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情商的第一步,就要从“自我认识”开始。正如丹尼尔·戈尔曼所提出的,自我认识是人拥有高情商的前提,一个人只有能够正确且完善地认识到自我,才能更好地把握自我,而一个人只有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很好地把握自我,才算是拥有了较高的情商。
若想拥有高情商,必须先认清自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出自北宋诗人苏东坡笔下的两句诗,既包含了对人生的探讨,也是对自我认识的一个很好诠释。古往今来,那些低情商的人很难认清的是自己,就像身居山中,难以看到山的真实面目。而情商高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迷失自己,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做什么或怎么做,这也就是“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指以自我作为认识对象,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它属于社会认识的一部分。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其认识的主要对象包括自己的个性心理及相应的行为表现。自我认识是在交往过程中随着他人的认识而形成和发展的。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这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对他人的认识越深刻、越全面,对自我的认识就会越随之而发展。
自我认识对自身行为有重要调节作用。正确的自我认识会使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得体;相反,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常常会在人际交往中遭到各种本可以避免的挫折。
从前,有位衙役押送一个犯了罪的和尚。这衙役有点糊涂,记性也不太好,每天早晨赶路之前,他都会先把所有的东西清点一次。摸包袱时,他会说:“包袱在。”摸到官府文书时,他会说:“文书也在。”等随身携带的物品清点完毕后,他会走到和尚身旁,摸摸和尚的光头和绑在和尚身上的绳子,说道:“和尚在。”最后,他再摸摸自己的脑袋说:“我也在。”
衙役与和尚一连在路上走了好几天,每天早晨他都这样清点一遍,没有一天漏掉过。狡猾的和尚把衙役的举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天,和尚想出了一个逃跑的办法。
这天晚上,两人来到一家客栈。吃晚饭时,和尚故意向衙役劝酒,衙役怕酒多误事,推脱不喝,和尚就说:“大人,您多喝几杯,没多大关系。再有一两天,我们就到了。您顺利把我押送到目的地,县官大人一定会提拔你,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啊,难道不值得多喝几杯吗?”衙役听了和尚的话,觉得他说得有理,就心花怒放,喝了一杯又一杯,终于喝得酩酊大醉,躺倒在床上鼾声如雷。
和尚先想法解开自己身上的绳索,把衙役捆绑住,再找来一把剃刀,把衙役的头发剃得一根不剩,然后连夜逃跑了。
第二天早晨,衙役酒醒了。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就开始例行公事地清点。先摸摸包袱:“包袱在。”又摸摸文书:“文书在。”“和尚……咦,和尚呢?”衙役大惊失色。忽然,他瞅见了面前的一面镜子,看见了自己的光头,再摸摸身上捆的绳子,就高兴了:“嗯,和尚在。”不过,他马上又迷惑不解了:“和尚在,那么我跑哪儿去了?”
