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200000006

第6章 翻译思想 (1)

作为我国现代翻译史上著名翻译家之一的郭沫若,不仅在翻译实践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我国翻译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还通过自己的翻译实践,总结出关于翻译的独特见解,形成了自己的翻译思想。他关于翻译的许多精辟论述不仅在当时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译文应该同样是一件艺术品:郭沫若的翻译标准观

本节以“郭沫若翻译标准管窥”为题发表于《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五期

纵观古今中外翻译史,翻译标准问题曾吸引过众多学者及翻译家的目光。从中国古代支谦、支谶的“文质说”,释道安的“案本而传”,到近代严复的“信达雅”说,马建中的“善译”,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焦菊隐的“整体(全局)论”,再到现代许渊冲的“意美、音美、形美”;从西塞罗的“活译”,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到卡特福德的“对等”,奈达的“动态对等”、“功能对等”,费道罗夫的“等值”等等,对于翻译标准的论争始终没有停止。作为20世纪中国最多产翻译家之一的郭沫若对翻译标准也有自己的看法与准则。

“错与不错”就是标准

1923年6月8日,郭沫若在《论翻译的标准》一文中针对张东荪“翻译没有一定的标准”之说,指出,他这是“掩饰”对自己的错译,其实“错与不错”就是标准:张东荪氏说翻译没有一定的标准,这在文体上是可以说得过去:譬如你要用文言译,我要用白话译,你要用达意体译,我要欧化体译,这原可说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这些所争的是在什么?一句话说尽:是在“不错”!错与不错,这是有一定标准的!原书具在,人的良心具在,这是有一定标准的!我们所争的标准,就在这错与不错!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虽然,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的言辞十分犀利,“投炸弹”味十足,但他所强调的“错与不错”这一标准是毫无疑义的。无论是严复的“信”,还是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忠实”,这“错与不错”也是翻译活动的最起码要求。郭沫若的这个观点,对于当时译界经常出现的错译现象而言,是切中时弊的。

郭沫若在运用这个标准衡量或批评别人译作的同时,他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也十分注意避免错译。1929年,在译完《美术考古学发现史》之后,他曾委托成仿吾从德国柏林购买了德文原著《美术考古学上的诸发现之一世纪》,并据此书重新校订,“把所有的笔误和印误的完全改正了”。在该书译者序中,郭沫若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标准,他预料该书“出于重译,译笔的生涩自所难免,离原著的风格一定会大有由旬”。出版之前,向替他承印的友人提出的几项要求之一便是“全书要经过我自行校对一遍,待我负责补上一篇序文之后再行出版”。但“不料那位友人出书之心比我更切,他不待我自己校对,甚至连我译者要做的序文都不要,便把书匆匆地印出了”。郭沫若对该书“插图之不依译者所指定的位置”,“校对之十分疏阔”感到“深深的惭愧,觉得对不着作者,并对不着读者”,也觉得辜负了那位旧友承印的盛意《郭沫若集外序跋集》。

再现原作风格、不损坏原作格调

在郭沫若看来,一篇好的译文,尤其是文学翻译,仅仅做到“不错”是不够的,无论是采用直译还是意译,都应该再现原作风格、不损坏原作格调。保证译文“虽只是一件布衫,但还是一件完整的衫子”,不能被“剪裁得四破五烂”。

在《答孙铭传君》一文中郭沫若指出:“译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把原文看懂了,还要译出来的是‘诗’才行。”同上。在《谈文学翻译工作》中,郭沫若对此观点作了进一步论述:外国诗译成中文,也得像诗才行。有些同志过分强调直译,硬译。可是诗是有一定的格调,一定的韵律,一定的诗的成分的。如果把以上这些一律取消,那么译出来就毫无味道,简直不像诗了。这是值得注意的。本来,任何一部作品,散文、小说、剧本,都有诗的成分,一切好作品都是诗,没有诗的修养是不行的。

