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77100000002

第2章 寻找卡拉

卡拉不是狗,也不是卡拉OK,卡拉是位诗人。

卡拉是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诗人,当时在我们市里是位名人。卡拉写的诗非常有韵味,不像一般诗人写的诗。

市作协这样评价卡拉,说他的诗像一盘美食,色香味俱全。估计用美食来评论诗的人,也只有我们市作协主席,也只有卡拉的诗才会被这样评论。

后来卡拉失踪了,没有人知道他去哪了。我们也几乎忘了有卡拉这个人,只有我们看到卡拉的诗的时候,才会想起卡拉。

卡拉失踪是有原因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市作协创办的诗刊红红火火的,但好景不长,没几年诗刊就改时尚类杂志了。卡拉是刊物改刊时失踪的,卡拉说:卡拉不是一条狗,不跟你们一起卡拉OK。

卡拉这句话是有双重含义的,但没人听懂这句话,刊物几个领导笑了笑说,卡拉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只是一盘菜。

后来,时尚刊物销售量直线上升,在全国时尚刊物中排名前十。杂志社有钱了,我们主编又想办一个子刊,主编说出这个建议时,我们都以为主编想弄个故事类的子刊。没想到主编的话吓了我们一跳,他说办一个诗刊。

我们听了都目瞪口呆,谁不知道当时把诗刊改为时尚类杂志是主编的主意。主编后来的话让我们好感动,主编说,当时改刊也是逼不得已,再不改刊诗刊要倒不说,我们这一伙人都得失业。

主编说这些话时,很明显声音是带着沙哑的。我们也知道主编当时背负着种种骂名。

主编说,诗刊就找卡拉来当执行主编吧!他的诗很有灵性,我觉得他当执行主编肯定不错。

主编这句话又让我们震撼了一次!谁都知道当年他跟卡拉为改刊之事吵得最凶!

现在要找回卡拉,可现在谁也不知道卡拉去哪了,主编下了个命令说,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把卡拉找到。主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主编说我暂时不用编稿子了,我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卡拉。

卡拉也是我崇拜的一位老师,当年我写的诗也找过他帮我润色。我的处女作也是他帮我润色后发表的,心里暗下决定一定要找到寻找老师。

我先找到卡拉的原居住地,但一到那里早就找不到当年的影子了。原先的一片片的破旧平房早就成了洋楼小区了。

我问一个保安认不认识卡拉这个人。保安想了想说,这小区没这个人,倒有几户人家的狗叫卡拉。

我气愤地吼了一句,卡拉不是狗!

保安不好意思地回答,没这人,别处找找吧!

没有卡拉的电话,也没有他亲人的联系方式,找卡拉似乎是海底捞针。几天了,我只是迷茫地在大街上四处游荡,想看看能不能在大街上碰见卡拉。

主编说了,再找不到卡拉就在日报登寻人启事,可见卡拉在主编心目中分量还是很重的。

又找了几天,该打听的打听了,该找的地方也找遍了,再没信心找下去了,我只好打道回府,等着挨主编批吧!

那天,我垂头丧气地在大街上溜达着,心里想,卡拉老师啊!卡拉老师!你在哪里啊?

就在这时,一位三轮车车夫叫住了我。说,喂!年轻人,打车不?我没有理会他,也没心情理会。

走了几步,突然想起刚才的声音很悉,我忙转过身对离开不远的三轮车车夫说,师傅!我打车!

这时我仔细看了车夫,发现他的脸形是有点像卡拉老师,但在我印象中卡拉老师是很白净的,眼前的车夫,脸黑的像涂上了一层炭,脸上的皱纹像一条条虫子在蠕动着。

坐在三轮车上,车夫问我,年轻人,去哪啊?

到哪算哪吧!我顺口答道。

车夫笑了笑说,说个地点吧!你这样我不好算钱啊!

