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王听了,点着头说:“对啊,对别人的好话也得多想想。”邹忌机敏地接上话茬,稍严肃地说:“大王,您听的好话最多,受的蒙蔽也多呀。”威王听了有点不高兴,沉着脸说:“你这是何意?”邹忌却从从容容地说:“大王,您想,说我美的人都是为了讨好我才蒙蔽我。现在,齐国有广阔的土地,方圆有上千里,数百个城镇,数万百姓,直到宫中侍女、美妾、朝廷大臣,哪一个不偏爱大王、害怕大王呢?由此看来,大王受的蒙蔽不是比我深多了吗?”威王开始听不进,经邹忌这么一说,他顿时醒悟。不由地说道:“知我者先生啊!你说得太好了!”于是,他向全国下了一道命令:“不管什么人,当面能指出我的缺点、错误的,受头等奖;用书面给我提意见的,受中等奖;即使在背后议论我的过错的,传到我耳里,也给下等奖。”这道命令传出后,朝廷内外,提批评建议的,络绎不绝。几个月以后再来提意见的人就少了,一年后,人们便觉得没的说了。
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又加强了调查,严惩了颠倒是非,贪赃枉法的污吏。从此,齐国更强大了。
智慧寄语
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可以了,可怕的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进而由小错发展到大错,再到不可救药。父母要教育孩子形成知错就改,勇于接受别人善意批评的良好性格。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君子作战,不打击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不利用地形优势,不攻击没有排好队型的对手……宋襄公仁义的过于迂腐,所以葬送了霸主地位、丢了性命,最后还落了个愚蠢的名声。
愚蠢的宋襄公
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死了。齐桓公一死,他的几个儿子争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其中公子昭逃到宋国。
宋国的国王是宋襄公。宋襄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宋襄公雄心勃勃,一心称霸,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宋襄公见齐国内乱,就抢先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派兵共同护送公子昭回国接替君位。但响应号召的诸侯并不多,只有三个小国带了少许兵马前来。于是,宋襄公只带领四个国的兵马打到了齐国。齐国见几个国家的人马打来,不知详情,就投降了宋国,纷纷出宫迎接公子昭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的齐孝公。
宋国本来是小国,没有什么号召力和威信。如今,宋国帮助霸主国齐孝公得了君位,其地位自然提高了。这使宋襄公很得意,这时,他想借助大国的威力去压服不响应他的号召的小国。经分析,他认为,楚国能跟他合作,那么比楚小的几个国自然也会归服宋国。他将这个想法与大臣们说了,大臣们多数同意,有个公子叫目夷的不同意这么办。他说宋国实力弱,是小国,当盟主没好处。但没能说服宋襄公。
野心勃勃的宋襄公开始实施他一心想当盟主的计划。他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先在宋国开会,商议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的事。这二人都同意了,决定这年七月在宋国盂(今河南睢县西北一带)地开会,通知了各诸侯国。
开会的日期渐渐近了,宋襄公积极准备,正欲驾车马去开会。大臣公子目夷谏言说:“万一楚君不怀好意,那将如何?以防万一,主公还需多带些兵马去。”宋襄公反驳道:“不可,我们为了不再打仗才开大会,自己怎么能带着兵马去呢?”公子目夷还想再劝,宋襄公已不耐烦地命令出发。
果然,不出公子目夷所料,大会期间,楚成王公开想当霸主,与宋襄公争闹起来。楚国势力大,依附楚国的诸侯也多。在双方争论时,楚国的一班随从官员甩掉外衣,露出亮堂堂的铠甲,他们蜂拥上前缚住宋襄公。后经其他几个国家调解(主要是鲁国和齐国),让楚成王做了盟主,宋襄公才被放回。
这事过后,宋襄公怎么也不服气,尤其是邻国郑国,依服楚国,与楚成王一起在会上侮辱他,宋襄公为出这口气,决定出兵攻打郑国。这事发生在公元前638年。郑国立即向楚国求救。楚国不去救郑国,而是派大将率人马直接攻打宋国。这厉害的一着,使宋国防不胜防,宋得到消息赶忙把兵马调回,准备与楚军决一胜负。宋军在泓水南岸驻扎下来。楚军在北岸,准备渡河,攻打宋军。
自古以来,交战双方,抓住战机者胜。宋大臣公子目夷,见楚人忙着过河,正是进攻的时候,于是对宋襄公说:“楚人依仗人多兵强,不把咱们放在眼里,竟敢大白天渡河,趁其不备,迎头打过去,一定能胜。”可宋襄公却说:“不可!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怎能在人家渡河时攻打呢?”就在宋国商议未决时,楚军已全部渡河上岸,又在乱哄哄地排队摆阵势。公子目夷因失去了第一次战机,心急如焚。这时,他见敌方未站稳脚,阵势还没排完,正是攻打的好时机,又对宋襄公说:“时机可不能再失去了!趁其还未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还能取胜,再不动手,可就来不及了。”宋襄公生气地责备他说:“你这样太不讲仁义了!
