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1600000002

第2章 序:忆兴华

文/谢蔚英

吴兴华,1921年生,卒于1966年,离开我们已经快五十年了。每当想起他的惨死,心中总会泛起无限伤痛。同时也想到,假如他还在人世,该有多少工作可以去做,在文学发展上是会做出他应有的贡献的。

他出生于一个自由职业者的家庭,父亲在清末科举中试后受新思潮影响去日本学医,在文史方面造诣很深,家中藏书颇丰。兴华自幼受家庭影响,博览古书。他家中兄弟姐妹共有九人,由于他自幼聪颖过人,深受父母喜爱和弟妹崇敬。他初中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以后随家迁到北平,一直在崇德中学读到高中毕业,因成绩出众而连续跳班,1937年考入燕京大学时方十六岁。

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岁月里,常听他说,他写诗是凭年轻时的灵感和激情,过后回想起来自己也感到太幼稚,没有多大价值。虽然他这样说,但从他偶然遗留下来的写诗笔记中看到他在十五六岁时写的诗就已形成他自已的风格,选用了不少中外历史题材,在文字和意境上又是和旧诗、西洋诗结缔、揉合的综合产物,在当时来说,是有着开拓精神的,如《刘裕》《玛利亚之死》《刎颈行》《团扇曲》等等。由于那些诗作篇幅太长,如以实话实说,有些过于深邃的我也似懂非懂,我只想引用两首通俗易懂的小诗以飨读者。

歌谣

深夜我攀上那古老的钟楼,

往下看风浪的海;

我想啊,爱人,你在天涯飘流

心灵有没有更改!

我想啊,爱情的不定就好像

水的因风而狂颠,

你的船多少次转换了方向,

驶入不同的港湾!

啊!何其繁多的欺骗的言辞

保证心灵的贞固!

当你毫不知道下一秒钟时

又要走怎样的路!

啊!如果我能像高天的秋月,

脸面半隐在云间,

我将要给予他勇气和喜悦

克服前路的苦艰。

果然

果然人似隔一道横空的银河

笑声隐隐如三月溪里的流波

近在目前犹不免恨蓬山万叠

永无相会心中的惆怅又如何?

可惜他留存的诗稿大都丢失,只有在“文革”后经吴晓铃先生转交我从戴望舒遗物中清理出来的两本,上面两首小诗即出于此。

最早刊登他的诗是1937年的《新诗》月刊,一首八十行的无韵体诗,题为《森林的沉默》,此诗最近曾选在香港出版的《中国现代诗选1919-1949》里。当时的编者周煦良介绍说:“就意象之丰富,文字的清新节奏的熟谙而言,令人绝想不到作者只是一个十六岁的青年。”他写诗的高峰时期是就读于燕大的时候,1939-1941的《燕京文学》上曾刊登了不少他的诗,其中包括他与至交宋淇及孙以亮(即孙道临)的往来唱和。

也是通过宋淇(又名宋奇,后在香港大学任教,也曾为张爱玲保管最终遗物,现已故)曾将他的诗介绍到国外,以致至今在美国的E.Gunn、Perry Link和San Diego大学的叶威廉,还有London大学的贺麦晓都表示很欣赏他的诗,他们皆寄过评论他的诗的论文,1983年我去美探亲时,叶威廉教授及梁秉钧先生曾约我去谈过一次。他们对他的诗极为赞赏,他们认为他的诗是糅合了中外历史和文学典故,一般人如文学、历史功底不深很难读懂。他们说:“那是一种新的风格,是超前的。”对吴兴华诗作的欣赏和喜爱国外学者似乎更热情。