这时我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句,说,师傅,你认识一位叫卡拉的诗人吗?车夫没有及时回答,许久才说了一句,认识,卡拉早几年前就死了。

我问,他怎么死的?

被生活逼死的,他早就去了另一个世界!也许卡拉真变成一条狗了。

听到这句话,我知道前面正努力蹬着三轮车的师傅就是卡拉老师,我的心情突然变得沉重了起来,我的内心无法接受眼前的车夫就是当年的诗人卡拉老师。

我沉重地叫了一句,卡拉老师!

这时车“吱”地一声来了个急刹车,许久!卡拉老师头也不回地说了一句,下车吧!两元。

这时我的眼睛突然模糊了起来。我说,卡拉老师!任主编想请你回新办的诗刊当执行主编。

卡拉老师仍然没有回头,他用沙哑的声音说,当……当年的卡拉早……早就死了,我现在只是一名三轮车夫,我早已找不出诗的语言来写诗了。

听到这句话,我只好下车,给了卡拉老师两元钱。递钱的时候,我发现卡拉老师的表情很复杂,也许他一直努力在忍着泪水。

我回到编辑部,主编问我找到卡拉没有,我只答了一句,卡拉老师说,卡拉早几年前已经死了。

同类推荐
  • 心安即是归处

    心安即是归处

    本书是一本回顾友情亲情,感悟生命可贵的散文集:与时光擦肩而过、用文字抗衡世间、聆听生命苍凉、人间有趣是清欢。以温暖灵动的笔,记录亲情友情的可贵,感慨容颜易老、时光易逝,呼吁人们珍惜当下;并号召人们在阅读中拓展生命的宽度,充实精神的维度。
  • 陨石之歌

    陨石之歌

    《陨石之歌》是作者一批散文和短篇纪实文学的集锦。押题篇《陨石之歌》的主人公是一位出身军人之家的普通战士,但他却在未来战争的浩渺星空中流连忘返,包括在高烧状态的梦中……一篇篇探索未来战争的论文让专家们不能不刮目相看。他是我军新一代军人精神结构与境界的活标本之一。
  • 创造与毁灭

    创造与毁灭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这是一位著名诗人的人生训诫,早已妇孺皆知。令人痛惜的是,有的人本已功成名就,却因迈出错步而使多年辛苦造就的伟业毁于一旦。本文所描述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曾经是英勇善战、叱咤风云的刑警队长;另一位是拥有数十亿资产、名扬全国的商界奇才。两个曾经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最初在开往北京的列车上结识,到后来结下恩怨情仇直至最终同归于尽,其间所揭示出来的性格悲剧,令人痛惜又令人深思!可悲的是,在当今中国,令人痛惜的悲剧人物远不止他们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曾红极一时最终却纷纷自毁前程的众多民营企业家。
  • 仁寿堂集

    仁寿堂集

    《仁寿堂集》系萨公的诗文集,由《古稀吟集》二卷、《仁寿堂吟草》、《客中吟草》、《里门吟草》、《耄年吟草》等结集而成,计文若干篇,诗340余首,基本涵盖萨公大半生的诗吟。其中游诗居多,赠诗和诗亦多,共占全诗百分之八十以上。游旅之诗每骋怀古今,情景交融;和赠之诗辄抒情寄意,感时抚事。既言志,复寄情,盖均关乎国家大事、世界潮流之篇章也。萨公之诗篇中爱国爱民之忱贯串始终。
  • 生命在秋风落叶里飘摇:徐志摩人生感悟(再读徐志摩)

    生命在秋风落叶里飘摇:徐志摩人生感悟(再读徐志摩)

    《生命在秋风落叶里飘摇:徐志摩人生感悟(再读徐志摩)》收录了北戴河海滨的幻想;落叶;给郭子雄题词;想飞;秋;海滩上种花;一个诗人;《超善与恶》节译;海咏;明星与夜蛾;我的祖母之死等内容。
热门推荐
  • 校草大人,要亲亲!

