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4100000009

第9章 朋友如手足

金庸的《笑傲江湖》之中,一个叫做刘正风的武林人物与一个姓曲的魔教头目意气相投。他们时常相约于青峰之上,泛舟于江河之间,抚琴纵歌,谈天说地。那时的江湖上有正邪之分,名门正派与黑道人物不共戴天。刘正风的作为激怒了一大批道貌岸然的武林人士。他们济济一堂,同仇敌忾,用刀剑逼迫刘正风斩断与姓曲的关系。刘正风傲然一笑:朋友就是朋友,这种关系焉能被刀剑所改变。即使妻儿喋血厅堂,他也决不改口。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男子汉的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朋友”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词。歃血而盟,焚香结拜,喝了这碗酒之后,朋友就是生死之交了。无论什么缘故,背叛朋友或者出卖朋友都是十分可耻的。私利或者私欲不能凌驾于朋友之上,甚至妻妾子女也得摆在朋友之后。妻子如衣裳,朋友如手足,这是古人的一个著名的观点。朋友之间互赠宠妾成为一些津津乐道的典故。人在江湖,“义”字当先,“义”——即江湖义气——的含义首先是朋友之间的互相信赖。

许多人把朋友称为“铁哥儿们”。某某人跟我很“铁”,金属隐喻了朋友之间牢不可破的关系。朋友是一种光荣;朋友暗示了特定的社会地位,暗示了一个人赢得了他人的信赖。别人需要我——这种成就感是朋友制造出来的。一个家伙貌不惊人,无才无德,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小酒店和几个闲人喝啤酒。偶尔来一个传呼,他就会屁颠屁颠地跑去捧臭脚。他炫耀地四面张扬:我的朋友多!某些特殊的时候,他的一大批朋友的确会爆发出出人意料的能量,完成一些难以办到的事情。

另一些人重视的是朋友的质量。点头的熟人,泛泛之交,天下滔滔皆是,这些人担当不起“朋友”两个字。称得上朋友的人,身份、名望、见识必须相当。鲁迅晚年的声望如日中天,许多作家、知识分子环绕在周围。但是,他真正愿意赏识的人十分有限。“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手书一联赠瞿秋白,这多少也说明了鲁迅不无苛刻的朋友观念。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还存在“大义灭亲”的主题。“大义”通常是某些高于江湖义气的人生原则。管宁割席,孔明挥泪斩马谡,嵇康修书与山巨源绝交,这些经典故事都把“大义”高悬于友情之上。草莽英雄之中,某一个人犯了色戒,不得不接受最严厉的惩罚。朋友会在举刀相向的时候说:兄弟,放心上路,日后你的老母就是我的老母!不管怎么说,“大义灭亲”具有某种惨烈的意味。牺牲朋友也就是一个男子汉的最大牺牲。

然而,现代社会改变了这一切。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朋友的分量减轻了许多。绿林好汉与现代社会无缘。风起云涌、月黑杀人的江湖渐渐淡隐,一套又一套契约、规则、制度愈来愈密集地分割了这个世界。合同代替了豪爽的诺言。法律规约了友情的限度。生死相托仅仅是古人热衷于传颂的美谈。日趋完善的银行贷款项目逐渐取代了朋友之间的倾囊相助。的确,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就是个人负责。拉帮结伙、江湖义气的社会基础正在消失。社会服务体系已经全面到位,还有什么必要张罗一张庞大的朋友关系网照顾自己呢?出租车、行李搬运站、旅馆、快餐店,一个电话解决全部问题,谁还会招呼三朋四友搬家扛行李?总之,老式的朋友关系过时了。现代社会,朋友的真正意义是提供一种心情的享受——这是我在一篇随笔《默契的朋友》之中提出的观点。抛头颅,洒热血,这不再是维持朋友关系的壮举;朋友的境界就是默契。

可是,当我开始思索父亲与L君的关系时,上述的所有想法都显得十分遥远。我又一次产生这种感觉:生活是沉重的,我的那些自作聪明的文字轻如鸿毛。我的确十分茫然,不知如何评价父亲与L君的交往。父亲与L君曾经形影不离,如火如荼的日子里却产生了严重的彼此伤害;他们之间的友善制造出莫大的难堪。现在,他们都到了耄耋之年,又有了些稀疏的联络。我不知道父亲有没有负疚之意,抑或相反,父亲恰恰觉得是L君欠了他的?不管怎么说,不幸已经发生。但是,令人叹息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不幸甚至没有理由愤怒,他们至今还想不清楚谁开了一个如此荒诞的玩笑。我猜想,他们最合适的态度大约只能是——苦笑。