这个衙役愚蠢到连自己和别人都分不清了,他的情商高低自然不言而喻。当然,这是个夸张的寓言故事,生活中除非是精神不正常,不然不太可能有糊涂到如此地步的衙役。但要想提防自己犯五十步笑百步的错误,就必须保证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有清醒的头脑。
我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人问自己了,谁都没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问。
自我认识,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情商的重要核心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比自己实际是怎样的一个人更为重要。自我认识正确,就能在心理上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恰到好处;否则,不清楚自己的思想、行为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必然处处碰钉子、犯错误。
真正做到正确认识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日常生活中,人很难做到时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来观察。正因如此,人需要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但是,基于外界的复杂多变,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和干扰,往往不能客观地、真实地认识自己。通常情况下,不是抬高了自己就是过低估计了自己。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因此,不仅中国有“人贵有自知之明”的名言,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过名言:“认识你自己。”
人们常爱犯的一个错误是,太轻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就算这种描述比较空洞,自己仍然认为是自己的真实人格面貌。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把自己概括得非常准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话是否适合自己:
你很需要别人的喜欢和尊重。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其实,这段话像是一顶戴在任何人头上均合适的帽子,而许多人爱把这顶帽子往自己头上戴。
这种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在生活中十分普遍。那么人应该怎样真正地认识自己呢?这就需要人经常仔细地反思自己,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靠经常性的自我反省和思考,来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变化。别人的意见不是不能听,恰恰有时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但是在听完别人的意见后,一定要进行自己的分析,也就是说,永远不能把自己的脑子交给别人,永远要保持自己清醒独立的头脑。
此外,也不能孤立地了解自己,要认识自己的心理、生理、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情况,要同与自己各方面条件相当的人进行比较。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没有比较也就无所谓好坏、优劣、高低、美丑。心理学家把一个人通过与他人的能力、条件比较而实现对自己价值的认识与评价过程,称为“社会化比较过程”,这也是了解自己不可或缺的途径。
正确看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事实上,不仅是人类,在动物世界中,每种动物都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比如羚羊,它们宁可吃荒野中的荒草,也不会进入雨林中去吃多汁的植物果实。因为它们清楚,自己的优势在于速度,一旦进了树林中,受到攻击时就会来不及逃窜,最终命丧敌手。与动物相比,人类在认识自己的方面做得并不好。大多数人都喜欢高估自己,低估周围的世界,不能真正正确地认识自己。
莫里哀和伏尔泰都曾从事过律师这一职业,但二人后来均发现自己不适合做律师,于是便及时进入其他行业,后来莫里哀成为伟大的文学家,伏尔泰成为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作家斯贝克的人生刚开始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创作上有天赋,为了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曾经改行好几次。斯贝克身高近两米,基于身高的条件,最初的职业是打篮球,是当地篮球队的一名队员。由于球技一般,加之年龄渐渐增长,他发现自己不适合继续打篮球了,便改行当画家。他的绘画技巧并没有过人之处,在他给报刊绘一些插画的过程中,偶尔写一些短文,没想到这些短文受到编辑的赏识,自此他发现自己有写作方面的才能,继而走上了文学创作的这条道路。