    校草大人,要亲亲!

    【从红颜到白发一生相守】他们初遇在太平间,刚见面三次,她就被他拐回家宠着。为她虐天虐地虐渣渣。他们本不该有交集,所以她三番四次爬墙要走人。校草大人大怒,“俞浅,把我的心留下。”他爱她如命,蚀骨之深,却也正是他亲手把她丟入深渊。“谢谢你曾给我带来微光,谢谢你曾惜我如命。”
  • 房东

    房东

    天气好的时候,拾得就骑自行车来到阳光小区。几年前阳光小区还不叫阳光小区,叫永宁村,位于古城东门外一里多地。拾得姓宁,与永宁村同一个字。小时候,在村里跑着玩的拾得抬头便可见东门和城墙。后来,东门外盖起座座高楼,长成大人的拾得走在村子里看不到城门城墙了。永宁村作为本市最早被改造的城中村,经过几年的宣传教育说服谈判,村民们无论如何不可能再坚守祖上传下来的永宁村,只好妥协。千禧年这个词在报章频频出现,永宁村变成阳光小区。
  • 神秘列车之旅

    神秘列车之旅

    本书收入残雪中篇小说代表作五部:《神秘列车之旅》《工厂区的生活》《茅街的长延和他姑妈的通信》《矿区的维克》《空中囚禁》。其中延续发展了残雪“灵魂歌者”的风格,全面而深刻的自审意识,直抵灵魂的深度;自由彰显欲望的潜意识,已经超越了自我,真正构筑起了残雪的艺术王国。本书精选了残雪1999—2009年间的五部中篇小说,以期能够揭示其文学生活真相。
  • 祭言师

    祭言师

    “求求你,不管他是生是死,请让我见他一面好不好?”少女双眸泪光闪烁,那副楚楚可怜的样子惹人心疼。“你先起来,”她将少女扶到床上躺好,她玉指轻轻地点在少女的额头中间,“睡吧!当你醒来的时候,你就能与他相见了。”她话音刚落,只见玉指散发出一点亮光,紧接着少女便昏昏沉沉地进入睡梦中。。。。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沉默猎杀

    沉默猎杀

    光怪陆离的模特大赛暗潮汹涌。漂亮女模与有钱男人不断被杀。苏小慢介入调查,身陷迷局。陪聊女白狐,隐秘的春女会馆,和被杀女模的高中校长一一被牵出。在这场有钱人的猎艳游戏中,谁才是主宰她们命运的魔鬼?
  • 女尊之夫郎来搅婚

    女尊之夫郎来搅婚

    和好友一同穿越到女尊世界,还未等她反应过来,就和人成亲了,不料好友却成了西凉国男扮女装的三皇女?要强势搅婚!
  • 魔鹿

    魔鹿

    黑暗破晓,而你又在何方?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 校草攻略:甜心你别跑

    校草攻略:甜心你别跑

    难得一次逃课,居然闯了狼窝!“想走?!你觉得这么容易?”恶魔大手一揽,将她壁咚在墙上。住父亲好友家,居然又跳了狼窝!什么?!恶魔还是她未婚夫!“未婚夫的泳照……就这么好看?”恶魔公然挑衅,一手捏起她下巴,笑得邪魅。“不过,不是明明昨晚已经看过了么……?”...
  • “九二共识”文集

    “九二共识”文集

    为纪念“九二共识”二十周年,本文集汇集1992至2012年11月底两岸官、学、媒体等各界对“九二共识”的阐述、评论、报道及回顾,从两岸的视角为之做历史的存证。内容包括亲历香港会谈前后两会磋商和达成“九二共识”过程的权威人士的回忆及论述文章;有关“九二共识”的重要文件和当时的新闻报道;两岸对于“九二共识”的权威宣示和阐述;两岸专家学者和媒体发表的对“九二共识”研究成果和评论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