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好爸爸需要时间,态度决定一切。在儿童时期,父亲每一个单位时间的投入,在将来可以有10倍的回报。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当孩子长大成人,父亲再多的投入,也可能收效甚少,甚至没有收获。
——孙云晓等:《用心教养:孙云晓与中外心理学名家的对话》
“菲”同寻常的父亲
女儿:陈菲,原上海市向明中学学生
首位获得“世界杰出青年发明金奖”的中国学生;
第四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
入选2010美国高中生精英夏令营,
接受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科研指导。
父亲:中学高级教师,获“2016中国新父母年度人物”入围奖
婴儿期,一个每天像医生一样检查女儿尿布的爸爸;
幼儿期,一个每天用自行车载着女儿一路欢歌笑语的爸爸;
童年期,一个“学习不管,兴趣爱好我都管”的爸爸;
少年期,一个时时给女儿打“铃”的爸爸……
父亲的话:
女儿陈菲去年刚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现参加“美丽中国”计划,正在云南山区进行两年的支教工作。
女儿四年的大学生活过得紧张、忙碌而又充实。学业上的紧张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们所在的学校实行学季制(quarter),一学年共有3个quarter,每个quarter大概12周左右。在这12周里,除了期中和期末考试外,还有很多测验、实验报告等,因此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不亚于我们的高三学生。就是在这样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她还是挤出时间,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如参加治疗自闭症儿童的活动,参加医院临终关怀俱乐部等。这些活动让她体验到了做一名志愿者的快乐;让她懂得了对家人以及对社会的感恩之情;让她明白了作为一个90后该如何回报社会,如何默默地为有需要的人们服务。
从外人的视角来看,寻找合格的、理想的父亲来写爸爸育儿故事并非易事。当时,原卢湾区的很多教师向我推荐了上海市向明中学的陈菲的爸爸。据向明中学校长介绍,陈菲同学品学兼优、思维敏捷、大气自信,是学校里人见人爱的小发明家。我没有亲自接触过陈菲同学,对校长口中的优秀更是没有多少感性认识,但对他们一直提及的“陈菲的背后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爸爸”却印象深刻。因此,在一个暖洋洋的冬日上午,我约了菲爸,请他来聊聊他和他女儿之间的故事。
孩子是独立的生命
和菲爸的聊天话题从陈菲在娘胎里那一段开始。
“当陈菲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特意从医院里买回来一台胎教机对她进行胎教。胎教机有两个插头装置,一个摆在我爱人肚子上面,一个连接话筒。我每天对着话筒讲故事给她听;还准备了录音带,放音乐给她欣赏。每天放半小时音乐,由我讲半小时故事,雷打不动。”看着菲爸给我做着当时的动作和表情,我感动于他育女开端的那份认真和执着。要知道,在胎教重要性逐步受到关注和重视的今天,也不是每一个爸爸都会开展这样的“每日故事会”的,更不要说在18年前胎教还不是非常普及的年代,像菲爸这样做的人少之又少。
菲爸坦言,暂且抛开胎教的那些人人追求的但又无从得知的效果,他更看重的是自己对待女儿的那份认真态度。因为他秉持这样的观点,“孩子是独立的生命”。当陈菲刚生下来时,菲爸就开始了和女儿的交流,尽管这种交流是单向的,没有任何语言回应。“其实她什么东西都懂的,只是她没有语言,很多时候说不出来,所以我把所有我看到的东西跟她交流,去理解她的哭声、她的笑声、她的表情。”
菲爸的这一教育理念一直伴随着女儿的成长,也贯彻于他的教育行动中。“她是独立的生命,所以我在教育中从不忽悠孩子。比如陈菲小时候练书法,我会一直鼓励她、表扬她。我一般都这么说,这个字写得怎么怎么漂亮,如果这一笔能够像老师说的那样写将会更漂亮。我要让她觉得我的表扬是发自内心的,同时也给她指出了改进的空间,而不是在忽悠她。”“不要以为她小,其实孩子什么都懂,因此我用我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必须全身心投入,而不是捣糨糊。”
“孩子是独立的生命”,菲爸这个简简单单的理念,让陈菲感受到了自由、平等、尊重、民主……撑起了她整个家庭生活的精神世界。
不占用给女儿的时间
“您很忙吧,有空管女儿吗?”我故意抛了个对于父亲而言一般都无解的问题给菲爸。
“忙!”菲爸马上接口,“不过,忙归忙,我每天回来总有一段时间是交给女儿的。每天晚上7点到9点,这段时间都是给她的。后来我做了领导,事情越来越多,但我坚持一个原则——不占用给女儿的时间。哪怕再忙,陪她的两个小时还是给她,我自己再晚睡两小时干工作上的事情。”
“不占用给女儿的时间”,菲爸的这句话说得多么掷地有声,因为这背后有极大的底气在支撑着他——他的付出和牺牲:“从陈菲出生,我所有的兴趣爱好都没有了。”原来,菲爸是音乐爱好者,业余生活要去听听音乐会,看看沪剧。可是,为了用心陪伴女儿成长,菲爸把兴趣爱好都割舍了。显然,与菲爸相比,太多的贴着“忙碌一族”标签的父亲要觉得无地自容了,他们或忙工作,或忙应酬,或忙娱乐,不仅不付出育儿的时间,还要占用与子女相处的时间。
菲爸告诉我,只有你花时间去陪伴孩子了,你才能真正用心去关注孩子的成长,才能在陪伴中收获教育的点点滴滴,才能不错过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
谈到18年前陈菲刚出生时,菲爸还记忆犹新地跟我说起他的“洗尿布”经历。“陈菲刚出生第一个月,尽管我要上班,但我还是特意关照老人她的每一块尿布,无论大便的还是小便的,都留着等我回来洗。老人当时还特别不理解:‘你怕我洗不干净吗?’其实,我是学习了医院里发的养护手册,要通过研究陈菲的每一块尿布上的排泄物状况来关注她的身体状况。我要通过看尿布的颜色,闻闻味道是不是有酸味,用手摸摸大便的硬度等,及时了解孩子是不是内热上火,有没有着凉。这些工作做完,我才去把所有的尿布洗掉。”很难想象,像菲爸这样五大三粗的汉子去小心翼翼地研究孩子尿布,这样的用心,真是难得啊!