达尔文一旦触摸到动植物,便能引发出他的极大兴趣,最终写出《物种起源》,成为进化论的奠基人。如果达尔文不从事动植物研究,继续徘徊在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里,就不会有如此伟大的成就。对于达尔文而言,生物学才是他的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智慧发挥出来。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有一天突然发现:“我不能成为一流的科学家,但我可以成为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把科研工作放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为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伦琴学的是工程科学,在老师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逐渐感觉到自己干这一行最适合,后来终于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在尚未学会说话时就开始学习演奏乐器,十岁时就创作了六首乐曲。亨德尔的父亲是宫廷理发师,他希望儿子成为律师,看到儿子如此爱好音乐,十分担忧,并采取了严厉的措施,禁止儿子演奏乐器,甚至因为小学有音乐课而不让儿子上小学。可这根本无法熄灭亨德尔对音乐的热情,白天不行,他就在夜深人静时起来练琴,为了不被人发觉,只好不出声地练。终于,他成了与巴赫齐名的音乐巨匠。
可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不足之处,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很多低情商的人总是试图掩饰自己的劣势,不肯承认自己的不足,自欺欺人。更有甚者,在逃避自身缺点的过程中,自己本来已经有的那些优势也都变得荡然无存了。情商高的人认为,一个人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一些,并不是拼命掩盖自己的缺点,而是要学会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情商高的人告诉我们,不要过分拘泥于自己的劣势,而是要学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样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找办法去掩盖自己的劣势只能让你看到自己更多的缺点,你的心气也就逐渐减弱;而如果我们将时间用在发挥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劣势上,我们就会发现,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做起事情来格外地顺畅,而且自身的劣势也得到了改善,这样积极的心态也会逐渐地增强。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是看他是否能够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将自己的优势发挥至极点时,自身的劣势也会被弱化,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我们再来看看传说中的“股神”巴菲特,他也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
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在很小的时候,巴菲特的投资意识就已经非常强了。他对于股票和数字的热爱程度远远超过了家族中其他人。
五岁那年,年幼的巴菲特在自己家门口摆了一个小小的地摊,靠兜售口香糖赚零花钱。而稍微长大了些之后,巴菲特就跑到高尔夫球场,捡废旧的高尔夫球杆倒卖了赚钱。在上中学时,巴菲特除利用课余时间做报童外,还与人合伙买了一台游戏机。他们将游戏机租给理发店,给等待理发的人玩。11岁时,巴菲特已经开始购买股票。
很快,巴菲特发现,他在投资和理财方面很有天赋,他决定发展自己这方面的优势。于是,巴菲特利用课余的时间阅读关于投资方面的书籍,增强自己的投资知识。
后来巴菲特进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财务和商业管理知识。此后还到当时的投资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门下学习投资和股票知识。
毕业后,巴菲特将自己的精力全都放在了股市中。他用心地分析当前股市的行情,并买进那些他认为有些潜力的股票。几经周转,到1967年,巴菲特已经掌握了6500万美元的资产。
巴菲特就是一个情商高的人,由于他清楚自己的优势,并且能够将它发挥至极致,所以他成功了。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却总是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费尽心力。结果呢?他们的优势全都被束缚了,而缺点也暴露无遗。
情商高的人提醒我们,要清楚这样一个道理,人都是有缺点和不足的,甚至有些缺陷是人类自身始终都无法弥补的,过多地在意这些只能让我们变得消极,只会浪费我们的精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地改进自己的劣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令他人只看到我们的优点而忽略我们自身的缺陷。也只有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我们才能够更加稳固地发展。
找出人生短板,用情商弥补不足
情商高的人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认知与情商低的人完全不同,情商高的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透彻,情商低的人则拘泥于外表及形式。在情商高的人眼中,不管多优秀的人也会有自己的短板,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找出自己的“短板”,短板是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要及时发现自己的短板,并正确对待自己的短板。
我们都知道,人生的“短板”就像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水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最短的木板。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广受欢迎的记者,彼得·詹宁斯在一个个岗位锻炼,经历了一个拉长自己的短板、摆脱短板的过程。