1921年郭沫若修改过钱君胥翻译的德文小说《茵梦湖》。关于本书的翻译,他有过如下说明:《茵梦湖》的共译者是我的同学(指钱君胥,作者注),那小说的初稿是他译成的。他对于五四以后的中国的新体文没有经验,他的初译是采用旧时的平话小说体的笔调,译成了一种解说的体裁,失掉了原著的风格。因此,我便全盘给他改译了,我用的是直译体,有些地方因为迁就初译的缘故,有时也流于意译,但那全书的格调我觉得并没有损坏。

郭沫若之所以改译钱君胥的译文,是因为他采用的体裁与原作不符,失掉了原作的风格,而他的改译,对全书的格调没有损坏。

在翻译歌德的《浮士德》时,“原作本是韵文”,他“也全部用韵文译出了”。郭沫若为做到这一点,“为要寻出相当的字句和韵脚,竟有为一两行便续费了半天工夫的时候”

文学作品翻译如此,科学和理论著作的翻译也不例外。1931年3月,郭沫若译英国威尔斯等著《生命之科学》,并作《译者弁言》,简介本书的底本及其作者,并说明翻译的原则:译者对于作者之原旨,科学之综合化,大众化,与文艺化,是想十分忠实地体贴着的,特别是在第三化。原著实可以称为科学的文艺作品。译者对于原作者在文学修辞上的苦心是尽力保存着的,译文自始至终都是逐字移译,尽力在保存原文之风貌。但译者也没有忘记,他是在用中国文字译书,所以他的译文同时是照顾着要在中国文字上带有文艺的性格。

郭沫若在翻译《生命之科学》这部巨著时,不仅“原文风貌大抵一律仍旧”,对于标点章节也只是“略加改易”,对于“原文有注意文句用斜体字者”,在译书中一律于字下用圆点表示,对于原书插图也尽可能“遵照其图次”。

1931年,郭沫若在翻译《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时,虽然“原文比较是难解的一种书籍,又加以是未完成的残稿,这使解读的人愈见感觉困难”,但他的“译笔主在力求达意,然也极力在希图保存原文之风格”。

郭沫若认为,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科学著作的翻译,原作中“诗的味道”、“风格”、“格调”等都应该在译文中再现,不能有损益。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郭沫若认为,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光做到忠实流畅是不够的,如果原作是一件艺术品,译文也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这一观点,与严复的“雅”不谋而合。郭沫若也是以这一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翻译活动的。

早在1928年,郭沫若在《〈浮士德〉第一部译后》中就提出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仅要达意,还要使译出的结果是一件艺术品的观点:我的译文是尽可能的范围内取其流畅的,我相信这儿也一定收了不少的相当的效果。然我对于原文也是尽量地忠实的,能读原文的友人如能对照得一两页,他一定能够知道我译时的苦衷。译文学上的作品不能只求达意,要求自己译出的结果成为一种艺术品。这是很紧要的关键。

在《谈文学翻译工作》一文中,郭沫若再次强调了这一标准:严复对翻译工作有很多的贡献,他曾经主张翻译要具备信、达、雅三个条件。我认为他这种主张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完备的。翻译文学作品尤其需要注重第三个条件,因为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他用伏特加与茅台作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一杯伏特加酒不能换成一杯白开水,总要还它一杯汾酒或茅台,才算尽了责。假使变成一杯白开水,里面还要夹杂些泥沙,那就不好领教了。

风韵译

郭沫若最初提出“风韵译”是针对诗歌翻译而言的。

1920年,田汉翻译《歌德诗中所表现的思想》一文时,请郭沫若代译文中所引录的歌德的诗。同年3月4日郭沫若在为此文所写的《附白》中首次提出此说: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把捉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