陈菲一天天长大,做任何事情都有菲爸陪着她。例如,陈菲从小学习书法,菲爸陪着她去上课,听书法老师点评,将老师示范的字体带回家。回来练习书法手势时,菲爸和陈菲一起做动作,坚持20分钟。陈菲写字了,菲爸陪在旁边;陈菲睡觉了,菲爸研究陈菲写的字,发现她写的字哪些部分有进步,而哪些部分需要改进。我惊讶于菲爸的用心与细致。菲爸还告诉我,他保存着女儿写过的所有字,还保存着女儿换下来的所有牙齿(除了一颗被女儿扔到幼儿园屋顶上没收藏到)。这更表明了他时间投入的恒久,用心陪伴的坚持。
“不占用给女儿的时间”,菲爸说出的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十几年来实实在在的时间投入和情感付出,他在用心陪着女儿成长。
我们一路欢歌笑语
在聊天过程中,菲爸提到了陈菲曾经写过一篇作文,题为《爸爸的自行车》。这引起了我的兴趣。菲爸的自行车与其他爸爸的自行车有什么不同吗?原来自行车是菲爸上班的交通工具,也是每天接送陈菲的“座驾”。在菲爸眼里,这一去一来是他最好的教育时机;而在陈菲眼里,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面是快乐又有收获的车载生活。
“陈菲九个月大开始,就坐在我自行车后面,每天接送她上托儿所时,我就和她说说笑笑。我一路上和陈菲说话,但绝不是刻意背东西给她听。我会借着马路边的风景、季节等话题和陈菲说各种内容。比如,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我会把车停下来,带着陈菲去寻找一下发芽的小草。再比如当时成都路要拆房建桥,我就和女儿说如何人工架设‘彩虹桥’。等‘彩虹桥’建好后,我又用自行车特意推着她上去,亲眼看一看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路上,除了巧妙利用自然界的变化、流动的马路风景教陈菲学习自然常识之外,菲爸还颇有心思地利用这段马路时间,很有计划性地进行他的古诗文教学,结果就是当陈菲三岁进幼儿园时,已经能够熟背40首唐诗。
“利用自行车时间学习唐诗,是我事先想好的。与很多家长要求孩子背诵几百首唐诗宋词相比,我只精心挑选了40首唐诗。我分析所挑选的每一首唐诗的具体内容,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陈菲唐诗的思想内容、描写的意境、作者的意图等。等到我全部教给陈菲后,我经常会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问她:‘春天来了,描写春天的唐诗有什么啊?’‘爸爸今天心情不大好,有没有什么唐诗可以描写我现在的心情?’‘马路边有小动物,有没有唐诗是描写小动物的呢?’陈菲都能够准确地用唐诗来回应我的问题,说明她不仅会背诵了,也都理解了。”
一来一去的自行车车载生活不仅让菲爸教会了陈菲很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这段时间在菲爸的“设计”下也成为培养陈菲自信心的快乐时光。“陈菲在幼儿园里学儿歌,我就让她在回来的路上教我:‘爸爸从来没有学过儿歌,你可以教教我吗?’”于是,菲爸一边骑车,一边跟着陈菲学儿歌。这样你一句,我一句,陈菲高高兴兴当老师,菲爸恭恭敬敬当学生。有时候,菲爸还要存心读错儿歌,要么前后读错,要么颠三倒四,让陈菲在菲爸面前能够好好表现一把。此外,菲爸还和陈菲一路放声歌唱。时间久了,马路边的老伯伯都会跟他们打招呼,因为他们熟悉了这一对一路讲、一路唱、一路笑的欢快父女。真是好聪明的菲爸啊,在陈菲面前时不时地故意“示弱”,让陈菲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打造了陈菲的自信心。
我想,每天接送孩子的父亲不在少数,但有多少父亲能够意识到可以智慧地利用这样的接送时间?有多少父亲能够预先设计教育内容?还有多少父亲能够放下父亲的权威而向孩子学习呢?菲爸的“一路欢歌笑语”,给众多父亲打开了一扇窗。
最后一块蛋糕
陈菲是90后,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但老师和同学们都说,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一点自私、骄纵、自理能力差等独生子女常有的不良习气。陈菲曾经到美国访学一年,与当地美国家庭同吃住。很快,陈菲就融入了这个家庭。美国妈妈在一周出去工作的两天中,都是晚上10点才回家。陈菲每次都会等着美国妈妈回来,关切地询问她是否劳累,是否需要帮忙做饭,如果不需要帮忙,也会在跟美国妈妈道晚安后才入睡。单凭这一点,美国妈妈就直夸陈菲是一个懂事的好小孩。
