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主题的确定。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是演讲的重心所在。主题要能使听众产生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提取主题,一定要从客观上考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适应听众的心理需要,使之产生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
第二步,材料的筛选。一定要有材料,主要运用新的生活中来的事实材料。
第三步,结构的谋划。同样是三段式的。结构一般包括开场白、主干、结束语。
开场白,方式多种,如开篇入题,借题发挥,提问设问,引用比兴等。开场白最常运用两种方法是设问法和情境法。总的原则是切题和镇场。
主干是关键,一场演讲的核心所在。一般应条理层次清晰明白,并在每一个层次前或后面有语言标志。注意在高潮到来时运用排比和点明主题的手势及动手等。
结束语,一是概括要点,揭示主题;二是抒发感情,激励人心;三是展望未来,鼓舞斗志;四是饱含哲理,发人深思等。
这就是演讲稿的结构,也就是演讲者骨干,它支撑起来演讲的架势,应多多揣摸研习。
第四步,情感的调动。演讲者应进入演讲角色,与听众打成一片。以情为势,情不但是结构线索,而且更主要的是中心内容。感情有一定的律动起伏。呈现一条向上的曲线(陡起后下落,再一步比一个高地升起,达到最高峰时戛然而止)。
一篇成功的演讲稿,为一场成功的演讲奠定了基础。要写一篇成功的演讲稿,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从寻找现场感觉人手,以此作为运思行文的分寸,一般应做到第一,要适合现场表达。演讲语言是经过精心锤炼和构筑的口语,是生活化的语言,这就要求它的语汇、句式和语气都应有浓厚的口语色彩,通俗晓畅,自然流动。它应适合自如的口头表达。演讲语言也要为演讲者运用语气、停顿、语调等语音手段和感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提供了充分的表现余地。总之,无论如何演讲语言既要能“讲”又要能”演”,便于现场表达。在起草演讲稿时,应尽量摆脱其他文体的负面影响,在语言体裁的抒情上以适合现场表达为尺度。秋瑾的著名演讲《警告二万万同胞》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陈后主兴了这缠足的例子,我们要是有羞耻的,就应当兴师问罪!既不然,难道他捆着我的腿?我不会不缠的么?男子怕我们有知识、有学问,爬上他们的头,不准我们求学,我们难道不会和他分辩,就应了么?这总是我们女子自己放弃责任,样样事一见男子做了,自己就乐得偷懒,图安乐。男子说我没用,我就没用;说我不行,只要保着眼前舒服,就做奴隶也不问了。自己又看看无功受禄,恐怕行不长久,一听见男子喜欢脚小,就急急忙忙把它缠了,使男人看见喜欢,庶可以藉此吃白饭。
这段文字既是精妙的语句组合,又是晓畅通脱的口语;既有催人猛醒的连珠炮式反问,又有冷静剖析的精到陈述;既有信手拈来的散句,又有回环复沓的顶针式排比;既有变化多端的语气语态,又在语句上恣意而为;短句为主,长短参差,如同信口而说,但又富于韵律;既是逻辑严密的议论,又是行云流水般的叙述;即是高屋建瓴的精辟之言,又像拉家常一样平易;既有愤懑之问,又有幽默之语。只是阅读,就觉得演讲者的声口、神情、态度呼之欲出。这样的文字无疑是适合亦“讲”亦。“演”的现场表达的。
第二,要适合于现场听众的鉴赏水平。听众的性别、年龄、种族等自然特点和情感、意志、趣味等心理特点以及文化、教养、境遇等社会特点,都要纳入演讲稿的构思之中,以便与形式共鸣。撰稿时的感觉,应是面对听众,说出他们乐于倾听的话。即便是一个说法一个称呼语也是值得再三斟酌的。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在答谢宴会上的祝词中说:
昨天,我们同几亿电视观众一起,看到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奇迹之一——中国的长城。当我在城墙上漫步时,我想到了为了建筑这座城墙而付出的牺牲;我想到它所显示的在悠久的历史上始终保持独立的中国人民的决心;我想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长城告诉我们,中国有伟大的历史,建筑这个世界奇迹的人民也有伟大的未来。
