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菊文史学院11级汉语言文学
有人说,山水之于中国,犹如血脉和生命般不可拆开,我们广袤的大陆正是有了山之巍巍,水之汤汤,才有了古往今来与山水剪不断的缠绵情愫。青山绿水,绿水青山,是我脑海里长存已久的美好画面。宋词里说,山是眉,水是眼。在古人眼里,山山水水在眉目传情间总是活生生的,生命无穷尽的。脑海中山的印象也总是水在山之上为云,山之巅为雨,山之峰为雾,山之涧为泉,山之壑为岫,山之峪为岚,山之崖为瀑,山之根为潭,然而大西北的山却给了我别样的感受。
四月的末尾,有幸领略到宁夏的须弥山,再次真切无比地感受到这塞上江南浓烈的气息。无论唐诗宋词,总有那么多写山的千古绝句,但站在此山脚下,竟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任何一句能与此山相符的句子。还在远处看到它时,仿佛它是赤身裸体呈现于世人面前,不加任何衣物,就连一树一草都显得奢侈、可贵。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见惯了大好青山,对大江大河也过分熟悉,突然一座与之不同的山峰摆在眼前,竟然有种手足无措、莫可名状的感觉敲打着心胸。没有高耸入云,更没有云山雾绕,就连白云也稀疏几处散布在广阔蓝天之中。甚至说不上山的颜色,在还未想好任何形容之词时,大自然浑浊的原始色彩就已闯进眼野。阳光并不十分明媚,迎面有山风拂来,眼前的山峰显得如此直白,没有任何过分修饰与装扮。一种对自然敬畏、钦佩之情油然而起,亿万年的不断进化,大自然给我们人类的馈赠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沿着时而上时而下的阶梯,不多久,一汪清水映现眼前,湖水微波,静谧祥和,因着我们这些游人的到来徒添了几分聒噪。看着因微风在上面轻轻走过而生起的层层涟漪,不禁恶作剧地想往湖水里扔点什么,好打破它原来的平静。沿着阶梯拾级而上,对面一座高大佛像早已静静守候无数春秋岁月,默默承受着风吹雨打、日晒寒霜。千年以前,是怎样一幅劳作的画面,将如此佛像创造、雕刻于这历史长河中,呈现在世世代代人们的眼前?无论是敦煌石窟、云冈石窟,还是白马寺,追寻历史,华夏五千年造就着自己的神仙,供奉着自己的祖先,在悠悠历史中,佛、道、儒已经融入了华夏文化,已形成了历史的标识,在巅峰之上俯视着莽莽群山。行走于山水之间,行走在镶嵌于大山陡峭之处的石阶之间,看着威严的佛像,远处有袅袅佛音传入耳畔,竟不自觉随着幽径小路追寻这梵音的源头。佛堂里的诵经声总是如此肃穆让人敬畏,让浮躁之心慢慢平静,每次听到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千百年前,如清水幻象般,在这个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曾发生过什么样动人的故事是不为人知的?
山上少之又少的树在这初夏里居然还有刚冒出新芽的,在余音未了的春风里颤颤巍巍地拍打着。也有不少山隙石缝间冒出的各种说不上名字的植物,它们的生命力总是十分顽强的,从来不畏惧孤单和寂寞,贫瘠与干渴。跟着人群漫无目的地走着,一直以来在心中存在的种种不畅,堵塞已久的不良情绪早已沉寂,悄然而至的是一种远离喧嚣后独有的平静。思绪顿时清晰无比,我们所说的青春,不就是走不同的路,看不同的风景,途中偶遇种种不同的人,不断在成长,不断在领悟,然后渐渐老去,等待未来的某天午后时分,早已垂暮的我们在缓缓时光里重新回味今天所持有的种种不同心情、感悟。斑驳阳光丝丝掠过心里,静静照耀着韶华,那么柔情与灿烂,如一股暖流,荡漾整个心扉。还未来得及将春天送走,夏天早已悄然而至。当再次站在山脚,已是归时,蓦然回首,才突然惊醒,原来竟是在他乡。山山水水,过于让人感动,以至于与脑海里熟悉无比的山水产生混淆冲突。想起李颀曾经写的“别离岁岁如流水,谁辨他乡与故乡”,感觉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总是不停走着,不停变换着目的地,何须执着故乡与他乡呢。
路途中,曲折蜿蜒的山路两旁分散停驻着各色房子,不多不少,却慵懒无比,仿佛已与几世几代人的祖祖辈辈朝暮相伴无数春秋。一直以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八个字让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动容,为之放弃一切功名利禄。此情此景,脑海里不自觉地想起陶渊明笔下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尽管此情此景与他所描写的风景有着千万分差池,但这里,总归是让我觉得是静谧祥和的,多一分打扰都觉得是种过错。当黄昏来临,是否会有炊烟袅袅升上云霄,连微风都不忍将它们打散。汽车已带我们离去许久许久,只剩下手中的相机里的一幅画面全然记载着我们彼时彼刻的音容笑脸,记录着某年某月某时某刻我曾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