也就在他上大学的时期,父母相继病故,家道败落。1941年他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在就学的四年中,他在系里选修了法文、德文和意大利文。在这四种文字的班上,学习成绩又全是全班第一而获奖。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但接着爆发了太平洋战争,学校内迁,他因身体不好且需抚养弟妹而留下。从表面来看,他似乎不大关心政治,但从他五弟吴言提供的材料看来,实则不然。他在青年时期就很看重民族气节,很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上中学时曾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一·二九”游行,是党的外围组织民先的成员。在整个沦陷时期,他坚决不为敌伪工作,只在中法汉学研究所做一点工作。但这一时期是他一生中很重要的阶段,他不仅表现了很高的气节,而且在国学水平上也有了质的飞跃,从而使他的创作从题材到风格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那时,他用了大部分时间在家苦读经史,做了很多札记卡片。另外他对清代作家也作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并从历史上去探究了中国诗歌发展的道路,譬如他认为王昙的骈文同时又是有韵的,这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赋的翻版。在那段时间里他也写了不少诗,大多是叙事诗,也翻译不少国外作品,大部分刊载在《辅仁文苑》及《西洋文学》杂志上。

那是个中国老百姓受苦受难的时代,尽管也有一些人醉生梦死,但吴兴华却终日埋头苦读,生活极为清苦,只能挣几个小钱,还要抚养四个未成年的弟妹,吃的是灰色的是掺豆饼、花生皮的混合面窝头。也是在这个时期,死神夺去了他两个聪明、可爱的妹妹,兴仪和兴永。兴永是他最小的妹妹,自幼能诗善舞,不幸于1945年初染上肺结核,当时盘尼西林初问世,但他们无钱购买,眼睁睁地看着她死去。兴华在世时,每当他想起因贫病被夺去生命的小妹妹,心里就十分难过。

由于生活清苦,营养不良,兴华在那时也染上肺结核。抗日战争后燕京复校,他又回校任教。当时司徒雷登等人对他很赏识,多次要送他到美国去深造,只因患病未能成行。在病床上他又读了大量文学和历史书籍,将一部《罗马兴亡史》和《资治通鉴》几乎可以背诵下来,还继续学习法、意、德文,在这几种文字上,也可以说是比较精通的。

我与兴华相识于1949年,我是他英文班的学生,当时常常为了我迟交作文而在下课时想溜号而被他逮住。当时我是个爱玩活跃的人,后面也总有一群拜倒的人,但后来我和兴华的感情与日俱增,原因是他始终对我坚贞不二,而且我极为敬佩他的为人和他的学问。他为人正直、诚恳、学识渊博,他热爱党热爱祖国。我是广东人,在香港长大,1952年毕业前曾想毕业后回香港工作,那边有我的家人和朋友,当时已开具了介绍信,而以兴华的学识,还有至交宋奇的关系,去港工作生活当没有问题,但在这点上他坚持留在国内,坚决不离开自己热爱的祖国。

兴华看起来是个手不释卷的书呆子,但事实上他对生活也充满情趣,他的围棋和桥牌在校内和中关村一带是数一数二的,记忆力出奇的好,每当人手不够拉我去凑数时,我总是因出错了牌而挨训,另外他也小有音乐天赋,他的男中音未经培训,但唱起来很动听,音色很准,我俩在谈恋爱时,他总给我讲故事和一起唱歌,在《世界名曲101》有两首我俩最喜欢的歌,一是“Danny Boy”,另一首是“In the Gloaming”。此两首歌皆为暗喻一鬼魂在对他心爱的人而唱,真不知在当时冥冥中是否有此暗示?

婚后最初生活还算稳定,院校合并后兴华被任命为英语教研室主任及副系主任,工作常常忙至深夜,但只要他在家,总也手不释卷,吃饭、上厕所手里永远拿着书,食不知味,但每逢周末也常陪我去看电影上饭馆,他更十分疼爱我们的女儿吴同,从小一直抱在腿上给她讲故事,把她日常生活琐事全编入故事里,女儿听得津津有味。

兴华除了中外文学,对中外历史亦十分精通,他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当时北大历史系邓之诚老教授对他最为器重,每遇历史上的难题,总把他找去一同切磋,兴华也每每能说出某人、某时代及出处。

