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79200000001

第1章 邱新荣:用诗照亮幽暗的历史

李建军

诗意性是文学的重要品质。第一流的文学作品本质上都是诗。无论何种样式的作品,只要达到至真至美的境界,就都具有诗的滋味、诗的色彩、诗的声音。诗乃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一个真正的作家,没有不追求诗境的;一个真正的读者,没有不热爱诗境的。

诗是一种澄明而醇厚的艺术。有骗人的小说,但没有骗人的诗。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因为其篇幅之大,事象之复杂,常常使人难以遽断其优劣。小说家可以借着“讲故事”的名义胡编乱造。一些平庸低能的小说家,往往喜欢写长篇小说,而且,常常纵情挥洒,短短数十日,便可以炮制出数十万字令读者目瞪口呆、令评论家“叹为观止”的“杰作”来。阅读小说,你有可能被欺蒙,有可能过了很久,你才能弄清楚自己所喜欢的,原来是毫无价值的作品。

但是,面对诗歌,你就不必有被骗的顾虑。一首好诗,像玉一样温润,像月一样晶莹,像孩子的眼睛一样诚实,你凭着最基本的直觉和最直接的感受,就可以判断它的优劣和高下。它以情为本,以象喻情,借物言志,彰显的是一个被心灵之火照亮的有情世界。白香山在《与元九书》里说:“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这是关于诗歌本质最绝妙的形象阐释。在一个优秀的诗人笔下,无空言,无虚情,无假意,一切都基于真情实感。诗人必须向世界和人类传达爱的情感,传达足以打动人心的高尚思想。为了追求最优美最动听的语言,他常常反复推敲,坐卧不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然而,意味的蕴藉和美感的丰富,并不等于不知所云的含混——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在简单的形式里包蕴复杂的意义。一首好诗的意蕴,也许并不容易几句话就说透说明白,但是,它却像倾城倾国的佳人,有着最能征服人的绰约风姿,使你一看便心生喜欢,再看还是喜欢。

当然,在一个诗歌被奴化的时代,情况就会复杂一些。在一个诗歌被降低为“顺口溜”和“战斗号角”的时代,反诗性的“诗”通常会大行其道,人们的审美认知和审美判断,也会受到严重的干扰。一些毫无诗心和诗情的人,予圣自雄,不可一世,搔首弄姿,附庸风雅,以粗野鄙俗的撒泼为诗,以污言秽语的骂詈为诗,以大言欺世的议论为诗。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善古诗必属雅材。俗意俗字俗调,苟犯其一,皆古之弃也。”尽管那些对“苍蝇”“粪土”“放屁”“蹿稀”等俗字、俗意与俗调大写特写的诗词,会流行一时,会成为某些大人先生们“鉴赏”的对象,会成为人们聚讼纷纭的话题,但是,最终,这些似诗而非诗的东西,只会被当作一个“文化现象”而非“诗学现象”,甚至会被人们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柄和谈资。

邱新荣的诗便属于以“情”为“根”的诗,属于以“义”为“实”的诗。我读他的《史·诗——邱新荣历史抒情诗精选》(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因此遂有了倾盖相见便心生喜欢的感觉。

邱新荣的诗,不做作,不卖弄,朴实而简单,热情而坦诚,更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像一股湍急奔流的溪水。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诫。”刘勰所说的“本”,对诗人来讲,一是要有“真情”,二是要有积极的伦理精神。邱新荣的诗以“情”为根,有稳定的伦理精神和明确的方向感。他不将“身体写作”当作自己的旗帜,也不以“下半身”作为关注的焦点,更无意在“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间故意制造冲突,借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和深刻。他的写作动机和动力,他的写作理想和目标,都来自于他的人生体验,来自于他的阅读和思考。他用诗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态度,来表达他对历史的理解,来表达对善的赞美和对美的发现,来表达对真理的热爱和对崇高事物的敬意。如此一来,他的爱和憎,也就特别分明:爱祖先所创造的美好的文明成果,爱那些高尚而勇敢的优秀人物,同时,憎恨那些暴虐的破坏人民幸福的独裁者,憎恨那些给世界带来痛苦和灾难的官吏和歹徒。