当我问到菲爸是如何培养女儿做人时,菲爸强调了他的一个教育目标——“做人一定要大气”,并且兴致勃勃地讲了好多小故事,让我看到了菲爸在教育陈菲如何做人方面的细节引领和榜样示范。
“在陈菲很小的时候,我们每次去超市购物都会带着她。结账出来时,一般会跟营业员多要几个塑料袋,然后就在超市门口里把选购来的商品分袋装。我们会告诉陈菲哪袋是买给奶奶的,哪袋是买给外婆的,哪袋是买给表哥的。慢慢地,在以后的每次购物中,她会主动说买些什么给奶奶,买些什么给外婆,买些什么给表哥,等等。”
“陈菲第一次过生日时,我让她分蛋糕,并且告诉她:‘你的生日蛋糕切下来第一块要送给妈妈,因为你的生日就是妈妈的痛苦日,是妈妈把你生下来,没有妈妈的痛苦就没有你的快乐。生日蛋糕的第二块要送给爸爸,因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妈妈,爸爸也付出很多辛苦。生日蛋糕的第三块应该给奶奶,因为没有你奶奶就没有你爸爸,所以你要孝敬奶奶……等所有的大人都分到了蛋糕,最后这块蛋糕才是你的。’现在陈菲每一次过生日,她都会这样把蛋糕先分发到每个人手里,最后一块才留给自己。”
类似于“最后一块蛋糕”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经常在电话里给同学答疑解题,体育课被同学推倒致右手骨折却坚持认为同学是无意的,双休日给菲爸做早餐等。在菲爸的叙述中,我看到了陈菲的坚强、大度、无私、关爱、谦让……显然,这些都得益于菲爸家庭教育的熏陶和培养。现如今,我们看到太多的家庭以儿童为中心,在普遍的“421家庭结构”中,6个人全围着一个“小太阳”转,使得独生子女滋生了很多坏毛病。相比而言,陈菲身上的这些优点是多么宝贵!她不仅没有沾染上自私的恶习,菲爸的细节教育和榜样示范还让陈菲明白了什么是家庭,学会了如何承担家庭责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起动手找答案
学校的同学都称陈菲是小小发明家,这可是个很了不起的称号!“陈菲为什么那么迷恋机器人,喜欢小发明、小创造呢?您是不是用了什么特殊方法?”这是很多关心孩子创新思维发展的家长们都想问的问题。
菲爸笑嘻嘻地说:“我讲三个故事。第一,陈菲在上幼儿园时,有一次回家为我模仿快乐的动物,其中有大老虎走路的片段。我看着陈菲模仿的大老虎走路,忙说不对不对,大老虎不是这样走路的。陈菲坚持说老师就是这样教的。为了让陈菲明白大老虎到底是如何走路的,我就在周末骑着自行车带陈菲到动物园去看大老虎。在动物园里,我让陈菲实际观察老虎,让她感受老虎由于是肉垫动物所以有独特的走路姿势。经过周末的动物园之行,她到幼儿园再去表演节目时,不仅形象,而且更符合自然规律了。第二,有一次陈菲的小牙掉了,我想要来收藏,结果她说她把小牙种在花盆里了。因为我喜欢养花,曾经给陈菲讲过种子埋在土里,经过浇水、施肥后会长出小苗,最后长大开花。知道缘由后,我决定让她试试。第三,陈菲四年级时在书本上学到苏州河变清的知识,觉得难以理解,回来问我为什么。我就骑着自行车带她沿苏州河一路看,让她观察苏州河的水质、污水排放、周边环境,让她用亲眼所见的情景和书本上的老照片进行对比。”
菲爸用三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来回答了我的问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她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发展。在面对陈菲的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菲爸积极保护她的求知欲,也发挥她的想象力,鼓励陈菲自己解决问题;面对陈菲“种牙”这样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时,菲爸给予的是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指责和嘲笑,难怪陈菲也认为自己创造发明最初的思维火花来源于她这一次突发奇想的“种牙”经历;面对陈菲对书本知识理解存在困难的状况,菲爸不是简单地告知苏州河的历史,而是带着陈菲用实际行动去探索答案,教给她一种实际求证的思路和方式。
我是一个“打铃者”