1922年6月24日,在《批判〈意门湖〉译本及其他》这篇文章中,郭沫若针对文学研究会出版的唐性天所译《意门湖》(即《茵梦湖》)提出批评,再次详细地论述了他的“风韵译”:我们相信译诗的手腕决不是在替别人翻字典,决不是如像电报局生在替别人翻电文。诗的生命在它内容的一种音乐的精神。至于俗歌民谣,尤以声律为重。翻译散文诗、自由诗时自当别论,翻译歌谣及格律严峻之作,也只是随随便便地直译一番,这不是艺术家的译品,这只是言语学家的翻译了。我始终相信,译诗于直译、意译之外,还有一种风韵译。字面,意义,风韵,三者均能兼顾,自是上乘。即使字义有失而风韵能传,尚不失为佳品。若是纯粹的直译死译,那只好屏诸艺坛之外了。

郭沫若不仅对诗歌翻译要求把捉其风韵,对整个文学翻译他都强调必须不失原作的“风韵”。在1923年4月的《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一文中,郭沫若指出: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郭沫若认为,光有对原文字句、意义不走转还不够,理想的翻译尤其对原文的“气韵”不能走转。这里的“气韵”也与“风韵”无异。对李一氓所译《新俄诗选》,郭沫若虽然“把它和英译本细细地对读过,有些地方且加了很严格的改润”,但其中好几篇他“差不多一字都没有改易”,正是因为李一氓的“译笔很流畅,造语也很有精妙的地方,读他的译诗多少总可以挹取一些原作的风味”的缘故

对于《赫曼与窦绿苔》的翻译,因“原诗乃Hexameter(六步诗)的牧歌体,无韵脚”,郭沫若为了使译文不“失掉诗的形式”,“不得已”才“通同加上了韵脚,而步数则自由”。 这虽“于原文不免时有增损”,“但自信于原文风韵及辞旨没有什么大的损坏”。可见,在郭沫若看来,判断译文好坏的标准,除了“错与不错”、“是否是一件艺术品”、以及是否损坏原作格调之外,“风韵”,或“气韵”或“风味”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尺度。

关于“信达雅”

翻译家严复吸收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精髓,总结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提出了“信达雅”说。对于严复“信达雅”标准的论争中国译坛可以说历经百年沧桑。其间,或解释、或阐发、或引申,或赞赏、或质疑、或贬斥,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真正出现了百年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于“信达雅”说,郭沫若持什么态度呢?

同类推荐
  • 名人传记丛书:玄奘

    名人传记丛书:玄奘

    名人传记丛书——玄奘——十七年,五万里,真经回,佛法扬:“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平民建筑师:齐康传

    平民建筑师:齐康传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碑轴线;南京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农业大学金陵研究院;沈阳“九一八”纪念馆扩建工程…… 建筑大师齐康的设计善于运用中西方建筑传统手法,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建筑理念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建筑设计中重视空间的处理,就是要“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强调转化与创新。 《平民建筑师(齐康传)》是齐康先生的传记。本书生动叙述了平民建筑师齐康的人生经历和如何成为建筑大师的经过。
  • 华盛顿大传

    华盛顿大传

    美国文学奠基人,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以自己真实的笔触,历经数年创作出了《华盛顿传》。这本书的内容详尽、文笔朴实,全面而又清晰地将美国国父的一生向世人娓娓道来。除此之外,它还贯注着作者伴随美国76年的人生体验,所以它不只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伟大而又光荣的“美国建国史”。
  •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冯国璋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冯国璋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北洋直系军阀领袖冯国璋复杂的人生经历,文笔生动,人物众多,刻画细腻,可读性强,再现了晚清至民国初年军阀斗争、风云变幻的真实情景。
  • 名人传记丛书:海顿

    名人传记丛书:海顿

    名人传记丛书——海顿——身处黑暗,光照世人:“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热门推荐
  • 南北朝原来是这样