人类不能过没有精神光明的生活。因此,才有了探索光明的启蒙主义冲动,才有了追求革命的启蒙主义精神。邱新荣的诗歌写作,充满启蒙主义的激情和努力。在当下这个“犬儒主义”甚嚣尘上、大行其道的时代,选择启蒙性的写作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在那些后现代嬉皮士的挖苦和攻击之下,“启蒙”和“启蒙主义”现在似乎已经成了“不名誉”的概念。像鲁迅这样20世纪最伟大的启蒙主义者,尚且受到了那些激进的“民粹主义”的羞辱和攻击,其他人就更不要说了。

然而,邱新荣不怕这样的误解和攻击。他依然我行我素,勇往直前。他喜欢立定脚跟往回看,喜欢反顾和反思历史。在他看来,今天与昨天之间,现代与古代之间,并非不相联属的两截,而是前后承接的整体。没有无历史的现实,也不存在无现实的历史。历史即现实的前世,现实即历史的今生。谁若想看清现实,谁就必须好好研究历史。基于这样的认识,邱新荣试图通过诗人之眼,洞察历史被层层遮蔽的秘密,试图通过诗人之眼,看清现实诡异而迷离的面影。他直面那些让人不忍逼视的苦难和不幸。隔着几千年的间隔,他听到了那远古的哭泣声。他从阿房宫的角度,为那些纵火的复仇者辩护——阿房宫哭泣,不是因为“那把火”,而是“因为被我耗尽的民力”(《阿房宫的哭泣》)。他听到了那些“陪葬者”绝望的哭声:“听听那些陪葬的哭声/这些哭声/想把自己哭给远方的父母听/想最后一次哭给自己的家门”(《听听那些陪葬的哭声》)。大规模的杀戮,是中国古代战争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暴行。对此,邱新荣持毫不宽假的批评态度。在杀戮者的眼中,“百姓的命/贱如尘土”,而杀戮的恐怖会转化成无边的仇恨,会最终转化为新的杀戮:“仇恨衍生出仇恨/他年又将在某地/爆发报复的屠城。”(《想起了那些屠城》)

他冷静地反思集权,尖锐地批判暴政。他批评“焚书”,认为这“让目光空洞/让心灵空虚”(《焚书纪事》);他批评“坑儒”,认为这种暴行“将会使一批血液奸猾/使眼神委靡/使谄媚悄悄浮起/以柔顺的方式/保护自己”(《坑儒纪事》)。他讽刺参与“焚书坑儒”密谋的李斯,嘲笑他的“聪明和才智”,“回头会把自己咬伤”(《李斯之死》)。他对中国千百年来的“独裁者”之父秦始皇深恶痛绝。在《第一个皇帝的出现》中,他批判了作为专制者的“这种动物”,批评了他的残忍、傲慢、冷漠——他是“一切灾难的总和与总和了的灾难”,但是,他的焦点不在这里,而在对作为被压迫和被奴役者的“我们”的批判:

我们使他膨胀了起来

他思想的脑袋

给我们带来了专制的灾难

我们怂恿了这种动物

他的目光被放任成了嗜血的刀剑

他放大了自己每一个愚蠢的动作

放大了自己的无知

放大了自己的阴险

……

他是时间中残忍的碎片

鲜血瓦砾宫观

以及许多梦魇

都构成了他的片断

……

我们用伟大土地上的土

塑造了自己的灾难

他迫使我们跪下去

包括灵魂

包括我们古老的双眼

我们无奈地期待着他说平身

谢主隆恩后

我们的自尊

依然久久地趴在地面

为了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帝制和独裁的批判态度,邱新荣写了多首关于秦始皇的诗,来清算这位“千古一帝”的罪恶。他望着秋风中的秦始皇陵,思绪万千。他不想看“一具尸体的愚蠢”,“不被所谓的伟大所愚弄”,而是想看“那些陪葬的冤魂/是否超生/看侍卫俑是否长出了智慧和灵魂/看警惕的弓弩是否瞌睡/看铜马车/是否还保留着皇家的雍容”。在秦始皇陵,他发现,“这里杀戮太重/这里阴气太沉/这里的白骨跳起舞来/会让人看不到有彩霞的黎明”(《在秋风中看秦始皇陵》)。在这首诗里,他表达的,依然是寻求光明的启蒙主义的理想和激情。

