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再来看看长篇力作《豆棚瓜架雨如丝》。这部以四名长工的坎坷遭遇为框架的精品,几乎无一章不拴扣儿,无一人物不带传奇色彩。老虎跳与花藕娘、香翠儿的三角相恋;为了争夺老虎跳,花藕娘和香翠儿在运河边那场你死我活的厮打;老虎跳三遇花狗儿手中枪;徐老莲斗胆闯入西海子公园,与情人灯草婶子的幽会,以及他们悲壮丧命等情节,无一处不写得又奇又险、又神又真,取得了大小事情错落有致、平淡细事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魅力的良好效果。如第27节写的是很平常的事:徐老莲借戏台下有人打枪,群众一时混乱之际,背跑了落入天乐茶园老板手里的情人灯草婶子,不料被追赶者开枪击毙,双双死于滚滚西下的运河波涛中。这样的情节在许多小说家手里写得平淡无奇是屡见不鲜的。可是,刘绍棠在这里却采用了传奇手法,平常的事经他精心一处理,结果成了一出重峦叠嶂、威武雄壮的好戏。作者是这样设计的:开头先讲说书艺人刘双福在石坝码头听到枪响,慌忙躲到水柳蒲苇丛中。至于枪声是哪儿传来,谁打的枪,都一概不讲,先拴一个套索吊了起来。接着写刘双福匆匆忙忙去找安守己的夫人扬曼筠,由这位太太之口讲出警察抓走了安守己。顷刻间,吊起来的套索又拉紧了一下。刘双福赶忙往城里跑,路上遇到被警察放回的安守己。原来安守己是吃了梁家父子和徐老莲的挂落儿。具体原因何在?这才补叙戏台下有人打枪,徐老莲乘慌乱之际背跑了灯草婶子。既然灯草婶子得了救,读者总可以松一口气了吧?不!作者又让一个浪头猛扑过来:先朦胧地写“徐老莲和灯草婶子正沿河西下,仰面还乡,魂归故土”,使读者为主人公逃出虎口而高兴的心情顿时化为全无。接着便又用老虎跳的亲历目睹,补叙两位情人被枪杀,顺水漂到水龙门渡口的情节。再接下去,才打开感情的闸门,让老虎跳尽情地开口大骂,控诉人世的不平,发泄满腔的悲愤。短短的三千字的一节,先后卷起五层浪花,每次都使您感到奇妙,但仔细一想,又全在情理之中,就在这奇妙之中,收到了传神动人的效果。
现在,再让我们对刘绍棠小说民族风格的第二方面内容,即通俗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这一问题,再稍作分析。
通俗性与艺术性相结合,雅俗共赏,这是辩证的统一,是中国小说自古以来固有的特点,也是中国读者和听众千百年来早已养成的审美习惯。打开中国文学史就会发现,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传世之作,都是通俗的,大众化的,为广大读者和听众喜闻乐见的。正如刘绍棠所说:“最好的艺术都是雅俗共赏的,雅俗共赏是艺术的极致。”[26]刘绍棠写小说首先想到的是让农民看得懂、听得懂,按照他们的艺术趣味和欣赏习惯设计人物,构思情节,并且把这一点提高到群众观点的高度。在这方面,他的见解也是令人敬佩的:“作家是干什么的?是精神食粮的炊事员。一个食堂的厨师,他做的菜要尽量让顾客满意;那么一个作家,他写的作品也应该使更多群众能看懂、能接受。写小说,不考虑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能行吗?群众看不懂,脱离了群众,不考虑群众的喜爱,不是成了老爷作家了?”[27]正因为他能从群众的喜爱、习惯出发,所以他的小说便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但是,与一般通俗小说比起来,刘绍棠的小说在格调上又大大高上一筹;人物的举止言谈不露俗气;结构布局大显用心设计、多做推敲的功底;作者的眼光远大而精深,作品的内蕴和人物的命运,全都在广阔的视野里做高瞻远瞩的思考与处理……简言之,作品高度的艺术性,全都表现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完美的形式中,广大群众是非常喜爱刘绍棠的作品的。近年来,许多作家的作品印数都在大幅度地下降,但刘绍棠的小说印数,始终都处在领先的地位。他的每一部小说和小说选集,到达书店后,几天之内便销售一空。这种情况是作家的劳动成果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最好说明。
另外,在艺术风格上,刘绍棠花很大力气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国小说的传统手法:一是通过具有个性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暗示人物的心理;二是善于在动态中准确地描写人物形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文学观念不论如何“更新”(我历来都不赞成这一提法,我认为文学观念只能发展、完善,而绝不能“更新”!),这一人人公认的准则也是不能改变的。刘绍棠是一位可与赵树理、老舍这样的语言巨匠媲美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生动、活泼、响脆、准确、幽默、并富有音乐性。不要说一般读者,即使像王力、钱钟书那样的大学者,对刘绍棠小说的语言,也都是赞不绝口的。学生时代,刘绍棠小说中的叙述性语言基本上是知识分子式的,人物对话是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进入中年之后,叙述和对话用的全是经过艺术提炼与加工的农民群众语言。其中最能显示他驾驭语言的硬功夫的,是采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心理。刘绍棠笔下人物的对话简短、明白、利落,从来不超过三五句。演说家那种口若悬河式的长篇大论,在刘绍棠的任何一部小说里都是找不到的。对话虽短,却能绘声绘色,听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对人物肖像描写的语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堪称一绝。
刘绍棠很注意在动态中描写人物形象。在这方面,他从《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我国古典名著中得到的裨益最多。他的小说(特别是近十年的小说)中的人物,一上场就处在动态中。他让人物在与周围环境、人际关系中显示性格、情绪和心态、他从来不对人物作沉闷的冗长的心理描写。
应当指出的是,刘绍棠提倡民族风格,但他并不是义和团的大师兄,对待外国文学不是采取盲目排斥的态度。恰恰相反,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的宝贵营养,他向来都是汲取的。关于刘绍棠与外国文学,笔者已专写了长文,这里就不赘述了。
