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峡口的夔门,是进出四川的水上通道。守住这里,敌人就别想踏进四川一步。
怎么防守夔门?古人在白帝城下修建了一座铁锁关。在草堂河与长江汇合的地方,一片险峻的礁石上,巍然屹立着两根高6尺4寸的铁柱。这就是古时浴血争夺的“铁锁关”的遗迹,由南宋夔州守将徐宗武所建,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
其实,这儿的山上防御工事还早得多。
《太平寰宇记》有一段记录:“三钩镇在(夔)州东三里。铁锁断江山,横江互张两岸,造舟为梁,施战床于上,以御寇焉。镇居数溪之会,故曰三钩,唐武德二年(619年)废。”
从这段记述可见,早在七世纪初,就有人在这“峡东风常急,江流气不平”的瞿塘峡口三钩镇铺设了铁索,还大胆修建了一座浮桥。这样的技术,在当时可谓世界先进水平了。
在三钩镇浮桥拆除后的近300年历史中,这里基本上是太平的,没有必要再设防御工事。至唐末天元年(904年),镇守瞿塘关的将军张武,重新在江上设置了铁索,可随意从水下拉起,用以阻挡来往的船只,收取盐茶税,也有防御价值。并在两岸设立栅栏驻兵,称为“锁峡”。
十年后,割据荆南的高季昌兴兵来犯,使用火船,烧毁了蜀军的一道浮桥,形势十分危急。张武就拉起水下铁索,挡住了敌军舰队。恰巧这时江上的风向也发生了变化,一股迅猛的回风吹向敌阵,敌军落水淹死者不计其数。高季昌本人乘坐的一艘蒙有牛皮的战舰,也被飞石击中,吓得连忙换小船逃跑,蜀军获得空前的胜利。又过了十一年,敌人再次来犯,因畏惧张武的铁锁战术,在峡内迟疑不决,最后被蜀军击溃。接着,蜀军进一步改进了江防设施。在浮桥上修起了三层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俯射敌舰,并在两岸架设大炮,要想从水上飞渡这道“锁峡”,真比上天还难!
因此,在宋初乾德三年(965年),大将刘光义、曹彬率军平蜀的战役中,宋太祖赵匡胤在地图上指着这里,对他们说:“我军逆流行进到这里,切不可以舰队进攻。”刘光义和曹彬谨记这一指示,在离浮桥和铁索还有30里处,就舍舟登陆强攻。直到夺取了浮桥,才重新拉船而上。
南宋后期景定五年(1264年),形势又趋紧张。夔州守将徐宗武又在白帝城下安设了七条拦江铁索,横截江面的铁链长277.5丈,并在岸边竖立了两根高6.4尺的铁柱,上铸“守关大将军徐宗武”八个字。冬春出露水面,夏秋被洪水淹没,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江边铁柱,铁柱所在的那条小河,又被人们称为铁柱溪。
三峡中,以铁索拦江的防卫设施不止夔门一处。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将杨素顺流进攻陈国和梁简文帝大宝二年(551年)西魏溯江攻蜀的两次战役中,都先后在巫峡和西陵峡攻破守军的铁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