陈菲读高中的时候,独立意识强,非常有主见,因此已经很少需要菲爸像以前那样陪伴着她了。“陈菲将来的路,靠她自己规划了,我只需要在关键时刻敲她一下。”菲爸用这样一句话表明了他作为高中生家长的角色定位,即做一个“打铃者”,提醒女儿什么时候该努力,什么时候该放松。
菲爸谈起了曾经差一点要与陈菲擦肩而过的去美国读书之事。“陈菲早就和我说过想去美国读书,高一的某一天,她回来跟我说学校开始了美国访问交流的报名,虽然我鼓励她去报名,但没有过多去关注这件事。直到报名最后一天,我问她是否已经报好名了,陈菲说没有报名,因为她一直在犹豫,主要担心自己是不是有能力独立在美国读一年书。我问她在国外待过吗,她说没有。我就告诉她:‘既然你没有出去过,你就不能就此断定自己不能在国外生活。’经我这么一说,陈菲当天晚上就决定向校长口头报名,并在第二天递交了书面报名表格。”看来,要不是菲爸在关键时刻推了一把,陈菲显然会在犹犹豫豫、不断纠结的过程中丧失了这么一次宝贵的机会。
当陈菲美国访学报名成功后,菲爸就着手帮助陈菲作出行准备。一年的访美生活会有多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孤孤单单的一个高中女生怎能不让父母牵肠挂肚。菲爸没有像其他的家长那样,关注要给陈菲包包里塞多少衣服,给多少钱,带多少吃的,而是重点帮助陈菲武装大脑,让她头脑里形成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行动预案。在菲爸的帮助下,陈菲开始制订详细的访学预案,列出她在美国独立生活将要面临以及可能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状况和应对原则、措施。例如,如果到了美国家庭,与美国家庭的孩子处不来怎么办?如果碰到了坏人怎么办?如果信用卡丢失怎么办?……
当熟悉了全部的预案内容,在菲爸的鼓励下,陈菲高高兴兴地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在美国学习生活的这一年,美国的教育带给陈菲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生物课,让陈菲发掘了自己对生物的兴趣,并且确立了她的志向:做一名基因遗传学专家。
每每回首美国生活,陈菲都非常感谢菲爸在关键时刻的提醒、督促和帮助,其作用远胜于大包大揽,犹如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点一盏明灯一样,温暖孩子的心灵,指明前进的道路。
听着菲爸那么多有趣、生动的故事,约定的三小时访谈时间很快接近尾声。看着沙发对面外表粗犷的菲爸,我的脑中却不断想象着他和女儿的相处片段:快乐地“研究”着女儿尿布,小心翼翼地收藏所有的小牙,与陈菲一起快乐地学着舞蹈,骑着自行车一路欢歌笑语……
菲爸粗犷的外表下边藏着一颗细腻的心,有着对女儿无比投入的爱心、细心和放心。
(作者:郁琴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守住自己的本分
女儿:仇丽娟,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学生,普陀区优秀少先队员
父亲:曾为建筑工人,下岗后做过保安,现退休
父亲的话:
我们家就是在过平凡的生活,生活中有艰辛,但有了女儿,也就有了幸福。我愿意一直陪着女儿成长。
“下岗工人也能成为一个好父亲!”上海市新杨中学的校长向我们《家庭教育指导》杂志编辑部强烈推荐了从新杨中学初中毕业,如今在曹杨第二中学读书的仇丽娟同学的父亲。“仇丽娟同学很优秀,是普陀区的优秀少先队员,尽管已经毕业,离开新杨中学两年了,可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时常挂念这个出色的孩子。丽娟爸爸也时常到新杨中学转转,帮学校做一些事情。在我们看来,丽娟爸爸这个爸爸当得不容易啊!”
这到底是个怎样的父亲?校长和众多教师口中的“不容易”到底包含着多深的含义呢?带着一丝好奇和一份期待,我们走进了新杨中学,和丽娟爸爸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陪伴是给女儿最好的礼物
让丽娟爸爸讲讲如何教育女儿的时候,他一个劲儿地说:“我没多少文化,在家里也没做什么。非要说的话,也就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父亲的本分吧!”
