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颖
如果你碰巧遇见了这本书,并且把它拿到了手里,你的第一个感受会不会是——怎么这么厚?书评集,读书记,你也见过一些,多是轻巧精致的,而这么重的东西——你又掂量了一下——时下倒是少有了。
你翻开了目录,涌到眼前的那么多书名,作者名,你读过的和没有读过的,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你接着的感受会不会是——怎么这么多?我数了一下,一共126篇短文,排了六页,基本上一篇谈一部作品,极少数是谈两部三部作品。奈保尔,五篇;库切,八篇;卡森·麦卡勒斯,三篇;马尔克斯,三篇;波拉尼奥,两篇……可就是在我写这篇短序之前一分钟,我刷微信朋友圈,这个作者谈波拉尼奥的一部《2666》,已经写到了第六篇——怎么这么多?
怎么这么厚,这么重,这么多?这本书的作者吴玫,是我的朋友,可就是朋友也不能不惊讶。前些日子她要我给她的一本读书随笔写个序,我满口应承,还以为就是一本精美闲散的小书,不费时间就可以读完的。等收到校样,我吓了一跳。这一吓,吓得我认真起来,一篇一篇读完这本书,如入书林,如登书山,跟着朋友一步一步走了一长趟。长路下来,又累又兴奋,目不暇接,挺过瘾。
胡适好像在什么地方说过,中国人普遍的一个毛病是“胃口不好”。单就阅读论,吴玫的胃口实在太好了,津津有味,竟至于如痴如醉——如书名所示。她贪多,却也细嚼慢咽;尝新,又不忘旧,旧里也能品出新来。这个健康的胃,有巨大的吸收能力,消化能力。合口味的,自然反应以恰当的赞词,以会心的领悟变为自身的营养;不合口味的——你总会碰到你不喜欢的、甚至难以忍受的书——也可以吃吃看,提出意见,商量,乃至于抗议——这也见出她心直口快的性格,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营养来说,不合口味的,也很有可能变为营养;何况还有预料不到的情况,一开始不顺口,吃着吃着,倒吃出好来。阅读口味的丰富性,是需要阅读数量做基础的。有一个问题我经常碰到,可是没有一次我能够回答得让人满意,就是推荐书目。我固执地认为,没有大量的阅读为基础,好书也领受不到它的好。开个三五种、十几种、几十种长短不等的书单,其实是没有什么用的。
吴玫读书多,感受多,及时地写下来,其中的部分就成了眼前的这本书。这里,有两点特别值得提出来。
书的后记,第一句,“而今,已经年过半百。”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我也在其中,还有多少好奇心去阅读?即使读了,还有多少新鲜的感受产生出来?即使有,还有多大的兴致写下来,跟别人分享?华兹华斯感叹过,随着岁月的流逝,“美妙无比的灵视”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可是读吴玫的文字,感受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就没法不惊奇,她怎么就没有染上普遍的中年症状呢——迟滞、疲惫、无感,等等;但你要说这些文字像年轻人写的,也不对,年轻人不太会有的经历、体会、想法也明显渗透其中,这个人比年轻时候丰富了却仍然没有失去敞开的心灵状态和感受能力,反倒比年轻时候更开阔,感受也更深了。这是一种多么好的状态!反正,我是挺羡慕的。
另一点是写作的及时,甚至是即时。阅读过程中的感受零零碎碎、模模糊糊、不断变化,如果不及时记下来,很容易就消失了,再也找不回来。写读书随笔,其实也是保存、整理、深化自己的感受的不可替代的方式,写着写着,也可能写出你先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当然也是交流的方式,对话的方式。吴玫有这么一个好习惯,所以才积成了这么多保持着新鲜个人气息的文章。得知这个情况,我真的吃惊不小(我又一次表达这个意思):从二〇〇九年三月到现在,她每周上传三篇文章到博客,书评,影评,音乐笔记,迄今已经有1000多篇。
读书,观影,听乐,以及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已经成了吴玫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们不是生活之外的,不是生活之余的,它们就是生活里面的生命活动。沉浸其中,真好。
十多年前,我写了一组关于读书的文章,在吴玫编的报纸阅读版上连载,她还特意请了一名中学生配图,这一系列文章后来变成一本小书,叫《读书这么好的事》,初版就采用了这组配图,保留下一个纪念。现在回想起来,吴玫对这组文章的认真和热情,其实不仅是因为编者和作者的关系,更是因为读书这件事,读书这种生命活动,在她那里自然而然地就产生出认真和热情。现在,她的《于悦读中如痴如醉》出版,我写几句简单的话在前面,也是读书联结的。序不宜长,就此打住,读者看她的书,才是正事。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