作为一个没有留过学的大学毕业生,他以出众的才华,在26岁时就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解放后,他更是全力投入工作。还和西语系师生出演过英文戏剧。1952年院校合并时,他出任行政职务。在那个时代,工作难做,常受到外界干扰,他每每废寝忘食,工作至深夜。尽管如此,他还抽出时间翻译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写了一些研究论文,还为文学所带研究生(朱虹,徐育新)。但到了1957年祸从天降,由于对苏联专家的教学方法有不同意见,被扣上右派分子的帽子,从此打入“地狱”。不仅撤去职务,降了级,还剥夺了教书、写作的权利。但他仍尽一切努力工作,在大跃进时期默默地帮助系里编、校《英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等,既无名又无利,同时他还自学了拉丁、希腊文,朗朗上口。他后来对这两种文字的熟练程度也是惊人的,他曾先后为李健吾先生译过多篇拉丁文的戏剧理论,也曾为罗念生先生校对过文稿。

1962年他被摘除右派帽子,情绪又高涨起来。他说四十岁前是他苦读的准备阶段,四十岁后他有不少雄心壮志,要着手一一完成。在这里,我只想提出两个他已开始动笔的工作。一是他已开始翻译但丁的《神曲》,他是根据意大利文原版,严格按照但丁诗的音韵、节拍译出的。和他年轻时写的诗相比,又步上更高的境界,更趋完臻、精练。另一个伟大的计划是开始写一部中国历史小说,关于柳宗元的,题为《他死在柳州》,也已开始动笔。这是他经过多年构思、收集材料的成果。内容丰富,包含当时和外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在写的过程中,他似已沉迷其中。他说:“闭上眼睛,一幅唐代景象呈现在我眼前,风俗习惯,衣着打扮,人来人往,宛如自己置身其中。”可惜这两个宏伟计划只开始了一小半,“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为了怕人说“含沙射影、恶毒攻击”,他忍痛烧毁书稿,只经我偷偷留下一小章节他译的但丁《神曲》。

“文革”时,暴风骤雨,旧案重提,大字报贴满家门。他感到大祸临头,日夜担忧,寝食难安。但他还在对我说,要相信党,相信群众,要尽一切努力改造,争取重新做人,绝不能自绝于人民,否则我和孩子将会受到更多株连。在他去世前三天,他将他平日爱不释手的《四部丛刊》重新核对整理了一遍,该书经、子集等共十二箱。他告诉我将来日子过不下去时可以变卖。并说很感谢我在他困苦时一直陪伴着他。他还说:“我欠你的太多了。”谁料到次日他被勒令劳改,在劳动时体力不支,又被红卫兵灌下污水后当场晕迷,红卫兵仍对他又踢又打,耽误了送医院的时间,再也没醒过来,于1966年8月3日晨含冤离开了人世。

如今我已年迈,行将就木,回顾和兴华共同生活的十四年以及他去世后我经历的诸多磨难,我可以说无怨无悔。值得欣慰的是两个女儿都喜好文学,继承了她们父亲的文学天赋。大女儿吴同品学兼优,虽然在“文革”时期只读到小学,“文革”后凭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现已在美长春藤名校任教,口碑甚佳。小女儿吴双则不光原来就是北大的高材生,且在美旅居三十年仍不忘她小时受过的古文熏陶,中英文写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前阵读到吴双的一篇戏作,第一感觉就是她颇有乃父之风。特录于此,以告慰其父之亡灵:

西曲仿莲波体中译——双儿戏作

In that misty morning when I saw your smiling face/

雾中佳人 笑靥芬芳

You only looked at me and I was yours/

回眸一顾 为卿断肠

But when I turned around You were nowhere to be seen/

惊鸿瞬逝 如鹤杳茫

You had walked away and closed the door/

芳踪无迹 重锁幽窗

When will I see you again/

期何期兮 翩影天降

When will the sky start to rain/

盼何日兮 细雨清扬

When will the stars start to shine/

待何夕兮 星耀华光

When will I know that you're mine/

俟何时兮 比翼齐翔

Did I ever meet you in the sunshine/

日辉曜兮 几曾相望

And when we were about a thousand years away/

回首千载 世事沧桑

Did I ever hold you in the moonlight/

皓月璨兮 梦里相傍

Did we make every minute last another day/

一刻永恒 地老天荒

On a cold December night I gave my heart to you/

寒雪冬夜 我心荡漾

And by the summer you were gone/

清风夏日 空留惆怅

Now as the days grow older and the stars will start to dim/

流光飞逝 月黯星苍

All I have are memories and this song/

梦影笙歌 刻骨难忘

When will I see you again/

期何期兮 翩影天降

When will the sky start to rain/

盼何日兮 细雨清扬

When will the stars start to shine/

待何夕兮 星耀华光

When will I know that you're mine/

俟何时兮 比翼齐翔

读过吴双的这篇戏作,我深深感到兴华已经后继有人了。和兴华在一起的生活,不仅让他在我眼前展现了一片知识的海洋,以及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最主要的是,兴华还给我留下了一双这么优秀的女儿。如果我当时选择了另一个人,也许我能去香港或美国发展,我将躲过一个又一个的劫难,但至今我不后悔我的选择,因为兴华为人正直忠诚,学识渊博,对祖国热爱,对事业执着。兴华给后人留下的遗作不多,但他已把他的天资传给了我们的女儿。相信她们一定会把兴华留下的文学遗产继续传承下去和发扬光大。每想及此,我就深感欣慰并且觉得我所经历的磨难都是值得的了。

(原载《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86年第2期,修改于2015年9月)

同类推荐
  • 四世同堂(全集)

    四世同堂(全集)

    《四世同堂》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近百万字,是老舍作品中最长的一部。整部作品以抗战时期的北平沦陷区为背景,描写了北平小羊圈胡同里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的十几户人家、一百多人的心理和遭遇,他们的沉浮荣辱、生死存亡、所受的精神折磨及深重苦难,再现了在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下,北平人民由惶惑苦闷、忍辱偷生到逐渐觉醒、反抗的过程,歌颂了他们可贵的民族气节以及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意志和抗战决心,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 国学文化经典读本:现代散文精萃

    国学文化经典读本:现代散文精萃

    我们这套丛书,是为了帮助青少年学一点国学而编写的。我们很愿意把我国文化遗产中发人深省的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文,上至孔子老子,下至鲁迅冰心,有选择地向读者们介绍,并且稍作简明扼要的说明、注释。我们希望,广大的青少年能够从这套丛书中,接受到祖国优良的文化传统的教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材。
  • 老陶杂谈

    老陶杂谈

    书中作者就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和事件,生活中的小常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 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

    老舍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本书收录了他零散发表的长短篇散文六十多篇,分七辑,大致依作品面世年代为序排列。老舍的作品以幽默朴素、语言口语化见长,从这些散文里,读者可以再次领略老舍先生民间语言大师的风范。
  • 宋词是一朵情花

    宋词是一朵情花

    《宋词是一朵情花》:宋词就是开在绝情谷的绚烂情花,我们都中了她的。拈一朵情花,呷一口词香,国学大师汤一介、北大教授李中华、王守常倾情推荐。十余位资深教师倾心审读。
热门推荐
  • 花开花落两不弃

    花开花落两不弃

    (完结文!)“当年,我也是个痴情的种子,结果下了场雨……淹死了。唉!”她摇头叹息,无耻中!终于惹某爷发飙了,邪佞警告:“女人,敢再和别的男人说话试试看?”她讪然一笑,回道:“爷,我不敢了。”
  • 乡村纪事

    乡村纪事

    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的描写,特定生存状态下的人物特写,展示了八九十年代的乡村生活。
  • 重生之黑化女神很妖孽

    重生之黑化女神很妖孽

    一觉醒来,祁墨羽发现自己居然重生了,有了一个空间和管家,以为能轻轻松松的过完这一生,却没想到遇到了君陌玖这个“大灰狼”。本以为俩人的一次交易只是意外,却没想到从此以后被他盯上了,跳进他布下的甜蜜陷阱……【小剧场】婚后——君子忆,从你妈咪身上下来,否则,你就去灵谷吧!”略~略~略~臭爹地,我就不下来。”君子忆调皮的对着君陌玖说道。”祁墨羽看着这一大一小的两个人,内心感到非常无语!陌玖,子忆那么小,你怎么连子忆的醋都吃!祁墨羽气愤的说道。”好吧!我错了,老婆大人原谅我!君陌玖可怜兮兮的看着祁墨羽,眼里却闪过一丝宠溺。嗯,原谅你了。”【注意:本文是架空文】
  • 冲喜之痴傻王爷代嫁妃