年轻的彼得·詹宁斯成为美国ABC晚间新闻主播的时候,大学都没有毕业,但他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把事业作为自己的教育课堂。当他做了三年主播后,发现自己在采访方面存在短板,他又到新闻第一线去磨炼,干起了记者的工作。他在美国报道了许多不同方面的新闻,并且成为美国电视网第一个常驻中东的特派员,后来他搬到伦敦,成为欧洲地区的特派员。
经过这些历练后,他重新回到ABC主播的位置。此时,他已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广受欢迎的记者。
彼得·詹宁斯就是一个情商高的人,他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并通过努力去弥补它,从而使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高效落实责任,才不会被淘汰。然而,许多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自己起点低,已经晚了,学了也跟不上;还有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一定学历和知识,不再需要学习……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想法。
狄摩西尼是古希腊伟大的政治家、演说家,谁能想到当初他是一个吐字不清、声音极弱、呼吸急促的人。在他口中,一个简单的字母,他都不能清楚地发出声来。据说为了克服在发音上的缺憾,他每天来到海边,捡一块石子含在嘴里,站在海滩上,对着大海练习发音,以此提高自己的音量;为了能够让自己表达清晰,他一边向山上奔跑一边大声背诵;为了能够当众演讲,他对着镜子反反复复地矫正自己的口型和姿势。就这样,他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最终换来了成功,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演说家。
情商高的人提醒我们,如果你决定要战胜一个困难、一个缺陷,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要勇于克服弱点。其实,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弱点,这些弱点不经改进便会发展为我们自身的短板。因而克服短板便是克服我们的这些弱点,其中常见的有:
1.恶习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无意识地培养着习惯,好的习惯有助于我们成长,然而,不好的习惯尤其是恶习(如懒惰、酗酒等),会在做事时严重拖我们的后腿。所以,我们要将自己的习惯分类,改掉不好的习惯,以免让成功毁在自己的恶习之中。
2.自卑
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它往往会抹杀我们的自信心,本来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学业或工作,却因怀疑自己而失败,总觉得处处不行,处处不如别人。所以,做事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告诉自己“我能行”、“我是最棒的”,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最终走向成功。
3.犯错
人们通常不把犯错看成一种缺陷,甚至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借口而肆无忌惮。但是,在两种情况下,犯错误就是一种缺陷。一种是不断地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误,另一种是犯错误的频率比别人高。这些错误,或许是因为态度问题,或许是因为做事不够细心、没有责任心,但无论哪种,都是成功的绊脚石。因此,平时要学会控制自己,改掉马虎大意等不良习惯,不要犯那些本可以避免的错误;犯错后不要找托词和借口,要正视错误,加以改正。
4.忧虑
有位作家曾写道:给人们造成精神压力的,并不是今天的现实,而是对昨天所发生的事情的悔恨,以及对明天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忧虑。忧虑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情,而且会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更大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无休止的忧虑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客观地看待问题。
5.妒忌
妒忌是人类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情感之一。它的存在,令我们不能理智地、积极地做事,于是,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平和、宽容地对待他人,客观看待自己。
6.虚荣
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点虚荣心,但是过强的虚荣心会使人很容易被赞美之词迷惑,甚至自负自大。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虚荣,控制虚荣,摆脱虚荣,正确地认识自己。
低情商者总是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无法逃避的事实是,任何一个人的耐心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全能的,当你以为自己具备一些才能的时候,你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的各方面还有待改进,自己还非常欠缺,并且永远都处于欠缺的状态。正如“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说,我们千万不能自命清高,狂妄自大,否则会惹来一系列的祸端。
