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28000000002

第2章 姜尚——西周开国第一功臣(1)

中华历史上最早的著名将帅,当推姜尚。他生于商朝末年,后归于周,辅佐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父子,统领以周军为主的联军,兵伐商纣王,为西周王朝的诞生与巩固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姜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东海(今山东日照)人。他的先祖封于吕(今河南南阳),故又称吕尚、吕望、吕子牙、吕太公。

姜尚生当乱世,一生坎坷,饱经磨难。少年时代曾拜名师学习治国之道、强国之术;青年时代博古通今,文武双全,被人誉为天下奇才。然而,他存在着天生的缺陷,不善操持家务,以致穷愁潦倒,经常没有饭吃。为了生计,他离开家乡,外出闯荡世界。眨眼间到了六十岁,还是一事无成。他到了商朝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年轻时朋友宋异人的帮助下,编过笊篱,卖过粮食,贩过牛羊,开过酒肆,因时运不济,十年中未干成一件像样的事情。老妻马氏嫌丈夫没用,离他而去。后来,他在王宫里谋了个下大夫的小官,生活这才有所保障。这期间,特别留心国事,看到商纣王在位日久,只顾享乐,宠幸美女妲己,修建鹿台,营造巨桥,酒池肉林,荒淫残暴,天下离心。他还看到西方周国首领姬昌(时称西伯)修德爱民,礼贤下士,深得民心,国力日益增强。商纣王曾将姬昌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汤阴西北),姬昌长子伯邑考前去看望父亲,商纣王竟将伯邑考烹杀,做成肉羹,给姬昌食用。姬昌后被释放回归本国,满怀仇恨,励精图治,筹划灭商大计。姜尚通过比较,认识到正义和人心均在周国一边,商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他打定主意,投奔姬昌,一展平生抱负。姜尚离开朝歌,一路西行,到了渭水支流的磻溪(今陕西宝鸡附近)之滨。他并未直接去找姬昌,而是在那里隐居下来,悬钩垂钓,等待着钓出一条“大鱼”。

周国国都时在岐山(今陕西岐山)。姬昌麾下已经有散宜生、闳夭、南宫适等一批文臣武将,儿子姬发、姬旦等也有韬略,人才济济。但他觉得还缺少一位统帅型的人物,只有这样一位人物,才能辅助自己,完成兴周灭商的伟业。这天,姬昌外出射猎,出发前命卜师占卜,占得的卜辞说:“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熊,而是霸王之辅。”姬昌大喜,率领众人出发射猎,偏巧不巧,也到了磻溪之滨。他发现一位老人,年近八旬,精神矍铄,手持钓竿,鱼钩却是直的,没串鱼饵,而且鱼钩提离水面三尺,口中煞有介事地念叨:“愿者上钩,愿者上钩!”

姬昌立刻被这一景象吸引了,向前恭敬地说:“先生这样能钓到鱼吗?”

老人说:“莫道钩离奇,自有负命者。世人皆知商王无道,可西伯长子伯邑考,甘愿上钩;商王自认为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却糊里糊涂地放了西伯。”

姬昌听了这话,大吃一惊,断定老人不是凡人,忙问:“请问贤士尊姓大名?”

“老朽不是什么贤士,东海草民,姜尚是也。”

“先生刚才几句话,说透天下大势。实不相瞒,我就是西伯姬昌。”

这在姜尚的预料之中。他装出吃惊的样子,说:“痴人妄语,见笑了。”

姬昌诚恳地说:“今商王无道,天下纷扰。若先生不弃,助我匡扶社稷,救黎民于水火,可好?”

姜尚说:“老朽乃山野之人,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恐负盛望。”

姬昌说:“哪里哪里!我先君太公曾经预言:‘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先生就是圣人,我先君太公盼望先生久矣。”说着,亲手扶着姜尚登上自己的马车,返回国都。姜尚因此又有了太公望的美称。

姬昌视姜尚为天降的圣人,凡事都向姜尚请教。姜尚尽吐胸中经纶,纵论天下大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尤其是商朝的内部情况,他是问一答三,了如指掌。姬昌询问为国之大务。姜尚回答说:“爱民而已。”

“爱民奈何?”

“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姬昌请姜尚说得具体些。姜尚说:“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薄赋敛则予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

姜尚的回答,反映了民本思想,具有积极意义。姬昌再询问治国之道和强国之术。姜尚毫不犹豫地说:“重在三常。”

“何谓三常?”

