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想取得这份事业的辉煌,首先就应该摆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正确的亲子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有人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像小树苗和园丁,小树苗怯生生地从土壤里钻出来,伸开稚嫩的枝条,带着欣喜的目光注视着这个神奇的世界,勇敢地去追逐太阳,向上,向上,再向上。在小树苗勇敢地追逐太阳的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长出许多侧枝,园丁的任务就是铲除这些阻碍小树苗向上的侧枝。
也有人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像泥巴与雕塑家,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块没有成形的泥巴,父母就像雕塑家一样,把这块没有成形的泥巴雕琢得有棱有角,有模有样,让他变成一块父母心中向往的艺术品。
不错,这两个比喻看似很美妙,无可挑剔,但细细琢磨一下,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头,诚然,孩子是小树苗也好,是未成行的泥巴也罢,无论怎样都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培育,细细雕琢。但是,只发挥了父母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让小树苗成为栋梁,让泥巴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吗?这只不过是父母一厢情愿的做法。
孩子无论是小树苗,还是泥巴,其成长的动力,可塑的潜质都蕴藏于孩子本身,教育的目的不是将孩子培养成父母期望的参天大树、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亦或者是父母的翻版,而是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教育成为一种顺应天意的事情。
可悲的是,很多父母总是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去修剪小树苗,去雕塑泥巴,本末倒置的做法使小树苗越来越叛逆,泥巴越来越扶不上墙,到最后,两败俱伤,伤痕累累。
那么,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到底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怎样才是成功的教育呢?相比较之下,我更欣赏南京版奶爸的比喻: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只要父母放慢了脚步,与孩子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俯下身子,以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我们才能真正倾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摒弃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
说到教育孩子,很多人都会皱眉头,无可奈何,牢骚满腹,都把它看做世上最难的一份工作,我则认为教育是最简单的、最美好、最快乐、最幸福的一份工作,因为教育孩子就像自己重新长大了一次,和孩子一起走过美好的童年,去展示生命中最初的美好与感动,去体味孩子世界里的天真无邪,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的何止是孩子,我们不也重新成长了一次吗?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离不开朋友、老师的热心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特别感谢杨文忠、陈艳梅、杨红、肖永忠、廖学词、杨果、王少宇、周以金、廖晓龙、周海英、张贤军、李宏龙以及社会出版社的张友华老师给予的指导,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