,具有了基本的手眼协调能力,当他发现用自己的小手可以将大纸变成小纸,并且会发出刺啦刺啦的响声,他会非常高兴和惊喜,而你却硬要剥夺他的这种快乐,当然是你的不对了。”老公将我教训了一番,不过,恰似有那么几分道理,我心服口服。
看父子俩开心的样子,我也加入了其中,我们先把一张大纸递到宝宝手里,让他撕成两半,然后拿起纸张的一半递给宝宝,再让他撕,直到他撕成纸屑为止。宝宝对这个游戏真的是乐此不疲,尤其是当他把纸撕开的时候,常常会发出胜利的笑声。我想他应该是为自己能够改变外界的环境而感到高兴吧。
等宝宝大一些,大概十一个月的时候,我给宝宝买了些颜色鲜艳,又不易撕坏的布书,里面的内容都是孩子接触过的东西。我会拉着宝宝的小手告诉他这是什么,渐渐地,宝宝也会指着书上的图片,咿呀地说话,像个小大人。
只不过,这时宝宝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过不了多会儿,他就跑开了,去寻找更加好玩的东西。看来,教孩子真的是需要十足的耐心啊!通过宝宝的撕书游戏,使我和宝宝的关系更加亲密了,着实让老公羡慕啊!这就是带孩子的苦与乐,感谢儿子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精彩!
撕书是宝宝进步的表现,也是帮助宝宝养成早期阅读习惯的重要基础,家长要抓住这个关键的时期,给宝宝正确的引导。
可能很多家长都会把宝宝撕纸、撕书看成是噩梦的开始,看到新买的图书,被宝宝“肢解”得七零八粹,心疼不已,再看到“柳絮”漫天飞的样子,更是气愤至极。这也是许多家长看到宝宝撕书不由分手地夺过来的主要原因。
其实,如果家长知道,这是宝宝在学习,是进步的表现,想法就会大不一样了。宝宝在六个月以后,眼睛和手的动作就已经基本协调了,手指逐渐分化使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分开抓取东西。
当宝宝掌握了对捏的本事后,他就会伺机来展示给人们看他新学的本事——撕纸。由撕书带来的嘶嘶作响以及纸的大小变化,会让宝宝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呢,给他带来了惊喜与愉悦的体验,所以,他才对撕纸乐此不疲哦。
为了满足宝宝“搞破坏”的需要,你可以拿一些过期的报纸,或者是广告宣传册让宝宝尽情地享受撕书的乐趣,这对促进脑功能的健全与成熟也是很重要的。不过,这只是暂时性的选择,毕竟撕书是不好的行为,不加以纠正,就可能埋下日后不爱惜图书,不喜欢念书的种子。所以,还是有必要花点心思,既让宝宝认识到这是不好的行为,又能满足他撕书的愿望,并使其进一步发挥积极意义。
那时,我很反感沛泽把房间搞得到处都是纸屑,所以就有意识地纠正他的这个不好的行为,当然,纠正小婴儿的坏习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反反复复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