人家队伍还设排好,怎么可以攻打呢。”公子目夷气得说不出话来。他们还在说着,楚军已排好阵势。只听一阵战鼓响,楚军潮水般涌上来。宋军怎能抵挡住,没几个回合,就纷纷败下阵来。
宋襄公身上中了一箭,在宋军的保护下逃回国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宋国人吃了败仗,国人议论纷纷,有的说不该与楚国打仗,有的指责说不应那么打仗。公子目夷把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宋襄公。宋襄公却说:“依我看,讲仁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打仗。”他还说:“见到已经受了伤的人,就不要再去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当俘虏。”听了这话,公子目夷真的再也忍不住了,气愤地哆嗦着说:“打仗就为了打胜敌人,如果怕伤害敌人,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干脆让人家抓走。”宋襄公揉着伤口不说话了。
这一仗,宋襄公受了重伤,几年后就去世了。
智慧寄语
愚蠢的宋襄公只讲仁义,而不去寻找有利战机,灵活打击敌人,结果战败,更因此丢了性命。父母应教育孩子,在生活中要分清好人和坏人,对坏人要坚决打击,不可以姑息宽容。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故事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关于他的故事很多。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大诗人,他在小时候是什么样子呢?
屈原自小就树立了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他饱读诗书,从书本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因此善良又乐于助人的他很受周围邻居的喜爱。
一个夏天的下午,读完书的屈原出去玩,他跑跑跳跳着,满脸都带着开心的笑容。他一边踢着路边的小石头,一边低头欣赏着脚上那双妈妈刚给他做好的新鞋子:崭新的布料,鲜艳的颜色,还有根雪白的系鞋带,漂亮极了。
他正追着滚动的小石子,忽然发现路边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米粒痕迹。他抬头顺着米粒往前一看,只见一位老婆婆背着一袋米艰难地向前走着,米袋上有一个小窟窿,米正顺着那小窟窿往外漏。他急忙高喊:“老婆婆,请等一等,您的米袋漏了!”老婆婆连忙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看见大米不断往外漏,焦急地说:“糟糕啦!这怎么办?”他跑过来,看到婆婆焦急的样子,眉头皱了一皱。他忽然低下头,看见那根白白的系鞋带,灵机一动,对着婆婆兴奋地说:“婆婆,你别着急,我有办法了!”话音刚落,他便毫不犹豫地把那系鞋带卸了下来,这时婆婆明白了,她说:“多漂亮的系鞋带,真可惜啊!”小屈原对着婆婆笑了笑没说话,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着,然后用系鞋带绑紧扎紧,米不再向外漏了。他接着对婆婆说:“您累了吧,我帮您把米背回家吧。”说着,就从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一直把婆婆送到家。
智慧寄语
父母可以根据屈原的故事讲述“端午节”的由来,结合小屈原乐于助人的故事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此刻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帮助,引导孩子树立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这样自然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