至今还在让父亲后悔的一件事是跳级读书。父亲大约算得上一个读书的种子。40年代初,为了逃避日军飞机的轰炸,父亲就读的中学搬到了一个偏远的县城去。县城的课堂简陋,学生团团围坐在一张张方桌边上听课。方桌的最大好处是,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偷看考卷。每逢考试,父亲总是被拖来拖去,被奉为某一张桌子的上宾。父亲把英文课本背得滚瓜烂熟。教师还在抑扬顿挫念第一句,他已经刷拉拉地写到第三句。同桌的学生只要用余光瞄住父亲的卷子,最后的分数肯定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这终于诱发了父亲的虚荣心,他决定不读初三而越级报考高中。

父亲居然考入一所教会中学的高中。然而,入学之后,一切都与想象的不同。父亲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父亲由于未曾读过一部分数学课程,数学课成了横亘在面前的跃不过的沟堑。父亲引以为傲的英文在教会学校遭到当头棒喝——不及格。因为是新生,因为年龄小,因为功课差,父亲很快自卑了起来。这肯定是一段相当压抑的日子,尤其是父亲曾经长期居于领跑的位置。这个时候,L君出现在父亲身边,并且对父亲一见如故。L君比父亲大两三岁,风流倜傥,多才多艺,一流的功课,英文纯熟,父亲又有什么理由背过脸去呢?

L君出身于这个城市的名门望族。他的家族之中出现了不少近代史上的有名人物。相对于L君的家族,我祖父的基业就差得远了。L君的家族经营这个城市的电气公司。上个世纪之初,这个城市的电灯、电话均是由这个家族率先引入。这个家族输送了许多子弟出洋留学,这批子弟返回之后分别掌管电铁工厂、玻璃厂、制冰厂、油厂、煤矿公司、轮船行、钱庄、典当行等等。L君来自这个家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和父亲很快玩在一起,摄影,玩自行车,上台湾旅行,还有各种当时十分新奇的玩意儿。

令人惊奇的是,L君这种少爷也倾心于左翼和进步。或许,对于他们说来,革命和各种新奇的机器一样有趣、时髦?总之,如同现今的时髦分子必须说得出周星驰、贝克汉姆一样,当年学生之中的风云人物多半都能复述一些进步刊物上的辞句。不过,仅仅私下传递几本违禁刊物实在不过瘾,L君要策划一些惊世骇俗的重大动作。真正的革命意味了动手而不仅仅是动口。

某一天夜晚,L君和父亲一同宿在祖父的大宅子里。半夜时分突然听到火警。锣声当当当地响彻全城,一大批人四处奔跑的脚步声远比白天清晰。父亲因为困倦而继续酣睡,祖父和L君都披衣来到顶楼的阳台,观望火势。根据祖父的回忆,L君刚刚登上阳台就作出了判断:他们的教会中学失火了。祖父多少有些怀疑——要在茫茫的夜空下断定哪一幢楼着了火,这绝不是容易的事情。当然,祖父和父亲事后才察觉这些蹊跷,这时校方已经开始把搜索的目光转向了L君。

的确是父亲的教会中学失火。这场火灾甚至载入这个教会中学的校史。其实,火势并不大,仅仅在三楼翻卷了一阵,很快就被扑灭。熏黑了几堵墙,烧了一些桌椅,仅此而已。警察局作出鉴定,这是人为的纵火,纵火者使用定时器控制点火的时间。校方的补充结论是,这是共产党分子的捣乱,纵火滋事,破坏学校秩序,制造社会不安。L君是学校之中有名的激进分子,定时器可能就是由他家的某一个工厂提供,总之,这是一个可疑对象。教会中学的训导主任是国民党中统特务,他负责调查这个案件。鉴于L君的家族背景,训导主任不敢贸然造次。他先把父亲召去,企图从父亲嘴里刺探一些蛛丝马迹。父亲当然不会泄露什么,无论是因为他与L君的交情,还是因为他对于革命的向往。