狂妄的人往往情商都比较低下,他们非常骄蛮,野心勃勃,难以相处,并且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无比,虽然他们都看似很有自信,但是盲目的自信会使他们错误地估计形势,从而酿成大错。一个狂妄自大的人往往会觉得,如果世界上少了他,人们就不知道怎么做了。竟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因为狂妄自大,最后终将被自己的无知抹杀。
从古至今,低情商的人很多,有的人自以为读了几本书,就自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天下无敌;还有的人刚刚学了三脚猫功夫,就觉得自己武功很高,身怀绝技,到处称霸,很有一副天下无敌的气概。但是,狂妄自大的结果就是自取灭亡,是必败无疑。
有一句成语叫“虚怀若谷”,用这句话来形容情商高的人再恰当不过了。而狂妄自大的人除了自己之外,什么也容不下。
正所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为人切忌自以为是,胡乱吹嘘,更不能狂妄自大。没有几个人会去相信一个名不副实的人,更不会有人愿意去帮助一个出言不逊的人。做人要谦卑待人,绝不能自作聪明,过分地张扬和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实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在无意中成了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容不下别的东西。所以,要学着放下执念,虚怀若谷地倾听他人,向他人学习,才能有更多收获。
高情商者敢于面对过失,勇于承担责任
美国田纳西银行前总经理特里指出:“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为正视错误的人将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因此,情商高的人懂得,当自己出现错误时,不会找各种借口来推卸自己的过错,而是敢于承担责任,由此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
新墨西哥州阿布库克市的一家公司里,会计布鲁士·哈威在月末结算员工工资时,遗漏了一个员工请假的信息,结果当月该员工的工资是全勤奖加全薪。这个疏忽后来被发现了,于是他便找到这位员工,将事实告诉该员工并说一定要采取措施纠正这个错误。他觉得或许可以在这个员工下月的工资中扣除这次多付的薪金,但是这名员工表示,这样会使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面临经济危机,因此请求分期扣除他多得到的部分薪水。无奈之下,布鲁士·哈威决定将这件事告诉老板,即使他知道这样会让老板不高兴。
于是,布鲁士·哈威找到了老板,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承认了自己的过错。老板听完则不断地指责人事部门、会计部门的过失,接着问其他两位同事是怎么管理的。而在这期间,布鲁士·哈威则不断地强调这是自己的错,不关其他任何人的事。老板看着哈威说:“好吧,既然那是你的错,你就去解决它吧!”哈威回到办公室以后立即做出了自己的决定。这件事情最终得到了改正,并且没有给其他任何人带来麻烦。之后,老板反而更加信任哈威了。
这里,哈威就是一个情商高的人,当出现错误时,敢于承认错误,而不是为错误找种种借口,老板喜欢这样的人,不但没有指责和批评他,在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后,反而对他更加信任了。
在一个冬天的下午,刮着大风,过往的行人都裹紧了大衣,生怕衣服被风卷走了。这时,一个摇着轮椅的残疾人在拼命地追赶飘散在风中的几张报纸。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想抓住它们,然而风实在太大了,经过一番努力后还是没能抓到几张。
有几个过往的行人过来帮忙,最终大家帮他把报纸都捡了回来,此时有一位行人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追赶这些报纸。
这人坐在轮椅上说:“今天中午,老板让我将几捆报纸送给客户,同事帮我放到轮椅上后,我也没有看,就直接摇着轮椅去给客户送过去了。到了客户那里后,我才发现少了一捆,于是赶紧回来找。却看到那捆报纸掉在了路旁的树底下,被风吹得到处乱飞,没有办法,只能一张张地捡。”
“可就凭你自身状况很难解决问题,你为什么不向老板说明情况呢?”有人问道。
这人沉默了片刻后说道:“为什么我不自己解决问题呢?毕竟错误是我自己犯下的,我必须要这么做。”
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总有自己的缺点,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情商低的人在犯错误时,想办法隐瞒自己的错误,担心承认之后会很没面子。情商高的人觉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还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自己主动认错总比别人提出批评后还一再狡辩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谅解。更何况一次错误并不会毁掉你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对于那些总是不愿承担责任、不愿改正错误的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也会敬而远之。
实际上,一个情商高的人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包括自身的缺陷,他们这样不但可以清除思想中的罪恶感,还可以在心理上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感。每个人在生活的路上总会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有时候它们会残忍地摧毁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严重时还会葬送掉原本光明的前程。因此,如何面对过错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敢于面对、敢于承认,这也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表现,只有低情商的人,分不清自己缺点与优势的人才会害怕承担后果;其次,情商高的人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这只是开始,不是结束。因为,强大的、积极的精神状态使人们在面临暴风骤雨时依然能勇往直前。