“女儿的生活起居由她妈妈管,教育的事情基本都是我在管。其实也没怎么管,因为我初中毕业,没多少文化,知识还没有孩子丰富呢,在这方面也给不了女儿多大的帮助!我的‘管’,其实就是从小学开始,我就一直陪着她。”
“管”=陪!丽娟爸爸列出了他每天陪伴的功课内容:“每天晚上我和女儿的作息都是雷打不动的:吃过晚饭,我陪着她看看电视新闻;她做作业,我在她旁边翻翻报纸;三年级以后,她做完作业,用电脑上网,我也陪着。”除此之外,丽娟爸爸每天还会去接女儿放学,有时候陪着她一起散步回家,有时候是用自行车载着她一路欢歌笑语地回家。由于丽娟从小身体不大好,小学毕业的时候还做过一次脊柱大手术,所以不能进行激烈的运动。对此,丽娟爸爸周末陪着女儿骑骑脚踏车,四处走走看看,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做些适量的运动。
听着丽娟爸爸的话,让我们不禁展开想象:有多少个夜晚,刻苦学习的女儿旁边总有一个身影在陪伴;有多少个放学铃敲响的时刻,校门外总有一双充满父爱的双眼凝视着;有多少个天气晴朗的周末,总是有两辆简陋的脚踏车并排骑行在桃浦的大街小巷。
凡事贵在坚持。陪学、陪玩、陪接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现在,丽娟爸爸一陪就是十一年。这中间没有一丝的动摇、一丝的随意,更没有电视、麻将、娱乐等各类诱惑的打扰。用丽娟爸爸的话来说,“陪”就是他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必须做好的父亲本分。
“我不是老师,知识应该由老师去教给我女儿,所以我不管作业的对与错,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要么第二天去问学校老师,要么去请教电脑‘老师’。但我不能忘记我是一个家长,我要做好家长的本分,我要陪着她。陪着,最初是看看女儿的作业在数量上是否能够按时完成,后来在女儿习惯养成后,我的监督作用彻底不需要了,但我就喜欢这样陪着她。”
毋庸置疑,陪孩子好处多多。丽娟爸爸尽管没多少文化,但他也认识到从一年级开始的学习陪伴,能够帮助女儿迅速适应学校学习,建立起较好的学习习惯。一般而言,孩子刚上一年级,对正规的学习生活都会有不适应的情况出现,内心充满紧张、惊疑,这个时候家长的陪伴是必要的。陪伴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最终不需要陪伴,能独立、自信地学习。从一开始,丽娟爸爸就“只陪不教”,让女儿逐步学会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会预习、复习,有问题请教老师,而不是依赖父母。“在我们家,她从小就形成了自觉、努力的习惯。永远不用我们去督促完成作业,永远都是按时结束电脑使用……”
时时陪伴孩子,你才能做一个关注孩子的有心人。丽娟爸爸认为,对孩子时间上的投入是了解孩子的前提。“我天天都会去接她放学,风雨无阻。现在高二了,她自己坐公交车从曹杨二中到桃浦终点站,我也会等在桃浦公交车终点站那里。回家的路上,我和女儿聊聊学校里发生的各种事情,她自己学习生活上的事情。多聊聊,女儿开心,我也开心啊。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了解孩子的一些想法,发现孩子身上的一些问题。”说到这,丽娟爸爸不好意思地说:“陪孩子需要时间,可能我当时下岗,现在又退休在家,所以时间多的是。”不过,他还是一再强调,现在社会上有太多的父亲要么忙于工作,要么忙于应酬,要么忙于娱乐,陪孩子的时间太少太少。“那些整天乐意去看电视的爸爸,根本没有资格来指责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在他看来,这些父亲没有尽到父母的本分。看到孩子学习成绩差,他们有空就去管一下,忙着赚钱和娱乐而没空的时候,就撒手不管;开心了大手一挥就给孩子钱,不开心了也大手一挥就打孩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父亲,对孩子的爱和监管的随意性很大,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发现不了孩子身上的问题。”
在他看来,女儿的教育是家庭中的大事,父亲的本分就是孩子漫漫成长路上的爱的陪伴。
一颗淡定的心
丽娟爸爸一身红衣,乍一看,还算年轻,但仔细打量,岁月在他身上早已留下了过往的印记。花白的两鬓说明已上了年纪。一问,果然已年过半百。他是20世纪50年代生人,小学二年级时碰上了“文化大革命”,因此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小就没有好好念过书,初中毕业后就去做了个建筑工人。我这一辈子都是个工人,没学过多少知识,只能干点体力活。前几年建筑公司效益不好,我只能被一次性买断提前下岗。下岗后,我去找了份保安的工作,这样可以有点收入勉强维持一个家。现在女儿上高中了,我也退休了。”
原来,教师眼中的“不容易”,一部分来自丽娟爸爸的自身经历。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辛辛苦苦地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维持着一家的生计,经历了下岗、再就业的波折,生活谈不上拮据,但也够不上小康水平。“我们家就是在过平凡的生活,生活中有艰辛,但有了女儿,也有了幸福。”丽娟爸爸对于自身的经历,很坦然,让我们感觉不出他的苦,他的怨。“我的生活就是这样了,对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如果老想着自己生不逢时没读多少书啊,为什么下岗的是自己而别人的生活总比自己好啊,这样只会破坏自己以及孩子的心情。我有我的生活,孩子有孩子今后的生活,我不能抱怨,也不会抱怨。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是最重要的。”
不怨,是丽娟爸爸生活的本色;淡定,是丽娟爸爸教育的基调。“我觉得补课没必要,把书本知识搞懂就可以了。我一直主张对于孩子的学习,预习、复习很重要。我会让女儿每天预习功课,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要么去请教老师,要么去请教电脑。所以,我从不会帮女儿去买额外的教辅书、测试题、考卷,更不会去拿多余的额外的作业逼着她做。现在女儿高二了,基本上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九点半就上床睡觉了。我觉得,孩子需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不能用太多的功课去压迫她。”