与这种批判性的启蒙精神相对照的,是邱新荣对创造精神和反抗精神的赞美。他歌颂开天辟地的盘古,歌颂“飞天者”嫦娥无私的爱,歌颂反抗者共工的英雄气概,歌颂舞干戚的“反叛者”刑天,歌颂“叩石击壤”、埋头苦干的愚公,歌颂曹沫的“亮出匕首”。他试图从中国已有的神话和传说里,开掘启蒙性的文化资源。他向往古人的那种未曾受到压抑和异化的创造力,那种活泼而自由的精神状态。他从古代的遗迹——一件牙雕、一只玉鹰、一只双连壶、一把石镰、一只尖顶瓶中看见了古人的智慧与梦想。“让春秋的排箫复活/复活成我们眼中最神秘的角落/复活成灵魂的富裕和阔绰//让春秋的排箫复活/听过它从容的啁啾后/我们的目光才会闪烁”(《让一支排箫复活》)。他试图通过诗性的话语,复现并建构一种充满原始活力的野性之美与自由精神的图景。

邱新荣对人类在精神上的委顿和弱化深表惋惜和不满。那种因为恐惧而产生的“崇拜”,在邱新荣看来,就是一种巨大的异化力量,因为它,我们失去了“仰视蓝天的浪漫”,失去了“无法表述的勇敢”,失去了“金子般宝贵的敢为人先”,总之,崇拜“是一条沉重的锁链”(《崇拜曾使我们失去失去那么多》)。他反对无条件地忠诚一位暴君,因为,“在专制的日子里/天平的分量上/君为重/臣为轻”(《关龙逢收回你的心》),一颗“善良为民”的心,是不起什么作用的。他批评那种“跪着的身姿”,因为,这会使“人性的尊严随之委地”(《商代跪式玉人》)。

邱新荣的诗里,表达着对现代文明的热切向往,也因此而表达着对古典文明的庄严敬礼。他站在21世纪的黎明时分的霞光里,用诗向伟大中国文化和古代先贤致敬。他从古人的风范里,看见了绚烂的文明之花,看见了伟大的人格之美,看见了璀璨的思想之光。他赞美不毁乡校的子产,从“不毁的乡校里”,他看见了“民主的萌芽和气氛”,看到了“忧国的热忱”与“无邪的笑声”(《子产不毁乡校》)。“百家争鸣”的思想和精神,让他激动不已,让他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禁不住为它高声吟唱(《为百家争鸣而吟》)。他赞美坚贞不屈的苏武:“呵苏武牧羊/单调而苦难的日子里/矗立着出使的旄杖/回望长安/长安已不可望/只有风吹过来/推着草浪/一直推向远方。”(《苏武牧羊》)他赞美古代的循吏,说他们“从不阿谀”,“只认一个死理”——“认天下和平/百姓富裕”(《循吏》)。在所有的循吏中,他对汲黯情有独钟,给他单独写了一首诗。他喜欢汲黯的简单和直接,欣赏他对汉代最高领袖的无所畏惧,赞赏他对颟顸的“今上”刘彻的直言不讳:“直话直说/不需要修饰的言辞/指正错失/就是指正错失/不在颂歌中表达自己的意思/拐弯抹角鄙夷/巧言令色鄙夷/把什么样的路都走过/直着来/也一样直着去。”(《汲黯》)他对晏子良好的教养和优雅的举止佩服得五体投地:“用比喻和笑容/面对恶意的挑衅”,“晏子不靠愤怒对阵/晏子对阵/靠的是那颗从容的心”(《晏子走在出使的路上》)。

在邱新荣的心目中,司马迁意味着人格建构的高标和精神前行的方向。他对太史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的历史抒情诗里流贯的是司马迁的精神血脉。在对秦始皇暴政的批判上,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他与《史记》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他如此热爱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如此热爱这位伟大的诗人,如此热爱这位无畏的批判者,自然要将太史公写进自己的诗中,自然要通过诗歌写作,向这位对抗极权的中国知识分子之父致敬。在太史公笔下,“帝王将相纷纷摘下了面具/秉笔直书后/刘邦是刘邦/项羽是项羽/流氓的手段/掩不住治世的功绩/英雄的风流/代替不了滥杀的劣迹/不是一好到底/也不是一坏便无从说起/人性的起伏与多姿/让每一个场景/都可读都丰富而充满寓意”(《司马迁写〈史记〉》)。

现在的有些诗人,似乎不很喜欢读书,似乎更喜欢人家夸赞他单凭无所依待的才华就可以写诗。然而,邱新荣走的却是另外一种路子。他把阅读当作获取写作资源和激情的府库。他的诗,是激情的喷发,是思想的凝聚,也是知识的升华,是一行一行写出来的,也是一页一页读出来的。读他的诗,你会看到他阅读的轨迹,也会看到他读书的认真与深入。