然而,L君知道训导主任的调查之后还是十分恼火。他决定向训导主任示威——只不过示威的方式与众多小说之中的革命青年远为不同。L君的几个舅舅均是国民党军统特务。L君借来他们的证书加以模仿,拍照、排版、制作假印鉴,终于伪造出军统特务的证书。娘希匹,你是中统,老子还是军统呢,看谁狠!即使没有把军统的证书拍在训导主任的办公桌上,L君至少向他暗示了证书的存在。不知这本伪造的证书产生了多大的作用,总之,训导主任再也没有找L君的麻烦。

L君惊奇地发现了这种证书的效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L君特地另行伪造了一本送给父亲。父亲当时还懵懵懂懂,不明白这玩意儿能有什么用处。L君也看出了父亲的幼稚,次日就将伪造的证书收回。他对父亲解释说,还是搁在他那里保险,由他保管。这是1946年夏季的某一天发生的事情。从此,父亲再也没有看到这本证书,估计早就不了了之。L君和父亲不断地被各种有趣的新事物吸引,谁还记得住一本即兴制作的小工艺品?他们都没有料到,这个小工艺品如同一颗定时炸弹,多年之后突然爆炸,把L君和父亲的生活炸出了一个大缺口。

这时开始,他们之间的朋友关系开始转变为双方的沉重负担。

附录:《默契的朋友》(节选)

多年以前的某些炎热的下午,我住在一个大院落的后院。晌午之后的灼热阳光将整个世界烧烤得绵软松脆,无论是屋顶上的瓦片、墙头的狗尾草、街上的柏油路面还是人的身体。我慵懒地斜在一张躺椅上,眼睛盯着手里的书本,耳朵却悄悄地溜到了前院,期待着那一扇破旧的木门上响起敲击的声音。

我在等待我的朋友。

许多时光就在等待之中无声无息地逝去——我的朋友并不是每一次都如愿地出现。这让我一阵阵地失望,可是,企盼之情并未稍减。那个时候,“朋友”这个字眼在我心目中拥有十足的分量。

朋友聚在一起干什么呢?说起来并没有什么正经的事。晃着膀子走过街头;坐在公园湖边的栏杆上胡扯;躲到一个小院落里练一阵子拳脚;挖出几枚零钱买两根香烟每人轮流着吸一口,如此而已。其实,真正吸引我的是朋友相聚这种形式。几个理了板刷头的大男孩凑在一起,团伙的势力让人感到了神气活现。这就是那个时候对于“朋友”的全部感觉。

那个时候常常在朋友之前加两个字:“肝胆”——肝胆朋友。肝和胆在腹腔里面毗邻而居,这就是朋友的写照。那个时候对于“肝胆朋友”的形象解释是,如果你的朋友正在街上和另一个人吵嘴,那么,你要不由分说地冲上去,对准那个人的鼻梁就是一拳。

那个时候,没有朋友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朋友仿佛标志着一个男孩子的成年仪式。放开嗓门呼朋引类,这是一种令人自豪的姿态——这象征一个男孩子开始赢得了社会的器重。男孩子总是粗枝大叶,但许多男孩子都记得,春节期间曾经有几个朋友来到他家里串门。这并不是小节,而是相互炫耀的重要谈资。一个男人出了家门,行走在星罗棋布的朋友之间,这是社会威望的证明。一个男人曾经大咧咧地宣称,他可以身无分文地四处旅行两个月,这句话让我暗暗地羡慕了许久。

那个时候,一个男孩子的骄傲是朋友的簇拥,而不是敢于拨开所有无关的巴掌和眼光,特立独行。其实,渴求朋友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恐惧——恐惧社会的冷漠,社会的拒绝。

如今,许多人的手里都攥着满满一大把朋友。这些朋友分散在厚厚的名片夹里,隐藏在一串串电话号码背后;这些朋友可以随时聚在一起互相传递烟卷,在觥筹交错之中喝得面红耳赤。于是,许多闹心的事就在朋友编织起来的网络之中化险为夷。“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谁都听说过这一句俗话。