听到丽娟爸爸这样的主张,我甚是惊讶,他保有一颗多么淡定的心啊!“那有没有给丽娟上过其他的兴趣班呢?”我追问。“小学四年级时,我看她学习成绩挺好,想让她提高一下,给她报过一个奥数班、一个新概念英语班。一个学期学完之后发现,这样的拔高学习对于她自身的学习没有多少帮助,孩子也不大喜欢,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学过。”现如今,像丽娟爸爸这样,不给孩子补课、不带孩子上兴趣班的家长,真是少之又少了。“您这样啥也不给女儿,就不怕女儿输在起跑线上吗?”对于我的疑问,丽娟爸爸爽朗地笑着“回击”了我。“我怕啊,我怕这样的话,女儿输在终点线上。人的一生那么长,我不能用额外的作业去打消我女儿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啊。慢慢来才长久,很多事情急不来的。我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怕孩子输在终点线上。”
一般而言,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当一个父亲没有完成心中的学业梦想,往往会将这份期盼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市场经济下,以下岗工人为代表的所谓弱势群体家长,一方面考虑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也是希望孩子以读书来改变家庭命运,因此会对孩子寄予高期望,提出高要求。丽娟爸爸却用朴实的语言告诉我,抱有补偿心理的高期望是万万不可的。“我没有上过大学,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但我一直认为,我自己没能读大学是我自己的原因,跟我女儿没有一点关系。她能否考上大学是她自己的事情。如果为了考大学,我不断给她施加压力,箍打得过紧,总有一天会炸掉的。”听着丽娟爸爸的“与己无关论”,我不禁追问了一句:“真考不上大学,你能接受吗?”“以前听过一个专家讲座,一个人能否成功跟他是否读过大学没有必然的联系。我时时拿这句话来提醒自己。所以,中考的时候,尽管我女儿成绩还过得去,我也跟她商量,给她填报了各类中专、技校的志愿。考出好成绩,考上高中,这些都不能强求。”
眼前的丽娟爸爸,真的很难和一般的有着艰辛下岗经历的人对应上。面对生活的苦,他乐观而不抱怨;面对女儿的教育,他关注而不施压。在他看来,父亲的本分就是在浮躁功利的教育环境中,抱有一颗淡定的心。
“悟空”和“小狗”
尽管女儿已经是一名高中生了,但在丽娟爸爸眼里,女儿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是永远需要宠、需要爱的小丫头。“我38岁才当了爸爸,对女儿喜欢得不得了,宝贝啊。中年得女,那种喜欢是发自内心的。后来,丽娟身体不大好,预备班的时候脊柱做过一次大手术,整整三个月都要带着支架进行固定,孩子很遭罪,看得我心疼啊!”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把一个中年得女的父亲的宠溺之情表露无遗。不过,丽娟爸爸很快就开始用大量的事例来强调他藏起来的爱:“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是把对女儿的喜欢放在心里。对她不宠也不惯,尊重她!我们的关系就是朋友的关系。”
和高中生女儿当朋友,是在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见的做法。丽娟爸爸却用故事告诉我,女儿从小学就开始和他力争做朋友的权利。“刚上小学不久,有一天放学回家,女儿突然很认真地跟我和她妈妈说,要和我们两个做好朋友。我和她妈妈当然愿意做她的好朋友。她听了很高兴,接着说以后不叫爸爸妈妈了,对我们都直接叫名字。因为既然是好朋友,大家就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我们也欣然接受,从此以后,女儿对我们就直呼名字了。”
在众多父母眼里,父母与孩子间的礼仪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所以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是非常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丽娟爸爸却一再告诉我,尽管他是长辈,但既然和女儿做朋友,那么朋友之间就没有那么多客套,直呼其名是最最友好的表示。“我尊重女儿的想法和要求,而且我觉得直呼父母名字是一种平等,是一种亲近,更是一种和谐。现在,女儿是高中生了,跟我还是很亲近的,偶尔高兴的时候还会抱抱我,亲亲我,哪怕是在大街上。除了直呼父母名字之外,女儿还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悟空’(因为我属相是猴),高兴的时候就对着我‘悟空’、‘悟空’地叫,我也十分乐意被她这么叫着,叫得我心里甜滋滋的。后来,我也跟着她的叫法开始叫她‘小狗’(女儿属相是狗)。就这样,除了直呼其名之外,我们两个都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悟空’与‘小狗’的称呼。”听着丽娟爸爸笑嘻嘻地讲述他们家的称呼来历,我仿佛能够看见一家人其乐融融、父女间打打闹闹的场景。父亲的尊重,包容了世俗眼中的“没大没小”,释放了女儿自由自在的天性。