不盲从,用情商辨识从众心理
一位心理学家联手一位化学家做过一项实验:在某会场内,化学家高高举起一小瓶药水给台下的人看,并说:“这瓶药水是我最新研究出的挥发性液体,现在我要检验液体的挥发性能。当瓶盖被打开后,如果有谁能闻见气味,一定要马上举手。”说完,化学家将瓶盖当众打开。
一分钟后,坐在台下的心理学家将手举起。随后,只见会场内举起的手不断增多,不到两分钟,会场内所有人员都将手举了起来。
此时,化学家询问大家:“你们都闻到气味了吗?”会场内应声一片。
只见化学家笑着说:“可是瓶子里装的是纯净水。”会场顿时哗然。
心理学家解释道,之所以大家都闻到了挥发性气味,这一切其实是“从众效应”在作怪——一个人举手后,其他人也会跟着举手。随着受到言语暗示和行为暗示的人数不断增多,似乎闻到气味的人也多了起来。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这也是大家口中常说的“随大流”。不管是生活中还是职场上,“随大流”的人不在少数,是什么让他们的“耳朵”如此“软弱”呢?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声音。
“大家都这样说,如果我不随着一起说,那我岂不成了另类”、“既然别人都是这样做的,我还是随着大部队‘前行’比较保险”。看来,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很大。之所以有从众心理存在,是因为个人不愿意感受与众不同的孤立。为了拥有所谓的安全感,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行为或者态度去迎合大多数人。有时候,从众心理是个体在群体中自我施压的结果,其最终行为是自己强迫自己违背当初的意愿。虽然这有违自己的初衷,但是如果能够因此获得集体的认同和保护,那么即使是错的,自己也愿意去尝试,而且是强迫自己去屈从。
为什么人人都会选择“从众”呢?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情商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1.少数服从多数
我们都生活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怪圈中,一概认为只要是多数人的观点,那就是对的,而当他的行为、态度和意见与别人一致时,就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社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也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一个最重要因素。“人多”本身就是具有说服力的明证,较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致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少数服从多数”也并非没有道理,有很多时候,众人的确是对的。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个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大量信息,都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离开了众人提供的信息,个人几乎难以活动。这时我们就应该学会判断分析,要做到服从正确的多数,但也要能坚持合理的少数。
2.害怕偏离群体
那些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群体成员,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他们总是希望大家接受他、喜欢他、优待他,这样就可以和大家融为一体,从而避免成为“越轨者”,或者“不合群的人”。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会遇到。例如,我们可以在家里穿各种奇特的服装,但我们一定不会穿着它去上班,因为我们害怕看到同事们怪异和否定的目光;在开会的时候,要表决举手,当我们看到别人举手时,即使不愿意也一定会跟着举,因为我们害怕因为“与众不同”而被人瞩目和质疑。而且有时候在一个群体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会招致“背叛”的嫌疑,甚至受到严厉的惩罚。在这种压力下,人们往往会选择从众,与群体内成员的行为保持一致。
从众有时存在着积极的作用。特定范围内,从众行为可以使群体保持一致,可以协调群体成员的言行;在集体中,少数服从多数,可以保证集体行为一致;强大的社会道德舆论,可以使社会上的人们群起效仿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拿行人过马路来说吧,我们都知道,红灯亮表示禁止通行;绿灯亮表示可以前行。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如果大家都遵从红绿灯指示,那么交通就不会混乱。
另一方面,从众也具有消极的一面。盲目的从众行为会抑制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假如每一片云都一样,那么我们就看不到令人惊奇的“黄山云海”;假如每朵花都如出一辙,那我们就错失了文人笔下生花的梅菊;假如每棵树都惧高怕危保持一致,那么就没有了在万绿丛中鹤立鸡群的松柏。自然万物如果都“从众”了,我们将会丧失很多美丽的景观。人也如此,如果一味从众,也将跌入千篇一律的旋涡。
可见,从众效应是双面的,优点与缺点并存、益处与弊端同在。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具体怎么做呢?