当然,邱新荣的诗也并不是完美无缺、无可挑剔的。他的诗是坦率而热情的,但也略显外露与直白;是富有思想和理趣的,但又少了点耐人寻味的韵致,缺了些飞扬的想象与幽眇的意境。他应该向古代的诗人学习,要在“炼”字上下更大的功夫,要“炼意”“炼句”“炼字”,要有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那股子劲头,要将自己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磨洗得干净、漂亮,都要让人觉得有滋味,有嚼头,要有更多让人过目难忘的“佳句”和“警句”。

林昭的诗,就写得不俗。我读林昭的《血诗题衣九章》,很是意外和惊讶——她那么年轻,身处那样的地方,陷入那样的绝境,诗情却那样热烈,古体诗也写得那样好。在这些诗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一个非凡女性的聪慧和才情,处处可见一个伟大的启蒙主义者的勇敢和深刻。其一云:“双龙鏖战血玄黄,冤恨兆元付大江。蹈海鲁连今仍昔,横槊阿瞒慨当慷。只应社稷公黎庶,哪许山河私帝王。汗惭神州赤子血,枉言正道是沧桑!”其七云:“虚名实祸误苍生,底事猖狂好谈兵。罪己布公称大勇,归仁谢谤见真明。舆论士气必张护,民权世潮毋玩轻。天道无亲常与善,休将耕耘问收成。”其中有不少耐人玩味的警句,例如“只应社稷公黎庶,哪许山河私帝王”,例如“虚名实祸误苍生,底事猖狂好谈兵”,例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休将耕耘问收成”。在这些闪光的诗句里,有对现代的国家理念和民主精神的深刻理解,有对好勇斗狠的时代风气的尖锐批评,有身陷绝境却对未来依然乐观和自信的态度。

我读牟宜之的诗,感觉也同样美好。牟宜之的诗里,有孟浩然的恬淡,有王维的静美,有杜少陵的诚挚和仁厚,有对介子推和鲁仲连的气节的赞美,有对屈原的“千秋怨愤”的同情和“亮节清风”的讴歌,也有现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反思、不满和抗议。他的几首《咏史诗》,张开天眼,窥破天机,沉郁高华,深邃犀利,实为令人拍案叫绝的杰作。在写于1971年秋天的《咏史》(之一)中,他继承了杜甫的诗风,既有沉郁顿挫的蕴藉,又有批郤导窾的锋芒:

寒林落叶岁云秋,

一世英雄寂寞收。

萧墙祸端何曾料,

宫帷秘事谁与谋。

权贵厮杀如豺虎,

百姓躬耕似马牛。

千古立废循环事,

江河无语任东流。

深沉的悲慨,如大风卷水,林木为摧,落叶萧萧。读这样的诗,简直要使人抚膺长叹,凄然泪下!也是在那一年,有人曾改写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王昭君的那首,来发泄自己对“一世英雄”的阴鷙酷烈的仇恨情绪。鲁迅在《集外集拾遗补编·按语》中说:“只要是失势或遭殃的,便总是受奚落——赏玩的奚落。”但是,牟宜之的诗里却没有一丝半点的幸灾乐祸,反倒表达出对失势者的悲悯和同情,这在那个习惯了仇恨的时代,实在是很不容易的。像杜甫一样,牟宜之的同情,更多的还是在“黎元”一边,所以,他的“权贵厮杀如豺虎,百姓躬耕似马牛”一联,尤其沉痛,比杜子美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要令人心酸和悲凉。

《咏史》(之三),也是一首读来令人振聋发聩的杰作:

周公王莽事可参,

自古由来信史难。

世上美名尔享尽,

人间坏事君做完。

水落石出终有日,

云开雾散见真颜。

天道无邪不容欺,

评说还需待后年。

李锐老人在《一座鲜为人知的人文富矿——读牟宜之诗》一文中,这样评价《咏史之三》:“这是1971年写的诗,正是‘文革’大树特树‘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时代。诗人借林彪之事,说更深层次的道理,享尽世上美名的绝不只林彪,做尽人间坏事的更有‘四人帮’等他人。但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做出如下宣判:不管等到何时,必将水落石出,云开雾散之日,历史不容歪曲,不容篡改,只是时候不到而已。在‘左’祸横行的上世纪70年代初,能发出这种振聋发聩之声者,实为凤毛麟角!”(《牟宜之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0页)诗人之眼,能通古今而观;诗人之心,能越幽明而感。牟宜之此诗,有不留情面的讽刺和指斥,有对“天道”和公理必胜的信念,有对历史的最终审判的期待。有了这样的诗,中国当代文学就有了骄傲的资本,就有了不朽的光荣。