打小就积极争取平等的丽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拥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丽娟爸爸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同时也跟丽娟妈妈商量,真正把女儿当成家里的一分子,把家里的任何事情都告诉孩子,不作任何隐瞒,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下岗等各种情况。他坦诚地说:“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是封闭的环境,爸妈告诉你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脑子里就认为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可是现在的孩子,能够接触到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再也不能靠哄、靠骗来教育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孩子实际的情况,如果是孩子的事情就让她自己做主,如果是全家的事情就全家一起有商有量。”丽娟爸爸口中的“家庭民主协商,女儿自主决定”制度,再一次印证了他尊重孩子的教育观念。而随后,应我的要求,丽娟爸爸讲述的“让孩子自己做主”的故事更是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两年前的中考,我印象深刻。本来女儿被新杨中学推荐,成为晋元高级中学的保送生,那就意味着她可以轻轻松松、没有压力地成为一名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可是,她回来却跟我们说,她不大想去晋元,而是想读离家近一点的曹杨二中。这个想法,在我们看来也十分合理,毕竟女儿脊柱动过手术,我们也不想她每天路上太过奔波辛苦。尽管有这样的想法,但我们没有说出来。我告诉女儿,如果放弃保送参加中考的话,要承担一定的压力和风险,要作好考不上的准备。最后,女儿自己考虑了几天,决定放弃保送,我们没有多说一句话。在填中考志愿的时候,我还让女儿把中专、职校等志愿都一并填上。”
丽娟爸爸说起这段故事的时候,轻松而愉悦,但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他和他爱人多少还是有那么一丝紧张和不舍。毕竟,放弃唾手可得的保送市重点中学的机会,在多少外人看来,是多么“愚蠢”和“幼稚”的决定啊。可是,凭着对女儿的信任和尊重,丽娟爸爸即使再不舍,也做到言行一致,毅然包容了这样的“幼稚”,让女儿自主抉择。在他看来,父亲的本分就是,在家庭生活中,永远不端父亲的架子,永远做女儿的朋友。
(作者:郁琴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背后
儿子:余有源,原上海市嘉定区曹王小学学生,品学兼优
父亲:四川人,退伍军人,现为嘉定开发区某企业保安
父亲的话:
儿子,凡事都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好,只要尽力了,哪怕做不好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
有源是一个新上海人,6岁前都由爷爷奶奶照顾,在四川生活;6岁来到上海市嘉定区曹王小学入读一年级,与父母生活在了一起。
有源爸爸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几年的当兵经历成为他宝贵的人生财富,并让他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出一份干练和自信。在采访中,有源爸爸言语不多,但极其简单的语言还是道出了他质朴的爱,我们也看到了他质朴之爱背后的行动和反思。
我要培养一个独立、自信的孩子
有源爸爸给儿子起名为“有源”,是因为他与天底下的父亲一样,希望儿子能够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将来有出息、有能耐。不过由于夫妻两人均在上海打工的原因,有源出生后一直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当有源6岁来到上海读小学时,有源爸爸发现儿子与自己心目中的小男子汉形象一点也不符合,而是一个被祖辈娇惯了多时的“宝贝疙瘩”。“尽管我爸在我小时候对我挺严厉,但对这个孙子太娇惯了。我们不在孩子身边,爷爷奶奶对孙子基本上是有求必应。所以,有源刚来上海,只要我们对他提出一点点要求,他就哭哭啼啼的。跟我们一起生活后,我坚决不娇惯孩子,对儿子最重要的两点要求就是希望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凡事要自信。”
在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方面,有源爸爸还饶有兴趣地讲起了一个外国爸爸带孩子过马路的场景带给他的启发。“以前,我总是听说外国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强。有一次我在嘉定的乐购超市里,看到一个老外的小孩,最多五六岁大,不需要大人抱而一个人在超市里逛来逛去。尤其是出超市要过马路时,老外爸爸依然是自己朝前走,根本没去多看自己的孩子,而那个小儿子跟在后面自己过马路。”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样的亲眼所见,加深了有源爸爸对“放手”的理解,更加速促成了他对儿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从四川来上海后,有源没过多久就开始了小学生活。考虑到租住的地方离学校不远,步行15分钟即可到达,有源爸爸做通了有源妈妈的思想工作,两人决定让有源独自步行上学。开学第一天,有源爸爸亲自陪儿子步行上学了一次。从第二天开始,有源就在父母的叮嘱下独自上路了(有源爸爸悄悄在后面跟了一路)。说到让有源独自步行上学,有源爸爸表示尽管最初也有不少的不舍和担忧,但在自己的坚持下,有源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上学方式,并且逐步在自己的教育下改掉了原先一些因为娇惯养成的坏习惯,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独立性。有源爸爸介绍,现在的有源,真的就是一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孩子:无论是读书期间还是放假期间,在每天早晨的规定时间里,他都会一如既往地自行起床穿衣,整理床铺,洗漱清洁,吃完早饭(有源四年级时,全家换了个租住地,离学校有45分钟路程,有源步行上学改为爸爸骑电动车接送)。而且,从四年级开始,有源还在父亲的要求下,干起了一些家务活,例如洗自己的衣服,刷自己的鞋等。在众多父母习惯对孩子施行包办代替的今天,有源爸爸“放手”的做法真是值得他们好好学习。