    南北朝原来是这样

    群雄并起、社会动荡、能人辈出、怪胎不断、民族融合、文化碰撞……南北朝,是一个大破坏的乱世,也是一个大融合的盛世;是一个分裂了两百年的铁血时代,也是一段英雄辈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光辉岁月。本书再现了5到6世纪,中国从南北对峙、东西分裂,到最终走向统一的历史。书中有草原民族拓跋鲜卑的崛起、衰落与消亡,有一代代被权力击垮的南朝皇帝的变态,有边关小兵高欢的艰难奋斗与失意,有江南的烟雨柔情和在温柔乡中的魂断命丧,更有一个民族的挣扎、迷茫与蜕变。这是一曲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时期的悲歌壮曲,值得每一位中国人重温与铭记。
  • 十朝诗乘

    十朝诗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许你山河万里

    许你山河万里

    封府里但凡稍有姿色的丫鬟,都曾领略过顾少英姿,只知争风吃醋,不愿伸手干活。原本以为是顾少瞧不上的丫头,去做个贴身伺候,最适宜不过,谁知最后却深得顾少的心。【寅肃篇】秋风萧瑟中,他拽着阿兮,目光沉沉,承诺将这天下万里山河都许她。
  • 这个战神有点不称职

    这个战神有点不称职

    三十三重天的小战神被自家死老头连带着一只狐狸一起踢到下界体验生活。小战神表示:emmmm......呆了个十几年后认识了一大堆家伙。还在某天遇到了一个无理的要求,看好魔界没有认祖的魔界小皇子。一段时间后。小战神:死狐狸,小爷不想养这只家伙了。狐狸冷冷一笑,扭头就对着魔界小皇子道:小白脸!某人不想要你了。小皇子从书海里挣扎出来,眨了眨眼睛:你不要我了?小战神:∑(??д??lll)小爷没有,谁说的!造谣,不可信!小爷怎么会这么做!小皇子抬手就指着狐狸:他说的。出卖的毫不犹豫。小爷当然知道是他说的......然后的然后就是死狐狸鼻青脸肿的抱着自己的尾巴默默诅咒。
  • 灵案录

    灵案录

    本是毫无关系的六人,却在一次次破案中相识,身份各有千秋,两个杀手,两个朝廷官员,两个前朝皇子,斗智斗勇,生死一线,相知相守······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楹联(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楹联(阅读中华国粹)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源于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楹联和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相互影响、借鉴,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世界经典攻坚战:滑铁卢战役,葛底斯堡战役 ,凡尔登战役,台儿庄会战,列宁格勒保卫战,等等的详尽描述。带你走回那段转乱的历史。
  • 人生因爱而完满

    人生因爱而完满

    当人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匆匆前行时,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真爱故事就是一处处心灵停泊的港湾,让人们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再一次体会人世间温情洋溢的至情至爱!《人生因爱而完满》选取了许多感人肺腑的小故事,集合了古今中外那些纯真、美好的情感,设置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乌鸦知反哺,百善孝为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多一份爱心,多一份温暖”等十个章节,有“把笑脸带回家”的父爱;有“梦里依稀慈母泪”的母爱;有“爱到地老天荒”的爱情;有“打弹珠的朋友”的友情……书中立体丰满的人物、真切感人的故事情节、发人深省的寓意,为真爱做了全面而生动的诠释。
  • 不正经深情

    不正经深情

    景胜自恋了二十多年,自从遇见于知乐,他变心了。少女心总裁vs冷漠脸女主,“一个人能有多不正经,就能有多深情。”
  • 绝色倾城:公主太撩人

    绝色倾城:公主太撩人

    21世纪军医叶倾城一朝穿越成为和亲公主,被迫嫁给传闻中残暴的北虢太子重耳。谁想到和亲途中被西凉大将军赫连苍擎所掳,被他欺凌,巧取豪夺,且看倾城公主一步一步俘获众男神。战僵尸,解蛊毒,破命案,唯我公主倾城;斗妃嫔,查奇案,练等级,唯我公主倾城;涅槃生,凤凰诀,霸天下,且将倾尽天下。★看文不收的都长十斤肉★抵制不良作品★拒绝浏览盗文★注意自我判断★请勿模仿主角★适度阅读益脑★沉迷网络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