诗的世界是没有边际和限度的,但却必须是有方向和高度的。

林昭和牟宜之的诗,就属于有方向和高度的诗。

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云:“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希望邱新荣能踵武前贤,朝着有光的方向,“飘翔而高举”,写出更多有味道、有勇气、有生命的好诗。

2013年4月10日,北京北新桥

(刊于《文学自由谈》2013年第3期)

李建军: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同类推荐
  • 七位国家主席首访故事

    七位国家主席首访故事

    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开始了他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紧凑的行程,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展示了他的外交思路和风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直以来,相比一般外交出访,领导人的首访总是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也能收获更好的外交效果。国家主席的首访,虽不能完全决定中国外交的走向,但读懂这其中的点滴故事,有益于了解新中国的外交发展脉络。习近平,一次春天的访问文/许陈静“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早春三月,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个新的播种时刻。
  • 草尖上的漫步

    草尖上的漫步

    涌现众多可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是一个时代文学繁荣的重要标志。而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学精品,就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创作方向,积极树立正确的创作理念,不断创新创作方法,切实端正创作态度,始终牢记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自觉地在时代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博大的情怀、深邃的眼光、丰沛的想象,去探究、体悟和展示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面貌,对时代精神本质做出更为深远的探索与表达,对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新思想给予积极而敏锐的发现和回应。创作出更多的内涵丰厚而思想独到的文学精品,是时代和人民的召唤,也是江西作家的神圣职责。
  • 刘心武自选集:散文随笔卷

    刘心武自选集:散文随笔卷

    刘心武的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体现时代的脉动,意蕴深厚,充满人情美、人性美。本书精选和节选了他在散文随笔方面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包括散文随笔《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建筑评论《城市望点》、《享受“灰空间”》,《红楼梦》研究心得之《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心语》等篇章,全面展示了刘心武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散文创作和《红楼梦》、《金瓶梅》研究方面的艺术成就。
  • 亚历山大与女理发师

    亚历山大与女理发师

    本书共精选作者近20年来创作的149首诗歌。内容涉及故乡、亲情、友情、爱情、职场生活、时代变迁、城市化与工业化背景下人类的生存状态等。作品或明白如话,或幽默诙谐,或短小精悍,或汪洋恣肆,语言精炼优美,情感真挚自然,洋溢着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是了解当代中国人生活与情感的一面镜子。
  • 遇见你之后,都是好时光

    遇见你之后,都是好时光

    相遇、分离、等待、回忆,最终释然。本书是一本温暖人心的青春文字,书写了当下年轻人感情的各个横切面,与《匆匆那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青春书籍,一起掀起“怀念青春,回味温暖”的热潮。四十八篇独具个人风格的温暖爱情故事,是作者的故事,也倒映着每一个用力爱过的人的影子。值得纪念的时光,与幸福有染,与憾恨无关。
热门推荐
  • 花千骨之无泪

    花千骨之无泪

    前世也是修行人,有自己的任务。穿越时空,来到另外一个世界,遇见了他,爱上了切不能爱,放下了爱上依旧被人误会,这一次,她会如何选择,是选择天下苍生还是他,还是选择一直默默支持的他。爱过、恨过、悲伤过、懦弱过,最终逃不开互相伤害,因为他和她都选择相同一条道路!
  • 丛林故事

    丛林故事

    本书讲述了“狼孩”毛格利和其他几种动物的惊险故事。作品中塑造了机智勇敢的“狼孩”毛格利,以及憨厚的老熊巴鲁、机敏的黑豹巴赫拉等众多个性鲜明、令人难忘的形象,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本书对青少年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丰富个性、提高素质大有裨益。
  • 魔鬼的圈套