“一是君以举贤为常,二是官以任贤为常,三是士以敬贤为常。一个国家,从上到下,只要形成举贤、任贤、敬贤的良好风气,它就无敌于天下。”

“三常”的实质是重视发掘和使用人才。姜尚在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奴隶社会,大胆地提出这一观点,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姬昌急于灭商。姜尚胸有成竹,早就规划了灭商的方法步骤。他指出,商王虽然无道,但是国力尚未全尽,人才尚未全去,诸侯尚未尽叛。周国如果贸然伐商,前有崇国(今陕西西安西)之阻,后有犬戎之患,胜负很难预料。当务之急是要继续施行德政,爱惜臣民,修文重武,发展生产,进一步增强国力;而且要继续朝商,做出恭敬和虔诚的样子,消除商王的疑心;利用商王赐予的白旄、黄钺之威,先灭犬戎,再灭崇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同时派人联络东夷,鼓动东夷反叛,等到朝歌空虚之时,周军东进,一举可获成功。

姬昌听了姜尚的规划,心情激动,直恨相见太晚。他当即拜姜尚为太师,即军事统帅。姜尚八十岁左右时,方才时来运转,成为姬昌的辅弼重臣。

姬昌按照姜尚的计策,迅速行动起来。主要是整顿国内,发展经济,提倡礼义,操练兵马。同时假装尊商,暗中派人游说诸侯,散布流言,离间商纣王与诸侯和大臣的关系。商纣王追求淫乐,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忽然,东方传来警报,东夷反叛了。商纣王怒不可遏,急命太师闻仲率兵二十万,前去平叛。这样一来,国都朝歌便空虚了。

姜尚探得实情,建议姬昌抓住时机,采取军事行动。姬昌深以为然。于是,姜尚发兵,征服犬戎和密须(今陕西泾水上游),扫除了东进的后顾之忧。接着,发兵进攻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从黎国翻过大别山,便是商都朝歌。姬昌有些担心,说:“这等于打到了朝歌的大门口,有把握吗?”

姜尚说:“我们进攻黎国,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商王若救援,我们即收兵,此谓攻朝歌为虚;商王若坐视不理,我们即灭黎国,顺道灭邗国(今河南沁阳西北)和崇国,此谓掠地为实。”

战事完全如姜尚所料。周军攻灭了黎国,商纣王毫无反应,只是叹息说:“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周军南渡黄河,轻而易举地又攻灭了邗国,回师途中包围了崇国。

崇国是周国的东邻,首领崇侯虎是商纣王的亲信。正是崇侯虎,当初告发姬昌有不臣之心,致使姬昌遭到囚禁。还是崇侯虎,建议商纣王烹杀伯邑考,做成肉羹。因此,姬昌仇视崇侯虎,发誓要将此人碎尸万段。姜尚指挥周军,包围崇都崇城,战斗进行得至为激烈,数日攻城不下。姜尚命令,周军连营扎寨,擂鼓呐喊,并不真的攻城。这一方法非常有效,直把崇侯虎的军队折腾得筋疲力尽。姜尚再命士兵向城内喊话,说:“罪在崇侯虎一人,不管是谁,只要将此人献出,必有重赏!”崇侯虎平时为人刻薄,不懂得体恤士兵。因此在关键时刻,谁也不愿替他卖命。他们毅然打开城门,投降周军。周军蜂拥入城,捉住崇侯虎。姬昌命将仇人杀了,将其首级高悬于城头。

攻灭崇国,对于周国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姬昌很快在崇城的基础上,新建宗庙和王宫,改称丰邑(一称丰京),将国都迁至这里。这意味着,周国的政治中心大大东移,即将与商朝展开决战。其时,各国诸侯倾向周国,三分天下,其二已经归于周。

姬昌踌躇满志,准备依靠姜尚,给商朝以致命的一击。怎奈姬昌已经九十七岁,积劳成疾,于迁都丰邑的次年驾崩了。

同类推荐
  • 华尔街:野心不眠

    华尔街:野心不眠

    本书是华尔街营销传奇人物、上市公司董事长王勇的自传。一个出身普通家庭的少年,自小心怀大志,儒雅的外表下有颗异常坚定的心。内里“不奋斗,毋宁死”的劲儿贯穿着他这前六十年的人生:23岁放弃公职考进大学,31岁赤手空拳赴美留学,与妻子一边打工赚取学费一边求学,32岁考入明尼苏达大学攻读硕士,毕业后在硅谷的MP公司从普通的销售员做起,晋升到首席营销员、国际事务部总经理。38岁的他创立“美国环球实业公司”,49岁公司在华尔街上市。这条崛起之路,是一部不断的斗争史。公司达到年产值两亿美元高峰时,却因内斗伤痕累累,王勇为着股民和自己,两次与窃据公司职位者对簿公堂,最终大获全胜,宛如好莱坞式的人间话剧。
  • 真理的思考:任继愈传

    真理的思考:任继愈传

    任继愈是我国哲学宗教学的一代宗师,他在佛教方面的研究成就被毛泽东誉为“凤毛麟角”。他精于学问,不攀龙附凤,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实事求是正直谦虚的节操。他一辈子以国家社会需要为己任,无论在治学、教学,还是执掌国家图书馆的各个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前期主要有《中国哲学史》、《老子通译》等著述,后期有107卷的《中华大藏经》、8亿字的《中华大典》(尚未完成)、《二十四史》《清史稿》的修订等。
  • 恩格斯传

    恩格斯传

    本书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恩格斯生平传记,紧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以恩格斯一生的经历为主线,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论著进行了新的概括和分析,较全面地阐述了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思想发展和理论贡献。该书资料翔实,脉络清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晚清有个李鸿章