    冲喜之痴傻王爷代嫁妃

    一觉醒来,花朝莫名其妙的穿越了,还穿成了西临国花相府最不受宠的六小姐,一道圣旨落下,皇上选了相府小姐前往异国和亲,五小姐死活不愿,于是强逼她代嫁。只是…她不是应该嫁给东祈国的老皇帝为妃么?可眼前的这个傻兮兮的唤她为‘娘子’的小子是怎么回事?噢!原来她和亲的目的,竟然是为了给眼前这傻王冲喜啊!好吧,冲喜就冲喜,瞧着这傻王的模样,她似乎也不太吃亏!但是,她哪曾想到,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只是表象而已。那丫的简直就是个典型的人格分裂症者,人前是一只软绵绵的小肥羊,背后立马就变成一只腹黑无情的大恶狼!
  •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不过就是武侠穿越连续剧罢了,练武求超脱的故事
  • 妃本彪悍之爷别耍赖

    妃本彪悍之爷别耍赖

    她是懦弱无能的草包?她是人人眼中的废物?一场让人艳羡的婚嫁却让她成为了天下的笑柄?开什么玩笑!揍皇子,斗小妾,玩毒药,这才是她的生活好么?阴谋诡计,尔虞我诈,她尽在眼中。明枪暗箭,刀光剑影,她亦不畏惧。银针一闪,素衣青丝,她笑靥如花间却可素手遮天。*****夜半时分,夜凉如水,某男悄悄的潜入了一香间闺房。“不知公子半夜到来,所为何事?”一柔若无骨的手缠上某男的脖子。轻启红唇,吐气如兰。“自然是来……。”邪魅的勾笑,男子镇定自若,转过身子将某女揽入怀中,少女的清香传入他的鼻翼,夺人心魄。“哦?是么?不好意思了,看我的佛山无影脚!”一脚踹开,男子应声落地。“你……对我做了什么?”“没什么?蚀骨软禁散,慕氏专利,绝无二家!”某女拍了拍手,得意的笑。***宠溺护短篇**“宫主,慕姑娘……”一小厮焦急的开口,话到嘴边就被打断。“叫夫人!”男子头也不抬,眼神微冷。“呃……”“叫夫人!”“夫人她打了红菱,砸了厨房……”小厮眼神躲闪,满脸惧意。“把化瘀膏送过去。”继续处理事务,眸底闪过一抹担心。“小的这就给红菱护法送去……”“滚回来,那是给夫人的!打了人,砸了东西,手一定很疼!要你们有什么用?本宫自己去!”话音刚落,某男就一阵风般席卷而过,速度之快,让人咂舌。*简介神马滴都素浮云,正文才是王道!本文宠文1v1,男女身心干净!喜欢的亲们快快跳坑吧,坑品有保证,爱你们,么么哒~
  • 娱乐探谜

    娱乐探谜

    《中国学生探索发现奥秘:娱乐探谜》是《中国学生探索发现奥秘》系列之一,包括:体育探谜、文化探谜、文明探谜、文学探谜、文艺探谜等。
  • 玄武乾坤录

    玄武乾坤录

    怪龙,巨蟒,天下之大,无奇不有;阴谋,阳谋,宫闱惊变,深不可测;佐龙宫,佑武盟,江湖纷乱,血雨腥风!武玄望着这广阔的江山,又看了看手里这半部玄武乾坤录,苦笑道:“半部就半部吧,我就靠着这半部功法闯遍这无限江湖!”
  • 天使陪伴我

    天使陪伴我

    本书主要内容为:胸部鼓起来了,胸大不是我的错,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指导。
  • 孔子传(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孔子传(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由于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有限,我们便在参考和借鉴以前译本许多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浓缩,保持了原著的梗概和精华,使之便于我们全面而轻松地阅读。这套课外读物还收编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广博知识,把阅读名著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扩大阅读的深度和范围,这正是设计本套读物的最大特色。因此,本套课外读物有着极强的广泛性、知识性、阅读性、趣味性和基础性,是广大中小学生阅读和收藏的最佳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