可是,你却偏偏在这时候考究了起来。你硬是要说,分发名片的仅仅是熟人,算不上朋友;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聚在一起办刊物,经营公司,可是工作关系代替不了友情,同事并不等于朋友;“酒肉穿肠过,友谊心中留”不过是句俏皮话,你从来没有见到酒肉之交能够长久;一些人确实替你帮了个大忙,但是这不如说是债主与债务人的关系,“人情债”同样需要偿还——你引用了经济学家的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这样的考究让人觉出了迂呆。我开始取笑你,可是你越发计较了起来。你指着正在台上宏论滔滔的那位先生说,此公远见卓识,风度不俗,你很乐意在台下听他演讲;可是你丝毫没有兴趣凑上前去和他交个朋友——你笑着说:“没有感觉。”

有些太苛刻了吧?可是你不承认。你说你有你的宽容。你儿时的一个伙伴当了不小的官,终于在某一天巡视到了你的辖区里。他高视阔步,装作不认识你;可是在握手告别的时候,你察觉到他眼里的一个闪烁和手掌上的微微用力。你一下子就断定,这个人还是你的朋友。你谅解了他那种一本正经的伪饰。

什么是辨识朋友的依据呢?你说了一个让我略感陌生的字眼:默契。默契隐藏在眼神里,隐藏在手势和微笑里,难以言传。

你说得既神秘又明白。

古代的传奇故事记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男性情谊:高山流水,知音相对;桃园结拜,义薄云天;搜孤救孤,忍辱负重;逆耳忠言,赤诚相见;无私无畏,两肋插刀。可是,怎样算得上默契?

默契不是小说、戏剧的材料,默契是一种琐琐细细的呼应,说不出多少情节。这就像那一张坐得习惯的沙发,很难说出哪一处让人感到了舒服。默契体现在哪里呢?默契也许是一杯清茶,两支香烟,纵谈屠龙之技;默契也许是心领神会,交流之中免除了一切多余的起承转合;默契也许是不约而同的习惯和称心如意的配合,所有的联手行动都显得天衣无缝;默契也许是共同的情怀和思想,身处两地而异口同声;当然,默契还可能就是心情放松地无言相对——只有声息相通的人才能够一同沉默而不陷于尴尬。很难将默契说得更为明白,默契犹如盐溶于水,品尝得到却打捞不出来。

相互默契的朋友又有多少呢?

……

同类推荐
  • 千家诗

    千家诗

    本书汇聚《千家诗》的各种今注今译成果,按照七绝、五绝、五律、七律的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编排,每部分篇目保持原有顺序。除订正讹误外,还作了详尽的注解,加入丰富的译文,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并尽量体现诗歌的韵律美。同时配以古典雅致的画作,使读者在诵读经典的同时,更直观形象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浑然天成。本书为每首诗都标注汉语拼音,为孩子们扫清阅读障碍,更易诵读。
  • 珠江,东方的觉醒

    珠江,东方的觉醒

    以珠江三角洲作为艺术焦点,按照历史时序,全景式地追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作品所叙写的,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直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对这样富于历史意蕴的大题材,要求作者有开阔的视野和历史眼光,要求作品配以大的结构框架来容纳和消化极其丰富的内容。而这一方面,正是作者所长。面对“百年鸟瞰,卅载观照”,作者以时间流程为经线,以人物活动为纬线,勾勒、交织出一幅中华民族舍死忘生、百折不挠地求生存求发展的百年历史画卷。
  • 无私话自通(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无私话自通(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美丽的家

    美丽的家

    居民丁:你找个焊工,把垃圾道都焊上!居民戊:让不让养鸽子,你们拿个准主意!居民己:我们楼上老摔碗,一天摔一个,摔得我妈都快神经了!居民庚:我他妈没工作,你丫得给我找个工作!居民辛:主任,你知道么,锅炉房里有人养一毛驴!大民可能根本没听见,只是陶醉在众星捧月的感觉之中,居然挥舞手臂,朝大家频频摇动,就像领袖迟缓而威严的动作,也像电视里时髦的总统竞选人。他真的醉了。传来了急促的小号声。
  • 校园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校园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热门推荐
  • 老大

    老大

    老大的这个名字叫得有点蹊跷,把这个名字安在牛犊的身上——老大原名据说叫牛犊,确实是一件让大家想破脑袋也想不通的事情,因为老大生活在一个基本不会出现这个称呼的地方,敬老院。而且老大就属于最不该出现这个称呼的群体,供养对象。
  • 别样青春之佳人如期