对于积极的方面,高情商者会充分运用到生活中。而对于消极的方面,他们会非常警惕。如果在某件事上,选择从众并不正确,那么我们何不“特立独行”?还是拿行人过马路来说吧。假如你是十字路口上的一个行人,红灯亮了,但是路面上并无车辆行驶。这时候,有一个人不顾红灯的警告穿越马路,接着两人、三人……人们蜂拥而过,置身其中的你会怎么做呢?很明显,跟随众人肯定不对。所以,从众是要有选择性的,盲目从众只会对你不利。
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提高情商
1948年,著名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和学生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首先,他给了学生一份个性测试题。当学生完成后便能得到一份“根据其所填写的个性测试题得出的个人性格分析”。然后,学生们根据个人性格分析的准确与否在0~5分之间进行打分。
结果,学生们打出的平均分数竟然高达4.26分。并且,学生越是相信这份个人分析的针对性、权威性,其打出的分就越高。当然,个人性格分析中正面描述的比率也与学生们打出的分数呈正比。然而,每一位学生拿到的所谓的针对性极强的个人性格分析是完全一样的。它所描述的不过是人类普遍的性格特征而已,而且它的描述很是模棱两可。
从实验中,福勒发现人们普遍具有“将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作为对自己准确的描述”的心理倾向。而著名魔术师巴纳姆更是善于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倾向,将自己的节目尽量地大众化,尽量地将每个人都期待出现的元素融入节目中。
19世纪70年代,当人们得知一个人是美国人后,问的第一句话大多是“那您一定知道巴纳姆吧!”可见,马戏团明星巴纳姆在当时何其有名。人们之所以这么喜欢巴纳姆,不仅因为他那令人捧腹大笑的表演,还因为他善于使用别出心裁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哪怕那些注意力是反面的。
巴纳姆在1835年策划一次演出。乔伊斯·赫思是个黑人老太太,巴纳姆声称她原本是乔治·华盛顿的保姆兼奴隶。这个演说再加上双目失明的乔伊斯·赫思本人的生动表演,一时间,巴纳姆开设的博物馆里挤满了好奇的人。
不久之后,当这个博物馆不再那么吸引人的时候,巴纳姆又放话说,乔伊斯·赫思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只是一个精心制成的机械装置。如此,这个博物馆里又人头攒动,大家都想来一探究竟。
虽然很多人大骂巴纳姆是个骗子,但是巴纳姆本人对此却毫不在意,他在评价自己的时候说:“虽然有人说我是个骗子,但我认为那绝对不是在贬低我,人们厌恶诈骗,但这是在诈骗强烈地吸引了他们的前提下。我的节目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在我的节目里有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因此每一分钟都会有人上当。”
显然,巴纳姆深谙心理学,他如此出色地运用了人类的这种心理倾向,因此称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的存在,让我们很多时候都不能准确地认识自我,甚至容易被误导。比如,生活中,很多人因为那些汇集了人类普遍性格特点的、模棱两可的性格分析而相信星座,进而对星座速配、星座运势预测等也深信不疑,当星座运势预测说今天幸运指数极低时,便会没精打采或者惴惴不安,然而所谓的幸运指数低是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的。即使最后真的变得很倒霉,也完全是因为自己不良的心态所致。
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能够看到“巴纳姆效应”,我们经常会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从而迷失在自我当中,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一个典型的证明就是人们的从众心理:人们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总是会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也因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对此,心理学家建议我们,正确认识自我,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情商:
1.要学会面对自己的缺陷
人都有更愿意被赞扬、面对优秀的自己,而不愿意被批评、面对自己缺陷的倾向。这让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容易被那些模棱两可的信息所误导,因此,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正视自己的缺陷。
2.提升自己的判断力
拥有卓越的判断力便不容易被误导,然而卓越的判断力是建立在掌握充分而准确的信息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我们做决策之前一定要收集尽可能多的、全面的信息,避免偏听偏信。
3.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
以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或者通过以他人为参照物来认识自己是一种有效地认识自己的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你所选择的那个“他人”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与不如自己的“他人”做比较,还是拿自己的缺陷与“他人”的优点比,都是失之偏颇的。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条件与自己相当的“他人”做比较,才能给群体中的自己准确的定位,进而客观地认识自己。
4.积极地自省
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地自省,特别是重大的成功或失败发生的时候,更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好时机。重大事件所带来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