    魔鬼的圈套

    “你,我要定了!”俊邪无比的红发男子,狂佞地甩下无耻宣言。他,帝国第二顺位继承人——雷恩斯。费雷蒙。他,狂妄无耻,是最大传媒帝国的幕后总裁,传言他跟旗下公司的所有当红女艺人都有一腿。他是女人们疯狂追逐的流行帝王,是贵族们即爱又恨的风流太子,更是她连依依最最最最…最讨厌憎恨的男人。“上次画花你的爱车,我的确很后悔!”冰冷的刀刃,紧帖男人的脖子时,他依然笑得冷森又邪气,“我也很后悔!”“这次我绝不会再手软!”“这次我也绝不会嘴软,”刀刃被截住,男人突然笑得像孩童般纯粹。…这是个疯狂的世界,他是个疯狂的男人,她却是个闷骚小女人。明明深爱,却不敢开口;明明相思,却不敢拥抱;明明不舍,却狠心抛弃。了解他越多,心陷落得越快,当她警告自己时,一切已不能回头。这一季,他的未婚妻不再是当红女星或超级名模,是名正言顺的贵族公主。她用尽力量,用尽生命,甚至放开了父母的仇恨,最终只得到他一句“我要的不是你的心!”为了贵族利益,她只能看着他离自己越来越远…★本书性格:在享受好男人的同时,将征服坏男人进行到底!★★本书风格:狠狠虐,甜甜爱,很痴情,很火爆,很惊险,很壮观!★
  • 中外帝王未解之谜

    中外帝王未解之谜

    帝王们的性情、脾气、性格、才华、手腕也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有明君、暴君、昏君、庸君……他们的兴趣、爱好更是五花八门、光怪陆离,有喜欢做和尚的君主,有喜欢当木匠的皇帝,有喜欢吟诗作赋的皇帝,有喜欢书法绘画的皇帝,当然也有以杀人、折磨人为乐的帝王……他们之中有可恨、可耻之人,也有可爱、可怜之人,当然他们也是神秘不可莫测之人。
  • 青少年必知的100种环境知识

    青少年必知的100种环境知识

    进入工业时代以后,人类社会迅速发展。我们在享受自身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在无奈地品尝自身行为造成分的环境问题所带来的恶果。保护环境、拯救地球已经刻不容缓!
  • 恶云楼

    恶云楼

    崇祯年间,清兵屡犯明土。清明交界处建有一堡,曰“恶云楼”。楼主为清人,副楼主为明人。恶云楼专纳奇能奇恶之人,其用有三:一则探察搜集明国军政民情要事;二则制造事端激发民变,搅乱明之军政秩序;三则刺杀明之良臣贤士。清人以重金买通明朝重臣,蒙住明皇,故恶云楼屹立巍然而明之官府望而却步。然崇祯五年春,恶云楼忽为人所灭,灭之者,一少,一老。老者为江湖浪子,时人尽知。少者来历不明,时人惑之。传言少年武功绝异,身负重案……《明·中州郡志》一恶人祸临头,投奔恶云楼。这句话在江湖上流传很广。
  • 悲伤的迪尔德丽

    悲伤的迪尔德丽

    《悲伤的迪尔德丽》是约翰·米林顿·辛格和叶芝共同完成的著名爱情悲剧。它改编自爱尔兰神话中迪尔德丽和康纳尔王的传说。迪尔德丽出生时,便有预言说,她会出落为美人,有卷曲的黄色发辫和迷人的灰绿色眼睛,但国王和领主们会为她发动战争……迪尔德丽长大后,康纳尔王要娶她做王后,但她却有了情人纳西。于是,康纳尔王派兵杀死了纳西三兄弟。最后,迪尔德丽在他们的坟前自刎而亡。此剧是一部辛格生前未完成的三幕悲剧,后来由叶芝和辛格的遗孀莫莉·奥尔古德继续完成。
  • 和家人一起穿越

    和家人一起穿越

    于桐一家八口异想天开地想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结果横穿没成,却穿越到了古代。他们能干什么?当然是成功利用现代智慧结晶——太阳能手机、太阳能越野车……手机在手,一切都有!
  • 快穿之病娇宿主又黑化了

    快穿之病娇宿主又黑化了

    她,王者的代表,是神的逆者,恶魔的化身。颜卿,是他给她起的名,人如其名,颜值与智商的高境界。殿下,是人们的尊称。他,神秘莫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身份,代表他的地位,颜值担当。主上是他人的尊称,帝谨,是他的名字。[欢迎小可爱们入坑。男主前期勉勉强强进入女主的位面时间,但是很少,因为男主将在女主位面结束后开始正式出现,前面只是埋下伏笔。]
  • 青春里的栀子花

    青春里的栀子花

    时光如梭,流年兜兜转转,青春的那份感性和念旧的性格却未曾改变,也让自己无限哀伤。人前的灿烂,人后的落寞,那些伪装的坚强,终究还是在暗黑的夜里溃不成军。青春的岁月里,那些经历的磨难,那些遇到的温暖的人,总在一直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