    别样青春之佳人如期

    三年前的校园初见,三年后……一场意外的见面成为了他们两个人开始心的路程。他们会走到一起吗?谈了恋爱还在坚持自己的梦想。一切都很安静。家庭的变动,爱情也面临问题她怎样做出选择?直到一天她知道他的陪伴从来都是他在帮她为她而做。她做了一个决定……没有你的幸福都与我无关!没有你的世界我已不再是我!世界上原本一对的人需要找到另一半才是真正的自己,茫茫人海中我错过了三年不会再错过余生!
  • 女法医之骨头收藏家

    女法医之骨头收藏家

    本书所讲述的案件均由真实事件改编,数起重大凶杀案,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为避免对号入座,地点和人物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繁华的都市突然出现了一名令人恐惧的变态杀人犯,他喜欢将被害人身上的肉一片片切下,就像技术娴熟的厨师,再把骨头留下,最后将肉寄给被害人家属,媒体冠以“骨头收藏家”的称呼。他为什么喜欢这样做?是有特殊嗜好,还是受过某种刺激?
  • 王大珩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王大珩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一百多年前,西方的一位战略家就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如果输掉了科学,也就输掉了未来。王大珩从来就有他独特而深刻的思维,面对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他放弃了继续深造,选择了光学玻璃制造与研究。回国后,一句“馆长就馆长,只要能做事就成”,他挑起了仪器馆的大梁,工作很快就有了起色。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常把这句话常挂在嘴边:没东西就找王大珩要去!1958年,长春光机所以研制高精光学仪器和光学玻璃的“八大件一个汤”而闻名全国科技界。“原子弹、导弹中的光学设备一定要让长春光机所来做!”钱学森的这句话一锤定音。晚年的王大珩以一位战略科学家的眼光与智慧,成为倡导中国的“863”计划第一人。
  • 现代名言妙语全集:知识名言

    现代名言妙语全集:知识名言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八零后修道记

    八零后修道记

    梦与醒难分,大梦千年终未醒。堪不尽滚滚红尘,今时得意,今世富贵,百年终成空。癫或狂莫笑,癫狂一生成阴阳。走不完漫漫道途,一路尘土,无尽斜阳。千秋成一梦【普群195588151】【V群:452996399需验证,全订本书可加入】
  • 王爷蹲墙角

    王爷蹲墙角

    强要她?没事她淡定!虐待她、羞辱她,没事她很淡定,将她腹中的孩子打掉?没事她……她蛋疼!行不?喵了个咪的!老虎不发威拿她当凯蒂猫,看她如何七十二变,王爷你给本宫墙角蹲着去!
  • 钻石王子拽丫头

    钻石王子拽丫头

    她生命中重要的人,却花花肠子一个……对彼此的太多了解让他没有在意过多,一天,他的出现打乱了一切,他与他还有她之间有什么样不为人知的事,他对他的敌对难道就只是那么的单纯?他们之间曾经有过什么?她的命似乎比任何人都好,又好象是最可怜的一个!一直的在拥抱拥有,可是一直的拥有却又是那么的讽刺!从小她就追随着他的脚步成长,他从没有偶尔的回头等一等她,或者看她一眼;可是在她成长的路上却又有一个人一直在看着她成长,是那么的默默的看着!直到他的出现,一直保持的追随就这样,失去了平衡……
  • 仙家有田

    仙家有田

    穿越了?还是一只刚刚要破茧的蝴蝶?不是吧,这也太损了。恩?修仙界?还是这般混乱,高手多多的世界?美男多多的世界?哈哈,幸好我有内心大陆,恩,种种仙草,寻几颗草籽去……
  • 出局者

    出局者

    那天周黎在午睡起来之后,迈着极其闲散的步子,哼着小调晃晃悠悠走出学校大门。他在距离门卫跟前不远处将右腿高高地翘起,做了一个下车的动作——那个迂拙的门卫每次总在周黎飞驰着自行车外出的时候勒令他下车,可是今天他似乎缺乏一定的想象力,他把头慢慢地扭向一边,一副视若无睹的样子。周黎在穿越人行天桥的时候,一个人向他迎面急凑过来,穿着不是很引人注意,但他的眼睛一直在四下里转悠着不停,贼贼的。太阳光在下午还很猛烈,马路周围的树木都奄奄的无精打采,那个人一定在天桥上挨了半天的烤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