    晚清有个李鸿章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作者更是将李鸿章作为一个符号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晚清重臣李鸿章,以其风云变幻的一生成为晚清时期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去世不久,大儒梁启超便为他立传。李鸿章一个以喜剧的方式进入世界,却以悲剧终场的命运的宠儿。说他是命运的宠儿,是因为上天在铸造李鸿章的时候,充分彰显了人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神秘性。我写作李鸿章的动机却是非常明确的,那源于清醒和困惑的交织——一种极端的清醒,也是一种极端的困惑。这种困惑与清醒是相联系的,更是相融合的。它不仅仅是对李鸿章本身的困惑和清醒,是对中国文化的困惑与清醒,同时也是对于世界以及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困惑与清醒。
  • 诸葛亮十讲

    诸葛亮十讲

    在诸葛亮的一生中,最为出彩的,就是“三顾茅庐”时的“隆中对”。在后世的评价中,“隆中对”被认为是诸葛亮的天才之作,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战略。那么,这个计划究竟是对是错,其实施情况又如何呢?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智者之一,他在世的时候,蜀汉政权视他为顶梁柱,所有的军政大权都由他掌控。可是,如果他不在了,又将如何维持政权的稳定呢?诸葛亮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不过,他在接班人的选择问题上,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人才匮乏,次中选“优”。
热门推荐
  • 美人如花隔云端

    美人如花隔云端

    本书是作者青语创作的一组古风传奇故事合辑,独立成篇,合成系统。每篇前有相关诗词,后缀相关史实,大体按历史年代编排。由野史典故演绎出来的传奇人物和传奇事件,描绘江湖庙堂,刻画情感纠葛,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小说中涉及到的古代历史人物原型和典故,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情节铺展,情感动人,读起来酣畅淋漓。这个系列都以词牌为题,也有相应的词,把词放在文头,把附录即作者对这段史实的深入挖掘和阐释放在文尾,别具特色。
  • 梼杌萃编

    梼杌萃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本书第一次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康有为不同时期的孔教思想,阐明了康有为提出孔教建制主张的理学基础和经学基础,揭示了康有为孔教思想背后的庶民关切和国家关切。就过去的研究而言,历史学界重视中年康有为,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儒学界则重视老年康有为,关联于民国后孔教会的成立和运作。本书特别强调青年康有为的重要性,即写作《教学通义》时的康有为,认为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中提出的敷教主张规定了他后来孔教思想的基本方向。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 雪球专刊第021期:股民的自我修养2

    雪球专刊第021期:股民的自我修养2

    最近有这样一种想法,即股市投资成功带来的收益,与一个人的层次、境界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一定的层次和境界,即使从股市中得到了暴利,也很容易失去(2006年首次入市,在2007年大赚的投资人,估计只有不到5%的人到目前保住了牛市的成果)。更多的人是从未在股市中得到过较多的浮盈,而是在中国股市这个亿人坑中越陷越深。
  • 那些中国人

    那些中国人

    本书是他的一部随笔集。以文人篇、军人篇、科人篇、伶人篇、凡人篇分别讲战争的故事,写科学院的故事,说普通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妙趣横生。在他笔下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中国人。他的描写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或会心一笑、或心尖一颤、或若有所思……他在竭力探寻着同为中国人的最为本质和共性的东西。
  • 大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

    大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

    科学把我们推上天堂,还是把我们拉下地狱?无论是大思想家卢梭,还是声名赫赫的精神领袖伏尔泰,得出的结论也是截然相反的。
  • 逆武修罗

    逆武修罗

    修罗无忌,悟性无双,天之骄子,武极称王。敬我者,我敬之以善;欺我者,灭其下黄泉。为一人,少年怒杀皇子。为一人,少年手刃毒师。他一人,灭诸方天骄,战各族老祖,逆乱世王朝,掀惊天之变而沉寂。数年后,潜龙出渊,王者归来。御天道,败天骄,换王朝,横扫九天十地。吾为无忌,神魔退让。吾为黑暗,日月无光。吾为修罗,天地敬仰。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一辑)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一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没完没了的穿越:王妃劫

    没完没了的穿越:王妃劫

    【轻松小白,不喜勿近】NND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够完结了?生活就不能安定点吗?为什么总是在不停地穿越?两个月就要穿越一次,TMD还让不让人活啦?什么?要想结束这种生活就必须要用爱人的鲜血来祭奠体内的穿越药?这还有没有天理了?哎不过开心的是,好在在古代凌凌找到了乐趣,每一次穿越遇到的帅哥被改造成了现代的帅哥不说,就连古代的人也开始穿现代服饰,凌凌还被称作最美丽的设计师?
  • 大宋江山(第七卷):大地裂痕

    大宋江山(第七卷):大地裂痕

    “新旧党争,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使大宋王朝内部争执不断,江山不稳。宋徽宗听信蔡京之言铸九鼎,鼎裂又误信为“辽国死亡之兆”,萌生灭辽想法。徽宗联金灭辽,收复幽云十六州,但紧接而来的是更大的危机,宋辽金三国鼎立变成了宋金对峙。金兵第二次伐宋,徽钦二帝被俘,金人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并占据东京汴梁,北宋亡国,地分南北,江山崩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