自信,是除了独立之外,有源爸爸对儿子的另一个培养目标。“我总是告诉儿子,凡事都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好,只要尽力了,哪怕做不好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从一年级开始,有源每天晚上回家做完家庭作业后,应有源爸爸的要求,要给爸爸妈妈当小老师,把当天老师教的知识和内容传授给爸爸妈妈。“有源是从开始的不自信慢慢发展到非常自信的。最初他不肯讲,后来在我们的鼓励下肯开口讲了,但是讲得比较乱。一段时间后,有源越讲越好,不仅讲得非常流利,而且能够拎出老师上课的主线内容。”这样的小老师,有源一做就是两年,到三年级后由于功课增多,才慢慢取消了这项有趣的家庭师生秀。有源爸爸笑笑说,让有源当小老师,最初的出发点仅仅是想让他以有趣的方式来复习枯燥的课本内容。没想到,在长时间坚持下,无心插柳的举动却无形中锻炼了儿子自信表达的能力。
从无声电视到不看电视
有源爸爸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身体力行”这四个字。其实,有源爸爸坦言,他也是在生活中慢慢理解了字面上看起来很简单的这四个字的内涵和分量。为了让有源养成认真写作业、不看电视并及时就寝的好习惯,全家着着实实经历了曲折的“看电视三部曲”。
“说老实话,我们这些在外地打工的家庭,条件都很一般的。我们不可能租很大的房子,租住的地方也都很简单,没有很多房间。所以,我们家大人看电视和儿子做作业都在一个地方。刚开始,我们晚上看电视的时候,让有源背对着电视做作业。尽管我们看电视不放出一点声音,看的都是无声电视,有源也是背对着电视,看不到任何画面,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有源做作业的时候还是会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为了让有源专心做作业,我们想了想,决定在有源做作业的时候不看电视。等晚上九点半,有源去睡觉时,我们才开电视看一会,依然不放出声音。没想到,我们开始看电视了,有源也开始慢慢地盯着电视看,磨磨蹭蹭地不肯上床睡觉。最滑稽的是,有一次我们让他赶紧拿毛巾洗脸,结果他一边盯着电视看,一边在我们的催促下去打开了电冰箱。他磨叽着不肯上床睡觉,其实就是想看电视啊。为了让有源一点也不分心,后来,我们决定周一到周四的晚上就彻底不看电视了。想一想,我们在外面打工,生活也比较单调,其实是很想看电视的。但是,我们现在想通了,我们要求小孩不看电视,我们要带头不看。如果大人能够做到的话,小孩绝对不会来跟我们说‘你们都在看,为什么我不能看’。”
虽然有源爸爸如今能轻轻松松地说出“看电视三部曲”的故事,但当时的滋味肯定不好受,这个事情确实给全家带来了很大的“家庭震动”:它不仅改变了全家的生活习惯,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父母的教育观念。“说和做是有距离的,说容易,做真的很难。我们现在明白了凡事是要父母身体力行的。你要求小孩做到的,我们自己也应该做到。因为小孩都用眼睛看着我们大人呢!”有源爸爸真心感悟道。
真心与老师沟通
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老师,工作中最烦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跟这些外来务工子女的家长打交道。由于城乡文化的差异,教师与家长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有时候难免会有出入和差异。但在有源爸爸身上,我却看到了一种信任、理解和支持。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有源爸爸没有刻意去夸赞老师,但在介绍自己孩子的成长时,总时不时地会提及曹王小学的老师。言下之意,是学校老师的耐心、细致、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让有源得以持续进步。
“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常和我们家长交流,要让孩子多阅读。于是,我就让有源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看半小时课外书,一坚持就是两年。此外,每周有一到两个晚上,我会带有源到我们集团公司的图书馆(该民营企业是学习型组织,有大型图书馆供员工使用,其中包括儿童图书)去看书,有时候还会借点图书回来继续看。长时间坚持后,我发现阅读确实有好处,阅读不一定反映在孩子的考试成绩上,但从孩子的说话思维等方面的确能看出一个孩子是不是看了很多书。”
“平时,我跟老师电话联系比较多,如果孩子出现什么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记得有一段时间,老师向我反映,有源在学校里比较淘气,喜欢招惹女孩子,比如拉拉女孩子的辫子。我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有源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后,由于我比较严厉,而妈妈却从来不打骂他,所以他在家里和妈妈会比较随便,经常和妈妈开开玩笑,挠挠妈妈的痒痒等。我把有源在家里的情况和老师作了详细的沟通,老师和我一起分析后认为有源在校园里的招惹行为的确是受家庭影响,非故意而为,所以我们家校一起调整思路,有源妈妈也作出了适当的改变,让有源逐渐改变了这一不好的行为习惯。”
有源爸爸从儿子的进步和成长中读出了教师的细致、耐心和专业。这其实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他自身对儿子的观察,对教师的信任和理解,以及与教师的真心沟通。
(作者:郁琴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