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指导孩子多读古代贤者及求贤者的历史故事,让孩子从小养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热情。
执著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懈,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
执著的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都是殷代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南)国君的儿子。国君想把帝位传给幼子叔齐,叔齐认为应该由大哥伯夷即位,便不肯继承。伯夷则认为叔齐即位是父亲的命令,作为儿子应该顺从,于是不肯即位,不久便逃了出来。叔齐也不肯即位,逃了出来。没办法,国君只好把帝位传给了二儿子。
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老尊长,于是决定一起投奔。到了周,西伯已经去世了,武王正用车载着西伯的牌位,率领军队征伐殷纣,他们拦住武王,阻止劝说,认为父亲去世了不先埋葬却要发动战争,就是不孝;周作为殷的臣子,以臣的身份讨伐君王,就是不仁。因此,他们坚决反对伐纣。武王的左右随从要杀死他们,太公望说这是仁义的人啊,于是就命令部下将他们扶走。
武王灭掉商后,天下百姓都拥戴周的统治。而伯夷、叔齐觉得周不仁不义,再吃周的粮食就是耻辱,于是便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过起了隐居的生活,靠吃野菜过活,不久便饿死了。临死前,他们仍然认为,武王伐纣只不过是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的恶劣行为,感叹自己命运不好,没有遇到神农、虞、夏的大好时代,而偏偏遇到这君臣相争斗的乱世,以致找不到一个好的归属。
智慧寄语
从历史角度看,“武王伐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但对于伯夷、叔齐来说,“仁义”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为表达抗议而拒绝吃周的粮食,最终失去了生命。像这样有历史局限性的故事,父母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告诉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需要一种坚持和执著的精神,但要避免钻牛角尖。
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及半壁江山。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涅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关进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马屁精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鬼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