面对在座的中国官员,作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热情赞扬了中国人引以自豪的长城,是很能博得好感的,也淡化了两国政府的原则分歧所造成的阴影。演讲还围绕“长城”借题发挥又说了几段话,使“拆除我们之间的这座城墙”这个并不轻松的话题显得轻松。敏感的听众意识使演讲者选择了“长城”这个自然、得体、巧妙的角度。
第三,要适合于现场调控。写作演讲稿的运思阶段就要顾及针对听众的现场调控。要适当地预设或埋伏一连串能够触发听众的想象、情感、意志、经验等等的兴奋点,以便张弛有度、擒纵自如地驾驭现场,调控听众,促使听众参与,更好地进行现场交流。在成稿过程中,要围绕演讲目的和内容,在开头、过渡、展开、收束等各个环节上有意识地运用调控技巧。比如,在行文上,设置悬念以引人人胜,运用蓄势的手法导向情绪的共鸣点,形成一个个激荡人心的漩涡。还可以点缀一些精妙小插曲,以调节心理、活跃气氛,化隔膜为亲密,化挑剔为欣赏。其实调控手段远不止这些。鲁迅的演讲《文学与政治的歧途》有段精彩的插曲:
北京有一派人骂新文学家,说:“你们不应该拿社会上的穷人和人力车夫做材料。你们做诗做小说应该用才子佳人做材料,才算是美,才算是雅,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但他们现在也都跑到南方来了,因为北京的象牙之塔已经倒塌,没有人送饭给他们吃,不能不跑了……为人生的文学家,平时就很危险,到了革命的时候,死的死,流落的流落,因为他们的感觉比普通一般人敏捷,他们所看到的想到的,平常的人都不了然,他们的境遇往往是困苦的,所以能够看见别的困苦。
这段文字一方面成功地表达了演讲内容,一方面又顾及了现场调控。北京的“一派人”的话中有一句:“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而引用过来自然就引起听众对演讲者如何作答拭目以待,然而只用一个“但”字转到他们不“美”不“雅”地逃到南方混饭吃,以其行驳其言,俏皮机智,令人哑然失笑;接着又用为人生的文学家的艰难处境与之对比,含蓄地予以赞扬。如果说这是一个不露形迹的情绪热点的话,那么前面的冷嘲就是有力的反衬式铺垫和蓄势。这段演讲看似漫不经心,但对材料的选择和组合,对先谈什么后谈什么以及怎样说,都有精心的考虑,以求得更好地调控和驾驭听众。
最后要谈论的是演讲稿的风格问题。这主要指的是演讲的语言,或文学风格。
演讲稿的风格,应该尽可能符合听众了解的风格。但一般。来说,演讲者可能需要介绍几个在日常说话中不常使用的词语,而却又是听众能够接受的语汇,增强风格色彩。
但是这种情形应该维持在最低限度,而且如果某个词语讲出来显得很奇怪,或者超过听众平常使用的范围,演讲者就应该提醒大家特别注意,并小心说明其意义。
有些时候,演讲者可能会在演讲中使用某些一般人常用的词语,但这些词语在演讲中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时候他就必须很慎重地向听众说明应该如何使用这些字,并且再三地提醒他们这些字在此处的用法,否则听众一定会感到很困惑。所以,最好避免使用技术性的词语或艺术名词,并少用带有特殊意义的平常字眼,尤其是对~般听众演讲时。
风格的另一规则,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第一,语句应该清楚明白;第二,语句应该不平凡也不能艰涩。这两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
四、演讲的核心所在
怎样吸引听众演讲中最重要的核心关系就是演讲、演讲者、听众三者之间的三角关系。每~场演讲都必须包含的三个层面。
首先是演讲本身。我们知晓演讲的内容,以及如何从经验中汲取需要的材料。
其次是演讲者本身。我们要讨论的是身、心和声音的属性,如何发挥在演讲上。
第三便是听众。他们是演讲针对的对象,同时将决定演讲的最后成败。
而这三者的核心关系的处理是为了让演讲更具吸引力。
有这么一个例子。许多年前,有个哲学博士和一个海军退役的小伙子同时注册上我们的演讲课。那个博士是大学教授,退役的海军则开了家小货运公司。然而他在课堂上说的话却比大学教授受欢迎得多。为什么呢?教授说的是非常漂亮的英语,他有教养、懂分寸、说话永远清楚而合理,独独缺少一件要素一一具体。他的话总是泛论,不曾举过任何例证,也从不涉及任何个人的经验。他只是说些抽象的意念,用逻辑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罢了。
另一方面,那个货运公司的老板讲的话却明确、具体、栩栩如生。他谈的都是平常切身的事,他告诉我们一个重点,然后用他在生意上碰到的事情来说明。他会形容他接触的人,头痛的问题。他的用语新鲜有力,听起来很有意思,而且获益匪浅。
那么怎样才能让演讲更具吸引力呢?
