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地处江南水乡,大魏皇宫便挖出太液池,引了秦淮河活水来,太液池占地极广,约莫有后世玄武湖面积,湖岸建了几个码头,码头停泊的既有画舫,也有乌篷船,一阵微风吹过,船儿便随着水波轻轻摇荡。
李敏站在湖边眺望对面,岸边树影婆娑,湖面烟波浩渺,江南的初春,空气中都带着蓬勃的生机,让人胸襟大畅。
谢江见李敏站在湖边驻足观望,便也走到她身边,笑道:“李校尉是北方人,这样的湖泊怕是少见,不过今后便见得多,南京城外即是长江,哪天哥哥带你去燕子矶逛逛,可比这太液池壮观多了。”
李敏从小在长江边长大,当兵之后大江大海的见的多了,这样的情景哪会陌生,不过她没反驳谢江,而是顺着说道:“是啊,这在我们那儿却是难得一见。”
谢江冲她挤挤眼:“说起来这太液池风景远不如秦淮河,秦淮河夜景可是金陵一绝,今儿晚上魏道青那小子请客的眠月楼便在秦淮河边,丁仲琅最爱眠月楼,一到那儿就念叨什么水啊雾啊纱的,酸不溜秋……”
看谢江挤眉弄眼那样,就知道这眠月楼肯定是大魏的“天上人间”,至于丁仲琅念的那些词句,李敏笑着摇摇头,低声念到:“是不是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谢江显然不是文艺青年,对诗啊词的不感兴趣,不等她念完就打断:“对对对,就是这句,李校尉你和丁仲琅肯定能说到一块去,我是不行,听到这些后槽牙都要酸倒了。”
“喝花酒就喝花酒,还整这些湿啊干的,到青楼找大家闺秀来了,这不是笑话么,李校尉你说是不是?”
“这个……”李敏实在接不下去,只能笑笑挠挠头装傻。
谢江以为李敏害羞,越发来劲:“李校尉今年不足十五,怕是没去过这等风月场所,哥哥今日便带你去见识见识,咱们南方的女子,就像这太液池一样,又柔又荡,哥哥包你一见就忘不掉,哈哈哈哈……”
李敏满头黑线,强行转移话题:“谢校尉,这里已巡查了一遍,若是没有其它任务,在下还想劳烦谢校尉领在下去其他地方转转,认认路。”
谢江刚刚还是眉飞色舞,听到这话慢慢收了笑容,脸色有点不快。
李敏心里疑惑,问道:“可是有何为难之处?谢校尉直说无妨。”
谢江清了清嗓子,用力挥挥手,吊儿郎当的在前面带路:“走吧,眼下无事,我便带你去四下看一看。”
一路遇到其他侍卫,李敏有点理解谢江刚刚不快的原因了——和李敏队里的人相比,皇宫里其他侍卫都显得十分“正常”,宫门前值守的侍卫,披甲执锐,高大威武,宫道间来回巡查的侍卫都是三人一组,品字形前进,动作整齐划一,还挺有纪律部队的样子。
她和谢江却是一前一后,谢江走路又是大摇大摆,不成规矩,在其他侍卫面前,分外触目,而那些侍卫见到他俩,也是侧目而视,眼里明显有些轻视的意味。
两下一对比,李敏心里有数了,看来这第五侍卫队在这儿是异类。
见谢江每逢与其他侍卫相遇,头总是仰的分外高,一副不屑一顾的模样,李敏乘无人之时问道:“谢校尉,你与刚刚那侍卫是否有仇怨,都是同样隶属卫戍司,怎么见了面连个招呼都不打?”
谢江慢下脚步,与李敏并肩,吊儿郎当说道:“能有个甚仇怨?无非是咱们这些个人家世显赫些,他们嫉妒罢了。”
“噢,如此……”原来第五侍卫队是“拼爹队”……
轮值完毕,李敏和谢江回到营房,发现营房里多了一个人,年纪也是二十上下,中等个子,白白净净,脸上带着笑,眼睛里却像是有钉子,牢牢钉在李敏身上。
李敏心里暗暗皱眉,问韦忠勇:“百户大人,这位是?”
韦忠勇一拍大腿,笑道:“瞧我这记性,忘记给你们引见了,这位也是咱们队里的侍卫,吏部方侍郎的外甥刘易刘校尉,刘校尉,这就是刚到咱们队里的李敏李校尉。”
两人拱手为礼,刘易笑道:“听说李校尉那日一人杀了两个刺客,勇救安王,万岁爷钦点进了禁军,身手当真了得。”
“嗨,哥几个,咱们这队里总算是来了个有真本事的,以后也不用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了。”
他这话一说,其他人脸色多多少少有些不自然,呵呵,这小子说话还挺有艺术,一句话就把她和队里其他人给划清界限了。
李敏淡淡笑道:“刘校尉过于自谦了,各位都是人中龙凤,在下以后还得靠大家多多照顾。”
谢江眉头皱了皱,这个刘易,对谁说话都是阴阳怪气,除了那个吕老二,突然那讨厌货色,谢江忍不住大声问道:“今儿晚上眠月楼,除了咱们还有别人吗?刘易,你没叫吕老二吧?”
刘易摇头说道:“又不是我做东,再说谁不知道他和你不对付,见一次斗一次,上回我做东的时候,砸了半座繁花楼,累我赔了几百两银子,哪儿还敢叫他。”
想到上一回大闹繁花楼之事,谢江咧嘴一笑:“这还差不多,吕老二仗着他老子镇远侯这两年的军功,就在我们面前耀武扬威,不把禁军放在眼里,哼,说起来镇远侯的军功……”
说到这谢江轻嗤一声,似乎对镇远侯很不以为然:“谁不知道只有禁军才是大魏精锐,若是禁军调守边关,必不会丢失我大魏一寸疆土!也不至让边军坐大,守住个关隘,取几个首级就能报个军功!简直可笑!”
镇远侯,不就是要纳蕊娘为妾的侯府么?李敏听到这三个字耳朵自动竖起来了,谢江的说法她不能苟同——以大魏现在的国防力量还能守得住边关,这镇远侯还确实有两把刷子。
李敏这些天翻看高珏那里顺来的资料,对大魏也有了大致了解。
大魏立国到现在,传了七代一百多年,立国伊始的两代皇帝,因为江山未稳,一直重武轻文,及至后来战事渐歇,天下太平,武官没了用武之地,朝堂之上文臣渐渐把控了话语权,加之之后的几个皇帝都算得上才子,文采风流,连带着整个社会也慢慢的重文轻武起来。
到了这一代皇帝高林上台,文臣地位更是到了顶峰,比起两宋有过之无不及,朝政都有文臣把持,武将地位一落千丈,因此有点地位的人家都不愿子弟从戎,怕被人瞧不起。
在此社会风气之下,大魏军队战斗力是江河日下,已经从百年前让蒙古和大金闻风丧胆的雄师,成了任人搓圆捏扁的软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