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我带着山乡田野的泥土,走进城市机器轰鸣的工厂;几年后,又带着车间机床的油迹,走进军营,本是拿“枪”的,却握起了笔。
这一“握”就基本没有放下。早年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百万大裁军”中,转业到地方宣传部门,主要还是与文字打交道,前些年调到出版单位任职,也还算是“归队”。
就这么干到了今天。在职场上,所写的大都是些新闻、文件、材料和领导讲话等“保饭碗”、对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很重要而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却没有什么“味道”的文字。还好,我对文学有爱好。我把因工作关系接触到的一些人与事以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写成自认为有点“味道”的文字,包括报告文学、散文、特写等多种样式,这就形成了现在这本集子。
集子里的作品,都在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过。既有上世纪70年代的“旧品”,也有近期新作,时间跨度近40年。有的作品,属“重大题材”,如报告文学《为贺子珍寻儿记》、《新中国惩腐第一枪》、《9·13凌晨:在尾随林彪出逃的直升飞机上》,这些事件,为世人所关注,曾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飞向光明》和《李大维少校:为祖国统一而来》两文,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国民党少校飞行员黄植诚、李大维先后驾机飞回祖国大陆的真实记录。这两位飞行员个人的“重大行动”,立刻成了世界的“重大新闻”,对当时的大陆和台湾以及两岸民众的心里都产生了极大的震动。这两起“大事”发生时,我既是目击者也是采访者,当时我以最快的速度写出稿件,将其“回归”过程及其随后的一些系列活动和细节告诉世人。这,是我的职责。
集子里的一组散文,抒发了我对亲情、友情的真情实感,展现了我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与思考。《女儿,今年你已十八岁》和《未来在于“现在”》是写给女儿的两封长信。信中与女儿谈理想、谈社会、谈人生、谈做人做事,我以为,这两封长信不仅仅是写给女儿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各具鲜明时代特征的50后与80后两代人的思想沟通与交流,是作为“过来人”的50后“说”给正在“成长”的80后“听”的,是写给80后这一代人的。作品是否体现了作者意图,那只有让读者品评了。其余各篇,有我对父亲的深情怀念,也有对战友以及对一些难以忘却的往事的追怀,篇幅或长或短,都是自己思想情感自然与真实的流露。
从军的生涯是我永远的感念。军营一片绿色,绿色象征着希望。在“火红”的70年代,亿万中国青年把当兵作为第一理想,部队聚集了大批优秀人才,空军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战斗集体。我在人民空军工作生活了十几年,对空军有着挥之不去的特殊情结。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捍卫祖国蓝天的人民空军,而蓝天下穿绿上装、蓝裤子的军营生活给了我丰厚的馈赠,锻造了我“军人性格”和“军人刚肠”,我为自己生命中有一段当兵的经历而骄傲。在部队时,我接触过空军航空兵、导弹、雷达、高炮等诸多兵种,写过一些表现这些部队训练生活的文字,有些“活动”我随军与部队基层官兵一道参与了全过程。军营的那段时光,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豪迈,颇有“心怀家国天下”之激情豪情。在收集、整理有关文稿时,我依然“心在跳”、“情在烧”。我把《勇者脚下必有路》、《导弹跨海》、《导弹即将腾空》等表现侦察航空兵和导弹特种兵部队训练生活的几篇特写一并收进本书,借以表达我永远的军人情怀。
以上所写,对自己的情况及本书作品作了简要介绍和说明,权作自序。
2014年10月26日夜于南昌红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