这儿有四种方法,一般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只要人根据这四种方法去准备你的演讲,十之八九不会错失听众的注意力了。
第一种,限制你演讲的主题。
一旦你选定了题目,第一步就是要界定你要演讲的范围,绝对不能离题了。千万别以为不限题更好,别以为那样更能天马行空。那样就大错特错。有个年轻人只有两分钟的演讲时间,他却想谈“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就是这种笑话的出处。
这就要求演讲不能重点太多。因为重点太多,一连串单调的事实列举下来,听众的心思根本容纳不了。如果你说话像世界地图那样,听众宁可回家查地图算了。这就像给美国黄石公园做介绍,许多人舍不得有所遗漏,一定要巨细靡遗地把公园的每一景都说出来。听众从一景跳到另一景,听得头昏脑胀,到最好他们只晓得有一堆山水树木而已。如果演讲的人能集中话题,比如说只形容野生动物区或温泉区,那么他就有时间描述细节,让公园活龙活现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任何主题都是同样的道理,你必须在开始之前先划清主题的界限,再在其中做文章。
少于五分钟的简短演讲,你最好准备一两个重点就好。如果是长一些时间,半个钟头左右的,也不要超过四五个重点。
第二种,有备才能无患。
演讲之中,浮光掠影的说法当然比追根究底容易得多;但是如果一个演讲者挑省力的路走,就不能期望听众有多大的回响。在你限制了主题之后,下一步就是深入了解主题,培养你谈这方面事情的权威。你可以试着自问:”我为什么相信它?我在真实生活中看见具体例证了吗?我到底想要证明什么?它是怎么发生的?
回答这一类的问题,会使你对事实有进一步的了解,你说的话才会有分量,别人才会注意听。据说植物学怪杰路德·布班克栽培数以百万的植物标本,就只为了发现其中重要的一、两种。演讲也是这个道理,你必须多方搜寻相关材料,然后去芜存菁。
有人问一位畅销作者,他是如何准备写一本书或发表一篇演讲,他回答说:”我总是找许多资料,有时是我需要的十倍以上,有时甚至百倍。
他就讲了一个关于自己的小故事,充分印证了自己的话。1996年,他正在着手一系列关于精神医院的文章,所以他四处积极地访问机构、研究人员和病人。他有一个朋友是他当时的助理,协助他调查访谈。那个朋友告诉别人,他们光是每天上下楼梯、来回走廊,走过一栋又一栋建筑物,就不知走了多少里路。而他回到办公室以后,还要查阅许许多多的报告,一串串的统汁数据。
到了最后,他只写出四篇短文,刚好简洁到可以做几场精彩的演讲。他找到的资料层层叠叠,整理出来的起码有二十公斤重,而他从中就只提炼出几两的菁华而已。
其实,演讲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任何一方面都不容疏忽。只有肯努力,不怕艰苦,才能在沙中沥出黄金。
有位著名的外科医生说过:“我可以在十分钟内教会你怎么割除扁桃腺,但是我却必须花四年的时间来教你出状况的时候怎么办。”演讲亦然,你必须准备充分,才能随时应付紧急状况,可能是前一个演讲者的话改变了重点,或者是你说完后听众提出嘉难度的问题,这些你都得防到,能有备无患。
尽早决定你的讲题,就可以尽早准备,不要拖到事前一两天才去想它,那就太迟了。及早定案之后,你的下意识就可以帮你很大的忙。平常没事的时候,坐车的空档,排队的时间,你都可以想想你的讲题。许多时候,就是因为你思之既久,偶然灵光乍现,都会是绝妙的主意,对你有很大的助益。
大演讲家罗曼·汤玛斯的魅力无可比及,即使不赞成他的政治观点的人也会专心听他演讲。他就曾说过:”如果想做一篇有分量的演讲,演讲者应该和他的主题朝夕盘旋,无时或忘。然后他就会很意外地发现,常常就在他散步、看报、就寝,或者早晨刚醒的时候,很多精彩的例证突然涌现。只有平庸的思想以及不善处理手边主题的人,才会造成平庸无奇的演讲。