用情商护航,果断选择并持之以恒
一个名叫布里丹的人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都要向农户买一堆草料喂它。有一天,农户额外赠送了一堆草料,布里丹将两堆草料都放在毛驴旁边。这下子可给小毛驴出了个大难题,两堆草料大小相等、质量一样、与它的距离也等同,究竟该吃哪堆呢?虽然毛驴可以自由选择,但是它始终在两堆草料中徘徊,左看看,右瞧瞧,根本拿不定主意。事情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最终,可怜的小毛驴竟然眼巴巴地看着两堆草料饿死了。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变成布里丹的小毛驴,每当遇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都会反复权衡,再三斟酌,在举棋不定的思考中让机会溜走。情商高的人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选择,必须在众多选择中做出一个决定,机会稍纵即逝,再想要让时间从头来过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个时候,情商就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果断地做出选择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两个牧童在山林里发现一个狼窝,狼窝中有两只嗷嗷待哺的小狼崽。两个牧童一人抱起一只小狼崽爬上了高高的大树,他们打算利用小狼崽来捕获老狼。
一个牧童在树上掐住小狼的耳朵,小狼开始嚎叫,老狼随即奔来,在树下疯狂地乱抓。
另一个牧童在旁边的树上拧小狼的尾巴,这只小狼崽也连声嚎叫,老狼又来到这棵树下,企图救回孩子。
老狼在两棵树下不断地奔波,它不知道先救哪只小狼崽好。最终,老狼累得气绝身亡。
老狼之所以累死,是因为它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倘若它能守住一棵树,就可以救回其中一只小狼崽。古人云:“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正是这个意思。
情商高的人告诉我们,生活这出戏剧永远没有固定的结局,在矛盾迭起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选择。这些选择没有明确的对错,也不可能猜中结局,在悬而未果的答案中,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放弃。很多时候,选择的关键在于当初的果断与最终的坚持,而不在于选择本身。如果你不想成为布里丹的那头小毛驴,最好不要局限于选择的本身。
2.立马行动并持之以恒
美国思科公司总裁约翰·伯斯在谈到新经济的规律时说,现代竞争已“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现实正是如此,现代社会并不一定是你做得最好就会成功,机遇稍纵即逝,速度已经成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再好的决策也经不起拖延。成败已经不能仅仅以“大鱼”、“小鱼”论,而且还要看“快”与“慢”,因此也就形成了“快鱼吃慢鱼”的结果。
有这样一个关于行动的故事,则是讲到了我们要立马行动之后更重要的持之以恒。
美国曾经有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则园艺所重金征求纯白色金盏花种子的启事,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很多人都对启事中提到的高额奖金很感兴趣。但在自然界中,金盏花除了金色的,就是棕色的,白色的金盏花是绝无仅有的,想要靠人工培育出来绝不是一件易事。很多人开始研究培育白色金盏花的方法,但是在一阵热情过后,大多数人都放弃了努力,寻找白色金盏花的热潮也渐渐平息了。
20年后的一天,当年那家园艺所意外地收到了一封应征信,信里还有一颗纯白色金盏花的种子。这个消息立刻不胫而走,许多经历过当年热潮的人都想知道到底是什么高人找到了培育白色金盏花的方法。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颗种子竟然出自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之手。
老人不过是一个爱花的普通人,当20年前看到那则启事后,她便想自己试一试。她不顾亲朋好友的一致反对和冷嘲热讽,义无反顾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始了行动。第一年,她撒下了一些最普通的金盏花种子。一年之后,金盏花开了,她从那些金色的、棕色的花中挑选了一朵颜色最淡的,让它自然枯萎取得种子。次年,她又把它种下去。然后再挑选最淡的花留下种子,再种下去,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终于在20年后的那一天,她在自己的花园中看到了一朵真真正正的白色金盏花。一个连园艺专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这样在一个普通老人手中解决了。人们都说,这是一个奇迹。
情商低的人,经常埋怨环境不好没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他们坚持要等到条件完全成熟再动手,或等到自己有了一种积极的感受再去付诸行动,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本末倒置。情商高的人,在做一件事之前确实要做好准备,确实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做一件事的决心和行动,而不是空想。积极行动会导致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心态,心态是紧跟行动的,你的内心怎样想,你就会采取怎样的行动,也就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所以一旦做出选择就立马行动起来并持续坚持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