结束语
刘绍棠是和我们的共和国一道成长起来的作家。1949年10月,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像初升的太阳,在世界的东方冉冉升起的时候,13岁的刘绍棠,好似一棵富有生命力的小荷,在文苑里刚刚露出了柔嫩的尖角。40年过去了,我们的共和国已经由一个孩子长成了壮年,刘绍棠也从刚露头角的小荷变成了茁壮的大树。在共和国的第一代作家中,刘绍棠无疑是佼佼者之一。他的成功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刘绍棠四十年如一日,时刻同共产党、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和人民群众有着极其深厚的如同母子连心的感情。他从心底里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热爱生他养他的大运河母亲。这种最宝贵的感情,使他在困难的日月不气馁,在顺利的时刻不骄傲;使他任何时候都不忘记报答党对他“山高海深的养育之恩”。[28]他特别刻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并以此作为指导自己文学创作活动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他身上是一生一世都要起作用的。
第二、40年来,刘绍棠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文艺创作从生活出发的正确道路,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从走上文学道路那天起,刘绍棠就深深地扎根于大运河的泥土中,时时刻刻地关注运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他每部作品中的人物,都能找到生活中的人物原型。为了把小说写好,他甚至要到故乡查户口。他最成功的几部作品中的人物,都以他的亲人和最好的朋友为原型。他立下誓言:一生一世都要为农民写,写农民,要为后世人留下一部反映北运河人民英勇斗争的历史画卷。正因为他道路清、方向明,所以才能在各种逆流中站得稳、走得正。
第三、刘绍棠是一个非常勤奋、善于学习的作家。他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走上文学之路以后,更加注意向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和戏曲学习。这使他具备了很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鲁迅的作品使他一辈子受益无穷;孙犁的做人作文,更是他学习的楷模。良好的教育和从各方面接受的积极而健康的影响,使他建立了正确的文艺观,坚定了走民族化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因此,在某些人掀起的否定中华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的妖风中,他才能够沙打不迷,浪摇不晕。40年来刘绍棠走过的道路和所取得的成就,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这对于我们理解文艺战线应当如何培养人才,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怎样才能兴旺发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很有启迪的。
刘绍棠的文学之路,是一条正确的路,康庄的路。刘绍棠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是我国文艺界健康力量的杰出代表。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当各种唯心主义的文艺理论盛行,离经叛道的文学主张泛滥开来的时候,刘绍棠的一系列正确主张和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非但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应有的评价,反而有时还被讥为“保守”、“僵化”……这是何等的不正常、不公道啊!但是,我们坚信:真正的共产党员作家,沿着社会主义文学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进的乡土文学大师刘绍棠,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尊敬与爱戴!弹丸小村儒林村的农家子弟刘绍棠,定将获得世界性的承认和荣誉。这是毫无异议的!
金子被敲碎仍然要卖金子的价钱!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周年前夕为纪念刘绍棠同志
从事文学创作活动40周年专写
(原载《太行学刊》1990年第4期)
注释:
[1]《开始了第二个青年时代》,1979年版。
[2]摄成影片时改名《太阳和人》。
[3]《爱护与指引》,1981年版。
[4]《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1981年版。
[5]《坚持文学创作的党性原则》,1981年版。
[6]《也谈创作上的几个问题》,1981年版。
[7]《被放逐到乐园里》,1980版。
[8]《也谈创作上的几个问题》,1981年版。
[9]《生命的春天》,1956年版。
[10]新版《青枝绿叶》题记,1983年版。
[11]《无主角戏·小说语言》,1982年版。
[12]《痴情》,1980年版。
[13]《小荷才露尖尖角》后记,1982年版。
[14]《建立乡土电影》,1981年版。
[15]《我认为当前文艺创作中值得注意的几点》,1980年版。
[16]《乡土风情画》,1981年版。
[17]《关于乡土文学的通信》,1981年版。
[18]《乡土文学与民族风格》,1983年版。
[19]《乡土文学与创作》,1983年版。
[20]《山楂村的歌声》。
[21]《摆渡口》。
[22]《大青骡子》。
[23]《青枝绿叶》。
[24]《乡土文学与民族风格》,1983年版。
[25]同上。
[26]《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1983年版。
[27]《乡土文学与民族风格》,1983年版。
[28]新版《青枝绿叶》题记,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